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年輕十多二十年的小妹妹和我分別都去了看那來自日本的《最後的情書》,事後問她感覺如何、評分有多少,她說她會給予七分,但我直言會給八分甚至以上,她笑說差距可能來自一點情懷,之前沒想過這元素,但看來倒是真的。
也許還應該說這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戲院重開後我所看的第三齣電影,頭兩齣電影一齣故事吸引有趣,另一齣則專家評價不俗,可惜兩齣最後皆令我有點失望,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但當時禁足戲院已經超過一個半月,總想快快的入場看一齣好戲,既可忘憂享受兩小時的時光,心理上也知這代表疫情放緩的一個好象徵。
起初看《最後的情書》的故事簡介令我摸不著頭腦,怎麼冒充家姐而不被人發現,怎麼已為人妻卻遇上初戀對象,但電影卻是一級的電影,且坊間有著八分的評分。知道電影可能快在香港落畫了,也就不帶高期望入場看看吧,無限制級別的電影,總不至令我散場時神經崩緊或哭似斷腸吧?
後來才知電影約莫兩年前已推出了一個中文版,並由同一個導演執導。電影簡介的內容的確沒有說錯,妹妹無意中冒充死去的家姐,而她年少時的暗戀對象就是家姐的男朋友等,情節真的如介紹所說的錯綜複雜,只是一直看下去劇情其實又多麼自然和理所當然,縱然有些複雜卻完全不難明,電影的核心還不過是在說年輕人那純潔的愛,似乎自從當年台灣的《我的少女時代》後,就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了。
《最後的情書》仍一如不少日本電影般的淡淡然,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更沒有刻意製造格格不入的笑料,故事是多麼的生活化和寫實,儘管故事略帶悲情,但又不會覺得傷感,因為電影還是想帶出生命川流不息,甚至逆境中努力的訊息,這也跟我的人生觀相接近。
《最後的情書》有日本靚人靚景,故事情節不俗且有意思,不過也許最叫我喜愛卻是主角們用上書信往來,那幾乎是今日幾近絕種的溝通產物,卻一直灌穿整套電影,是死去家姐的妹妹及女兒冒充身份寫信給男主角,還是男主角年輕時寫信給家姐卻被妹妹藏起來,皆靜悄悄滲透出大家微妙的關係和感情,相比今日以手機作即時溝通,以表情及符號作表達,今日的溝通跟昔日細水長流的表達真的不可同日而語。此外,男主角的身份是一個作家,他出版了一本書連繫了兩代人,書籍以文字作媒介,記錄了細膩的感受和情節,同樣也是今日這個世代逐漸失去的東西。
《最後的情書》是說到上一代和這一代的事,電影中的上一代似乎接近我的年代,寫信、做作家、圖書館等是多麼實在和似曾相識的事,但經過十多二十年,來到這個世紀過了五分一的年月,電影內各人的際遇各有不同,甚麼是成功甚麼是失敗一時也說不清,正如男主角被溪落只出版一本好書,也是靠與死去女主角的經歷而寫成,但去溪落男主角的知道自己更加一無事處,甚麼角色也做不好,人生、際遇往往就是如此難定勝負。
電影小部分情節的確是有些瑕疵或說不通,但仍不礙導演對昔日藉書信及文字表達感情的懷念,對此我是有共鳴,而成長於上世紀尾聲,仍有機會實踐利用書信作溝通媒介,甚至記得在美國生活的十一年寫了超過一千封信,對比今日無論那個年代的人,包括我自己,也壓倒性的以社交媒體作溝通,我得承認對這電影的喜愛,也的確是滿有情懷及感受。
(25•09•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