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抗疫平衡點


面對新型肺炎,看到人生百態,有人高度設防,真的可以一家大細連續幾星期也只躲在家中,亦有的生活如舊、社交相聚如舊,只是臉上多了個口罩而已。發現不同取態不一定關乎信仰,有信徒怕得要命,好像要徹底逃離死亡的機會,亦有信徒看人生如浮雲,知道肉身不過都是短暫,取態南轅北轍,都算是一個幾有趣的生命題目。

某親戚是基督徒,在這次抗疫中高度謹慎,不時在群組中分享抗疫的方法,強烈建議家中長輩設不可往街上去;只是仍沒有信神的長輩卻一於少理,社交生活依舊,還常常不小心地分享了外出的照片,令該親戚沒好氣地不斷提醒及埋怨。跟長輩通電話,她字裡行間也不屑該親戚所為,尤其是兩個多星期也沒去過探望她,只有在社交群組中說三道四,認為這樣根本不是真正的關心。但作為旁觀者,看到這位親戚的關心沒有付諸更多行動,其實跟他的抗疫行為一脈相承而已,因為他就是要避免所有可以選擇的社交接觸,避免被人感染,更不好感染人,尤其長輩年紀已不輕,更加需要小心被感染,所以做法其實是挺合理的,不過看在長輩眼中,沒行動的關心不就是表裡不一的行為嗎?

儘管言談間仍未見衝突,但感到不滿的情緒似在逐步升溫,本來在防疫工作中保持中度警覺的我應該是作為調和角色中的最佳人選,但想想如何去作,以及是否應該去作,也要考慮得十分小心。

有時我固然想提醒親戚不用過分緊張,尤其他的表達確令大家增添了壓力,恐怕未受病毒感染便令人有情緒病,只是在這樣抗疫的大戰場中就真的需要這種高度謹慎的人作提醒,由每日回家後的正確洗頭方法,到戴口罩的專業方式都要經過最仔細研究,才可提升每個人的戒避意識,若果連這些高度設防的人也只是說洗洗手及戴戴口罩便可以,恐怕大部分人也都會輕忽當中的危機了。何況,去給人作提醒也需要勇氣,他們的初心明顯也是好的,若果他們因所發出的善意被拒絕,他們或會感到一盆冷水被照頭淋,從此失卻提醒人的勇氣及謹慎作事的心也不是一件好事。

至於長輩情感上的需要也是事實,尤其社會氣氛已經低迷,人人帶著口罩皆看不到表情,身體或可抵抗疫情,但心靈卻受不了冷漠和人與人之間的隔離,便又是另一個極端。

究竟在這場抗疫戰中如何找到一個心態及行動的平衡點,真是一點也不容易,也許惟有社會容得下所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皆可發揮本身的角色和使命,彼此互相補足和互相提醒,大家才可以一路生存下去。至於我,謹慎但不過分緊張,求神護廕但自己也做最基本的保護,會外出但暫時減少一些社交相聚,繼續返聚會但也做好保護工作,是否也算是一個合宜的平衡點呢?誰知道,過了疫情才敢誇口說。

0802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