從社交媒體中,發現跑山的人好像越來越多,除了跑友們更多談論到往那個山頭跑,今年也認識到一個只跑山不路跑的同事,亦有跑友開始了每星期跑山的練習,連同一位舊同學已有多年跑山的習慣,也許這個趨勢會越加明顯。
問同事為何不跑馬拉松或路跑,他說路跑其實挺悶,這個我又不否認,不說簡單地在運動場繞圈跑可以悶得令人打哈欠,就算我沿著城門河邊跑,若短時間內頻密地沿這路線跑我亦會有點厭倦,所以間中也會戴著耳筒邊跑邊聽音樂。當然,路跑始終較方便,不似跑山的要老遠走到郊區或山徑的入口,週末還容易辦到,但平日放工後似乎不易做到,難道入黑後還帶著電筒走上山?
再說到比賽,在香港參加長跑活動項目,當參加了好幾次之後,若果沒有甚麼噱頭,也是一件有點悶的事情,別說香港馬拉松氣氛不好,除了能夠跑上平日行不到的地方外,餘下便是年復年見到同一景物及程序,沒有啦啦隊,跟身邊的參賽者幾乎又沒互動下,我真不敢想像我會有興趣年年參加,正因如此,我自二○一二年起便往世界各地跑馬拉松,雖然是一樣的距離,亦有很多安排需要兼顧,但不同的景物、氣氛和人文特色,已足令每趟也充滿趣味。只不過,不是每位跑步愛好者也愛好邊跑邊旅行,若只能局限在香港參加馬拉松,或來來去去也只可以在沙田科學園、西貢萬宜水庫及啟德遊輪碼頭一帶跑一些十公里賽事,也遲早生厭。難怪當這些跑步活動舉辦了好幾次後,熱潮開始減退,一些跑步及運動愛好者便改為跑山去。
有點慶幸我人生也跑過一次山,並且意外地得到一個安慰奬。姑勿論那次為何在天時地利下得到獎項,但那次跑山過程也是深刻,由起初一班人擠入小路再擠上山路,爬升複度一開始便提高不少,於是既要面對心臟及體能能否應付得來的問題,又要考慮在如此狹窄的賽道會否阻礙別人,與此同時,見前面的參賽者步伐比自己緩慢,便要思考如何在狹窄的通道既技巧又禮貌地「爬頭」,這跟在起碼有五六個身位闊度的石屎路上跑是截然不同的事;另外跑山因受賽道條件影響,或是被阻、或是濕滑的泥濘、或是上斜複度太大,間中步行一下也不會是大不了,這除了在留力與拼盡之間有更多變化外,亦不似得如路跑一樣有著「全程堅決不行一步」的心魔。事實上,我還不過跑了一次,只不過從該次觀察中發現我可以留意剛才所說那些狀況,若我多參加幾次,肯定會發現有更多學問在其中。
此外,更別說跑在山林樹梢間,隨時見到蝴蝶或小鳥在旁飛舞,又有大小不一的石頭及泥氹,讓人感受到並非千篇一律的幾何建築,而是不規則、每次變化也可以大不同的大自然中。由於我只跑過區區一次山路,我不敢說若果多跑幾次會否沉悶,但我相信大自然春夏秋冬晴陰雨天不同時間的變化一定比城市有趣。
若果長跑是香港近七、八年的潮流,我相信跑山會是另一個潮流。當然,由於受地理及環境限制,跑山的群眾未必及得上參與長跑的人數,正如我暫時還是對長跑的興趣大一點,尤其認為以同一個距離作標準更適合自己,但我不會抗拒自己某天會再次參加跑山賽。
(29•06•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