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週末看電影,對我來說最不好看的一齣是來自泰國的《無痛斷捨離》,偏偏最多地方反思的卻也是這齣電影。
法國的《醫生速遞》說的是醫生、族裔和各階層人士,美國的《迷途花生醬》說的是唐士綜合症和夢想,兩套電影縱然不是大路或主流大片,卻輕鬆和具勵志性。而《無痛斷捨離》並沒有甚麼人文關懷、也不是甚麼勵志電影,反而藉近年逐漸多人討論的「斷捨離」借題發揮,既解釋斷捨離是怎樣的一回事,也帶出這個行動帶來具爭議性的地方,好像昔日好友送的一堆禮物,應該絕情地拋棄還是保留?因為禮物背後的情和回憶可以是無價,只是保留了又有違把東西捨棄的目的,要如何取捨,真的令人傷腦筋。
不過,再看看一些影評,原來電影也走所謂文青的路線,難怪節奏較慢,也拍得比較文藝,才想起這也許都是一個有關不同世代不同睇法的電影,其中最明顯便是女主角和媽媽為著一個舊鋼琴的矛盾,媽媽不捨前夫留下的鋼琴固然令人無奈,但女兒最後一意孤行把鋼琴賣掉而完全不理媽媽的感受也十分自私,她的無情其實跟她由起初遠走後跟男朋友斷絕來往其實一脈相承,只可惜她經過不同學習及體會但最後還是一樣的自我中心,只能問一句能夠貫徹及達到真正「斷捨離」的人是否需要無情呢?
這是一個崇尚物質及消費的世界,否則世界就難有經濟增長,很多人也會失業,但這些年來,也有很多人開始呼喊要環保、要減低消費、要反資本主義,所以素食、簡約家居和斷捨離便應運而生。對我而言,我也覺得現代人的消費實在太多,自助餐成行成巿、大量地棄置的過期食物及未著過的衣服等,但要做到真正「斷捨離」的境界,無情和獨身卻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正如我也想減少自己家居的雜物和用品,但當發現很多東西也有紀念價值,或是來自家人朋友之時,也實在不忍心拋棄,例如我小學時拿到的美食獎牌保留至今,因為那既是我人生第一個獎,也是我的阿姨同我一同參與時獲得的;又例如我那堆在外地參加馬拉松比賽完成獎牌,每一面也是經過很多汗水和堅持才得到,並且盛載和太太另一個行程的回憶和點滴。此外,還有不少衣服和鞋,既有太太及家人送贈而具紀念價值,亦有不同場合及季節穿著的,就如跑鞋我也有六、七對,因為訓練跟比賽用的不一樣,而有些既然未爛,也不知為何要拋棄它們。還好,現在最少可把相片數碼化,否則旅行而來的相片必霸佔很多的位置。
也許跟電影女主角的媽媽一樣,活到一個年紀,腦海裡便會自自然然地堆積了很多回憶和感情,縱然我們知道這些身外物是帶不走,且可能阻礙我們人生繼續向前,最重要是保留在心中便可,但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我們識得睹物思人,我們可以藉此憶起和別人有過的感情和交往,單靠記憶實在記不住了。
只能夠說順其自然,尊重實行「斷捨離」的人及欣賞他們的決心,但不會勉強自己和家人完全學似他們一樣棄置所有具感情的東西;同時我也嘗試少買不切實際的東西和禮物,旅遊手信以食得的最好,吃完便不會再佔有地方,但也不會壓制自己和太太甚麼不可買,但學習不要買太多和儲太多。
電影未必拍得很好,卻提醒了自己反思可以改變到的生活。
(30•05•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