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二O二O年回顧 - 在不能預視的將來要更懂得珍惜

 

二○二○年快將過去,不用多說,學會在疫情下堅強生存肯定是這星球上不少人年尾的共同論。沒有一個往外國的旅程、沒有參加過一場馬拉松、也沒有作過甚麼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大事……,二○二○年就是如此諸般受限,令人永遠難忘卻又令我們過得十分平淡的一年。

年初疫情爆發時已有人說疫情或會持續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起初還不相信接近年中的哈薩克旅程兼阿拉木圖馬拉松會取消,甚至還在疫情爆發得如火如荼之際還毅然報名參加年尾的紐約馬拉松和澳門馬拉松,但最終連同三月早已肯定早晚會取消的中國清遠馬拉松,讓我終於學會一個疫情原來真的可以持續超過一年而沒有對策,亦因此把我今年本計劃參加四個而可以累積跑超過三十個馬拉松的計劃延後。

還好我不是靠旅遊或跑步「搵食」,一年去不到一次旅行最多只感到有一點兒不習慣,但仍未至於如人家的「毒癮發作」難耐。在這年要全年留在香港,甚至常常留在家的日子,我不時也會感恩香港尚有不少好地方,同樣我亦感恩有位常伴我左右及容易相處的好太太,聽說這年因疫情被逼在家工作令不少夫妻關係出現緊張。事實上,這年肯定是我倆見面最多、相處時間最久的日子,其中大家也要在家工作肯定是主因,不過藉此機會在家作過幾個小裝修也不錯吧,例如在廚房及浴室裝了假天花,另外竟成功裝了單槓架方便在家中做運動。此外今年在香港行了十多次山,又看過稻田、太陽花田、日落……,其實那些良辰美景絕不比在外地遜色。

在家工作這個新常態一定是今年一個重大的新嘗試,另外今年因疫情而多買不同食肆的外賣、多學習電腦的軟件技術,也肯定是人生之最。說得不好,我們生活被困著,但向好方面想,我們可以重新檢視人生,作新嘗試,並且省下很多社交、旅遊及搭車的金錢。今年這場全球瘟疫,肯定大大影響我們,無論政治、氣候、社會、人心、工作、健康和生活等,相信更多挑戰也會在今年以後浮現。

除了疫情蔓延整個二○二○年,我腳趾的痲痺也差不多影響我一整年,自四月起右腳腳趾痲痺,先後以為是痛風、扭傷、姆趾外翻、筋膜炎、腫瘤、骨裂……,到年尾始發現腰椎移位可能才是主因。一整年為要治癒此痛症看了不下二十次西醫、中醫、跌打、椎醫和物理治療師,只是效果不顯著,進展緩慢,難怪有醫生這樣形容這樣的身體狀況:令人心情煩躁。不過向好方面想,原來過去的步姿、坐姿及跑姿也出現問題,想人生走得更遠或跑得更遠,從這年開始作改善也未晚。不過,若給我回顧這年的身體情況,我始終只能說是麻麻,但願明年會更好。

而今年令我感受良多還有今年遇上朋輩離世的次數特別多,他們並非已達人生的黃昏,只是卻因病痛而英年早逝,他們最老的還未夠六十歲,最年幼的才三十多歲,令人傷感除了與他們有不同程度的聯繫和交往,並且有的是由知道到離世只有一星期甚至少於一日的時間,人生的無常固然叫人悕憈,但一位熟略、不久前才一起吃過午飯的好友、教會弟兄姊妹從此消失,並且不會再次在地上相見,就更叫我想起我是否有趁他或她在生時珍惜夠、關心夠和愛得足夠。

臨近年尾,香港爆發第四波疫情,本來應該是普天同慶和團員的聖誕節和冬至,看來不單不能普天同慶,連外出吃個豐富晚餐的機會看來亦渺茫。當然,和親朋好友共聚從來不要等到大時大節,但我們有沒有珍惜到在幾段疫情稍為放緩之時好好把握,我們有相聚過、見面關心過或拍拍他們的肩膀彼此鼓勵過呢?有在教會中牧養我的資深弟兄在九月初移民,最後只能為他安排一個網絡歡送會,到另一位認識了超過二十年的姊妹於十二月要離開,千辛萬苦也要和她吃頓送別飯,有人說他們不回來我們也可坐飛機去探他們,誰說我們這必定擁有這樣的機呢?今年多位熟識的朋友在沒太多先兆下離開或離世,還有這一年前也沒預計會出現的疫情把這世界狠狠地搗亂了,誰還能夠膽說明年今日大家仍安好呢?

這一年,相信更多人會對未來多了份不確定,當一個籌備七年且舉世觸目的奧運會可以延期,全球多國可以封關,多城可以實施禁足,香港可以破天荒禁止餐廳全日所有堂食,戲院可以突然關門,實體聚會被逼剎停……還有甚麼不可能?

在這氣氛下,誰敢訂立大計?誰敢想得太遠?再加上這一年的重重限制,我們這一年能夠作的不多,也許是平淡,亦也許只因過往過份精彩,就正如我們過度消費一樣。但當我們停或留下來,始發現身邊的好風光從來不缺;當我們慢下來,始知我們更要珍惜身邊人和擁有的一切。

091220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自有每階段的目標


為著年尾不知能否跑到的澳門馬拉松,相隔大半年還是要逼自己練習里數多一點的「長課」。在這大半年,身體兩處先後發現患上毛病,其中大腳趾公痲痺更持續了超過半年,另外新冠疫情肆虐,有段日子跑步要戴上口罩,即使現在防疫措施沒那時的嚴謹,但跑步時見迎面而來的跑友也會避開一點,還有運動場仍有人數限制,現在跑步和練習真的沒有從前的自由和舒服,對我們的表現或多或少也有影響。

但比賽將至,即使未知能否成行,也先做好自己的部分,所以定意這晚要跑一轉十多公里的中距離先適應一下。這段路過去已跑過約十數次,應該不是太大問題,何況已到秋涼的十一月,不過這次也算是這跑季開始以來第一次跑超過十公里的長度,所以目標定在「跑完便算」這個低目標,不要貪心,免得腳部痲痺情況惡化,或有其他損傷也不好吧。這趟最終以一小時三十一分鐘跑完那十四公里的路程,不記得這是否歷來最慢的時間,但比起最快時間慢了足足十分鐘。儘管如此,自己沒有太大失望,畢竟原先訂立目標不高,我不單能夠跑完,並且中途沒一刻停頓過,代表我的耐力還可以。

不過,若果大半個月後我真的要完成一場全馬比賽,似乎還要作一些練習,我的下一個目標便得要提升了,或是增加練習的距離,或是稍為加速令完成的時間縮短,否則到下月參加馬拉松時便肯定有麻煩。

人生固然要訂立方向和目標,但更正確應該是在不同階段訂立不同目標,這亦同樣是為達成每項重大事情的方針,這是老生常談,不少人早已說過,知道的人多,但恐怕真正明白和懂得實行的人少,不少人縱然訂立了目標,卻把目標錯誤訂位,一樣徒勞無功。好像這次久休後再踏上一條熟悉的跑道,但我不以比從前跑得快或接近的時間作目標,因為天氣較潮濕,我身體兩個毛病不知會影響我多深,而且大半年沒跑過十公里以上,為免危險,我只需一個較低的完成門檻便好,待今次完成後知道自己身體及狀態才算吧。

就好像今日幾乎一週踩一次單車放工,現在在條件予許下我會計時,看看日積月累的練習會否有功效,但沒有忘記第一次以這個方法放工,首要目標是視察路線,並了解單車及自己的體能能否勝任,第二、三次再踩是以不迷路作目標,第四、五次是能夠一氣呵成,第六次及之後是容許自己沿途聽耳機和音樂,估計踩了近十次才容許自己看一下時間會否踩得快了,而事實上,頭兩三次踩單車我甚至不設時限,容許自己慢慢摸索路線,不要心急而做成意外。

不同階段真的可以有不同目標,那管終極目標可能是跑畢一次馬拉松賽事,放工時要環跨三區花近兩小時把單車踩回家,又或讀到一個博士學位……,若能按部就班,分階段完成不同目標,達到不同程度的進展,定必最好,可惜說來容易,道理亦簡單,但達成的人比想像中少得多,部分原因就是把開頭的目標定得太高和不合理了。

201120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人生火車


教會弟兄的安息聚會,人人帶上口罩,有些好友不是第一眼便認得,聚會結束,一位認識廿多年的姊妹主動走過來跟我打招呼,並告訴我她的一家十二月便會移民到英國了。她有兩位就讀中學的孩子,所以對她的一家打算移民並不意外,意外倒是這樣快。距離她離開只有兩個月,雖然明知她和她的丈夫應該正忙於執拾,和親人道別,以及籌劃在英國的生活,但還是硬著頭皮問她有沒有和她一家吃一餐飯和道別的機會,若太難遷就,就是約她也好。

知道這樣一別,有可能要天家才再見,那管今日因交通方便令距離大大縮短,但明白他們一家即使有機會回來,也許他們要多見親人,多見比我們熟略的朋友,但更現實的可能是當他們歸來,我們亦有機會不在香港。這一年多發生的事,叫我們知道人生不在我們掌握,並且可以急速轉變,我們香港人可說是適應力強的一族,姑且感到應接不下,可想這一年帶給我們的衝擊,恐怕是當今不少香港人歷來最大。

身邊醞釀移民的好友不少,這一年離世的亦多,我所指的是他們還未到六十歲,有的甚至比我年輕,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我和他們有的只有數面之緣,有的卻頗相熟,在沒有太多先兆下便突然離世,一時也真的反應不到,到自己定了神,只發現從此在地上再不能和他或她重聚、吃飯和問好,這些好友真的從此消失於世間。

一位教會姊妹引用台灣漫畫家幾米,有關人生如坐上火車的比喻,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有人搭上與我們同一班列車,但不久後亦有人在下一站突然下車,我們跟另一人在火車上遇上確是巧合又有天意,其實我們應該珍惜同坐列車上遇到的每個乘客,因為不知誰人會首先下車到站然後從此別離。

人生就是如此奧妙,又充滿哲理,有些人我們永遠碰不上,有些人卻不期而遇,遇上又有坐在旁邊,又有一些坐得較遠,卻又會隨時間而改變座位和遠近,後來當以為自己先落車,人家卻更早下車,以為還有很遠路程才下車,卻又突然提早說再見,我們想控制下車時間,但其實又不在我們掌握。

中外聖賢其實說得不錯,未知生,焉知死,生存其實滿有哲理和未知,當人越大,接觸更多生老病死和人生問題,始發現我們活著真的挺不簡單,想起爺爺在我中學未完全懂事時離世、想起公公在我身處外地時離開、又有爸爸離世時叫我不知有否在他仍在生時珍惜他、一年後合作無間的同事在他放假時不辭而別、再一年後有位給人印象樂天的同事自殺、到今年兩個相熟的同輩朋友因病而短時間內離世,還有不少天災人禍或意外,每次死亡也叫我有不同感受。

在這人生列車上,感恩仍可繼續旅程,我其實不知自己甚麼時候下車,也不知身邊人甚麼時間突然下車,這些皆是我們未能完全控制,但可以掌握倒是我們有沒有好好地「看風景」、享受或長或短的過程、和珍惜與其他遇上的「搭客」的共聚時光。有人上了車卻要很快落車,有人未及好好地「看風景」和享受便說再見,能夠繼續擁有這旅程就當好好珍惜,我們跟其他搭客其實更大可能不曾遇上,大家或在不同車廂、或活在不同時間、或是擦身而過,就算碰上交往和相聚也可以突然終止,所以更應該珍惜每時每刻每位同行者,長長的列車中有幸同在一車廂,就去感恩及珍惜彼此的同聚時光並享受同行的時光。

271120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找個好醫生(下)

 

二O二O年看了三十多次門診,包括中醫、西醫、跌打和專科,雖然大部分費用也由工作機構的醫療保險承保,我倒寧願自己身體可以健健康康沒病痛,過去我也自豪於我一整年不用看一次醫生和請一次病假。

人大了多了毛病也是控制不了,就惟有更注重飲食和做更適合的運動,另外也藉此機會認識身體、認識當今醫療和不同的醫生。

這三十多次光顧門診服務,可能只有五、六次跟心血管情況有關,其餘近二十次跟我持續超過大半年的腳趾痳痺有關連。

起初是腳趾公位置痺痛,找不到確實痛楚位置,便找相熟中醫治療腳趾公附近的跖骨位,但情況反覆,後來出現全隻右腳的前掌也感痛楚,忍不住找西醫吃消炎藥、止痛藥和神經痛藥物,果然是治標不治本,藥效一過便故態復萌。終於趁暑假來到停止一下跑步,及找兩個朋友介紹的醫師看看情況。

頭一個中醫師掛著港大中醫學院畢業的名牌,大家彼此了解一下時,便知他也熱愛跑步,於是心想他應該會明白我的情況。他的診所令我大開眼界,因為除了傳統的針灸及按摩外,他的診所還有電池波和超聲波儀器,再加上敷藥,短短一小時竟用上四種治療方法,見如此化算便一週三次去治療,只是兩週過後不單未見痊癒,甚至連明顯的好轉也沒有,更甚醫師在我最後兩次診治時已沒再了解我的進展,只是重複上一次的方式,莫非他不應該根據情況作調整嗎?終於兩週以後決定另覓良醫。

當我還在猶疑另一個醫師又可用甚麼方法之時,因為針灸、按摩、電池波、超聲波和敷藥已經通通試過,第二位醫師竟然發現我的頸椎和腰背不直,然後他給我在背椎左右拔罐,再幫我做一些拉筋伸展運動,想不到全個過程醫師完全沒接觸過我的腳趾,卻令我在治療後痛楚有所舒緩。

相比於上一位畢業自港大的醫師,甚至之前在內地取得資格的相熟中醫,這位醫師資歷較遜,但成效卻較好,看過五次之後,他知道我的問題要用較長時間去治理,他不外乎使用拉筋伸展的方法,不想我再花費,便教我自己做。後來上網查看始發現他的方法也大有根據,我倒慨嘆高手真是在民間,並非一定來自甚麼名牌學府。

從這次診治我思考甚麼是醫德,也許前一位醫生有著本地大學的名銜,容易得醫療公司垂青,所以診所輕易買到大量先進儀器,並且運作如流水作業式,我一小時可以接受到四項治療,但他一小時也可以同時替四個病人治療,我真正見到他其實只有落針、按摩、開動儀器那十分鐘,以往聽得多是西醫頭痛醫頭,今次我也見識到中醫亦一樣是腳痛醫腳,還好有位跌打師傅替中醫系統平反,腳痛卻給我看脊椎。

不過中醫的方式始終較漫長,在我打算看脊醫及物理治療之時,保險公司卻說我要拿轉介信,到我去找西醫出轉介信,醫生卻說脊醫並非香港的西醫體系,真的令我摸不著頭腦。另外,過往的醫療保險多要求看專科前先取得西醫的轉介信,這是可以理解,免得看錯專科及浪費資源,但現在病人某些器官有事故,例如胸口不適,也容許病人直接看專科,但是否看得準卻又難以定論。此外坊間常反映用得上醫療卡的醫生多是隨便診症,倒是要收真金白銀才能見真章,還有診金越貴越吃香,能做手術才是最賺錢的治療而令醫生多傾向叫病人做手術等,究竟除了醫生外還有誰能夠判決?

網上有關不同病痛的資料極多卻難知是否準確,如我腳趾痲痺已能找出七、八樣病源的可能性,還有網頁資料背後是否隱藏廣告及利益成份,真的有太多我們不敢確定的事。可恨是涉及醫療大多牽涉身體、健康及生命,根本絕不能兒戲應對,這一年因身體緣故令我多了這些煩擾,但也因為這緣故令我看到有關這個系統更多的事情。

261120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找個好醫生(上)


工作機構的醫療保險包含四十次門診服務,包括西醫、中醫、跌打及專科等,過去幾年,我每年要用上的服務次數最多只是單位數字,甚至有幾年是零,即一整年完全沒看過一次醫生。只不過今年恐怕要用上三十多次,包括心血管情況不尋常,而腳部的持續痛楚更是佔了八成,今年看醫生的次數真的挺多,估計光顧過的醫生有十多二十位,恐怕兩項也是人生的記錄。

持續為病痛奔波真的不好受,自己已去到一個地步是寧願找到一個醫生能徹底根治問題,就算要付較高醫療費也不是問題。要安慰自己,惟有說多看不同醫生倒可以對香港的醫生及醫療系統有更多認識。

那天聽到港大在深圳開辦醫院,負責人說到其中一大挑戰是要把香港的管理模式帶入醫院中,其中包括醫德和職業操守等元素,究竟甚麼是醫德?甚麼是醫生的職業操守呢?相信很多規範和原則是眾所周知,但界線在哪裡?若今日所發展的形勢已超越昔日傳統認知的一套,又如何作當機立斷的判斷呢?

記得今年年初作普通體檢,其中包括做一個心臟功能測試,取報告之時,當值醫生義正辭嚴地告訴我要我急急去看心臟科的專科醫生,並告訴我情況危急,我說我沒有相熟醫生,他便推薦我去看某個他認識的醫生,去到醫務所,醫生簡單知道情況,便叫我最好快快做三個相關測試,既然如此就做吧,然後看到結果又是說我情況危急,還要加多句要我快快排期做一個手術,但這刻我開始有猶疑,除了手術費較貴,另外我對創傷性手術較有保留,但更重要是我覺得他的說話怎麼會似曾相識呢。我記起原來五年前我也做過一次心臟科的測試,五年前有另一醫生已說過我情況危急,應該要做那個手術,但那時由於我有心不甘,明明正在做的動態心電圖沒有任何異樣,醫生卻突然喊停,我不太相信他的判斷。

如此五年過去,其實也沒有任何異樣,最少我未曾出現過甚麼危急而入院,五年後的這一次也不過是例行檢查,怎麼又是危急!不過五年後我入世更深了,更加明白「危急」是一個既主觀又客觀的形容詞,若以心血管做例子,只要心肌比一般人肥厚、心跳比平常人快或慢一點、心血管有多一點阻塞……,其實死亡風險總比尋常人大,情況自必較危急,若果危急病患者活多過三、五、七年,可能只是他們好彩,不能說是醫生說錯,更沒有人會因繼續活著找醫生麻煩。相反,醫生若不這樣說而引起病人重視及作出跟進,病人突然情況惡化或有問題,醫生便有機會負上責任了。所以誇大病情是否真的沒醫德呢?恐怕很多人寧願接受最壞的情況,更何況病情確實是沒有一個絕對答案。

兩個醫生兩句「危急」沒令我繼續慌亂,冷靜過後,再看第三個自己找且年輕一代的醫生,竟然認為頭兩個醫生建議的手術比較傳統,他有第二及第三個方法去針對我的問題,在我還在思考應否接受第二或第三個手術之際,機緣巧合看到一個私家醫院和公立醫院的醫生,他們竟不約而同承認三個手術既有風險又未必能徹底解決問題,最重要是見我可輕鬆跑畢馬拉松又沒有出現任何病痛,提議我服用一些葯物便好。

這樣看來,私人「掛牌」的醫生是否有一些利益的考慮呢?做手術的建議未必一定錯,但手術的後遺症是否他們會給病人的重大考慮呢?另外,第一位醫生轉介我予第二位醫生,當中有沒有利益輸送我無從知曉,此外醫生著我做的檢查、所開的藥物、做手術要去的私家醫院……,皆涉及利潤和利益問題,我們小市民難以掌握,但醫生們又會否主動去檢視情況及堵塞漏洞呢?

我相信香港醫生不會見死不夠,也不會惡意把無病變成有病,但除了那些明顯受法律規管的事情,其他處於灰色地帶的情況他們又會怎樣做呢?

241120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還有遇上比疫症更差的事

 

跟相熟客貨車司機討論抗疫的事,他不明白政府為何不針對性地補助因確診而會沒收入的人士,令部分身體不舒服的人不敢去做檢測而有機會散播病毒,想不到三日後補助措施便出台,只是這已經來到香港第四波疫情了。司機的邏輯其實不複雜,到底這類客貨車司機是靠日薪工作而沒病假,若因感染而病足十幾天,而身邊人還要被隔離而不能工作,這類家庭手停口停完全沒收入真的要替他們擔心。我並非社福界人士或政府官員,不能了解各行各業各類從業員的情況沒甚麼好奇怪,但政府有智囊有友好團體又有制定政策的專員,怎麼不早早作出針對性的策略而避免這源頭爆發呢?

不想因為政治因素而肆意批評政府,但政府在這次有關民生的重大事情實在做得越來越差,例如第三波疫情是有關海員及空中服務員有段時間會接觸到社區,政府早就應該在這方面研究如何在百分百確定他們沒感染才放他們入社區或提供有效的隔離,而這次既知外地感染數字嚴重,回港後被隔離者仍屬高危,怎麼被隔離者的親朋仍可給他們面對面接觸呢?幾次後知後覺令廣大市民受罰,也令香港繼續付上沉重代價。

在我來看,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保持一定的開放仍是合理,何況現在病源主要是從外地返港的香港人而來,所以應該著重於他們回港後如何作合適隔離。儘這波疫情大爆發似乎與跳舞群組關連更大,但我還是覺得香港人在這十個月以來已經很自律和努力,不過困得太久還是要有些娛樂或運動,以保持身心健康,當然若果群組聚集超出上限,非運動時又不載口罩就當別論。但公平一點說,若政府推行的措施夠仔細和全面,也未必引發跳舞群組大爆發,政府的疏忽是否更令人憤怒呢?

要知道制定政策是高薪厚職的高官,他們對市民違反各樣防疫措施而罰款二千還是一萬也沒關係,反正他們的薪金夠高,反正他們不用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反正他們的居所及辦公室夠大而可另闢吸煙間或私人健身房,也反正他們認識警方高層而有辦法。同樣,因政府防疫行動做不好,餐廳要提早關門兼座位減半、戲院關閉、泳池關閉、公園的運動設施關閉、美容院關閉、主題公園關閉……,這些涉及民生的商業及文娛行業大受影響,市民亦不能享用,但這些高官們會介懷嗎?事實上,這些行業在頭三輪疫情中已從經驗裡學習,往後又全力配合政府及專家的建議,例如戲院早已強制觀眾全程不可除口罩和進食,並且限制入場人數,至今還沒有證據證明入戲院睇戲曾帶來一個感染,但奇怪是政府還是要強制戲院因政府本身決策做不好而關閉。

這是令人無奈的結果,高官做決定,政策對他們的生活大概沒有多少阻礙,政府做錯,無官員問責,政策離地,官員不介意,香港人不滿,領導人不理會。原本這純粹是一個民生問題,但歸根結底出現以上情況,還是因為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領導人,領導人也不是真的面向我們工作。

031220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廣大禾場就在這裡


在聖經中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提到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要我們去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歷代教會都有不少基督徒越洋過海去到不同地方傳福音。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全球肆虐,傳染力驚人,整整一年未研發出疫苗,各國只有封國封城。這樣的疫情,十分似聖經提到的末日境況,驅使基督徒應該要更加努力地去傳福音,但諷刺的是封國封城令有心的基督徒動彈不得而留在原地,究竟神的安排想怎樣呢?

自己的教會二十多年前已大力推動弟兄姊妹往普天下去,今日已在三十多個國家的六十個城市建立了教會及一些慈惠機構,例如孤兒院等,自今年年初,恐怕已有上百位弟兄姊妹表達意向願意放下工作為主往外地事奉,我自己也參加了四個差傳,認識了四個地區四種特性,原本已不介意辭工,但封城令神的托付暫時未能成就。教會的年長弟兄姊妹說得好,神是否有祂的意思呢,例如讓我們作更充足的準備、讓我們先在香港復興這地基督徒的心靈……

儘管往海外傳教的行動未能展開,但由於香港本身仍有大量人口未聽過福音,尤其不少新移民,所以傳福音的行動仍然可以在本地展開。教會帶領的弟兄姊妹便看中一個頗新的公共屋邨,十多座大樓住了三萬左右人口,三萬人隨時比地球上一些小國人口還多,於是便計劃去開展這個屋邨。

第一週我因事未能參與,但聽太太及其他有份參與這事工的弟兄姊妹說他們不單認織了不少小孩子及家長,甚至已有傳福音的機會,我便告知太太我下個週末也可以去看看,只不過由於第一次行動,我只計劃觀摩一下他們的工作和方式。

誰想到這一個無關痛癢的觀摩小行動,也出現一個不尋常的反應:前一晚我發了罕有的惡夢!事實上,我是甚少會發惡夢的,對上一次發惡夢是半年前還是一年前我也說不清,但這晚印象深刻,因為我被惡夢嚇醒了,個心也有一陣寒意。心想,何解偏偏這個時候發惡夢呢?再說,我早已計劃及清楚交代我只是去作觀摩,並沒有打算帶小孩子玩或有甚麼崗位,照理不應有甚麼壓力令自己會交上惡夢,我知這恐怕是魔鬼的恐嚇技倆,因為但凡神想我們作而我們去作,一心一意敵擋神的魔鬼便會有所行動了,過去聽得較多便是弟兄姊妹受浸前或決心返聚會前便會發惡夢或病倒了。

這晚的經歷真的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好好的一個晚上既沒壓力又沒有不快事偏偏卻發惡夢,我深信這確是靈界上的爭戰,但我反而高興這便是一種形式的確據,有魔鬼便更能證明有神,而神亦能戰勝魔鬼。

翌日往屋邨看看弟兄姊妹的工作,想不到有男孩子主動過來跟我打籃球,再下一日再往屋邨去,當我坐著看弟兄姊妹如何在公園教小孩子做手工,我身邊已圍了一些孩子和家長,不過最令我難忘卻是我往球場時,有位小孩自己跌到坐在地上,我們把他扶起,替他簡單檢查傷勢後和他一同坐在一旁休息,他主動撩我們傾談,我也把握時機傳福音。真不相信在這裡的人彷似正是坐著等我們去,原來神已在這裡預備了廣大的禾場等我們去收割,我們比昔日得人如得魚來得更容易。

由發惡夢到正式開口傳福音不過十天日子,接觸到及給我留下名字的人近二十位,以我的慢熱及一位男士來說已是十分好,其他更熱心的姊妹收獲就更豐富了。實地經歷過以後,我便明白為何好好的會發惡夢,因為魔鬼就是不想我們聽主的教導,並且不想我們從魔鬼的權勢把人心奪回。

經此一役,又一次更明白神的心意。

191120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繼續堅毅過日子

 

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殺到,早知這是遲早的事,因為這段日子歐美日韓的確診數字仍在提升,而香港仍非走極權統治,估計情況還是會跟民主國家較相似,只是香港人因當年非典型肺炎而獲得經驗和變得比較自律,原先仍期望我的估計可以出錯,但這美麗的期望仍是落空。

相比於早三波疫情爆發而要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這次明顯感覺比之前不甘心。要知道自從這個全球性瘟疫爆發距離至今已近一年,其特性及傳染渠道已經不是甚麼秘密,既然香港本土曾經走到接近清零的目標,專家也發現近兩三波病毒也來自外來返港的香港人或運輸業從業員,怎麼香港政府仍不一早好好地制定相應策略呢?最終受罰是廣大市民,是很多行業的從業員。

嘗試不把政治因素投射在政府,只是對這個政府做法的不滿仍越來越大,尤其是官員自己做法的失誤,卻要把更大的「懲罰」加諸市民身上,例如大大加重罰則,實在令人反感,所以相比於之前三波疫情仍能體諒政府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正吸取經驗,這次的容忍少得多。而事實上,政府推出的措施也十分具爭議,除了每次疫情嚴峻時來一個倒模措施,背後理據也是令人莫名其妙,例如把沒多少機會有交流及人與人接觸的戲院關閉、把限聚人數降為二人、早已經沒飲食的宗教活動亦停止等,究竟是制定政策的官員離地,還是他們懶得去思考呢?這趟,因政府推行的政策份外多幾分憤怒和失望。

當然,在主觀上,若果第三及第四波疫情同樣嚴峻,但上次正值是炎炎暑假而且是我工作最忙碌的兩個月,我不單不會考慮放一日假期,甚至亦不會介意相聚要減為二人或四人,因為工作已經忙到分身不下,也沒有太多時間安排其他節目。另外,相比於七、八、九月份,沒有甚麼節日,現在十二月初再爆發疫情,大家恐怕已預計本來普天同慶的聖誕及新年只可在冷清的氣氛中渡過。香港人一年多以來已經活在壓力及愁眉苦臉中,甚至還不能往外地走走去釋放,現在連開心一點的日子也被奪去,所以面對這波疫情,又要倍加傷感。

還有更個人性的,就是想起上一波疫情重臨,防疫措施加強前,成功多看一齣電影,但這次措施急於要翌日推行,便趕不及臨時去看多一齣電影了。看電影、游泳及參加教會相聚,可說是我在工作以外參與較多的項目,它們也是對我及不少人身心靈的支持,例如游泳對我右腳及脊骨復元比其他運動有更大幫助,只是三項活動皆在沒證據證明是高危傳染活動下作不同程度的暫停,是否令我覺得無奈又對我個人健康有較大影響呢?

相比於第三波疫情爆發而要面對的防疫及限聚措施,這次的心情的確更灰心及困難,也許經歷了十個月帶口罩而未能回復正常,也許是走在這隧道仍未見曙光,也許在心態上已變成消極的等候疫苗便算,也許每朝醒來上班時天色還是陰暗暗,亦也許社會見到的事情越來越令人感覺荒謬與無奈……

但每當我想起我所擁有的仍一樣不缺,比起很多失業或面臨失業、或要供養仔女或供樓、或時刻害怕感染的人好,何況我所信的神早已告知這樣末日的境況,我們確實不至於對局勢發展一無所知。此外,身邊有教會及弟兄姊妹彼此扶持,其實我知道我應該要更堅毅及喜樂的面對這日子,因為我還是有力去影響人,而且我們確要知道我們是世上的光。

031220

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珍惜疫情放緩時

 

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正式殺到,政府也立即作出不少應對和加強防疫的措施,這一年要第三次停止參加教會實體聚會,也暫時不能進入電影院看電影,而相聚人數只有二人,儘管還未至於如上一次般餐廳不能提供堂食,跑步需要配載口罩等,但香港人的抗疫疲勞以及預期快將來到的節日不能盡興皆叫我們的鬱結倍加,疫情似乎令我們不想再容忍處處受限的生活多一刻,但還有多久我們才能回到稍為正常及平穩的日子呢?

但我們應該感恩,也許相比於歐美地方持續不降的疫情,我們還曾有過喘息的機會,第二和第三波之間有兩個多月的好日子,而這次和第三波之間亦有過差不多的時間讓我們「休息」一下,在我這類實行中度抗疫的人來說,幾可說是當做平常的日子過活了。

首先最應該感恩是我生日時正好在疫情再放緩時,不單我可以好好的吃個免費又豐富的晚餐,甚至海洋公園也彷彿是為我重開一樣。我想起太太生日之時也正是疫情放緩時,相比於身邊不少朋友在他們的大日子要受諸多限制,選擇十分有限,其實我已經相當幸福了。

在那兩個多月我除了曾到訪主題公園,也曾看過一次舞台劇和多次電影,當然十多個星期日的主日聚會一次不缺,而和家人吃飯或飲茶的次數亦跟正常的日子不無兩樣。

也許少了的是跑步,因為發現脊椎出現問題,所以自從第三波疫情開始便減少跑步次數,起初因為泳池關閉而只餘拉筋伸展和踏單車兩項運動,後來泳池重開,正式變成一個星期包含三或四種運動,運動量其實不比以為遜色。

這段時間做得挺不錯也包括和友人的吃飯相聚,其實過往也不一定大排筵席,所以這段時間無論四人限聚或六人限聚,也不阻我和朋友聚一下,在我印象中給朋友慶祝生日的有三四餐,而朋友為我慶祝的亦有五六餐,再加上其他單單只為歡聚一下的,其實一個星期平均也超過一聚。只是要說上最深刻,卻是能夠相約一位認識超過二十年而快將移民的教會姊妹吃個午飯,想想那次若不珍惜便恐怕沒機會了。

同樣值得感恩是全港最高的環球貿易廣場在這段時間做推廣,不用五百元便包一份二人層架下午茶兼入場券,記得入場當天上午還有厚雲,卻給我們在傍晚看到夕陽徐徐降下,想不到兩週後便因疫情再臨而暫停開放觀景樓層了。

最後還有教會自己一團弟兄的足球活動,那隨時比日蝕更難得的事情,大家見球場少人踢球便嘗試組隊在主日聚會後踢波,我也不記得已經三或五年沒踢球了,足球又不是我的強項,但既然弟兄人數已經不多,也就「舍命」陪君子吧。最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好天氣下踢了跟這班弟兄的第一場足球,翌日政府應對新一波疫情的嚴厲措施便出台,再兩日後足球場已被關閉,我們下個週日亦暫時不能聚會了。

這一年多的時間,社會時事變幻莫測,不知下一刻會怎樣,只要知道聚要及時、愛要及時、踢波也要及時。

041220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莫非也開始老去

 

往教會一對年齡相近的夫婦弟兄姊妹家中吃飯,幾乎離開之時弟兄突然問我有沒有膝頭痛,我說一直沒有。原來弟兄近年每當跑步便有膝頭痛,休息了一輪以為見痊癒,但再跑便又再感痛楚,他知道我常常跑步做運動,應該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我雖然回答說我沒膝頭痛,但我卻補充說我之前腳跟痛,現在則是腳趾痲痺了大半年,苦無對策。於是便立即分享彼此的經歷,一說便大半小時。來到結論,大家也不諱言大家也老了,需要更注意身體和為此努力。

真想不到還不太遠久之時,見身邊有資深一點的同事吃飯清淡一點,實行很多健康上的習慣,以為自己遠遠未到這個階段,想不到我原來已經不自覺地作出相類似行為,例如早上吃麥片、多吃水果、多自帶便當等,當然相比於其他年齡相近的同事,我似乎還算是早了實行。

和弟兄的談話之中,被他引導環顧其家居四週,原來他也裝了一條單槓,那不就是有人建議我協助改善因脊椎做成神經痛的工具嗎?還有建身球,同樣協助在家居伸展及強化體能。

這位弟兄從事紀律部隊,應該比我年輕一點,而身形比我健碩,狀態看來比我好和少毛病,但他姑且還十分重視自己的健康,何況我呢?的確,這些年開始感覺身體狀況已經逐漸從高峰滑下,雖然仍可輕而易舉地完成一個馬拉松,但已經不似幾年前般仍有一顆鬥心要嘗試破自己的最佳成績。而今年,隨著自己出現腳趾痲痺,還擔心自己會否出現痛風、糖尿病、心血管等問題……,即使這次看來未必關乎內臟,但要這樣長時間的回復真的跟昔日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也沒辦法,人出世以後就只會越來越老,過了某個年齡體能及身體狀態肯定會退步,任何人也只得面對現實。當然,積極一點就應該好像我和那位弟兄一樣,盡早開始做些拉筋伸展,也要注意健康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然可以減慢衰老。

過去有同事快將退休,我鮮有會聯想到還有幾多年才輪到我,因為我總以為還有漫漫長路,但近日從辦公室裝修的混亂環境中搬進一個全新裝修的辦公室,我剎那間竟想起我會否就此可以一勞永逸並待在這裡等退休,然後數數我還有幾多年便到退休年紀,真想不到原來已經不是幾多光年般遙不可及!

不錯,除了在健康及思想上有變化,生活及其他行為亦跟過去有些不同,例如行路行慢了,除了覺得無需要行得快過前面位年輕人外,也擔心拌倒然後受傷再要花很長時間康復,又例如現在參加喪禮的次數已比婚禮多,雖然喪禮的主角也不盡是我的同輩親友,但同輩中仍要結婚的已經絕無僅有,還有去主題公園已不再迷戀機動遊戲,對半夜免費播放的足球賽也不如昔日般期望,晚上十一時左右便快快上床……

不過我覺得最有趣反而是開始覺得日光之下無新事,這恐怕是因為隨著我經歷及眼界越多,越發現世事其實無奇不有,用不著大驚小怪。這是否代表我真的老了呢?

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