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機構一直鼓勵員工進修及增值自己,所以有提供進修津貼或假期等,又鼓勵員工出外考察相類似的工作環境以知自己長短。過去我也曾參加過一些課程,但兩年多的疫情令我們的工作模式和生活充滿不確定,就算找到有興趣的課程也不敢報讀,避免因為疫情反覆而要面對課程延期或取消的風險,所以相信同事在這兩年多以來這方面的參與度甚低。相信有見及此,機構於去年年底購買了一個網上的學習平台,讓員工可以坐在電腦或手機前便可以參加,想不到隨著嚴峻的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殺到,這個學習系統便大派用場。
在這個連續兩個月連辦公室也不能讓我們返回的日子,工作量又因疫情而減少之下,坐在家中最好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網上學習了。
我所揀選的課程都是有關於職場上的工作技巧,尤其是作為上司,如何和下屬溝通、如何應對遜息萬變的世界、如何提升管理效率等,當然,如果有些非職場相關的題目肯定更好,只恐怕工作機構購買的訓練課程難免和我們的工作有關。
講者傳授的內容是否吸引和實用實在見仁見智,但每次參加這些課堂倒令我想起昔日在美國讀書的日子。首先,講者都是說英文,那跟我昔日讀大學時面對的情況完全一樣。我回想從外國回流歸來,雖然這十多年間中也有參加不同類型的課程,包括坐定定聽理論的一類,但全部皆用中文,未有再聽到是英語授課的,所以在今次課程中,回憶一下子便直飛回到昔日的大學校園。
另外,課程也令我想起當日大部份課堂的內容都很立體,很著重叫學生去思考及看事情要看得更廣闊。我想起現在有題目是探討如何管理不同類型的下屬,我們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自然知道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實在要有更強心理準備及胸襟應對不同的人。而最令我深刻的一次就是提到應對不同國家的同事或客戶,因為不同地方的人民有不同文化特色,我們可以嘗試在工作策略上對症下藥以令事情可以事半功倍。
由於我當日是前往美國讀書,無論是起初從東北方一個小鎮的社區學院的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課程開始,到後來入讀紐約的大學,再進修碩士課程,身邊一直都有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同學,各學校一直強調種族和諧,課堂中很多題目也是說到不同的民族特色,例如我還記得人生第一本完成的英文小說便是有關一個去到美國的海地女移民,當然也是那個時候才懂得欣賞台灣電影導演李安初期的作品⋯⋯,想不到今日幾個課堂便勾起了我昔日上大學時的片段。
說真的,回來香港以後的這幾年若非曾從事協助本地少數族裔的工作,或近兩個上司知道我有這方面經驗而間中給我一些有關英文課程的任務,我根本沒有多少機會說幾句英文,而種族和諧這樣的詞語恐怕遲早也會在我的字典中消失。
求學時期的確是我們擴闊視野的高峰,儘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讀書學習仍有本身的價值,亦不是去下旅行便能取代。透過這次網上學習,我懷念以前的求學時期,同時也提醒我要珍惜現在仍可以打正旗號邊上班邊學習的時間。
畢竟我們應該心知肚明,當人生去到某些階段,體力精神及記憶力開始下降,每日又被工作及家庭事煎熬以後,我們還有多少魄力去學習新事物呢?只是世界不斷變,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讓我們學習,我們便當趁仍有機會去學更多和見識更多。
(16·03·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