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稿匠之友群組傳出黃幹兄離世的噩耗,各友好以不同方式表達哀傷,前體記潘永強在臉書貼上幹兄創辦的《足球世界》(以下簡稱《足》)復刊第1期封面,表示永遠懷念;其後潘鉅楷跟帖:「我都係睇《足》大。」正好道出了不少行家及球迷的心聲。
較近期追憶《足》的有2015年2月13日now.com體育「波牛手記」;作者偉強在「緬懷昔年香港足球雜誌」一文中,提及小學年代(即1970-80年代) 沉迷足球,父親給予的零用錢大多用於購買體育報刊及足球雜誌,眾多書刊中較喜歡黃幹前輩出版的《足》、《
英》。他還附上《足》1979年出版的紐約宇宙隊訪港特刊,及與尊稱「校長」的黃幹前輩的合照,可見《足》與幹兄在行家心目中的地位。
《足》影響了不少當今的體記或足球撰稿人,2013年7月18日《信報》體育版「場內場外」,作者球千仞在「一直跑......夢想就近了」文中寫道,自己小時夢想當足球員,每天放學都與球為伴,後來發現天份有限,但每周仍去報攤買《足》、《 英》,當時想何時能看到自己的文章?球媽媽曾嘮叨過:買那麼多雜誌幹什麼?又不能當飯吃。多年後,這些雜誌真的能當飯吃。球千仞當時給大陸足球網站撰稿,互聯網還不太流行,雜誌就成了寶貴資料。他告訴阿媽:你看,這些雜誌現在多有用?足球夢助他圓了當體育編輯的夢,
最後變成現在以寫足球評論為職業。
我在1970年代入行,比球千仞,偉強等更早從事足球新聞工作,在還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報館雖有外國足球雜誌及電訊可供參考,但主要來源只是英國,不似《足》從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地訂購當地足球雜誌,資訊更齊全。故此每有外援球員及外隊來港的消息,我都向黃幹兄詢問,他也有求必應,供給所需資料,樂意提攜後輩,令我40多年來得益不淺,我亦向黃幹兄笑稱,他啟發了不少撰寫外國足球的香港體記。
事實上,那年代不要說互聯網,就是電腦也不普及,蒐集及整理資料全是人手操作;將有用資料分類編目,甚至剪貼在書簿上存放,都是煩瑣而艱鉅的工作,幹兄數十年來卻樂此不疲,把他的雜誌社(也是他家)變成一個資料寶庫,這也是他出版的雜誌資料豐富,領導同儕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讓後輩學習到蒐集資料的方法,還有他敬業樂業的精神,「校長」之稱當之無愧。
但就像8年前「足球雜誌仍有生存空間?」文中所言,隨著互聯網普及,報章雜誌化,小本經營的雜誌難擋時代巨輪。上世紀70年代初創刊的《 英》、《足》,在千禧年間先後停刊。事隔多年後,已退休的黃幹兄對足球熱誠不減,在他的努力下,《足》早前復刊出版了1期,如今幹兄離世,似是壯志未酬。但信主的您常說主的意旨,您出版的第一本足球書是《世界五大球王》,復刊的是《史上十大港產球星》,由世界到本港,已完成了主給您的使命,足以釋懷回到天國,主懷安息!
撰文 吳漢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