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童年的互訪


教會姊妹於父母親節晚會的頌親恩環節感謝母親養育之恩,並表示很想帶母親來到教會,藉此認識她平日跟甚麼人一起,而除了工作及回家之外有甚麼活動。這位姊妹當然不是未成年,出來工作已有好些時間,既然已不是年幼無知,家庭管教又不是異常嚴謹,當然用不著交代跟甚麼人交往,不過她的說話卻令我反思為何在我們成長以後,會越來越少向家人介紹身邊有甚麼好友呢?
母親至今仍記得我小學時比較相熟的同學的名字,她會說起他們,只是我除了依稀記得名字外,其實早已經渺無印象,更遑論跟他們聯繫;中學時的同學也有跟我和家人去旅行,甚至還會來我家作客一起溫習,所以父母同樣知道他們;到後來前往海外讀大學,返來香港時還會一拼邀請一同回港或昔日的好友在我家吃飯,原因是媽媽煮得一手好餸菜,好想讓他們認識我的家人,更要讓家人認識我的朋友及弟兄姊妹。只不過,待正式從外地歸來,這樣的探訪越來越少,縱然我仍間中造訪朋友或弟兄姊妹,但他們來訪我媽媽的家已幾近沒有了。
教會的大哥哥近日也說到昔日弟兄姊妹那麼相熟源自很多探訪,我們年輕時喜歡作客互訪,認識各人的生活,但這樣的交流似乎隨著大家年齡越大,次數越少,而即使是少有的幾次,大多亦只發生在同輩身上,除非是與父母同住,否則便沒有他們的份兒了。
想想姊妹帶母親參加教會的晚會,除了讓母親認識她每週也接觸最少一次的一群人而值得細味外,其實背後也明白到年長父母的生活圈子可能越來越狹窄,他們也需要有其他人的關心和愛。
的而且確,昔日父母緊張我們跟甚麼人交往,他們今日何來不緊張我們嗎?或者從前我們較年幼,入世未深,家人很擔心我們會誤交損友,長大了,也許朋友圈子已固定,要壞的已變壞,誤交的也不易修補,何況我們已長大了,也不易受家人影響選擇怎樣的朋友。不過,在家人尤其是父母的心目中,我們的朋友也是他們想知道的,為何我們長大後會覺得他們不關心呢?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人大了,確多了很多避忌,有時會覺得一把年紀還好意思去別人家作客,又怕同別人比較,又怕自己或父母的居所不乾淨而有失面子,今日要顧慮的實在太多太多。
另外,恐怕社會亦已經不同了,昔日我們家家戶戶大門常開,只關上鐵閘,鄰里的關係好得多,隔離姓甚名誰有幾多個孩子也一一記得,連帶朋友的隔膜也少,但今日我們更重視私隱、更享受個人主義和生活,已經未必很樂意互相家訪以暴露私隱這些玩意了。
不過,正如年長教會哥哥所說,耶穌昔日是走入各城各鄉,甚至還記載他走進某些家庭內,以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需要,這樣才能「得人」,我們究竟應否也要超越主觀感受和客觀社會大氣候的變遷,而重新尋回昔日貼地的關心和愛呢?何況父母也不想孤寂,他們也渴望更多關心和愛,我們也不應該局限他們的境界。
(20•5•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