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昨日參加倫敦馬拉松的虛擬跑,據說她跑了超過四十五公里大會才認可她完成本為四十二公里的全馬賽事,不過小事一棟,就當作是趣聞聽聽吧,畢竟虛擬跑是今年的產物,技術及細節日後肯定有很多提升空間。
最先知道可參加的虛擬跑是七月初的澳洲黃金海岸的比賽,竟然臨近比賽日仍可以報名,無他,參加者不用逼在黃金海岸比賽,自然不受名額限制,而既然各人也可留在自己的城市作賽,甚麼集合寄存行李、沿途補給及頒發完賽獎牌也不再是大問題,所以比賽日前一兩日才報名也十分合理,只是七月是香港的炎夏,而真正的黃金海岸我也曾跑過,更是我的第一個海外馬拉松,所以對這個虛擬跑幾乎沒有一絲心動過。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小馬拉松也相繼取消或延期,即使連歷史猶久或舉足輕重的六大賽事也不能倖免,少部分則改以另類形式進行,虛擬跑便是其中之一,全賴科技進步,全球定位系統十分普及,只要參加者參加這些活動時戴上及啟動裝置,然後在自己選擇的地方跑足四十二公里,再上傳資料到主辦單位,不久後便可得到確認,證書及完賽奬牌稍後便會寄到府上。這樣的方式既可省卻機票、酒店,不用請假,不用計劃如何如何到起點集合,不用擔心去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水土不服影響表現,而最後仍有一面殿堂級品牌的完成奬牌,其實也真的十分吸引。
事實上,倫敦馬拉松是公認最難抽中比賽名額的比賽,所以當初聽聞有此形式的馬拉松,也放多兩眼望一下資料,最少比起黃金海岸馬拉松,我更覺得值得參加。
不過後來當我思前想後,我倒去細想我是否想參加這樣的馬拉松,因為我想起我從起初參加的目的都是希望以雙腳遊一個城市,所以至今完成近三十個馬拉松,除了紀念自己跑馬拉松的十週年香港賽事外,完全沒重複過同一地方的比賽,所以,儘管我可以不用飛扺英國便有機會加多一枚難得的倫敦馬拉松完賽獎牌,但背後似乎已經有失當初的原意。我心想,既然可以是倫敦,那麼北韓平壤、古巴夏彎拿、伊朗德黑蘭,連甚麼芬蘭午夜太陽我全部可以參加,但到時家中放了幾十個完賽獎牌,包括北極光馬拉松、南極馬拉松、長城馬拉松等,人家問我是否曾昨客那些景點、當中的路線如何、有甚體驗和特色等?我怎樣回答呢?所以感覺上會有點受之有愧。既然我不是以集齊幾多個城市的馬拉松作目標,跑到六大或有噱頭的馬拉松固然開心,但跑不到也就順其自然而不會太大失望,我又何用如此強求呢?
事實上,追求健康其實比跑馬拉松更重要,雖然我亦承認因為要參加馬拉松令我做更多運動以提升自己的體能,但我亦早已有定期做運動的習慣,不用靠參加馬拉松而逼自己做運動。
儘管如此,有些虛擬跑是具吸引力,倫敦確是其中之一,那管我有大條道理,當日的決定其實還只是一線之差,尤其報名之時為八月尾,當日會爭扎這樣的環境是否應當帶著口罩跑步,當時天氣仍然炎熱,很自然也會擔心十月初的天氣及疫情會怎樣呢?還有我的右腳未百份百痊癒,即使我可花上多達廿四小時跑一個全馬,但對於整個夏天沒曾跑過一次超過十公里,我有那樣的能耐及決心嗎?很多原因令我卻步。
我也不敢肯定面對下一次有吸引力的虛擬跑我會否參加一次,或者因為要令過去連續八年每年最少參加一次馬拉松不斷纜而參加一個也說不定,感受的確是矛盾的。
(05•1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