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電影《全力扣殺》臨尾的一幕,幾位在比賽中輸掉了的主角在休息室內,由起先因輸了比賽不發一言、沒精打彩,到後來大家卻突然想通了,重新露出笑容,兼且拍掌以表對彼此付出過努力的激勵。這個舖排,實在比主角「理所當然」地鸁了冠軍來得合理和感人。到底,冠軍和考第一的只有一個,難道亞軍及其他參加者一定是失敗和不值得高興呢?
電影最後有一行字幕,是說要將電影獻給所有仍然努力不懈的失敗者,既認同又不認同。認同乃因付出過努力而沒成功的人也不少,他們最少絕對值得受到認同;而不認同只因字眼上用上「失敗者」,但其實沒有拿到第一便是失敗者嗎?最近美國有一位失明女學生,在學界的撐竿跳項目取得季軍,難道她是「失敗者」嗎?不過只可能因為電影製作人需要以簡單文字表明意向,才勉強用上這三個中文字。
成功與否的確不應該單以冠軍和第一作定義,很多成功並非單單可以以數字作量化,時常覺得冠軍以外的參加者有時更值得獲表揚和稱讚,因為他們往往連一個獎牌也沒有,但付出的努力隨時不比冠軍的少。
很多年前,我那富有的舅父,問我對設立奬學金有何提議,我當時妙想天開的告訴他我希望為運動表現或學業成績只得二、三、四名的學生設立獎學金,因為社會上為考第一或比賽奪冠而設的奬勵多的是,但努力了卻欠了一點而輸了的人也很多,他們也同樣值得表揚,只是舅父的眼光也一如俗世,認為考第一或冠軍才值得表揚,也許生意人都是如此罷。
沒否定冠軍人所作的努力,可能取第一的的確比得第二的付出更多,但誰可說明和計算呢?正如美國女學生在撐竿跳的項目只得第三,不過一個失明人士除了付出額外努力去掌握距離與高度外,那份勇於挑戰的勇氣相信已勝過冠亞軍選手;同樣,香港女跑手在外國的馬拉松賽事只得第三,不過在我們訓練支援不足、又要兼顧全職工作的情況下,仍能以業餘選手資格打入三甲,也十分難能可貴。
礙於種種限制,令今日的社會每每只得一個冠軍和一個第一名,忽略了其他參賽者的成就和努力。所以十分欣喜一套港產電影並非安排主角奪冠,卻是輸掉了比賽,把植根於社會的價值觀改變。的而且確,就算輸掉了,誰說一定不滿足和不高興?只要有盡過努力、有付出過,仍值得開心鼓掌;相反,沒有努力沒有付出而贏了,心中總會知道不值得歡喜快樂呢。
(20•5•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