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興起北上到內地,以往可能只限於購物、吃東西和渡假,但現在無論配眼鏡,看牙科,甚至作身體檢查,也比之前更願意返到內地接受服務。
大部分時間在內地生活的一位香港親戚,因為年老膝頭痛而輪候香港的骨科,誰知道輪候時間超過一年,於是便打算試試前往香港某一大學在內地附屬的醫院輪候骨科,由於對此沒有經驗,於是便找一位已經到過那醫院接受診治的姊妹幫忙,她教導我們如何在網上預約,然後又教我們怎樣選擇醫生,甚至還願意先帶我們走一趟認識整個流程。我和太太想到既然我們都先走一次,倒不如我們也試試做一些預約及檢查,順便看看我們的身體怎樣。
全靠那位教會姊妹從旁協助,原本以為很複雜和困難的程序也變得容易,我們由預約到一星期後實地測試如何接受檢查和見醫生,整個過程頗為順利,也許最複雜是如何利用內地的相關網絡作預約和登記,這因為要涉及是否擁有內地的電話號碼及接收訊息,另外原本還擔心不知道如何跟內地的醫護人員溝通,但原來在醫院的大門口已經有一個櫃位專協助港澳人士,而醫生由於近年已經多見香港病人,所以他們對廣東話也不是完全不理解。
我們做了實驗之後就替內地的親戚預約並一起前往該醫院見醫生,由於我們自己擁有了一次實戰經驗,所以過程還比第一次更加順暢,給我們各人留下的感受也非常好,中午已經做完見醫生、化驗、取報告及複診的程序了。
在這兩次到訪醫院之後,真的明白到為何越來越多香港人寧願花兩小時搭車及過關也要返到內地接受診治,我相信最重要就是輪候的時間不需以月甚至年來計算,我和太太及那位居於內地的親人前後作了三次預約,每次皆於一個星期便可約到見醫生的時間,相比於那位親人要見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生輪候超過一年,簡直是天淵之別!而幾個月後終於輪到那親人可以見到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生,原來兩地醫生所說的建議和做法完全是一樣,除了內地的醫生用國語之外,根本聽不出兩者專業程度之區別,既然那位親戚已經因為膝頭痛而痛不欲生,但還要等一年半載才可以看醫生聽建議,怎麼不快快地到內地的醫院了解接下來可以做什麼呢?
除了輪候的時間快速很多之外,到內地醫院看醫生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那裏的地方比較寬敞,兩次由進入大門到前往不同專科等候見醫生、作測試及化驗,到最後取藥,內地醫院跟香港醫院的空間位置簡直是天淵之別,香港地少人多當然沒辦法,但有時在一個細細的候診室跟幾百人一同等候見醫生,不單是私隱問題,甚至覺得在那裏感染病菌或病毒的風險相當大。
香港公立醫院的客觀問題可能是源於地少人多,讓香港的醫生忙於應付卻還未能滿足需求,而地少也造成很多環境上的限制;不過我覺得香港醫療系統另一些可以改變的問題就是程序方面,原本我覺得香港擁有的程序是成熟及平衡多方需,應該可以引以為傲,只不過運作久了,新的制度未能迅速用得著之餘,舊的制度卻又繁瑣地捆綁著整個系統,例如化驗後睇報告見醫生,內地醫院可以即日完成,香港醫院則又要再另覓日子,讓病人需要頻頻撲撲;又例如要去預約另一個專科的醫生,需要親身到該門診預約,不可在網上或以電話作登記,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私隱問題,但試過單單就為了親身預約而需要花上額外的兩小時,見到醫護人員正忙碌地面對著一班站在他面前苦候的人,我也不想再為他們添煩添亂,但每次都要這樣麻煩病人在細少的地方等候處理網網絡或電話可以解決到的問題,實在很不明智。
從這兩次親身及陪同親人到訪內地醫院的經驗,既然專業程度差距已經不大,而且地方較寬敞及舒服,程序又較流暢和簡便,只能預計更多香港人北上看醫生都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個趨勢。
(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