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假期往內地探望親戚,少不了閒話家常或說說公共議題。原本只說到內地的公共交通系統新年期間仍維持服務,年長親戚卻帶著輕蔑的說已很久沒有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了,意思是他早已有私家車代步。
這位親戚間中喜歡炫耀,包括擁有最新款的手提電話和有一台較高身的私家車等,他過去曾在香港工作多年,並在這裡靠雙手養妻活兒,他應該不是如內地的土豪一樣「窮得只剩下錢」,只是他卻有著上一代人的心態,有錢才有自信。
跟香港另一位親戚相似,他們很希望我輩能夠做生意,因為他們知道惟有做生意才會「發達」,正如我那位親戚,確是靠做生意賺來第一桶金。只不過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明白年長的親戚也可以有他們的想法和對我們下一輩的期望,只是世界變了,時代巨輪不斷向前,他們究竟是否適宜以自己價值觀強加於下一代的人身上呢?
不否認做生意是至富的最佳途徑,套用在上世紀後期的香港就更加正確,但現在因為租金和人工成本升幅太大,加上香港作為中國通往世界門戶的角色越來越弱,做生意而能夠得到利潤以至賺得一桶又一桶金的比率,肯定比三十年前少。再說,做生意講天份和膽色,有些人天生「生意佬」,面對甚麼人也可糊亂說一通,又不怕被瑣瑣碎碎的事情煩著;但我說話較率直,處事偏向穩陣,不喜歡麻煩事,容易滿足,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勉強我去做生意,也只會賠了資本又令我愁苦。
曾幾何時,我也曾想過人生做一次生意的可能性,尤其我親戚中有人願意給我資本,但這些事情我就是一直不會積極的考慮;然後隨著人成長了,更清楚自己性格上的強弱,亦看到這個時勢營商的困難,大財團越加壟斷商業環境,我倒慶幸自己沒有糊亂去學人做生意。
時代不同,每個人亦有不同獨特的地方,正如上一代認為要有車有樓養洋狗才是身份象徵,但我們及往後的一輩,越來越崇尚簡約和環保的生活,正如不少歐洲人已經以踩單車上下班為榮,反對過量消費的行為模式越來越盛行,不少人也開始反思如何不被科技及電子產品支配自己和生活;同樣,現在計算一個優秀城市的指標亦不再著重國民生產總值,而是包含人民的健康水平、單車徑和綠化設施的覆蓋率等等。居住內地的親戚連步行距離只得十分鐘亦要駕車,起初為的大概只是炫耀自己的身份,但在下一代或稍有學識和見識的人眼中,這樣不健康和虛有其表的人生其實不值得一晒,因為世界大趨勢也非這樣。價值觀不同沒甚麼大不了,最不幸卻是他們仍要勉強人去接受和樂在其中,而不知他們已落後了。
(20•0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