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被環境逼出的記錄

 

新一年兩個月未完,便破了兩個記錄。

第一個記錄是一週內連續跑步跑足七日。別以為已經跑了二十七個馬拉松的我有每日跑步的習慣,不錯,跑步是我的主要運動,且有這個習慣,只是連續跑七天其實今年以前還未試過。在人生跑步最多的兩個階段,一個是中學時期要參加學界比賽,一個時期應該是近兩年,兩個階段其實也沒有連續跑過七日,印象中最多只是一週跑五、六天,通常連續跑了三、四日便會休息一日,所以我記得前年香港迎來新冠肺炎的首兩個高峯期,我需要在家工作,便跑得比較頻密,後來便做成傷患,所以之後就算再有時間也不勉強自己了。只不過又一波更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到,在家工作的時間更多,心情又更納悶,於是便逼自己在中午時段外出一下,跑一轉便是最好的「娛樂」,竟然就此成就自己一個不好意思說出來的個人新記錄。

至於第二個人生新記錄,也是因為疫情而創,它令我做出最長一段在職期間沒返回辦公室的記錄。這是一個有趣的記錄,因為在人生任何一刻也不會想到要達這樣一個怪目標。我想,最大可能令人在在職期間返不了辦公室,一個是放大假,我想起這十年最長的大假不過十天,連同週末,最長一次沒返回辦公室也只有區區兩星期,而另一在職不能返辦公室的原因便是病假了,感恩多年工作生涯,不常取病假,每次也只是半日起一日止。

誰會料到這個世界這兩年出現了新常態,其中一個便叫「在家工作」。固然,要面對這次傳染病大流行,減少人與人接觸是一個合理方法,於是隨著科技發達,懂得利用電腦及網絡的人更多,在家工作在很多行業便能夠實行。只是,這工作模式雖然可帶來方便及應付一些問題,但亦有本身的不足和缺乏,例如家中的文儀器材及不上辦公室,有機會持續被家人「打擾」,若非有很強的自律性,工作效率恐怕只會大大降低。

我自己其實對在家工作的模式有保留,除了以上的原因,我亦不喜歡是這模式模糊了居所及辦公室的界線,令兩場地的功能混亂了。

這段被逼在家工作的時期由一月尾開始,起初是因為工作源故而往另一辦事處返工,誰知道往附近一餐廳用膳便注成大錯,原因是同日有確診者曾光顧,一連做了三次檢測的同時,也被工作機構要求在家工作;那一星期還不太難過,滿以為跟著便可以返工,誰想到完成第一輪強制檢測的同一日便輪到我居住的大樓有人確診,按規定我又要再做檢測並且繼續在家工作,期間經過了新年,前後已經第三個星期了。在新年期間疫情越加嚴峻,我亦開始懷疑新年假期後成功返回辦公室的機會越來越少,最後果然言中。

感恩我比一般同事早了開始在家工作,所以我便快快向電腦部申請借用電腦,及後由於全部員工也要居家工作,已經沒有那麼多電腦可以借出了。吸收了上兩年在家工作的經驗,盡量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早睡早起,起床後便去平台看聖經,回家再煮早餐吃,午飯時間會去跑步保持身心狀態,既知道疫情不會一下子消失,便不急於完成任務,令每日也有工作可做,晚上按情況在家煮東西吃或買外賣回家,令生活總有些姿彩。

在家工作對我而言是不容易,因為我是喜歡外出,看看不同人事物,亦不甘心留在家睡覺或煲劇打機浪費時間。但在充滿局限的環境中,我們得努力找尋適合自己的模式繼續存活,每日都要到外面看聖經及做運動是例子,另外我找到一本我計劃看的書並放在枱頭了,而即使之前要去檢疫中心做檢測,檢測後也必在那區附近買些不一樣的外賣回家,令平淡的生活添上一點色彩。

這天我還發現我原來我已破了兩個記錄,我更可以為此慶祝一下及奬勵自己吃個甜品⋯⋯。我們實在要懂得打這場持久戰。

16·02·22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傳聞中的全民檢測


政府曾經力推的全民檢測終於宣佈暫時閣置,在我來看,這是一個合理的決定。

當我工作的機構呼籲員工申請做全民檢測的義工時,其實我也有主動報名,儘管我心底對這計劃能否實行也有著千萬懷疑,但我覺得若果真的能夠實行的話也就團結及出一分綿力吧,不是為了機構的名聲,不是為了這個政府,卻純粹為我所愛的香港出一分力,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實在傷亡慘重,令人慘不忍睹,所以到時有甚麼可以幫一把就幫吧,那管連時間日子地方也一概不知。

作為小市民,當理智及客觀地去想,也知道為七百萬人口做一個全民檢測實在不容易,就算找到足夠地方,足夠資源,又找到足夠有心人協助,還要考慮如何運送人口和物資,而做全民檢測也要同步實行封區才有意思,不過工作人員要去執勤,那運輸業從業員一定少不了,就算一般家庭有齊煮食工具及糧食,但住在院舍、醫院及隔離中心的人也得照顧,那麼照顧員及支援人員也不能被關在家,而提供食物的從業員又怎樣呢?還有執行居家令及保持基本衞生的從業員,又是一大班市民,他們因必須的工作而不能在家吃飯,於是外邊的食肆始終難以全關,於是又多出一班要走動的人手了⋯⋯。單憑我這個小市民的常識,已知道全面封城是不可能,局部封區又做不到要支持全民檢測的效果,那麼還要令已經困擾了超過兩年的香港市民繼續成惶成恐做甚麼呢?

在我而言,這次當機立斷的決定令我對特首的好感是稍為提高,事實上,我覺得她仍可以繼續拖下去而令市民活在迷惘中,同樣她也可以為討好中央政府而堅持推行,並堅稱難以拒絕祖國同胞對香港人的愛護和支持,尤其看到特首公佈決定後,有些所謂民意代表便快快跳出來批評特首浪費了中央的心意,又或出爾反爾云云,相信特首作這樣的決定還得承受裡外壓力。

我不否定中國內地抗疫的確有他們成功之處,只是內地社會、生活環境跟香港這個城市大大不同,內地行之有效的一套不是可以全盤直接搬到香港來,這兩年政制及很多民生事已叫人感到一國兩制名存實亡,現在連牽涉政治較少的事情也全盤抄足內地實在愚蠢,所以這次特首有膽識去走自己的路還是令我感到欣慰。

至於那些所謂民意代表,他們批評別人肯定比作出實質建議容易,他們這班比昔日所謂的反對派更民粹,只知對中央政府的愚忠,卻不理一次大型的全民檢測及封城對小市民的困擾和影響,我相信很多市民必看在眼內,但願這次能夠作一次照妖鏡,讓市民知道他們的真正水平。

的而且確,疫情困擾我們超過兩年,抗疫疲勞也講到不想再講,我會明白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需要不停調整防疫策略,所以縱然政府公佈的政策混亂,我也不想批評太多,到底這次都可算是一次百年一遇,沒有多少人有經驗處理過的災難,何況這次所影響到的人包含幾乎全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層、各種族的人,所以也實在難以顧及每一個。當然,那班高薪厚職的官員沒有為疫情大爆發作好準備,才是這次出現訊息混亂、感染者眾的原因,所以朋友說起初是天災,後來變成人禍也實在不是錯誤。

怎樣也好,這次全球性的大瘟疫幾乎衝擊全球任何一個人,我們皆不能倖免,只在乎影響多或少而已,我還是相信大部份當權者都是顧及大部份民眾的福祉,有的可能在乎減少死亡,有的傾向在維持經濟及人命中間取個平衡,還有的要加上人權和自由等因素,各地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不同,不易說甚麼是正確或不正確,政策或多或少也令我們因不習慣而不認同。與其耿耿於懷,諸多懷疑與不滿,在這大氣候下最能夠幫助自己安然渡過的反而是隨遇而安,且盡量信任各樣政策和安排。即或不認同任何決策或有錯誤決定,我們首先要懂得保住自己的性命,日後再和當權者算這筆帳。

22·03·22

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當一位「老人家」被強風吹拂

 

日本的得奬小說《強風吹拂》果然名不虛傳,儘管故事牽涉的人物不算多,並且主要是說一項十分個人性的運動——長跑,但故事毫不沉悶,有追看性,難怪往後被拍成電影及出版了漫畫。

《強風吹拂》是講述九位年輕人,在一位因傷患而半隱退的昔日長跑高手鼓勵及刻意安排下,他們十個住在同一宿舍及就讀同一大學的年輕人一同向日本學界水平極高的箱根驛傳進發,由起初鼓勵大部份不是沒運動經驗,就是已放棄運動一段時間的年輕人參加,再到通過預賽成功入圍,到正式的比賽還以成為翌年種子隊伍的名次作目標,一班年輕人便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喜歡這小說,也許因為我亦有參加長跑,並且由於故事以日本一個傳統比賽作藍本,對我這個曾四次到日本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來說就更加有份親切感,所以很快便看完那厚達四百多頁,且字數密密麻麻的翻譯小說。

儘管小說是好看,而且十分勵志及具追看性,但覺得作者似乎真的是文人出身,她不諱言她故事是創作,而且一直少接觸運動,更遑論是具持續性及相對其他運動較沉悶之長跑,作者雖然做了多年有關這項比賽及長跑的資料搜集,但在我這類有長時間接觸運動的人來看,故事其實還有點不真實。

其中一個例子是打算參加這次大賽的發起人,即受傷患困擾的前田徑好手處心積慮用一兩年時間找來他覺得有潛質的學弟入住,終於去到他最後一年上大學,才巧合地遇上拼圖中的最後一塊,並且是最強一塊,終於十個人剛剛好可以成軍。當然二人總比一人好,有兩個曾接受訓練且具長跑天賦的人在隊內,扶助其他八個才更合理,只是這種巧合實在又真的太巧合,要知道具長跑天份的人應該早被其他學校招攬,怎麼會好像最後一位成員般因抗拒傳統的強逼訓練而在那刻還是無主孤魂,連宿舍也未找呢?

另外,如書中多次描述,十個人參加一項需要十個成員參與的比賽是十分勉強,別說十個成員中有八個不是常作長跑訓練,他們能夠持續一整年訓練而不放棄該充滿變數,而這類具競爭性的比賽出現嚴重受傷而不能繼續亦不罕見,主角之一固然早已因傷患而令人擔心,到最後其餘九個無傷無痛,最多只有一人患上大感冒並能夠完成,在我這些明白傷患是等閑事的人來說,作者的這個設定是有些牽強。

最後,令我感到困惑是眾主角在長跑成績上的進步。按他們要在正式大賽中取得的名次,他們確實需要達到平均三分鐘多完成一公里的速度,若果是自高中開始受訓,或在傳統體育學校接受訓練,得到那樣的成績是絕對有可能,只不過,十位主角中有八位是長跑門外漢,受至有的煙不離手,又有一位是從前只知看漫畫的宅男,他們怎樣也不易跑到那樣的時間。我記得我在中學時也跑過千五米,成績大約五分鐘多一點,即是我跑一公里也要三分半鐘,雖然當時我還不過是中學生,還未到如主角般的大學階段,但要知道我當時只跑千五米,相對地比較容易維持三分半鐘的時間,但箱根驛傳的眾選手是跑二十公里左右,三分鐘有多的速率絕對不易維持。

一如作者自己介紹自己是一個運動盲,憑著搜尋資料及訪問她可能可以得到不少冷知識,只是惟有曾經長時間參與及實踐,才明白真正去作是和紙上談兵有著天淵之別。我不否定眾主角們流著不一樣的熱血,亦不否定作者不想增加太多枝節令小說不能聚焦十個主角身上,亦相信惟有那麼多巧合才能令故事峰迴路轉。當然,我亦不排除只不過是我太老和太現實了,經歷太多而太世故,並且已經不再相信有奇蹟或熱情而改變一切。

無論如何,這不過是一本小說,一個作者能在並非她專長的範疇中寫出充滿吸引力的內容仍是可敬,更何況她在很多東西上的確已下功夫,好像一個跑者充滿高低起伏的心路歷程,對長跑不知不覺的著迷,又或不知從何解釋的狀態影響表現等,皆是長跑運動一些科學也不易解釋的特徵。

22·03·22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想起大學時


工作的機構一直鼓勵員工進修及增值自己,所以有提供進修津貼或假期等,又鼓勵員工出外考察相類似的工作環境以知自己長短。過去我也曾參加過一些課程,但兩年多的疫情令我們的工作模式和生活充滿不確定,就算找到有興趣的課程也不敢報讀,避免因為疫情反覆而要面對課程延期或取消的風險,所以相信同事在這兩年多以來這方面的參與度甚低。相信有見及此,機構於去年年底購買了一個網上的學習平台,讓員工可以坐在電腦或手機前便可以參加,想不到隨著嚴峻的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殺到,這個學習系統便大派用場。

在這個連續兩個月連辦公室也不能讓我們返回的日子,工作量又因疫情而減少之下,坐在家中最好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網上學習了。

我所揀選的課程都是有關於職場上的工作技巧,尤其是作為上司,如何和下屬溝通、如何應對遜息萬變的世界、如何提升管理效率等,當然,如果有些非職場相關的題目肯定更好,只恐怕工作機構購買的訓練課程難免和我們的工作有關。

講者傳授的內容是否吸引和實用實在見仁見智,但每次參加這些課堂倒令我想起昔日在美國讀書的日子。首先,講者都是說英文,那跟我昔日讀大學時面對的情況完全一樣。我回想從外國回流歸來,雖然這十多年間中也有參加不同類型的課程,包括坐定定聽理論的一類,但全部皆用中文,未有再聽到是英語授課的,所以在今次課程中,回憶一下子便直飛回到昔日的大學校園。

另外,課程也令我想起當日大部份課堂的內容都很立體,很著重叫學生去思考及看事情要看得更廣闊。我想起現在有題目是探討如何管理不同類型的下屬,我們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自然知道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實在要有更強心理準備及胸襟應對不同的人。而最令我深刻的一次就是提到應對不同國家的同事或客戶,因為不同地方的人民有不同文化特色,我們可以嘗試在工作策略上對症下藥以令事情可以事半功倍。

由於我當日是前往美國讀書,無論是起初從東北方一個小鎮的社區學院的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課程開始,到後來入讀紐約的大學,再進修碩士課程,身邊一直都有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同學,各學校一直強調種族和諧,課堂中很多題目也是說到不同的民族特色,例如我還記得人生第一本完成的英文小說便是有關一個去到美國的海地女移民,當然也是那個時候才懂得欣賞台灣電影導演李安初期的作品⋯⋯,想不到今日幾個課堂便勾起了我昔日上大學時的片段。

說真的,回來香港以後的這幾年若非曾從事協助本地少數族裔的工作,或近兩個上司知道我有這方面經驗而間中給我一些有關英文課程的任務,我根本沒有多少機會說幾句英文,而種族和諧這樣的詞語恐怕遲早也會在我的字典中消失。

求學時期的確是我們擴闊視野的高峰,儘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讀書學習仍有本身的價值,亦不是去下旅行便能取代。透過這次網上學習,我懷念以前的求學時期,同時也提醒我要珍惜現在仍可以打正旗號邊上班邊學習的時間。

畢竟我們應該心知肚明,當人生去到某些階段,體力精神及記憶力開始下降,每日又被工作及家庭事煎熬以後,我們還有多少魄力去學習新事物呢?只是世界不斷變,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讓我們學習,我們便當趁仍有機會去學更多和見識更多。

16·03·22

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跑出來的幸福

 

當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還未去到高峰之時我便要被迫在家工作,為保持身心舒暢,而且在家工作的時間實在比較休閑,又可以打正旗號在午飯時間在家洗澡及更衣,於是每日也趁午膳時間跑一轉約七公里半的距離,原本也不過為伸展下,誰知道一次卻以四十二分鐘多幾秒的時間完成,當時立即想到若果在這個「在家工作」的階段完結前能夠跑進四十二分鐘以內的時間就好了,就好像我內心有個終極目標是希望我的馬拉松能夠跑到一次四小時內完成就好了(Sub 4)

當日,似乎是乘著天氣清涼,身體狀況極佳,且因為從家中出發而有良好裝備,便跑出那不俗的時間,誰知道疫情往後發展比想像中厲害,終於要繼第三波疫情短暫時間不獲豁免在做運動不用戴著口罩後,再次要戴著口罩跑步了,儘管政策實行前已逐步提高戴著口罩跑步的時間,但很明顯這樣跑步還是會令呼吸較困難,表現亦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天氣也逐漸回暖,有時甚至會有熱的感覺,於是速度也就變得越來越慢,距離原本已經接近的目標便越來越遠了。

有些失望,但也提醒自己仍可以出來伸展一下其實已比很多人幸福。

一位年齡相若的親戚,十分喜歡踢足球,且有一班波友,在正常的情況下一週最少踢球兩次,但每波疫情來到,也必因為球場被封而暫停,又有位同事喜歡打羽毛球,和他切磋總不是其對手,估計他常常練習,但在疫情下場館關閉,他也一樣要暫時放下球拍。儘管我也喜歡踢足球打羽毛球,甚至喜歡程度不亞於跑步游水,但這些既要租場地又要揍夠人的運動有時會令我覺得挺麻煩,要頻密地參與真的要費時費心機,那麼倒不如按自己適合的時間穿上鞋子便往街上跑?逐漸地,跑步成為我的主要運動,再不便是游泳、踏單車或拉筋,全部都是個人性的運動。於是,就算香港這兩年多時間面對新冠肺疫情反反覆覆,場地不時要被迫關閉,我仍是可以一如既往繼續運動。

此外,跑步雖然容易,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出習慣來,三年幾前幾位舊同學及好友不約而同都找我催逼他們跑步,但未到半年他們便因不同原因而停止了,而我也用不著理會他們,繼續一個人想跑就跑。

我還想起兩年前,身體兩處地方先後出現毛病,其中腳趾公的痲痹給我的困擾也大,由於行路和跑步都不舒服,所以為了嘗試根治而停跑了超過一個月,那時因為正是某一波疫情的高峰期,泳池關閉了,我就只好到屋苑樓下的平台拉筋及伸展,儘管那一樣令我汗流浹背,但那份滿足感絕非跑一轉的痛快。自從那段日子,我更深明白能夠舒服地跑步不是必然,卻是一件感恩的事。

這幾星期雖然戴著口罩跑步沒以往的容易,天氣原因也令發揮打了折扣,但想想每週六天我總算能輕鬆完成那七公里多的距離,跑完之後沒有變得半死,也沒有甚麼腰酸骨痛,能夠在大部份人也不知道外出有甚麼目的或找不到人少的地方而要躲在家中的情況下,我卻找到每日可以讓我伸展而又不人多的地方,出一身汗,曬一下太陽,在疫情困擾中令自己保持到身心靈舒暢,想清楚,其實不同的就只多了那個小小的口罩,即使不能打破自己甚麼記錄,但算起來我其實已擁有一樣不是人人擁有的幸福了。

11·03·22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長跑小說

 

看過有關長跑的工具書,也看過有關長跑的漫畫,看過更多的是長跑的散文和短文章,尤其是有關馬拉松的種種資訊、冷知識、跑者的心路歷程、世界各地特色的比賽,甚至對社會及經濟的影響,這次倒是第一次看到有關長跑的小說,還要來自日本的得奬文學作品。

小說名叫《強風吹拂》,是有關日本大學學界一個已有近百屆歷史的長跑接力比賽的創作故事,雖然小說內容並非真人真事,但作者在執筆前先做了多年資料搜集,訪問過不少運動員及教練,亦翻查了很多記錄,所以部份內容基於真人真事也絕不出奇。

不知是否自己孤陋寡聞,第一次看有關跑步的小說便感到驚喜萬分、愛不釋手,起初還以為足足一吋厚並達四百多頁的小說不易完成,誰知道不過是十晚左右的時間便完成了,若非到後半截開始擔心早早看完便有份失落感而刻意減慢進度的話,五晚看完也絕不意外。

這本書固然令我對那稱之為箱根驛傳的比賽大加認識外,也令我對日本長跑運動之所以那麼成功有更深了解,相信其中包含了日本人向來做事的專注、認真和投入,正如寫這本書的作者,若果她過去對長跑真的一竅不通又沒參與過其他運動,並且又從女性的角度寫一篇九乘九都是男性角色的小說,作者的寫作投入程度可真是不簡單。

十個人跑步可能有十個不同理由,過去看長跑書藉的短文也看到很多,但我又沒想過一本小說便可以一舉集大成,故事中十個既是宿友又是隊友的年輕人,他們有不同背景又有不同故事,有先天具備優越跑步天賦,卻因傷患及不想受束縛而覺得參加那樣的大賽遙不可及,有的投入電視節目的問答比賽只為隱藏本身的自卑,有的只陶醉於漫畫世界,有的染上很大煙癮,有的已通過法律考試,還有一位只為去日本讀書的留學生⋯⋯,他們在運動方面的經驗各有不同,但在發起人恩威並施下一起向那本應是癡人說夢的目標進發。

小說除了用很多編幅去描寫各人去跑步的心理爭扎及心境變化外,小說內也會在有意或無意間介紹練習跑步及參賽時的餐單、訓練計劃、比賽策略、面對對手的方法等,還有預賽及正式比賽的各類冷知識,只是由於小說是具備了故事性及情節,所以那些內容並非以一個又一個硬專題介紹出來,而是透過眾多角色一整年的生活起居或閒話家常,從情節或對話中表達出來,於是小說也不單單是在說故事,也在滲透一些知識給讀者,但手法卻來得輕鬆和自然。

這次閱讀經驗是深刻的,因為我從沒有想過從小說也可學到跑步的知識和技巧,另外由於我也是喜歡長跑、有過一些參賽經驗,包括前往日本作賽,而我又的確喜歡日本文化,再加上故事真的寫得流暢兼具高潮迭起的緊張情節,令我對這整個故事不單有共鳴,並且享受整個閱讀過程。這可會是我在這波疫情中有大量時間被逼困在家中的一大收穫。

08·03·22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疫情中一顆感恩的心

當每日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的人數上萬,而每日因此而離世的病人有百多近二百人,對香港這個人口只有七百多萬的城市來說真的不是一個容易的時期。在我生活上的幾乎每一個範疇都受到影響之時,對我這個擁有負面基因的人來說,也足以令自己每日感到愁雲慘霧。還好,因為信仰,讓我仍然能夠常將注意力放在感恩的事情上,令日子也變得容易得多。

我首先當然要感恩來到這波疫情的高峰期,我跟同住的太太及每週都會見面的母親仍未受感染,又或者我們其實已受感染但病徵輕微得連我們也不察覺,無論是前者或後者,我們也但願不受病毒折磨,畢竟真正患病的日子也不會好受,亦會影響其他人。不過,我想到就算這刻才受感染或出現病徵,我還是應當感恩,因為這階段已經有了不少前人的經驗,而政府的抗疫措施也開始穩定下來,甚至已經有越來越多隔離及臨時醫療設施投入服務,相信情況不會比早前更差吧。

同樣,我還應該感恩我和太太並非年長人士,亦沒有控制不到的隱性疾病,所以早就接種了疫苗加強保護,就算感染了,患上重症或致命的機會亦非太高,而另兩位至親包括我媽媽在內亦已接種三濟疫苗,加上我和太太沒有小孩子,所以要擔心至牽腸掛肚的人倒不算太多,要知道不少家庭上有不肯或不適宜打針的高堂,下面又有未到適齡打針的兒女,他們要顧念及擔心的肯定比我多。而我和太太兩口子居住的大樓沒有如一般公共房屋的大樓般人多,所以透過接觸到鄰居而受感染的機會已降低不少,還加上我自一月尾已被安排在家工作,所以受感染的機會又再降低了。

另外我要感恩我的工作真的十分穩定,眼見社會不少中小企業面臨倒閉,大集團及連鎖店鋪也要減少營業時間,我是完全不用擔心我的機構會有財政壓力或自己需要減薪,尤其是當昔日還曾想過開展自己的公司或試試從事私人企業之時,我要感到安慰也許在經濟蓬勃之時我不能受惠,但在這兩、三年上上落落的大環境中,有份穩定的工作絕對是祝福。

儘管疫情亦令實體宗教聚會暫停,但首先我得感恩我活在這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透過網絡及軟件令不同形式的教會相聚持續,其次還有教會作帶領的弟兄姊妹沒有停下來的打算,他們繼續推動弟兄姊妹們維持穩定聚會之餘亦加開其他針對這狀況的相聚,令弟兄姊妹不至在這個新常態中心靈開始沉睡或隨流失去。我想起一百年前發生的西班牙流感,或距離今日十九年前發生的非典型肺炎,兩個年代的資訊科技及電腦普及程度跟今日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感恩活在這年代還算不錯。

最後,雖然不能到泳池游水,也不能到羽毛球場打球,但這十多年間我已把跑步成為我的主要運動,並且我不一定要走入運動場,而居所附近亦有安全及舒適的緩跑路徑。我還想起兩年前發現腳趾痲痹嚴重,大大影響跑步表現及心情,但今日痹痛已經逐漸消退,不礙我每日在家工作間也都能一個人外出跑上七、八公里,作為伸展一下身心好,又或外出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也好,最少我在這重重限制中仍有這本錢。

我要感恩自己擁有的東西,絕不代表其他患病、不能跑步、要擔心父母或孩子感染的人不要感恩,他們可能亦擁有本身感恩的東西而我沒有,在這熬鍊人心及意志的時期,更需要珍惜自己擁有多少已非失卻多少。有人看那半杯水為何缺了一半,但我看那半杯水仍擁有一半。

08·03·22

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更要冷靜

 

有人說這波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香港歷來最大的危機,也許是,但我也盡量不想這樣說,否則只會令人感到更悲情。

當每日聽到有幾萬人確診,另百多人因感染病毒而離世,絕不是容易令人可以繼續保持心情平靜。而事實上,我身邊染疫者衆,包括一年有幾次聯繫的家人、熟略的舊同事和弟兄姊妹,不熟略又或朋友的家人就更多,每日都聽到誰人確診。當專家還說未見頂,政府看來已經束手無策之際,惟一能令自己稍微放心的是我這類成年人打了針而患上重症及接近死亡的比率不高,當然對長者及小孩子就當別話,若家中有未接種疫苗的長者或孩子,就真的難以放心了。

病毒固然令人苦惱,但政府的政策就真的把市民的心情推入谷底,先是抗疫疲勞已經叫我們幾乎沒鬥心繼續做足功夫,更見政府沒先見之明預備好面對傳染力強但殺傷力減弱的病毒,然後抗疫政策朝令夕改又模糊不清,例如有教會弟兄自行做快速測試知道自己確診了,起先被要求到政府的檢測中心作確定,後來因為結果趕不及公佈而改以快速測試作準,而且一直不知道應該要去醫院、指定診所、隔離中心、還是在家等候,終於等到已沒有微狀卻還未收到官方的檢測結果。部分確診者出現病徵,有的頗嚴重,擔心自己病情之餘又怕傳染了他人,卻還要為在哪𥚃治療及跟從甚麽政策而煩惱。我暫時尚且仍健康的也感到煩擾,病人的感受肯定更差。

在病毒肆虐、訊息混亂及人心不安之時,就更加要保持自己健康,先避免給人家及社會再添麻煩,另外就是要保持冷靜,不要自亂陣腳,若有能力的便再去幫助及鼓勵其他人。所以我不會說香港已淪陷這些既負面又失實的說話,亦不會好似未見過世面的到處宣揚又破甚麽確診記錄,其實現在資訊這樣發達,用不著煞有介事的再說多幾篇,惟恐天下不亂人心不夠煩麼?

現在既然知道第五波疫情的變種病毒殺傷力已降低,尤其對社會中八成已接種疫苗的人,我們首先也用不著過份擔心感染了,因為絕大部份人還不會去到重症的地步,當然我們還得顧著身邊人,尤其家中有長者及小孩的,所以也不能如普通傷風感冒般置諸不理。

不過,當看到身邊一直採取高規格方式預防感染的家人,及表示因防疫而連教會網絡聚會也不參加的弟兄姊妹,在疫情還未到頂峰時便早早失手感染,我會覺得感染與否或超出是否接觸到其他確診者如此簡單,例如心理質素、身體的抵抗力、睡眠質素等,例如過份憂慮疫情及搶不到物資令睡眠質素差,睡眠質素差又影響抵抗力,於是便較易被感染。

的確,外邊資訊太多,謠言亦太多,令我們心煩,也影響我們的判斷力。早上起床見喉嚨有些乾涸,又聽到人家說這是新冠肺炎病徵之一,便擔心已確診了,於是隨便在街上買套快速檢測包測試,一看見確診了,個心立即慌起來,但又有人說這些檢測不準,於是便買另一牌子的,卻見陰性結果,不知道信哪個才好,折騰了大半天,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季節,開始又有流鼻水的徵狀,亦有點倦,越想越似患上新冠肺炎,於是又開始想到過去兩星期誰有最大嫌疑感染自己,自己又和哪些人見過面,要否立即截的士入隔離設施等⋯⋯,連串問題,本來的小感冒也足以嚇得變成大病。

不錯,確診人數是多,最好當然是不受感染,但既然無一個必定成功阻止病毒埋身的方法,就更要放鬆心情,以平常心面對,謹慎但不要恐慌及過度憂慮,期望心境平靜加強抵抗力,就算確診了,一個平靜又帶喜樂的心也可助你快快痊愈。我也不敢說自己能否成功避過受感染,但願我有定良好的心理準備面對可能遇見的情況。

(0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