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不堪一擊的自制能力

 

才來了兩個月的兼職導師決定辭職,理由是覺得自己教不好學生,他說上他課的學生,有多達八成在玩手機,由於他的課堂不是那些實務科目,只是有關個人成長,它的實用性不明顯且容易被比下去。他以往另有教其他七大院校,可能由於學生質素較好,較多定力,所以會有八成學生留心上他的課。不過他坦然承認他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過去他覺得自己教得不錯,挺能藉內容及手法吸引到學生,只是隨着智能電話更普及,學生的專注力更低,更容易被手機吸了去,他相信往後十年被電子奶嘴養大的學童陸續踏入校園,老師的處境恐怕更困難。

智能手機令人感到懊惱也不是今日才出現,儘管成年人常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形容時下的手提電話,但成年人自己應該都心知肚明,手提電話的害處其實也有很多,不少成年人自己也敵擋不住誘惑,每時每刻也沉迷在手機裡,搭車拿著手機,吃飯拿著手機,和朋友聚舊拿著手機,睡覺時也一直拿著手機直至頂不住,靜止時拿著手機也就算了,但行路時一直望著手機我們早已變成見怪不怪,駕車時望著手機亦時有所聞,但踩著單車又玩手機的我也見到很多次,既然如此,成年人也惟有自圓其說多點說說手機的好話和重要性。其實連成年人也控制不到而機不離手,何況自制能力更弱的年輕人呢?只是,除了見到成年人常常拿著手機睇片、玩遊戲或「八卦」友人動態外,亦有不少是玩撲克或打麻將,有幾多真的用於看書或看片以增廣知識,又或用手機以用心去連繫朋友並作關懷呢?

導師說他曾有一次真的按捺不住,沒收了學生的手機,目的也不過令他短暫半小時專心上堂,誰知道學生立即狂性大發,一發不可收拾,導師便知道不幸碰上這樣的學生會很危險。諷刺的是,當小孩子或年輕人時刻被手機吸住,我們會用成年人的權力去阻止,但當成年人亦都一樣是機不離手而影響生活,我們則覺得自己所作是有理由而繼續大搖大擺玩手機,年輕人會被動地被認為不能自控,且容易被察覺到,但很多成年人一樣控制不了,但他們叫有了自主,只要有得吃有得喝,即使一週七日每日十八小時把自己困在家中上網打機玩電話煲劇,是名符其實的宅男宅女,亦未必會如那個狂性大發的學生一樣引起關注,因為他們已在社會隱形了。這些隱形人少嗎?看來不少,我身邊親戚朋友的家人加起來已兩三個。

美國社交媒體巨擘在今後十年還會把目標轉移到元宇宙——一種全方位的虛擬世界建構,儘管成年人一如既往的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最保險穩陣、「永不會死人」的結論,但看看現今區區一個通訊工具也叫不少大人小孩的自制能力不堪一擊,還能夠相信更加千變萬化、可以脫離現實的虛擬世界不會把人類支配得更徹底嗎?

25·11·21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由「家」成就的天份

 

留意到這齣在日本得到不少好評及電影獎項提名的電影在香港大銀幕已上畫一段時間,在香港的坊間評分同樣不錯,只是上映的戲院卻一直只有區區兩三間。這星期見到一日上映的場次開始減少,心知再不去看便會錯失機會,還好真的沒錯過。

這是一齣叫《淺田家》的日本電影。

這電影在香港沒有受到更多注目真是莫名其妙,因為電影是有關一個當代尋找夢想,卻又活於現實;有關父母情、兄弟情和愛情,亦是有關成長;但更重要是包含十年前日本三一一地震後的人文關懷及有關「家」的電影。電影雖然長達兩小時,但比近來同期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及內地大片還短,只能慨嘆大片當前,就連港產片也有套巨星傳奇大片推出,可能就要令這好電影受冷待了。

電影是改編一個年輕的得獎攝影大師的故事,他被喻為當代最會拍攝有關於家的攝影師,但似乎跟很多天生藝術家一樣,有攝影天份卻也充滿任性及令人費解的行為,上學時途學,卻在幾乎不能畢業的死角中絕境求生,往後的怪念頭又令他的人生在跌跌碰碰中出現起色,後來甚至找到他事業上的正路,還在災後憑自己的天斌重建別人的人生。故事的確相當勵志又有意思。

未入戲院又不知道整個電影的劇情前,觀眾也許不會明白這齣電影為何不是以攝影大師的全名取名,卻以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命名,那是他的姓氏加一上一個「家」字,但看過後一定明白除了介紹這個有天份的主人翁,其包括爸爸、媽媽和哥哥的家庭成員對他的成功也起著不能磨滅的作用。其他成員默默忍耐他的成長固然重要,但他父母的教導帶來整個家庭的互動及氣氛亦是主角能發揮出潛能的關鍵。可能世上不少人也有攝影天份,但能夠尋覓出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天份又有幾多?但這個主角卻在作品中散發出家的元素,甚至在地震後在災區亦以這元素作基礎而令災民得到安慰。

不知道這齣電影有多少內容是完全真確,有多少是改編,但相當肯定的是家人的支持對主角走上成功路是不可或缺,他的真實成名作包含了他的家庭成員,而往後他到日本東北協助災民亦為重建他們的「家」園,沒有曾經體會到家的寶貴,斷不能容易在其工作及義務服務中注入濃厚的家庭元素。

有人成功是靠自己,甚至有人在追夢的路會遇上家人的阻力,所以能夠有家人的體恤及支持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所以這齣電影不是把一個人捧得高高,而是把核心放在一個家庭上,最先一幅家庭做型照固然令人發笑,但往後全家一齊領取大奬時他爸爸的分享也是令人感動,當然還有他媽媽的教導,既愛錫和體諒卻又不溺愛,還有他哥哥外剛內柔,默默包容及協助弟弟,讓我們知道缺少了一點整個結局就可能已經不一樣。

很高興電影不是對一個人歌功頌德,而是一整個家庭的讚賞,在今日家庭關係越來越疏離之時,很高興有電影故事用上一個好例子,在我們追求夢想或成功之時,家庭成員默默守在後方的功勞,肯定令事情可以事半功倍。

21·11·21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寧願簡單不駕車


在香港的親戚打算買一輛二手車,特別要告訴我,看來她想問我意見是否適宜買車。親戚單身一個,又不是甚麼愛車之人,我便輕描淡寫的回應說若果沒有太大的需要,其實我不太建議又要多一個負累。

想起幾年前有另一位親戚,幾乎是免費送出其二手車,媽媽知道後不斷流露想我接收那二手車的意慾,只是我卻無動於衷,當年就算有個免費獲得一輛車的機會我也放棄,何況這次要付出代價要一樣未必太有用的東西,所以若給我建議,我肯定不要。

我很早已擁有駕駛執照,但第一個車牌是在美國拿取的,當年在美國一個小州份讀書,學校及住所也在一個小鎮,頭兩個學期由當地的親戚接載上學,但與此同時已經計劃學車及考取車牌,因為那樣時常打擾親戚也不好意思。後來經第二次路試便考到車牌,但更加感恩的卻是給親戚找到一輛不到一千美元的本田思域,我和親戚一起過目、試車及跟賣家議價後最後以七百元成交。

在美國那些小鎭買車我覺得是無可厚非,因為實在有這樣的需要,儘管那邊也有公共巴士,但一小時一班之餘落車後還要行接近半小時才到達居所,似乎買一輛車更化算吧。不過除了有那樣的需要,我認為在那些地大物博的地方擁有一輛車是否容易找到車位也十分重要,不要說我當地的親戚的居所擁有私家的車房及車道,就連學校、商場、餐廳及超級市場也可以隨便泊車,這便跟香港有很大的分別了。

作為一個大城市,人多車多也是理所當然,所以找個泊車位不是想像的容易,居所既要有一個固定車位,工作場所又要有另一個,這在香港就更加不容易了,今日我工作的地點算是地方較大,有一獨立大樓及停車場,但同事間為著一個車位也要「爭崩頭」。因此,若沒有特別需要,我實在不建議在香港買車。

當然,我沒有忘記在美國駕車近十年,出入也可以選擇以自己的車輛代步,某些情況下也是方便的,只是我想到香港交通運輸系統的方便程度,相比要「照顧」自己一輛車的麻煩,我已經忘記初回到香港時的不習慣了。

買車容易養車難,我知道香港就是住宅區的車位也不一定足夠,何況返工的工商業區?地少人多車又多的結果肯定令車位不便宜,另外要買保險,還要入油,香港的油價可比美國貴很多。既是這樣,除非不是常駕車,否則在香港擁有一部車便要花上不少開支;但問題便來了,一般情況下有車當然便要駕車,於是便令本來不一定需要駕車的時候要迫自己駕車,這樣又是否另類失去自由呢?

說到底,我認為生活越簡單越好,現代人似乎有太多纏累,我們本身除了要花時間在家庭、工作和起居生活外,一般人可能還有些嗜好,有些財務上的投資,有些交際等,再加上要顧及自己身心健康,其實剩下來的時間及精神已所剩無幾,只是我們卻仍然覺得纏累不夠,還要多找別的東西去煩擾,那就真是自討苦吃。

說實話,我覺得自己要顧及的事情已夠多,若果還有時間,我會選擇花多一些心機在人身上,好像是親戚朋友,多於一輛實際用途不大的車的身上。或者我太現實吧,也寧願生活簡單一點。

16·11·21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渡假真感覺

 

專欄作家在其專欄「認低威」,承認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不過也不是甚麼大不了,只是專欄作家對宅渡假(Staycation)的態度有變才有感而發。

起初,專欄作家對這年多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興起的宅渡假不以為然,認為再好的床也不及自家的一張床好,何況酒店同樣身處香港熟悉的環境,怎樣也不會騙到自己正在海外渡過中,只是他一住過後感覺便截然不同。

其實,我又何嘗不是有類似經歷。

當不少香港人在去年年尾到今年年初開開始談論這個活動時,我起初也是不以為然,特別是我家沒有聘用外僱,也沒有和其他家人同住,只有我和太太兩個,那麼我們無論在家或是在酒店的感覺也該是差不多。有人說宅渡假是為了暫時遠離傭人或同住的家人,但我們偏偏又不是,那麼花上千元去外邊住一晚的意義何在呢?

直到今年暑假太太生日,很想搞搞新意思,剛剛又開始想念一年半沒有去過旅行及住酒店的日子,於是便在相隔十年左右的日子後,再次租住香港的酒店入住,但這時候,竟然有個名字叫「宅渡假」。誰知試過一次翻尋味,終於在我生日的時候又租住一次,短短幾個月內便住了兩次,誰想到之後便開始蠢蠢欲動,打算在今年年尾或明年初又「玩」多一次了。我想,我的心態也改變了。

我們兩次住進的酒店也不是最便宜或最貴,大概可算在中高價位,第一間比較新興,並非座落最核心的商業地段,但卻可望到維多利亞港,另一間則是老牌大酒店,座落中環,雖然未能望向海景,卻看到皇后像廣場及一些地標,整個住宿套餐同樣包一晚房間及早晚兩餐,其他內容則有些不同,例如頭一間包含任飲雞尾酒及小食,後一間則可入住足足廿四小時。

在兩次入住期間,我們居住期內都沒有離開過酒店,儘管內𥚃職員及其他住客也是說一樣的語言,餐牌上的文字及食物也是似曾相識,但所居住的環境確又是跟居所截然不同。另外,由於我們也是抱一個渡假的心情,所以前一晚也真的執定要更換的衣服鞋襪,甚至帶備帽子和太陽眼鏡,跟以往去旅行差不多,當然行李喼是小得多。

往外地旅行,除了日本的一泊二食外,很少會留在酒店吃晚餐,但總之吃晚飯的地方也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兩次宅渡假的餐廳,當然未曾光顧,我和太太由於也沒有其他節目,所以也不急趕,慢慢吃,但因為環境陌生,跟我們一般用膳的地方不同,所以亦滿有新鮮感。

去旅行的其中一個感覺就是滿載新鮮感,無論食住,也是跟在本身居住的環境完全不同,所以有些人喜歡晚晚搬酒店,每餐光顧不同餐廳,而我們這年興起的宅渡假就是食住也跟我們一般的居住環境不同,令我們有些新鮮感。此外,酒店畢竟容易令我們連繫上旅行,因為多年的印象就是如此,所以只要不強行去逼自己理智思考,一時的旅行錯覺是騙到自己的。

何況,兩年去不了旅行,到底也省下不少打算用在旅行的花費,兩次宅渡假的花費也不及日本韓國旅程的一半,便讓自己有兩晩睡在大酒店的大床,吃四頓平日沒那樣優悠的早餐和晚餐,睡前睡後從落地玻璃望向香港的有名地標和國際馳名海港,只要不刻意去計算值得不值得的問題,原來宅渡假是有部份旅行的效果,例如翌日返工已經希望很快可以再去渡假了。

19·11·21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相隔了一年又十一個月


相隔了近兩年,終於可以再參加另一次跑步活動,儘管只是十公里的小比賽,並且只在香港本地舉行,但能夠有機會再次踏上賽道,還是感到十分高興和感恩。

對上一次參加跑步活動是二○一九年十二月在日本埼玉,參加的是四十二公里的全程馬拉松,那次其實跑得不錯,當時還期望二○二○年會跑得更好,誰知道一場瘟疫改變了世界,去年曾報名參加的中國東莞、哈薩克阿拉木圖、美國紐約市和澳門的馬拉松不是因為取消就是因為封關而參加不到,在疫情持續肆虐下,我曾擔心當日埼玉一戰會成為我的「跑步告別賽」。

隨著疫情今年先後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緩和,國內很多跑步活動已經回復進行,而香港的馬拉松亦終於在上月成功舉行。今次這個在工作地方附近舉行的跑步活動雖然規模小得多,但由於是我這年工作期間午膳時間經常跑步的路徑,所以份外有親切感,再加上心態上真的很渴望日子早日回復正常,所以同事於八月尾把活動的宣傳單張遞給我時,我已暗地裏決定要報名參加這個活動!

這近兩年的日子,除了疫情令做運動不太正常地進行外,我的右腳腳趾莫名奇妙地出現了痲痺的情況,雖然我仍能夠照樣行路跑步,但感覺狀態大不如前,我擔心就算疫情過去,我已經不能如舊跑到一個全馬比賽了。

誰想到這天即使只是跑一個本應對我綽綽有餘的十公里比賽,我會以一個預備跑全馬的心態去面對。先是這個跑步比賽前的一週我已制定生活及練習策略,例如在晚上練習還是因適應當日比賽時間而在日間練習,去比賽前一晚就更明顯,太太也看出我的緊張,但我說我是認真看待而已,因為當晩一早回到家中執拾裝備及準備休息,連本來想看的電影也暫時放棄,到晩上十時便上床睡覺,此外還買定香蕉,吃比平日多碳水化合物的早餐,這樣的預備,真的有點兒似以往到海外跑馬拉松前的狀況,但我知道久疏戰陣,即使是以往當「吃生菜」的十公里,還得嚴陣以待,給自己的要求是希望能以一小時之內完成。

不過,也許我實在太低估自己了,這兩年除了去年暑假有一個月沒有跑步以試試令腳趾痲痺痊愈外,其實我也從沒試過停跑超過一星期,而不跑步的一天也不代表我停止運動,我繼續拉筋、游水和踩單車,好像今年游水的次數應該是自從昔日高中時期參加泳會訓練之後最多,所以自己狀態還不應太差,只差有沒有機會表現出來。

終於就在這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天,我竟跑出自己歷來最佳的十公里記錄來,那真的是又意外又驚喜,原先我以為疫情會令自己和世界大倒退,還加上腳上不知原因的傷患,我甚至會覺得自己從此不能參加跑步比賽,但這次突破似乎是一個證明,原來我還未步入身體衰退,反之我仍有進步空間。那相隔一年又十一個月之後,不一定會更差,也可以更好的。

14·11·21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令人懊惱的醫療系統

 

教會弟兄一覺醒來發現耳朵好像塞了,本來想相約他趁天氣轉冷前去游水,但他決定看醫生,只是得知他預約相熟且信任的專科醫生要等足足五天,心想若他有甚麼大毛病卻延誤診斷而令病情惡化就真的很不值。

幾星期前才在這位弟兄家中作客,他大談香港的醫療制度,表達了很多不滿,其中有關最近立法會通過日後免試引入海外醫生,大家已不欲多言,因為大家都知道開這先例為引進哪地方的醫生大家都心知肚明,沒有甚麼好討論,大家只有自求多福或快快移民便是了。

最近陪一位年長家人到政府醫院複診看醫生,雖然我還年輕力壯,但親歷整個過程我也感到吃力,何況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先是預約時間跟真正輪到診症的時間相差一個多小時,坐在擠擁的大堂每秒也要留意廣播等候「叫名」,廁所也不敢去,診症後又要被指示去辦其他事,到最後取藥離開又再多一小時,聽說整個過程只花兩個半小時已算快,但對一個老人家來說,也實在是很虛耗的事情。本來有病看醫生,若果能夠得到合適的診斷也不必太過介懷等候時間的長短,只是等了近一小時見醫生,最後見醫生的時間只有六、七分鐘左右,見到也都是片面問幾句,卻原來這位親戚在上兩次複診已表達過痰涎帶有血絲,還去過另一公立醫院照肺,誰知道這次看醫生卻仍未有下聞,對親戚來說,除了無奈,也不知道還可以說甚麼了。

聽說跟親戚看症的醫生每次也不同,我想在公營的醫療系統裡,因受眾人數實在太多,所以這樣的做法也實在沒奈何,即使設計出一個系統是可以由同一個醫生診症,恐怕醫生亦沒有本事記得每個病人上次看症時的狀況,最多也只能夠看電腦內的記錄。醫生不足情況全球也要面對,但教會弟兄便反問香港醫生不足不是今日才突然出現,為何掌握各樣人口數據的官員不會早早制定對策?

另外,這位年長親戚這次是看老人科,理應可以一站式提供醫療服務,只是從這位長者口中得知原來她同時被轉介到另外三個專科,明白到專科醫生當然對本身範疇有更大專業,但對一位長者而言,不到半年便要四次入院看醫生,每次花上兩三小時等候,並且被安排奔波於不同部門間,我較為年輕一點的也覺得迷惘及操勞,何況他們,更甚,你從旁可以看到醫生也只是流水作業式的工作,他們也無能為力給予更多意見,就連上一次在另一醫院曾經照過肺部,但這次這科的醫生也只能夠被動式的回應說「沒有要求急急去複診便應該沒有太大問題」,那樣的答案可以叫老人家放心嗎?

本來我也想把心一橫,帶年長親戚往私家醫院去看,只是想起私家醫生所行的另一套--有事沒事也叫你做其他測試甚至手術,然後又快快叫你去複診--服務是好的,但背後或因利益關係而不能作客觀建議,一樣令普通市民卻步。

難怪除了那位教會弟兄外,我身邊也有朋友竟然會走去探討香港醫療制度的這個議題,她借書看,且有一番見解。畢竟醫療制度真的與我們的性命息息相關,就算我們今日身體無恙,也會想到將來,還有我們的家人,總有機會接觸我們的醫療系統。

08·11·21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也不是沒有難處 — 在這裡,也見慣風浪

 

其他部門的同事放工前匆匆走過來,然後問我和我同組同事我隸屬的部門是否將要「被解散」。由於這位同事跟我們比較熟略,平時也會有講有笑,他的用詞雖然比較誇張,但我們也沒有介懷,畢竟被分拆跟被解散的結果也是差不多。儘管消息仍未得到證實,但上司較早前已輕輕地跟我提及過兩次,而我兩位貼身下屬也從她們的層面收到近似風聲,現在連其他部門的同事也知道,看來消息也頗準確,只差甚麼時候會執行,並且會發展出甚麼結果來。

上司第一次從電話問我若我被調去另一區工作,我會怎樣看,我輕描淡寫的反問「是嗎?」,第二次上司跟我和另兩位她較信任的同事在會議室內以輕鬆的傾談形式再提起這件事,她又問我會怎樣,我還是氣定神閑的回應「到時才算吧」。現在輪到一位隔鄰部門的同事也關心我的情況,我還是以「到時才算」作回應,儘管這次回應的時候我知道這個「到時」其實應該不遠了。

那位同事見我表情及反應也十分平靜,便改為誇奬我果然是這個部門的「大佬」,竟然可以處變不驚,我一笑置之,繼續完成手頭上的工作準備放工。

坦白說,面對這個消息,我沒有感到十分擔心,亦沒有故作鎮定,上司兩次試探我的反應以及同事的關心,我的回應也是真誠,也許在這個機構近十年的經歷,已令我看透甚麼事情皆可能發生,但同時亦都相信未到最後一刻,也不會知道最後的結果會如何。

單在這機構,曾經試過轉換上司,也轉換過全個機構最頂頭的兩把交椅,身邊同級同事轉換過的次數我早已數不清,而我竟可由同級中資歷最淺的一位一下子變成最資深的一位,另外我工作的地點由香港最南的一區搬到九龍再搬到最北的一區,還要加上在同一楝大樓也曾搬上搬落,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已經擁有過六張寫字檯,此外,部門由我起初和另一部門併在一起,到後來分拆,又試過隸屬不同單位,更別說我曾從事的工作的層面也很廣,既包括行政和管理,又包括大型活動籌劃和文字上的宣傳⋯⋯,只不過印象最深刻始終是經歷了身邊相熟的同事突然離世,這個簡直是一個劇變,令我終於明白甚麼事情也可以發生的。

這份工作真的令我經歷很多又看到很多,有不只一位高層可以因權鬥一夜間消失,我上一位上司在眾人也不看好可以留到退休,但常針對她的那位高層卻竟然突然中箭先落台,另外機構的部門不斷重組,辦公大樓又不斷裝修而要員工不時搬遷,我也習慣在這裡跟人跟物離離合合了,也許一切已把我訓練得處變不驚。

對這些轉變也不能評論為好或不好,人往往喜歡安於現狀,所以我的下屬聽到部門要分拆,那管對她們的影響看來不會太大,她們也流露出不安與憂慮,但對我,似乎我能夠明白到長時間活在一個舒適圈中,人的應變能力和適應力終歸會退化,所以也不太介意這些轉變,何況轉變不一定是壞,也有機會更好,何不正面一點面對?

現在傳言四起,不知終歸出現甚麼版本的轉變,我會隸屬哪部門,由誰作我直屬上司,甚至工作地點,我已經作了最壞打算,而這一切,似乎不會比我身邊的同事突然離世而要在沒有交接下接收他的工作更困難,而將來可能要面對的新上司應該也不會如我起初面對現時的上司般一樣困難,最重要是我相信有主鋪我一生的路,也包括面前未知的這一段,祂的安排必定有祂的美意。

05·11·21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地上地下兩世界


機緣巧合下近來兩次到位於豪宅區的老牌名醫院養和,由於不是太熟識那邊的交通,於是便從附近的灣仔步行過去。第一次因為整天下著微微細雨,所以走了入一道從沒有行過的行人隧道內,沒想到隧道內有不少露宿者架起臨時床板和床褥,甚至圍了木板或帳篷,雖然他們明顯是露宿者,但環境絕不污糟和混亂,甚至連嗅味也沒有,我路過的時候在日間,沒有其他路人,露宿者亦不多,我見到的也都是躺在床上睡覺。近日第二次再到養和,本來可以行在路面,卻忍不住再鑽進隧道看看,這次相距第一次經過已經有一些時間,不過環境依然寧靜和企理,甚至乎有些一格格的木櫃,放置物品整齊,隨時比我家的擺設更企理。

兩次到來也被眼前的景象吸引我,要知道我所去的目的地是養和醫院,有人說那是全香港最多頂尖醫生的醫院,所以在這間醫院內不時會見到高官富豪,而住在這區的人非富則貴,想不到不到十分鐘的步行路程便是住了最少二、三十個露宿者的行人隧道,莫非有錢人全部都以私家車代步,眼不見就是乾淨,所以不介懷附近一個對比如此大的地方?

其實也不用說附近是豪宅林立的跑馬地,這條住了不少露宿者的行人隧道的正正上方就是香港的馬場—一個典型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地方。儘管今日在香港入得馬場的也不一定只是上流人士,但香港賽馬會予人的印象也是一個十分富有的團體,並且其會藉、擁有馬匹的江湖地位等,其實也肯定和傳統上流社會劃上等號。

居住在香港很多年,從不知道香港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地方,這好像曾經看過某些電影的橋段,地上地下兩個世界,相距就在咫尺之間,但原來也不單發生在純粹方便說故事但未必真實的大銀幕上,現實世界也一樣可以出現。

眼前這樣有意思的景象沒有進一步令我發揮我的創意小宇宙,令我創作另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香港版本,反而我又不自覺地去思考為何政府會容許露宿者們繼續留下來,要知道隧道之上畢竟是香港一個地標,據知不少旅客會慕名而來,而附近亦住了很多有錢人,即使他們或多以私家車代步,但恐怕他們的子女或傭人總會經過,他們不擔心這個地方品流複雜而趕盡殺絕?何況若果露宿者的數目增加,他們不會擔心範圍會擴大而觸及他們的界線嗎?我們不時會聽到政府其他地區的外判清潔工人有意或無意地清洗街道或清除雜物做成露宿者或輿論不滿,但這隧道似乎又鮮有聽到這類新聞,難道是三方早已有共識,河水不犯井水?再講,如我觀察中留意到,這邊的露宿者住得井井有條,沒有半分嗅味,甚至有人放了書本和盆栽,莫非有些「隱世高人」或傳奇人物居於此地,令政府或附近居民也不敢打他們半分主意?

但跟著我又想到,若果這個地方真的不會被政府部門掃蕩,並且環境尚算不俗,怎麼不會引來更多露宿者遷到這地方呢?到時就恐怕不單有隱世高人,可能落難英雄和各方奇人異士也在這裡聚首一堂,只不過兩次過來,這個好地方的「居民」又不見增加,難道他們有自己的「居住權」和管理,不容他區「居民」遷入?

另外我又想起那些關注露宿者的團體,他們有來過嗎?來到了,又能夠幫助這班住在富貴地區的「居民」,令他們回到「正常」的生活嗎?

是的,誰說住在屋內的人才算正常?人類的祖先還不是居無定所,亦不一定有瓦遮頭,但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我們便要住房屋,然後有房屋才算正常?但我們要住進房屋,卻要付予大地產商天價的金錢,但怎麼土地是由他們及政府擁有?為甚麽昔日我們的祖先卻能夠以天地為家?

這刻我想起上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浪跡天地>>Nomadland),究竟家的意思是甚麼?若有天我也不忿地產霸權的所作所為,又或我再無分文住進房子,我會否快樂地成為露宿者,這個「有水平」的地區的「居民」會否容許我住在附近沾上他們一點氣質呢?這條隧道真的令我聯想到很多。

01·11·21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人人都有死穴(下)


仍在美國的時候,曾經跟當地較相熟的朋友及教會弟兄姊妹說過,我有三樣東西及事情比較害怕:第一,是當地一位很能夠「看到」我心意的教會姐姐;第二是害怕找泊車位;最後是靜電。本來隨著離開美國十多年,以上三項東西及事情亦逐漸遠離我的恐懼清單,有很長時間我覺得我沒有太過害怕的事情,但原來我是仍有我自己的恐懼,更正確來說是我的心理死穴,我會因為這樣的事情令我心情不自覺地開始煩悶及變得眉頭深鎖,這個起初連我也不太知道及察覺不到的心理死穴原來是「我的計劃被不能確定的事情打亂」。

近日,我居住的大廈有人確診了新冠肺炎病毒,就在我無意中知道這件事情的一刻開始,心理立即出現了變化,因為我知道我居住的大廈的所有居民將會在那個晚上被逼接受強制性病毒檢測,而在第二朝未有檢測結果前無人可以離開這棟大廈。儘管自從爆發新冠肺炎之後,香港該有上千棟大廈及上萬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但畢竟相距上次大爆發已有好一段時間,究竟現在的強制檢測會演化到怎樣的狀況,而被困在家會否帶給我别的影響……?一連串的問題及憂慮不自覺立即浮現我腦海內。

那一夜,最終「平安無事」,全楝大廈的居民最後也都通過檢測,只是我的心情仍未能夠放鬆。果然,我工作機構的人事部找上門,看來他們從我入職時填寫的個人記錄知道我住所正正有人確診病毒,由於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太多本地確診,人事部也不敢立即著我返家隔離,但已告訴我有這樣的可能性,並且會在稍後正式通知我,心裡一沉,立即想起下週有三個月以來第一次部門會議,另外兩星期後有個我已經參加了多年的重大講座要由我主講,還有兩天前才安排與兩批同事的兩頓午餐飯局,甚至有些瑣瑣碎碎的工作計劃,也是期待未來一兩週內完成……,若果人力資源部最後確認我必須在家工作,我的生活節奏幾可立即打亂,同時還不知道會否出現其他更壞的狀況,一想到這裡,心情立即灰起來。

當很多人還來不及「恭賀」我可以在家工作,免卻舟車勞頓及面對上司之苦,我卻因為我的生活被不確定的事情打亂而憂愁起來,很明顯,我的先天性格是傾向把事情想得負面,尤其是面對那些我有了計劃卻遇上不確定的事,就好像三年前去日本松本參加馬拉松,偏偏當地遇上颱風來襲,好幾天望著颱風路徑及時間,令我十分沮喪。當時我尚未了解自己有此死穴,但發覺到原來好幾次我心情突然下沉,也跟出現一些不能預計的事而影響我的計劃有關。

家族中有成員有精神病的記錄,而昔日我也發覺自己在思想方向也較灰暗和負面,我也曾在人面前作見證及分享過若非我信了那給我們喜樂和盼望的主耶穌基督,恐怕我是那些要看心理醫生及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從這個死穴,我發現自己原來在心理上也有可大可小的缺陷,只能夠感恩神常常提醒我不要太顧念地上的事,並且相信一切有祂的安排和旨意,並會給我們最好,才令我的心理問題沒有更加嚴重。

2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