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弟兄一覺醒來發現耳朵好像塞了,本來想相約他趁天氣轉冷前去游水,但他決定看醫生,只是得知他預約相熟且信任的專科醫生要等足足五天,心想若他有甚麼大毛病卻延誤診斷而令病情惡化就真的很不值。
幾星期前才在這位弟兄家中作客,他大談香港的醫療制度,表達了很多不滿,其中有關最近立法會通過日後免試引入海外醫生,大家已不欲多言,因為大家都知道開這先例為引進哪地方的醫生大家都心知肚明,沒有甚麼好討論,大家只有自求多福或快快移民便是了。
最近陪一位年長家人到政府醫院複診看醫生,雖然我還年輕力壯,但親歷整個過程我也感到吃力,何況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先是預約時間跟真正輪到診症的時間相差一個多小時,坐在擠擁的大堂每秒也要留意廣播等候「叫名」,廁所也不敢去,診症後又要被指示去辦其他事,到最後取藥離開又再多一小時,聽說整個過程只花兩個半小時已算快,但對一個老人家來說,也實在是很虛耗的事情。本來有病看醫生,若果能夠得到合適的診斷也不必太過介懷等候時間的長短,只是等了近一小時見醫生,最後見醫生的時間只有六、七分鐘左右,見到也都是片面問幾句,卻原來這位親戚在上兩次複診已表達過痰涎帶有血絲,還去過另一公立醫院照肺,誰知道這次看醫生卻仍未有下聞,對親戚來說,除了無奈,也不知道還可以說甚麼了。
聽說跟親戚看症的醫生每次也不同,我想在公營的醫療系統裡,因受眾人數實在太多,所以這樣的做法也實在沒奈何,即使設計出一個系統是可以由同一個醫生診症,恐怕醫生亦沒有本事記得每個病人上次看症時的狀況,最多也只能夠看電腦內的記錄。醫生不足情況全球也要面對,但教會弟兄便反問香港醫生不足不是今日才突然出現,為何掌握各樣人口數據的官員不會早早制定對策?
另外,這位年長親戚這次是看老人科,理應可以一站式提供醫療服務,只是從這位長者口中得知原來她同時被轉介到另外三個專科,明白到專科醫生當然對本身範疇有更大專業,但對一位長者而言,不到半年便要四次入院看醫生,每次花上兩三小時等候,並且被安排奔波於不同部門間,我較為年輕一點的也覺得迷惘及操勞,何況他們,更甚,你從旁可以看到醫生也只是流水作業式的工作,他們也無能為力給予更多意見,就連上一次在另一醫院曾經照過肺部,但這次這科的醫生也只能夠被動式的回應說「沒有要求急急去複診便應該沒有太大問題」,那樣的答案可以叫老人家放心嗎?
本來我也想把心一橫,帶年長親戚往私家醫院去看,只是想起私家醫生所行的另一套--有事沒事也叫你做其他測試甚至手術,然後又快快叫你去複診--服務是好的,但背後或因利益關係而不能作客觀建議,一樣令普通市民卻步。
難怪除了那位教會弟兄外,我身邊也有朋友竟然會走去探討香港醫療制度的這個議題,她借書看,且有一番見解。畢竟醫療制度真的與我們的性命息息相關,就算我們今日身體無恙,也會想到將來,還有我們的家人,總有機會接觸我們的醫療系統。
(08·1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