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三十出頭的專欄作者提到他自己言行舉止及心態上的轉變,閱讀時不禁懷疑是作者正在跟我說話嗎?我們素未謀面,他當然不是跟我說,只是原來三十以外的人都差不多。
不錯,人人所走的路也不一樣,有人可以入大學然後飛黃騰達,有人一早便要進入社會打滾,有人像我般幸運有機會到外國見識見識,亦有人如專欄作者般曾經熱血,走上街頭為公義抗爭。儘管大家年輕時經歷和見識會不盡相同,但大體還是經歷過年幼無知,然後滿腔熱血,再而建立家庭而開始定性,跟著便想安安逸逸、最好不要有任何改變,然後再往後如何,可能就要問問已到五、六十歲的長輩了。
今日終於明白為何一隊球隊必要有十來二十歲的新血,即使他們的衝動及不成熟往往帶來代價,因為縱然三十多歲的「老球員」體力未必遜色,甚至經驗還更勝幾籌,但年輕人往往就是肯搏、不會錫身,魯莽可能換來代價,卻也帶來生氣和轉機。同樣軍隊也找乳嗅未乾的年輕人,同樣因他們沒太多顧慮,只會勇往直前,打死擺就;換著是我,不單止錫身,還會有諸多顧慮,不縮沙才奇怪。
也許我們十多二十歲時,已經歷過衝鋒陷陣,尋完一個又一個夢想,十幾年後,已對這種生活感厭倦和疲憊,同時又見同輩們各自建立幸福的家庭,閒來無事去公園去旅行,於是便很想安定下來,起初可能本來只想稍作休息然後再上路,但卻一蹶不振,開始嚮往穩定的生活。
過去在拼搏中,不講規則和章節,隨意按己意而行,現在沒計劃好就不要惹我,事事也要按週詳計劃,彷似沒計劃必生亂子。難怪年長的對實現夢想趨之若鶩,因為一個夢想原來要經過很多組織、也會在計劃中面對很多難阻。
跟那位作者一樣,去到這年紀,又要顧及妻兒、又開始要照顧父母,但可以給我們選擇的工作卻越來越狹窄,難道一個得來不易的主任位置可輕易放棄,然後去麥當勞賣漢堡包、又或重新學習再轉行?過去失業可能頂多減少外出吃飯和娛樂,但今日卻害怕失業不得,因為還有一抽親人等我供養。所以,這亦也許不是自己年齡上一個數目字的問題,卻是步入一個階段,就開始有這樣的責任。
我們沒有刻意跟從先人或社會學家的理論而活,他們也許只是透過觀察而得知人步過的階段,但我們卻難以避免地往前人的方向走過,這就是人的命運了。但畢竟曾經年輕過,經歷過衝勁帶來的希望、看到過轉變帶來的好處,除了叫自己在可行的條件下別太早頹態畢露,也要珍惜年輕一代勇於帶來的衝擊,自己雖再沒幾多這樣的本錢,還是希望往後有人接捧做到,否則這個社會便了無生氣和失去希望了。
(30•9•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