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令人意外的港產舞臺劇

儘管港產的舞台劇如《喝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和媽媽中國漫遊》等很好看,但總是覺香港的舞台劇跟美國百老匯的大型舞台劇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昔日在美國紐約時看過的如《獅子王》和《歌星魅影》等,看過之後真的感到歎為觀止,尤其製作人運用舞台、背景、舞蹈和燈光做出的效果是可以玩得出神入化,難怪有名的舞台劇可以一連氣做十多年;只是百老匯舞台劇給我最大的問題是以英語唱出對白,能夠聽得明白及了解到背後含意的隨時連一半到無。
直到剛剛看畢一齣叫《利瑪竇》的港產舞台劇,才叫我在看完後也可以用「歎為觀止」來形容。
中學時讀中史也見過利瑪竇的名字,但留給我的印象依稀記得是云云來華的傳教士之一,但在甚麼朝代、以及他和馬禮遜的分別等,則已經沒有甚麼印象了。透過這齣舞台劇,讓我知道利瑪竇原來來自意大利,甚至還遠至明朝萬曆年已來到大中華地區,不過除了傳教外,他最為人津津樂道卻是熟習四書五經,從事翻譯,並將西方的天文曆法帶來中華。
以上利瑪竇的基本生平和事跡固然不缺於舞台劇中,不過核心卻是當中華文化遇上西方宗教會有怎麼樣的衝擊,又會有怎樣相融相合的地方。事實上,由第一幕滿清乾隆王跟教廷特使的對唱已道出鴻溝一樣的矛盾來,然後才倒敘利瑪竇如何來華,遇上怎樣的困難,然後如何融入社會,逐步在中國開花結果。最怕就是看電影或舞台劇見演員說故事,慶幸這劇的內容縱然包含多重矛盾,但幾乎全劇皆以歌曲、舞蹈、燈光效果及舞台設計說出故事內容,最深刻的一幕便是利瑪竇在華曾經遇上的迷茫,究竟入鄉隨俗還是堅守信仰原則,祈禱求神卻好像找不到答案,就好像不少教徒有過的經歷,故事的表達方式不禁令我們心神領會。
略知宗教的也會知道天主教跟基督教其實有不少差別,儘管我對天主教主張的世界大同觀念不盡認同,但還得欣賞這套高水平的舞台劇和背後的意義,包括肯定昔日傳教士來華開荒的努力、也包括面對宗教和文化差異時需要的包容和愛等。
欣賞製作人說故事的技巧,能夠充分利用全個舞台不同部份敘述故事;還有飾演利瑪竇的男主角,驚歎他背誦相當多的歌詞和對白,還要跳舞、拉二胡和唱拉丁文歌曲等;就算是其他演員,好像是飾演乾隆王的,雖然一共只出場數分鐘及沒太多對白,但其氣勢磅礡,成功表現出一代天子的氣勢,在我來看已經選角合適了。而劇終前有一班小孩一把一束小植物遞到觀眾席上的觀眾,並以一首旋律和諧及歌詞正面的歌曲作結尾,就算演員或製作人沒走出來大呼「一齊唱」,眾人已被這齣舞台劇的氣氛及訊息感染。
中西文化不同,舞台劇到底是西方產物,其實拿來作比較是不公平,但回到香港看過眾多舞台劇,令我有一刻感動、令我感到歎為觀止的,暫時唯獨這齣《利瑪竇》,即使背後信念不盡相同,也不得不大力稱讚;正如這次舞台劇的核心精神:就算中西文化有差異,還應該欣賞背後的包容和愛。
045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