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在現實縫隙中再尋夢



當不少人也在談論楊千樺主演的《五個小孩的校長》,並且把故事連繫到追尋夢想的時候,「尋夢」突然又好像一個潮流般再次成為熱話。

「尋夢」這兩個字,對我並不陌生。六年前,已為第一個夢而努力,排除了萬難而成功出版到第一本書,並且放進書室售賣及在圖書館供人借閱,雖然這還不是一件很大的成就,但當年的經歷,一切付出過的努力,仍刻骨銘心。對一個本來文字天份不高的人來說,能夠在現實的香港地作一件不平常的事,還會感到一點自豪。

然後在這幾年,縱然沒有一個遠大的新目標,但卻愛上在旅遊之餘參加不同地方舉行的馬拉松,這幾年來,先後踏足澳洲、歐洲及亞洲七個地方,完成一場又一場艱苦的馬拉松。有時我也會想,去到世界每個角落跑馬拉松應否是我的新夢想呢?不過,這卻又似乎有些抽象,因為甚麼為之每個角落呢?若說世界每個角落的話恐怕因包含的範圍太廣而一生也做不完,例如小小的珠三角已有超過四個國際賽,還未計算一樣具特色的地方賽,這個目標似乎真的太闊太遠了。那麼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在七大洲也跑馬拉松吧?只不過,這個看似很宏大的目標,其實有錢已不難達到,只要我把工作辭退,恐怕一年內便可以完成,不過這樣的目標對我而言是一個噱頭多於意義,因為局限於以一個洲作單位,便失卻到一些有趣地方參與的可能性,例如我既想某天參加挪威北極光馬拉松,又想跑法國波爾多紅酒賽和六大賽事之一的倫敦馬拉松,這些皆在歐洲的賽事,任何一個對我來說已經比前往南美洲更有趣味。

說到夢想,這一刻也許我真的毫無頭緒,但我又不覺得人生便沒有其他意義和目的,或許在一方面,不久前才達成一個夢,而現在仍繼續為不同的小目標而努力,所以總不覺人生缺乏,急於為另一個夢而努力;在另一方面,我認為如何在忙碌工作的縫隙中活出自己,甚至完成一個一個小夢想也很了不起,何用一定要再找宏大的夢想呢?

活在世上,到底需要為基本生存條件而努力,今日社會變幻難測,更需要積穀防饑及具備穩定的經濟條件。人越大,越不敢取笑人家成為工作奴隸,因為為了一個夢想,隨時可以傾家蕩產,永不翻身。但我更講求在縫隙中追夢,運用工餘時間、積蓄、假期及其他擁有的資源,按部就班,一步步向夢想邁進。昔日岀書如是,今日到不同地方跑馬拉松亦如是,就算將來找到一個新目標,也但願利用擁有的本錢去達成。

我認同生活是一種藝術,有人被工作逼得象奴隸,亦有人每日帶笑上路,只在乎現實能否與我們的人生共舞。夢想可以定得高遠,但要完夢卻不應「離地」,自己的夢用自己的資源去尋就好了,絕不應該因自己的夢要人家付出沉重代價然後變成人家的痛苦。

就在我仍未找到下一個夢之時,我不想為圓夢而亂訂目標,就先好好裝備自己,儲好「彈藥」,待某天找到新的夢想,才全力進發。

30•3•15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