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太太到內地探望外父和外母,早上未夠七點便被叫醒一起上茶樓,十年前「被迫」作這件事情真的很不情願,因為平日返工我已經需要早起,難得週末週日遠道來到探望他們,總希望可以多睡片刻讓精神恢復一點,那時候嘗試爭取稍遲才出發去飲茶不成之後,真的有一兩次決定自己留在住所煮早餐吃,免得被催促起來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過去,另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去到酒樓,外父和外母總是喜歡跟他們的鄉里及熟悉的茶客介紹那位是他們的女兒,我則是他們女婿之類,專程回來探他們,但由於我對他們毫無認識,又不懂得說他們的家鄉語言,那時真的不懂得怎樣反應,甚至有時還因為仍未睡醒而沒有甚麼表情。不過後來我終於明白他們為甚麼要那麼早出發上茶樓,原來就是要趕及碰上他們的鄉里了。
相似的情況在跟媽媽一起時相約她的朋友,也會有類似的反應,尤其是當年剛從海外留學及工作歸來的初期,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甚麼珍禽異獸,常常被帶去讓她的朋友「觀賞」,只是當時和媽媽已有超過十年時間沒有相處,所以那段時間她的圈子有甚麼新的朋友和跟怎麼樣的朋友熟絡,根本出現了脫節的情況。可惜那段時間沒有想得太明白,反而覺得跟她一輩的朋友認識很不習慣,所以給她的反應實在不太好。
曾經在一個教會的主題活動中,聽到一位當社工的教會姊妹跟我們分享我們的父母在他們未準備好的時候便要做父母,所以他們往往是一邊做父母,一邊還在學習如何做父母。那位教會姊妹的說話令我一直念念不忘,我除了想起當日我們的父母不是活在今日那樣知識及資訊也爆棚的環境中,並且當日大多數父母都要為口奔馳而沒有太多時間去學習如何了解及關心下一代在肚腹以外的需要,但隨着社會不斷在變,我們這一代的需要卻又超越了肚腹,所以便形成了差距,難怪他們只能夠一邊做父母,一邊在學習如何做父母。
但除此之外,我也想起當他們仍在學習如何當父母的時候,我們不也是在學習如何當子女呢?我們的思想很多時也追不上我們的成長,正如當我爸爸離世的時候,我才發現我認識他太少,自從他離世之後我已經更加學懂如何作我媽媽的孩子,只是我發現我的懂事程度還是趕不及她變老。今日我已經知道陪她和陪太太父母飲茶的時間已經走進了倒數的階段,更別說一起去旅行已經越來越難。飲茶成為他們不多的娛樂之一,他們往往不是需要我們給予家用或請飲茶,他們更需要的卻是我們的陪伴;若果在酒樓或街上碰到他們一輩的老朋友,他們當然不是期望我們能跟他們的朋友可以有滔滔不絕的話題,卻只需要讓他們的朋友知道他們終身的成就就是有孝順的子女,並且不會孤獨終老。難怪早前陪媽媽到醫院複診,雖然她還能夠自己行動,入到診症室基本上就只有醫生和她在對話,我整個行程似乎毫無作用,但卻覺得她感到幸福和快樂,剛好還要在醫院碰到媽媽的朋友,在我還未想到稱呼她為阿姨還是婆婆之際,她已經跟朋友說兒子陪她看醫生,我就揚一揚手、禮貌地笑一笑,連介紹自己也不用,原來連媽媽也一時忘記了對方的名字。不過我一個陪伴的舉動原來已經非常足夠。
也許我都不是那些早熟的乖孩子,活得一把年紀才更明白父母一輩的心態,現在才開始有些令他們欣慰的行動,但願不會學得太遲和太慢。
(15.06.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