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未夠參加的動力

 

好友昨日參加倫敦馬拉松的虛擬跑,據說她跑了超過四十五公里大會才認可她完成本為四十二公里的全馬賽事,不過小事一棟,就當作是趣聞聽聽吧,畢竟虛擬跑是今年的產物,技術及細節日後肯定有很多提升空間。

最先知道可參加的虛擬跑是七月初的澳洲黃金海岸的比賽,竟然臨近比賽日仍可以報名,無他,參加者不用逼在黃金海岸比賽,自然不受名額限制,而既然各人也可留在自己的城市作賽,甚麼集合寄存行李、沿途補給及頒發完賽獎牌也不再是大問題,所以比賽日前一兩日才報名也十分合理,只是七月是香港的炎夏,而真正的黃金海岸我也曾跑過,更是我的第一個海外馬拉松,所以對這個虛擬跑幾乎沒有一絲心動過。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小馬拉松也相繼取消或延期,即使連歷史猶久或舉足輕重的六大賽事也不能倖免,少部分則改以另類形式進行,虛擬跑便是其中之一,全賴科技進步,全球定位系統十分普及,只要參加者參加這些活動時戴上及啟動裝置,然後在自己選擇的地方跑足四十二公里,再上傳資料到主辦單位,不久後便可得到確認,證書及完賽奬牌稍後便會寄到府上。這樣的方式既可省卻機票、酒店,不用請假,不用計劃如何如何到起點集合,不用擔心去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水土不服影響表現,而最後仍有一面殿堂級品牌的完成奬牌,其實也真的十分吸引。

事實上,倫敦馬拉松是公認最難抽中比賽名額的比賽,所以當初聽聞有此形式的馬拉松,也放多兩眼望一下資料,最少比起黃金海岸馬拉松,我更覺得值得參加。

不過後來當我思前想後,我倒去細想我是否想參加這樣的馬拉松,因為我想起我從起初參加的目的都是希望以雙腳遊一個城市,所以至今完成近三十個馬拉松,除了紀念自己跑馬拉松的十週年香港賽事外,完全沒重複過同一地方的比賽,所以,儘管我可以不用飛扺英國便有機會加多一枚難得的倫敦馬拉松完賽獎牌,但背後似乎已經有失當初的原意。我心想,既然可以是倫敦,那麼北韓平壤、古巴夏彎拿、伊朗德黑蘭,連甚麼芬蘭午夜太陽我全部可以參加,但到時家中放了幾十個完賽獎牌,包括北極光馬拉松、南極馬拉松、長城馬拉松等,人家問我是否曾昨客那些景點、當中的路線如何、有甚體驗和特色等?我怎樣回答呢?所以感覺上會有點受之有愧。既然我不是以集齊幾多個城市的馬拉松作目標,跑到六大或有噱頭的馬拉松固然開心,但跑不到也就順其自然而不會太大失望,我又何用如此強求呢?

事實上,追求健康其實比跑馬拉松更重要,雖然我亦承認因為要參加馬拉松令我做更多運動以提升自己的體能,但我亦早已有定期做運動的習慣,不用靠參加馬拉松而逼自己做運動。

儘管如此,有些虛擬跑是具吸引力,倫敦確是其中之一,那管我有大條道理,當日的決定其實還只是一線之差,尤其報名之時為八月尾,當日會爭扎這樣的環境是否應當帶著口罩跑步,當時天氣仍然炎熱,很自然也會擔心十月初的天氣及疫情會怎樣呢?還有我的右腳未百份百痊癒,即使我可花上多達廿四小時跑一個全馬,但對於整個夏天沒曾跑過一次超過十公里,我有那樣的能耐及決心嗎?很多原因令我卻步。

我也不敢肯定面對下一次有吸引力的虛擬跑我會否參加一次,或者因為要令過去連續八年每年最少參加一次馬拉松不斷纜而參加一個也說不定,感受的確是矛盾的。

051020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少了題材

 

相隔了十一個週末終於可以再次返到教會參加實體相聚,儘管是開心,但感覺卻沒有上次五月時第一次回復相聚時的感動,也許上次是不少弟兄姊妹廿多卅年的基督徒人生中首次被逼不能返教會,當時中止七次後可重返教會百感交集,只是這次已不是我們基督徒的人生中第一次叫停,也不是第一次恢復,感覺可能已經變得比較習慣了。

儘管我們在這場看不到的抗疫戰役中仍有很多學習和體會,但隨著日子過去,已經沒有太多新鮮事,好像在家工作這個我過去從沒機會體驗的事情,起初二月實行時感到十分新鮮有趣,於是便將感受分享出來,還好像分柝了兩、三篇文章,但當三月及七月第二、三波疫情爆發而再有在家工作的機會,已經沒太多東西可寫了。同樣,對於政府一刀切把所有娛樂運動甚至飲水設施關閉,對雖然仍舊不以為然,但再說這個題目連我自己也覺得沉悶。還有人類經此一役所面對將來的不確定和新常態,大家在這刻亦只能估計,誰能對將來有肯定的掌握呢?所以說說亦算。

在這個不能到外地旅遊、週末不可間中往內地探望弟兄姊妹、各項大小活動也取消或延到不知何年何月的情況下,真的覺得少了很多題材。過往到外地旅遊兼參加一場馬拉松,最少也能寫上五篇網誌,有些多經歷的旅程寫上十篇也不罕見,只是今年完全沒有旅遊,也沒有一次馬拉松,這已經令我今年減少最少廿篇文章的題材了。同樣,少了其他類型的活動,例如第一次參加甚麼、第一次體驗甚麼、接觸了一個怎樣的人或群體等,過往總會因此寫上一些感受,只是今年這樣的經歷明顯欠奉。

同樣沒有多寫的也有一些政治及社會議題,尤其是自上年開始但其實未止息而仍然不斷發酵的社會事件,惟有那個政府會說社會已回復安寧,但不少市民心中夾雜著的憤怒、不滿和無奈,實非容易用筆墨表達出來,最少我內心的複雜,就不知如何作恰當的表達了。

反而今年明顯增加的題材就是電影的看後感,不必多說,無事可做自然多看電影,尤其在各項活動中看電影而受感染的機會最低,何況我本身也愛看電影。至於那些看後感想,我絕對不敢說那是影評,因為我的水準距離報章及網上的影評真的相差十萬八千里,他們有的是職業博客、有的是專業寫手,並靠此維生,我當然不敢跟他們相題並論,不過在我看完一齣好電影後,我始終有自己的感受,於是便一樣寫下來作個記錄。

無論如何,雖然今年世界彷彿慢了下來或停頓了,但這個狀況始終前所未有,也值得盡情記錄下來,正如在這個日子跟好友一聚,臨別前經過尖東海傍,在美麗的維港夜景前不知應否除下口罩拍張沒掩擋的照片,但想清楚,口罩印證了我們渡過這個歷史事件,他朝回看,我們都會感恩大家並肩渡過這樣的日子,然後會想起原來無阻隔的吸一口新鮮空氣也不是一件必然的事。

071020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再到海洋公園

 

新冠肺炎疫情略為減退,主題公園得以重開,一定要珍惜不是每個香港人擁有的機會,立即預訂門票到公園去。海洋公園推出生日免費入場優惠已有好幾年,也許我們覺得這已經變成恆常優惠,所以並沒有年年也要到訪並盡享優惠。

不過今年年初,海洋公園的定位受到嚴重挑戰,公園管理層向政府申請高達五十四億元以維持區區一年營運,申請撥款之龐大及近年的嚴重虧蝕惹來社會激烈討論,儘管撥款最終通過了,但疫情卻令公園不時關閉,就算重開了亦少了大量遊客收入,今個年度的財政赤字肯定雪上加霜,究竟這個真正屬於香港人的主題公園還能夠營運多久,我其實也沒有把握。

坦白說,今年生日二話不說便揀了要到海洋公園,的確是帶有「今日不珍惜機會,日後便恐怕沒機會」的意味,而記得上次到訪已經約莫三年前,期間還去過香港迪士尼樂園,然後今年海洋公園正經歷可能是其歷來最困難的時候,更要以雙腳支持這個伴我成長的地方。

今年再訪,其實感覺跟近年前往這主題公園大有不同,首先是在這個國內大節日期間,公園遊人不多,這當然因為受疫情影響,香港仍實施封城,沒有幾多遊客到來,所以全園應該純粹本地人,而本地人仍有不少擔心感染病毒,所以亦不算空群而出而把公園擠得水泄不通。對我而言,主題公園也不能太過冷清,有點熱鬧才有氣氛吧,這天絕對是恰到好處。

與往年要玩越多機動遊戲越自豪的心態相反,今年刻意只玩了一個機動遊戲,其餘時間就是看劇場和看動物,包括已經不一定開放但十分具代表性的海洋劇場,還有來了海洋公園估計近十次,才第一次發現有個講環保的威威劇場,另外第一次在香港看海象、海豹、袋鼠和樹熊,還有後來才知道剛開放參觀的小狐獴和大象龜,再加上已看過的大熊貓、小企鵝、鯊魚、水母和海豚等,今次在海洋公園實在看了許多的動物。這刻我才想起海洋公園原來也飼養了很多動物供我們參觀和認識,若果香港並不如其他國家或城市般有個國家動物園,其實海洋公園便正正帶有這個功能。當然,動物園內有十多部大型機動遊戲也是少見,而我過去也一直誤會去海洋公園是為玩機動遊戲,所以難怪在這次撥款風波中其中一個建議是把大部分機動遊戲拆除而重新定位。我不是專家,亦沒深入探討這問題,但一個主題公園吸引兩類客,還是海洋公園日後應只專注在一個範疇呢?就應該留給專家及他們的管理人員去決定好了。但公平的一句,既然海洋公園從來不單是提供娛樂,還有很大的教育和保育成份,要求海洋公園自付盈虧是否有點不合理呢?畢竟教育和保育不應完全以金錢衡量。

在這次一邊輕鬆遊覽海洋公園,一邊反思這個陪伴香港人成長的公園的存在價值,也令我對今次的行程別具深刻體會。在我的相簿中,仍存留大概八、九歲時和表弟們前往海洋公園的合照,這是過去我們家人農曆年初一或初二的節目之一,儘管因當時年紀太少而回憶不多,但卻肯定這是香港人當日的集體回憶和重大活動之一,加上今日明顯的教育和保育功能,我覺得已經值得投資保留及運用得更好。

081020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已經食壞了身體

 

不少朋友見我如此多運動量,並且少食零食及不健康的食物,只是身體仍舊偏肥,他們對此也有些詫異。不過我不時也要向他們重申我做運動並不是為著減肥,所以並沒有做一些針對性的項目,此外,雖然我少吃零食和不健康的食物,甚至飲食方式也比不少人健康,但我吃東西的份量仍不少,並且仍喜歡吃甜品之類的東西,何況我的遺傳基因似乎也令我難走身型纖瘦的路。能夠減到肥與重量固然好,但也惟有盡力。

除了遺傳基因外,我深信我過去的飲食習慣也不好,尤記得發育時期我自己及家人也容讓我放肆添飯和飲湯,所以有段時期一餐可吃上三碗白飯及七碗湯,當然那時同時亦跟泳會練水,運動量之大能令身形不會過分肥胖,不過建立了這樣的習慣之後,若運動量不高便麻煩了,現在就是運動量沒以往的大,但吃的東西又沒減少太多,所以若可以再選擇的話,我倒寧願我當時少吃一點。

另外年輕時未知要留意及控制鈉和糖這些成份,所以去麥當勞吃套餐仍與同學齊齊在薯條加鹽,又要在午餐飯盒加汁,貪其更惹味,但今日當知道高鈉高糖對身體極度不好,我們倒會希望食物少鹽少糖,不知是否已經太遲呢?

不過我想最致命的倒是在美國留學的時間,由於沒有家人為我預備三餐,我便需要自己煮東西吃,那時自己一個人,我又為要省下金錢,所以便常常在超市買些十分平價的食材,其中包括一美元兩隻大雞脾,另外也會加些生菜或菜心之類,一煲便是餸連湯,加上白飯,美味的雞皮和有層雞油浮在面頭的「靚雞湯」肯定不會浪費並成為晚餐的一部分,我也數不到我當時有多少餐是以這樣的食物作伴。

另外還有月餅,當日在社區中心工作時收到月餅會一整個吃入肚裡做早餐,另外因為美國的牛奶特別便宜,亦喜歡以全脂牛奶當水飲……

今日,當然知道以上一些飲食習慣很不健康,所以我不會驚訝自己今日一直運動但也一直瘦不了,不過我是後悔有些事情是知得太遲。現在仍有些父母希望年幼子女生得肥肥白白,放任他們吃得飽飽,若果我有年幼子女,便肯定不會常要他們吃得太飽,更不會常帶他們去吃自助餐,也許胖胖的小孩子很可愛,但隨著知識進步,我們得到研究數據也多,知道肥胖往往伴隨很多病痛而來,到長大了及習慣了以後,才再注意身體,便可能已經太遲了。

回想起來,飲食和健康的知識在我的成長年代才開始發芽,但仍未算有廣泛宣傳,在我的兒時記憶中,有深刻的尤百連納廣告叫我們不要吸煙,所以我便不吸煙,若果當日政府和坊間已經大力宣傳少油少糖和少鹽,我相信我的身體也不會去到今日的地步。不過,知識是不斷累積的,今日清楚肯定知道的事未必一定在昨日已經肯定,正如我年紀輕輕時已經知道我們應該少吃鵪鶉蛋和動物內臟,所以我已有好些時間不吃那樣的東西,相比於父母及祖父母一輩,我們其實已經有進步了。

091020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開始拉筋伸展去


右腳腳板底及腳趾出現的痺痛持續,多個月仍找不到確實的因由,趁著炎炎暑假不易跑步並且還要帶著口罩跑之時,決定去找中醫及跌打治療,好希望能夠徹底根治。不出所料,兩位醫師也叫我暫停跑步一段時間,以免腳部傷勢惡化,早知他們都是叫我休息,所以就趁這時候作治療,儘管我真的很不情願地要停止跑步。

在這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甚麼地方也去不到,雖然生活還不至太苦悶,但閒著的時間挺多,只是這刻不被建議跑步,而泳池也因為疫情而關閉,也不得不另找運動來保持自己的身心狀態。試過跳繩,只是覺得對休養中的雙腳仍不好,也有踩單車,只是除非踩上兩小時以上,否則不會覺得怎樣辛苦,球類活動則不用多想了,因為既要找隊友,又不知場地幾時才開放。

過去其實有教授健體的教會姊妹鼓勵我做一些拉筋及伸展運動,只是我覺得拉筋及伸展只能局限在運動五大元素的柔韌性一個範疇,不夠跑步的全面。只不過既然其他運動也不到我選擇,我似乎也要接受拉筋及伸展吧。儘管我一直也認為拉筋及伸展不及跑步及游水的全面,但我仍會肯定其作用,現在要退而求其次也不要緊,要緊反而是怎樣去開始。

首先便是去買一張地蓆,因為家中不夠地方伸展而需要在戶外使用,且沒有太多這樣的經驗,就揀一張便宜的先試試看。買了地蓆便找場地,家中樓下的平臺使用率一直不高卻企理。不過最重要便是做甚麼拉筋及伸展運動好了,還好其中一位醫師在診所已教我幾招能助我治好腳痛,於是便先使用他教的動作,再加上深蹲和另外兩項動作,組合成一組,每次共做四組,便包含由頸到臂到腰再到大小腿位置,若時間容許,還會做百多下仰臥起坐以鍛鍊體能,在這階段應該已經足夠吧。

起初在自己未掌握做多少次、多少組之時,也因未夠投入而把效果大打折扣,尤其這樣做了運動好像仍沒流出很多汗水、心跳也沒增加太多,心想效果豈非事倍功半?但當多做兩三次之後,開始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和組合,而完成後也開始有以往跑完步後的辛苦感覺,便知道這樣拉筋及伸展也起到作用了。

事實上,令我對這項運動刮目相看還因為藉此發現我家樓下的平臺,竟然有一個約三百呎的空間,地方清潔、闊略,並可望到天、望到山,卻讓我一人獨佔,沒有騷擾,我反而慨嘆住了十多年,才發現這個好地方,特別是其中好幾次前來拉筋及做伸展運動,正在下大雨,以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是不能跑步,便是全身濕透,我現在倒感恩有第三個選擇。

也許做這些拉筋及伸展運動未必太能鍛鍊我的心肺功能及耐力,不足夠幫我上場跑一個全程馬拉松,但作為我腳部養傷及休息,並透過針對性地強化我某些背部肌肉及骨骼,以改善我腳痳痺的問題,我覺得也很不錯。我甚至決定日後若果腳部問題痊癒而我可以開始再跑步,也需要一週一次繼續做這些拉筋及伸展運動,好鍛鍊我其他身體部位。所以越想越發現我這段時期反而因腳傷而得福。

091020

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誰令他們越走越遠

 

在聚會中碰到一位很久不見的教會姊妹,打趣地問她幾時一起再返內地探望弟兄姊妹,現時因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封關日久,別說我們這樣的非必要交往已經中斷好一段時間,連前往內地探望病危親戚或回港覆診也困難重重,所以跟她的說話大概只是開玩笑性質,誰知她卻認真地說以後也不會踏足中國大陸了。

十分詫異她給我這樣的回應,因為還不過一年多以前大家仍會定期一個月一次往內地探望弟兄姊妹,理由是內地教會也有很多寶貴及認真追求的弟兄姊妹,我們很想給他們多一點關心和支持,現在問她是否仍愛護他們,她的答案是肯定,她只不過十分不喜歡這個國家,尤其是當中的政權。

身邊有同樣心態轉變的人不是唯有她一個,認識的朋友及弟兄姊妹也有好幾位,他們絕不偏激,不願牽涉政治,也不會鼓吹港獨,更遑論推倒甚麼政權,他們本沒政治取態,最多只想努力以神的愛去愛每個人,但一年內會令一個又一個香港人的心態有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只好問誰令大家討厭自己的祖國?

我年幼時對自己的身份有點迷茫,不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但又怎會叫自己是香港人呢?除了從書本中學到這地個地方有著亞洲四小龍這美譽外,香港這細小的地方算得甚麼呢?但臨近九七回歸,中國讓我們感受到開明與逐漸強大,而我當時正值身處美國,一種強烈的民族意識油然而生,我在外國人面前不再介意稱自己是中國人,儘管若能補充我也會告訴別人更正確來說我是來自香港。

對自己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跟當時不少香港的研究及調查一樣,在九七回歸後跟其他香港人一樣達到高峰,那時記得中國成功申辦奧運、加入世貿,而我還加上身處外地,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交往,發現說出自己是中國人才感到對等,畢竟香港還不過是一個城市,人們說自己來自馬來西亞,來自俄羅斯、墨西哥,我卻說自己來自一個城市,不是很奇怪嗎?

只可惜,這樣的自豪感和民族意識,在這十多年來卻每況愈下。

昔日中史科在高考中拿取不俗的成績,知道中國文化和歷史源遠流長,更知道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回歸令香港的定位更清晰,也令往後出生的香港人更知道自己的本源,一切本來是看為美好,只是這個政權卻親自摧毀不少香港人本來有的愛國心和歸屬感,沒反思自己在人治制度上的落後、威權政治的橫蠻和無理,並且只喜歡聽奉承阿諛和歌功頌德的說話,所做的事是在乎政權的延續性多於人民的福祉,若我們仍是五十年前的香港人,不是人人接受過良好教育,對普世價值仍是不認識的,也許我們仍會被政權所騙,認為事事也是外國勢力干擾,為的是中國永遠抬不起頭。但我們是已經接受過教育,我們有暢通及全面的資訊讓我們作思考、分析和判斷,我們有良心,會因為不公義的行為發聲或心存不憤,我們不會期望有一種政治體制是完美,更不會相信一個政權是永遠無錯,但我們只希望政府錯了會認,下次會改善,卻不是禁止人民發聲,打壓任何說「不」或其他意見的人。的確,政權是高牆,雞蛋總是難把高牆打倒,遊行不獲准、示威被打壓、發聲的被禁聲,只容政權自把自為,只容坊間一把聲音,人民在言行上或許真的無可奈何,但政權卻控制不了我們對一個國家的反感,對自身民族意識的排斥,那政權就自己繼續自我陶醉,享受那部分子民稱讚自己那件「國王的新衣」,其他人就暗地嘲笑這個井底政權的愚蠢吧。

這個政權,就是為了那少數不成氣候的人而糊亂作事、有失大體,令不少人變得口服其實心不服,甚至其他本來對祖國不反感的人也反感了,然後越走越遠,除了說這個改權是愚蠢外,還只能以愚蠢來形容。

210920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既有情懷也有共嗚

 

比我年輕十多二十年的小妹妹和我分別都去了看那來自日本的《最後的情書》,事後問她感覺如何、評分有多少,她說她會給予七分,但我直言會給八分甚至以上,她笑說差距可能來自一點情懷,之前沒想過這元素,但看來倒是真的。

也許還應該說這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戲院重開後我所看的第三齣電影,頭兩齣電影一齣故事吸引有趣,另一齣則專家評價不俗,可惜兩齣最後皆令我有點失望,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但當時禁足戲院已經超過一個半月,總想快快的入場看一齣好戲,既可忘憂享受兩小時的時光,心理上也知這代表疫情放緩的一個好象徵。

起初看《最後的情書》的故事簡介令我摸不著頭腦,怎麼冒充家姐而不被人發現,怎麼已為人妻卻遇上初戀對象,但電影卻是一級的電影,且坊間有著八分的評分。知道電影可能快在香港落畫了,也就不帶高期望入場看看吧,無限制級別的電影,總不至令我散場時神經崩緊或哭似斷腸吧?

後來才知電影約莫兩年前已推出了一個中文版,並由同一個導演執導。電影簡介的內容的確沒有說錯,妹妹無意中冒充死去的家姐,而她年少時的暗戀對象就是家姐的男朋友等,情節真的如介紹所說的錯綜複雜,只是一直看下去劇情其實又多麼自然和理所當然,縱然有些複雜卻完全不難明,電影的核心還不過是在說年輕人那純潔的愛,似乎自從當年台灣的《我的少女時代》後,就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了。

《最後的情書》仍一如不少日本電影般的淡淡然,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更沒有刻意製造格格不入的笑料,故事是多麼的生活化和寫實,儘管故事略帶悲情,但又不會覺得傷感,因為電影還是想帶出生命川流不息,甚至逆境中努力的訊息,這也跟我的人生觀相接近。

《最後的情書》有日本靚人靚景,故事情節不俗且有意思,不過也許最叫我喜愛卻是主角們用上書信往來,那幾乎是今日幾近絕種的溝通產物,卻一直灌穿整套電影,是死去家姐的妹妹及女兒冒充身份寫信給男主角,還是男主角年輕時寫信給家姐卻被妹妹藏起來,皆靜悄悄滲透出大家微妙的關係和感情,相比今日以手機作即時溝通,以表情及符號作表達,今日的溝通跟昔日細水長流的表達真的不可同日而語。此外,男主角的身份是一個作家,他出版了一本書連繫了兩代人,書籍以文字作媒介,記錄了細膩的感受和情節,同樣也是今日這個世代逐漸失去的東西。

《最後的情書》是說到上一代和這一代的事,電影中的上一代似乎接近我的年代,寫信、做作家、圖書館等是多麼實在和似曾相識的事,但經過十多二十年,來到這個世紀過了五分一的年月,電影內各人的際遇各有不同,甚麼是成功甚麼是失敗一時也說不清,正如男主角被溪落只出版一本好書,也是靠與死去女主角的經歷而寫成,但去溪落男主角的知道自己更加一無事處,甚麼角色也做不好,人生、際遇往往就是如此難定勝負。

電影小部分情節的確是有些瑕疵或說不通,但仍不礙導演對昔日藉書信及文字表達感情的懷念,對此我是有共鳴,而成長於上世紀尾聲,仍有機會實踐利用書信作溝通媒介,甚至記得在美國生活的十一年寫了超過一千封信,對比今日無論那個年代的人,包括我自己,也壓倒性的以社交媒體作溝通,我得承認對這電影的喜愛,也的確是滿有情懷及感受。

250920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疫情下的現實

 

曾協助我在學校派單張的學生以短訊聯絡我,問我有沒有工作可安排給他,只能告訴他我工作的機構也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取消大部分活動。已兩年沒跟這位學生聯絡,與他其實不太相熟,但記得他當日只不過從事派單張這樣簡單的任務,也顯出專業和認真而毫不馬虎,所以往後便告訴他即管聯絡我們的服務供應商,我一定會幫他作推薦,希望他有機會再給我協助。兩年多沒聯絡而要硬著頭皮再找我,看來他在這日子一直覓不到工作而開始出現困難。但我也愛莫能助,因為不少對外活動也延期或取消,就算我覺得他工作態度好,但沒職位就是沒工作可介紹,想聘用他也不知有甚麼工作可做。

聽說剛剛一屆的大學畢業生搵工最困難,先是社會運動令不少僱主對這一代的年輕人十分避忌,然後疫情令全球經濟結冰,大企業凍結招聘人手,中小企甚至還捱不過這場寒冬而結業,應屆畢業生在哪裡找工作好呢?記得那位年輕人兩年前是大學生,他會否正正是剛剛畢業的一批呢?

曾經說過今年沒遇上人生大事已經是相當感恩,有教會姊妹本計劃今年結婚但已經兩度延期其婚宴,有跑友去年成功達標本應可以參加到今屆殿堂級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事,但今屆賽事卻取消了,有教書朋友第一次做班主任,卻沒機會跟第一批學生有個正式的結業禮……。但想想除了他們之外,從事某些行業、剛剛畢業、活於基層、入住院宿、有長期病患家人的一群……,相信他們在這一年也過得相當困難,相反地,雖然我有些日子必須帶著口罩跑步,有好幾星期想游水但所有泳池卻關閉了,甚至一整年恐怕不能到海外旅遊兼跑一次馬拉松,但原來有份穩定工作,身邊家人朋友全部安康已經是很感恩的事。

我想起高中畢業時我的志願是從事康體活動或與運動有關的事業,往後讀書時確曾在這方面下苦工,但現實的我最後卻放棄我最感興趣的事業而從事其他比較「大路」的工作,今天我不用因做教練而失業,亦沒有去開辦兒童興趣課程而遇上沒有收入的困難,甚至我還想起這兩三年,眼見運動旅遊及籌備各式各樣的主題運動活動越來越普及及有吸引力,再加上過去多年累積了不少統籌活動的經驗,若果有這樣的機會我應該也會試試,但慶幸我遇不到這樣的機會,令我只好繼續安份守紀我一直的院校行政工作,否則我都不知我會否每日要在家中度日如年了。

在這年頭,真的不容易繼續講理想或講興趣,我也想將運動的好處傳遞給身邊更多人,但現在運動設施不時關閉,全部跑步活動也取消或延期,而我同樣亦想邊工作邊環遊世界,但今日各國閉關,飛機停飛,原來有份不用憂慮明天的工作已經很好了,昔日選擇了今日的半官方機構而非營地工作只是一念之差。有時也會羨慕人家擁有自己的生意,羨慕人家從事自己興趣的工作,又或可一邊工作一邊周遊列國,甚至感慨自己太現實,不過在有些時候,原來把工作還工作,興趣歸興趣,也不失一個更理想的方式,最少今日我仍有本錢及可以抱有輕鬆的心態籌劃今年以後才再「出發」,回看這人生路,還不得不感恩。

250920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十九年前的經典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外國有些有名的博物館讓人免費網上入場參觀,還有百老匯歌舞劇及各國不少有名劇目,也限時開放給公眾免費看。期間亦有本港新興電視臺,免費讓影迷上網看其網上頻道的電影,儘管不是那些最經典的超級大作及最新作品,但選擇還是有不少,尤其是舊一點的作品。

無意中看到一齣當日在香港上映時已很想看,但一直沒機會看的韓國電影,名叫《我的野蠻女友》,翻查資料,原來已經是十九年前的電影,記得當時引起不少年輕人談論,甚至這十九年來仍不時有人提及,或是當日電影的女主角今日有甚麼新作,又或是今天有甚麼充滿話題的韓國電影,也會重提這電影的影響力,所以說是經典也不為過。

當然,若以十九年後的視角重溫,或會覺得這齣電影有點過時,並不是所有橋段也會叫人笑出來。不過,在這十九年內,我完成了兩個學位,決定從美國回流香港,經歷了人生大事……;而在這世界,經歷了幾次大型瘟疫,韓國則舉行了一次世界杯並打入四強,出品過風靡一時的《大長今》電視劇,一首《江南Style》的趣怪舞步更迅速紅遍全球,其三星電話又成為全球品牌前十強,還有她的電影今年更破天荒成為美國最大電影頒獎禮的首套非英語最佳電影,今日韓國跟十九年前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我的野蠻女友》故事其實挺簡單,甚至有些超現實的無聊,故事大意就是跟戲名一樣,純品男主角遇上野蠻女孩並發展成女友,浪漫之餘當中不免有些誇張,不過細心看原來情節又牽涉外星人和宿命,這幾年因超級英雄電影而盛行的「電影彩蛋」原來當日在這電影內已玩得出神入化,恐怕這技倆不單提升娛樂性和票房,還帶來更多話題。

儘管電影已算陳年舊作,但坦白說仍算看得舒服和愉悅,有靚人靚景及動聽的主題曲之餘亦的確牽引到觀眾期待男女主角能否重遇,若果十九年後看這電影仍覺不俗,難怪十九年前取得成功。

十九年了,昔日偶有一遇的韓國電影今日已經獨當一面,不單產量豐富時有佳作,甚至有作品已經影響國際,當日的《我的野蠻女友》不過是韓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開路先鋒,今日已經有所作為。相反,十多二十年前的香港電影早已走向國際,在奧斯卡頒獎禮中雖然未獲過殊榮,但最少好幾次仍能接近奬項,而香港電影在東南亞包括韓國和中國大陸,更是影響深遠。兩年前韓國電影《炸雞特攻隊》壓軸高潮一幕奏出當日張國榮在《英雄本色》的主題曲,既令香港人驕傲卻亦感慨,今日香港電影反而委縮到一個要爭扎求存的地步,豈不叫我們無奈。

在被困家中的日子終於看到《我的野蠻女友》,不單是娛樂,也是見識,想想這兩年享譽國際的《上流寄生族》肯定不是橫空出世,必有前人的經驗和努力,十多年前的《我的野蠻女友》肯定有一定影響,亦叫我們明白韓國體育文化娛樂事業今日擁有的成就,必定有其先兆,《我的野蠻女友》便是其中一個答案。

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