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從北京到東京


跑過奧地利的維也納馬拉松後,正式上癮到海外跑馬拉松,也許多了一些經驗,亦也許發現自己原來差極也能夠以四個半小時完成,更重要是跑完後原來也不一定筋疲力竭,還可以有力氣遊覽,那麼除了要花些金錢及在事前作多些準備外,其實也沒有幾多代價。

但上半年才去了東歐,這在我來說已是一個大旅程,一年內兩次大旅程還真的多了,所以就算年尾要參加另一次海外馬拉松賽事,也必會選擇在附近地區。從那些長跑網站,找到了令我眼前一亮的賽事北京馬拉松,那既不遙遠,也不需太多準備和代價的地方,更重要是我其實從未踏足過祖國的首都,身為中國人又沒去過自己國家的首都,又好似是人生一個小遺憾。

原本以為到北京跑馬拉松,應該是比較簡單和代價較低,畢竟還不用飛越另一大洲,語言文化還算接近,而且根據去年的報名費,還不過區區九十元人民幣,比在香港跑更便宜;想起在跑完馬拉松後,便可以遊故宮、上長城、吃心愛的北京填鴨……,想起也就興奮了。只是,自五月尾得知北京馬拉松的賽事在十月二十日舉行後,便平均兩日一次上主辦單位的網頁,了解賽事資料及準備報名,因為聽聞去年四日便額滿,而這段時期還到圖書館借了一本北京的旅遊書籍,可是一個月以來,仍沒有相關消息,還要等多久呢?就算不練習,也要向工作單位預先請假及預訂酒店機票等事宜罷。

差不多到六月尾,卻突然收到從日本來的一封電郵,才想起我個多月前曾隨意郵寄了一封電郵到富士山馬拉松的主辦單位,問問他們這屆何時舉辦及何時報名,到底飛到日本也不算太困難,這對我來說也不算一個大旅程,不過,始終我曾到過東京,而且代價將會較高,所以我只是隨便一問,有無回覆也不要緊,畢竟我仍熱切期待報名參加在祖國首都舉行的馬拉松。

不過,自收到富士山馬拉松的報名消息,形勢此消彼長,幾日裡我開始考慮參加富士山馬拉松的可能性,雖然某些主觀因素沒能比得上到北京跑馬拉松,但作為新一個認可的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久聞在日本跑馬拉松的良好氣氛、少一點機會面對沒教養的參加者、少一點機會面對污濁的空氣、並且可以到當地探望一位關係十分好的教會妹妹,參加富士山馬拉松也是個不差的選擇。

我曾想過參加六大馬拉松之一的東京馬拉松,不過因為太受各地馬拉松愛好者歡迎,而報名名額始終有限,近屆也需要抽籤;在各方面條件容許下,我也會嘗試報名,但在不能保證我日後一定可以參加東京馬拉松前,在東京附近一處比東京更代表到日本的地方參加馬拉松兼旅遊,不也是一個好選擇嗎?
10•7•13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不肯付上的人群


看聖經四福音書,皆有記載施洗約翰活在地上的日子,無論所記載的是長是短,四卷福音書的作者皆提到施洗約翰十分受當時大部份人的敬重,人人也找他施浸。但約翰並未因此而被充熏頭腦,他沒有忘記自己是為主耶穌修正道路的角色,並且清楚告知信眾將要來的主耶穌才是經上記載那等待的一位。事態發展不用多言,因為主耶穌最終還是被同一班民眾釘在十字架上。

細心思想下去,其實覺得情況幾奇怪,一方面民眾既敬重施洗約翰,幾乎將他提升至神級地位,並且聽從他;只是當約翰清楚說明稍後來的一位才是神的兒子,卻得不到普遍的認同,甚至還把那一位釘死。或許這說明人對於很多的事情往往有選擇性,每每會因應個人的利益而選擇聽或不聽、行或不行。

其實在記載主耶穌事跡的福音書內,也提起過耶穌在一次講道後,因部份門徒見所聽的不合意,於是便多有退去。原本,人對不同事情有不同意見是正常不過,繼續跟從與否也屬個人自由意志,但不同的卻是主耶穌並不是平凡人,並且已曾經作了好幾件神蹟,證明他確是與眾不同,很有機會確是他們等候的一位,有理智的人應當繼續相信他和跟從他。

不少有智慧、會考慮自己將來的人會尋求神,但有趣的是相信是一件事,跟從和遵行神的教導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會知道冥冥中必有一個主宰,甚至不少人亦會承認和相信主耶穌就是那獨一的真神,但相信是一回事,是否跟從則看情況才算,尤其要看有很多著數,要否付上很多。

原來歷世歷代各個民族的人也差不多,在約翰和耶穌的時代,人也會尋求一位真神,若然能趕鬼治病、變出食物來,那就沒問題,乖乖承認和相信這位神;不過若要遵守規條、聽教導、作某些行為,且慢,我寧願不跟隨就是了。來到現今世代,人姑且也知道人必有一死,所以也會去尋找一位真神,並且透過流通的資訊和文字記載,知道主耶穌確實可信,只是說到聖經教導我們要聚會、時常禱告、十一奉獻、遵守好一些規條和作好行為,且慢,現實生活要緊。若果昔日是以跟從耶穌作一個好基督徒的指標,今日在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主耶穌下,看來有否遵從神的話是現今基督徒對神的主要回應。

但與歷世歷代的人一樣,要人享祝福、得平安、身心獲飽足容易,但要人付出的困難。眼看每星期也要乖乖參加聚會、每日看聖經、跟神祈禱、把薪金獻上十分一、作不損基督名聲的好行為,算了吧,星期日多睡片刻不是更好,早上搭車返工上網或玩遊戲不是更自在,把十分一薪金拿來吃喝玩樂不是更開心,自由自在任意而行不是更瀟灑嗎?
往往就只顧要得好處,卻一個指頭也不願付出。
17•10•13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電影中的中國與台灣


半年未過,已看了大陸和台灣的電影各兩套,先是年初看了來自寶島的《不老騎士》和《逆光飛翔》,然後又有國產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及《中國合伙人》,我既不是讀電影也不是專業影評人,所以斷不敢以甚麼學術或專業知識分解這四套電影,但不能否認,作為一個平凡卻又喜歡看電影的觀眾,我是挺喜歡這四套電影,而且一些片段也成功留在我心裡面。

縱然四套也算是不俗的電影,但卻又令我覺得感受有點兒不同。或許是巧合罷,剛看到的兩套台灣電影也在談理想,一套是一班老人家騎電單車橫遊台灣,另一套是弱視人士走入主流大學,兩套電影無獨有偶也涉及弱勢社群,但他們絕不孤單,因為在一個滿有人情味的社會裡,他們有機會打破常規。兩套電影雖然故事簡單,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結局也沒有大團員,但看起來卻很實在、很窩心,因為很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也跟我們傳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接近。看這兩套電影,我們會很舒服,因為我們喜歡人有人情味,也喜歡人會有血有淚。

另外,兩套電影也像我曾遊覽過、曾交往過的人民一樣,一個小島內,縱然不太富裕和不最先進,但卻能夠處處顯出溫情;我想,就是談理想這一相同主題亦不是巧合,因為這個地方裡孕育的這群人,仍未完全被金錢名利這些現實東西所佔有,這個地方仍可談理想,能夠放下富裕地方裡面人以為最重要的東西。

至於兩套國產電影,卻又給我不一樣的感受。相比之下,今日的國產電影更有美國荷里活的影子,較具戲劇感的故事、高潮迭起的情節、並俊男美女、及一個峰迴路轉的大團員結果,加上為中國人度身訂造的故事及文化上的共鳴,兩套圍繞中國人發生的故事不難得到認同。

只是,看過以後細心思考情節,又看看影評人較深度的分析,卻不難看到兩套國產電影始終圍繞著金錢利益的主軸,即使《中國合伙人》也談年輕人的理想,但最後的大團員結果卻還是建基於建立一個龐大的上市教育王國,始終離不開內地人普遍追求的金錢利益,更遑論有一個「人人有書讀」的祟高理想了。而《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所說更甚,在女主角選擇真愛、男主角找回尊嚴及工作的背後,不單牽涉了金錢,另外還有不道德、欺騙、和投機的舉動,這比起單純地追求一個理想、或達成一個純潔的人生目標,卻因一些雜質而打了折扣。

雖然電影可能在劇本上帶點跨張和戲劇化,但仍相信一定程度反映該地的文化和人民的價值觀,在此不是要比較好與壞、對與錯,亦知道我所喜歡的並不是別人所喜歡。但的而且確,今日台灣跟中國大陸的民生確實截然不同,前者隨著經濟政治漸趨穩定,人民已可進一步談理想,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但中國大陸則地大物博,近年才有長足的經濟發展,卻仍只有少數人才能富起來,不少人仍在為生活掙扎,就算生活條件較好,還未達到生活安寧的水平,就算再有「理想」,始終還要「睇錢份上」,看實際環境,這對一個平常人而言,根本無可厚非。

但怎樣也好,對我而言,四套也是不錯的電影,而這四套電影除了是娛樂,也一定程度讓我們更認識今日的中國大陸與台灣。
23•8•13)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人的階段


一位三十出頭的專欄作者提到他自己言行舉止及心態上的轉變,閱讀時不禁懷疑是作者正在跟我說話嗎?我們素未謀面,他當然不是跟我說,只是原來三十以外的人都差不多。

不錯,人人所走的路也不一樣,有人可以入大學然後飛黃騰達,有人一早便要進入社會打滾,有人像我般幸運有機會到外國見識見識,亦有人如專欄作者般曾經熱血,走上街頭為公義抗爭。儘管大家年輕時經歷和見識會不盡相同,但大體還是經歷過年幼無知,然後滿腔熱血,再而建立家庭而開始定性,跟著便想安安逸逸、最好不要有任何改變,然後再往後如何,可能就要問問已到五、六十歲的長輩了。

今日終於明白為何一隊球隊必要有十來二十歲的新血,即使他們的衝動及不成熟往往帶來代價,因為縱然三十多歲的「老球員」體力未必遜色,甚至經驗還更勝幾籌,但年輕人往往就是肯搏、不會錫身,魯莽可能換來代價,卻也帶來生氣和轉機。同樣軍隊也找乳嗅未乾的年輕人,同樣因他們沒太多顧慮,只會勇往直前,打死擺就;換著是我,不單止錫身,還會有諸多顧慮,不縮沙才奇怪。

也許我們十多二十歲時,已經歷過衝鋒陷陣,尋完一個又一個夢想,十幾年後,已對這種生活感厭倦和疲憊,同時又見同輩們各自建立幸福的家庭,閒來無事去公園去旅行,於是便很想安定下來,起初可能本來只想稍作休息然後再上路,但卻一蹶不振,開始嚮往穩定的生活。

過去在拼搏中,不講規則和章節,隨意按己意而行,現在沒計劃好就不要惹我,事事也要按週詳計劃,彷似沒計劃必生亂子。難怪年長的對實現夢想趨之若鶩,因為一個夢想原來要經過很多組織、也會在計劃中面對很多難阻。

跟那位作者一樣,去到這年紀,又要顧及妻兒、又開始要照顧父母,但可以給我們選擇的工作卻越來越狹窄,難道一個得來不易的主任位置可輕易放棄,然後去麥當勞賣漢堡包、又或重新學習再轉行?過去失業可能頂多減少外出吃飯和娛樂,但今日卻害怕失業不得,因為還有一抽親人等我供養。所以,這亦也許不是自己年齡上一個數目字的問題,卻是步入一個階段,就開始有這樣的責任。

我們沒有刻意跟從先人或社會學家的理論而活,他們也許只是透過觀察而得知人步過的階段,但我們卻難以避免地往前人的方向走過,這就是人的命運了。但畢竟曾經年輕過,經歷過衝勁帶來的希望、看到過轉變帶來的好處,除了叫自己在可行的條件下別太早頹態畢露,也要珍惜年輕一代勇於帶來的衝擊,自己雖再沒幾多這樣的本錢,還是希望往後有人接捧做到,否則這個社會便了無生氣和失去希望了。
30•9•13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轉變能力


同事接收了警告信,其工作表現必須在三個月內有改善,否則勢必收取「大信封」。他在機構內已工作了超過二十年,是不折不扣的老臣子,而且也幾近退休;與他的關係尚算不俗,所以若他最終被辭掉,在情在義上也不令人好過。心想,若一個五十多歲、一直從事文職的老伯一定要繼續工作,他可找甚麼工作呢?

的確,別說因年齡而可能在找工作時受到歧視,其轉變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是一大疑問。我曾在外國讀書及工作達十一年,一刻間要我從外國回香港生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何況我同事在同一機構、同一辦公室工作超過二十年,熟識每個項目和細節,他還有能力面對工作上的轉變嗎?

初到這機構,也被看為異類,因為竟有超過半數同事逗在這機構超過十年,而我在這十多年的工作歲月中,竟然已為七個僱主打過工,他們的穩定跟我頻於轉變簡直是天淵之別。

起初,見他們能如此「從一而終」也有點兒羨慕,畢竟他們的大假及福利已可升到盡,並且能穩穩定定的過活,又熟悉整個機構的人事物,面對任何工作步驟必然駕輕就熟;而我多年內卻看似飄泊無定,正所謂座位還未坐暖便要走,某個範疇還未累積得太多經驗便離開,讓人有着周身刀卻無把利的感覺,也許唯一的好處是「魚不過池不肥」,而我可能便因此變「肥」了。

其實我都不知那是否事實,但我有一方面卻能夠肯定,我面對轉變的能力卻應該比逗在同一位置十多年的同事高,並且我沒有他們那麼怕被裁或失掉工作。對上一次轉變不過是一年半以前,我仍沒有忘記如何上網找工作、沒忘記某份報紙每週那兩天有份厚身的職位空缺附刊,然後如何寫一封求職信、面試技巧和衣著,過去每隔三兩年便操練一次,技巧仍未有生疏到;即使第一天上班,有哪些待人接物的技巧要留意,並要如何入鄉隨俗,接受新一套工作系統及辦公室文化,也不會給我太困難的感覺。

今日,社會及人生的不確定性相比昨日有增無減,沒有多少地方仍有鐵飯碗,更沒有多少老闆講人情味和忠誠,能力就是王道,卻隨時可因架構及人事變動而改變一切。此外,社會潮流及科技發展迅速,人們即使不停追趕,卻還有可能被淘汰,好像舊式茶餐廳,敵不過連鎖快餐店;又好像媒體資訊,不斷出現新形式等。

活在這世代,真的需要作出隨時改變的態度,別以為聽聽話話便可明哲保身安逸度活,社會要變也不是我們所能控制,反而要隨時面對另一次急轉灣才是上策。
23•9•13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自彈自唱


幾位寫專欄寫得比較溫和及持平的作家,其文章近日竟也不約而同地牽起了罵戰,莫非這就是坊間所說的社會撕裂現象?

曾經也想過以成為報刊的專欄作者為下一個人生目標,畢竟作者總希望其文章可廣泛傳閱,得更多人瀏覽,正如我作為讀者也會追看幾位專欄作者的文章,若有日成為專欄作者,得人閱讀我的文章、了解我的感受,甚至被我的觀點影響,不是一件幾有趣的事嗎?

當然,以我的水平,要上報刊成為專欄作者,恐怕還有慢慢長路,而自己對此所謂人生目標其實也不太介意,所以就算是只能寫寫網誌,在網上發表「偉論」,已覺得心滿意足。

事實上,我網誌戶口的瀏覽量其實不多,大部份日子只陪迴在個位數字,當中又以旅遊此等吃喝玩樂、較沒深度的網誌為主;畢竟人望高處,當然希望有更多人瀏覽,但自知若然未達水平,也不好勉強,沒有「咁大個頭,就不好戴太大頂帽」。慶幸有自知知明,沒有把自己過於曝露在大眾面前,否則我隨時也遇上麻煩。

的確,在這一年半載,越加感到這社會的分岐和對立嚴重,名人一句說話一個意見也隨時被口誅筆伐,有時也想,別說一個人在文明社會裡應該擁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見、感受和立場,即或是一句說話一個意見又代表到多少?無論是政治、社會、或宗教立場,若單單可以以三言兩語就可以定斷是非對錯,或幫一個人決定位置與立場,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

慶幸我的網誌和文章,就是不多人看,所以即使我有甚麼「偉論」或獨特意見,也不會有太多人知,亦不會引來太多爭議。在壞的方面看,一個人自彈自唱,少有知音人,未免流於孤芳自賞;但好的方面看,卻因為鮮有站在戰線上,最少可明哲保身。

既然自己文筆未至於爐火純青,又沒有太多真能擲地有聲的獨特見解,就先好好操練自己的文筆及判斷力,眼見今日幾乎所有受歡迎的名筆也會被無理攻擊和傷害,甚至因此影響家人及工作,我應慶幸自己今日仍可自彈自唱,享受一個無名平凡人擁有的言論自由。也許成名的一天就是要退隱的一天,所以也要好好珍惜。
19•9•13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學騎牆


教會聚會中,一位弟兄分享與其他基督徒相聚時的所見所聞,其中包括見到不少基督徒對一些基本教義持不置可否的態度;我也引申分享聽過不少教會的領袖,可能為了人數的緣故、或不想引來太大爭議,於是對一些議題抱「無可無不可」、包容各南轅北轍的方針,聽來好像很動聽,但實則卻很不恰當。

也許今日社會太多政治爭拗,也太多人走向極端,所以我們要刻意保持中傭,學懂騎牆,才能明哲保身。

不是嗎?昔日參加公開試,老師所教授的答題技巧,總是要正反意見俱備,代表想得夠全面、夠客觀,然後才在中間位略為偏左或偏右作定斷,這樣必夠政治正確,不必害怕評卷員本來所有的立場。踏入社會,無論是面試或跟同事相處,別人問起對港產片的睇法,最穩陣還是回答相比當日光輝時期如何如何,但其實今日仍偶有佳作之類的答案。同樣看看電視新聞節目,訪問市民對某議題的看法,無論是對示威遊行或辣招對抗上升的樓市,大多擁有正反雙方的立場,那管議題其實是一面倒。

沒錯,對一些社會民生、政治或經濟議題,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即使是解答得無菱兩可,也非甚麼大不了;只是現在的人卻學識到,最好甚麼也持騎牆的立場,那管是實實在在的真相、亦懶理自己其實知道答案,不會得失人才是王道,最好不要被標籤或被定位。

但這世上除了一些事是可抱有不同的立場外,也有些事情是只有黑和白之分,並沒有灰色地帶容人騎牆,正如說到中國的司法制度公平嗎?美國政府肆意監控人民通訊對嗎?為了討好人,或不為自己找麻煩,有人選擇作騎牆的答案,埋沒自己的良知。

在宗教題目上,最不憤卻是人家回答世上的眾神並存,基督徒信耶穌就歸天堂、阿拉伯人信回教就歸穆罕默得,信佛的人就自動輪迴了,滿以為這是最面面俱圓的答案,卻不知當中自相矛盾充滿抵觸。我倒寧願不知的就答不知,想不通的便承認未找到答案。同樣,一個教會的領導即使在某些論點仍未有定斷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畢竟人所知還是有限,最怕卻是為討好大眾和形象而騎牆、甚至為迎合大多數而指鹿為馬,這才是最不幸。
30•9•13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智能電話


終於有了智能電話,且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最新型號。

身邊終有朋友按捺不住,問我為何會轉用新電話,我告訴她都是因為親人送的。

朋友其實問得沒錯,因為若我跟從我本來的潮流步伐及對尖端科技的愛好,我是不會主動要換上一部最新款又昂貴的電話,除非舊電話壞了。這次,那做生意的親戚繼三年前送了一部當時剛推出的ipad後,又再送給幾位親戚一部智能電話,據說以加強親戚間的聯繫。

電話在收到後一個多月才用,跟那些人急不及待即買即拆的人的行為簡直是天淵之別;事實是,若非親戚間一次相聚,恐怕我還遲遲不會使用那部新電話,只因為我怕親戚責怪我送了新電話給我一個多月後仍不捨得用。為此被列入「黑名單」而從此再無「禮物」就不好了。
現在終於迎合上潮流,不過我的電話主要還是用在傾談這傳統功能上,間中也會用來上網及拍照,但我也不會否認,智能電話所帶來的方便是舊式電話不可比擬。

用了新式的智能電話,也終於明白坊間為何新增了一個叫「低頭族」的名詞,的確,從前是不明白迎面而來的人為何只望著電話而不睇路,為何在地鐵內包圍我的人群有八乘也會專注地看著自己的手提電話,擁有一部智能電話也會明白當中的吸引力其實是無與侖比。

智能電話其中一個電腦沒有的功能是Whatapp及類似的軟件,這軟件令人與人之間及群組之間多了更多文字及影像上的即時聯繫。本來能夠加強人與人的溝通是一件好事,但發現人卻同時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緊張於別人的反應之餘,又同時過份關注別人,於是乎,只要電話收到訊號,那管別人回應的只是一個表情或一句無聊說話,也急不及待啟動電話查看。本來閒來無事人與人多一點溝通沒有甚麼大不了,但最怕卻是看電影的中途或忙於其他事情中又要八卦人家的反應,和別人面對面傾談時又要拿電話出來更新一下情況,只要想清楚,這些不單只是不合理的行為,且是很不尊重他人和不禮貌的舉動。

真無奈人不能忍一忍,稍遲片刻對無關痛癢的事作反應,並且被無傷大雅的事情牽制著。智能手機確為人類的溝通帶來方便,卻同時卻曝露了人的空虛及無定力的問題。
智能手機也同樣令我看到更多。
25•9•13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人真是會死的


教會弟兄在聚會中問眾人,若果主耶穌仍未第二次降臨,我們預計自己可以活到幾多歲,在座各人當然有不同的答案,而聽聞當中大膽預計最長命的,也有一百二十歲;但即使這是一條隨自己回答,又沒有人可以知道答案的問題,卻還是沒有人回答預計自己不用死。

這確實又幾有趣,原來人真的知道自己會死的,即使活得再長命,還是避免不到要面對死亡的命運。我想這絕非因我們是基督徒,所以預計我們的肉身有死亡的一天,其他宗教以至沒有信仰的人,更加應該知道人是有死亡的一天,管他是帝王或是富豪,也不能避免。

但有趣的卻是人人知道自己總有一死,卻甚少為此作籌算和準備。離家出外前看見天色昏暗,我們知道或要下雨而帶備雨傘;下月要交工作報告,我們盡可能也盡早作準備,但面對生死這比淋濕身體或工作更重要的事情,人反而卻會忽視。

人有其他宗教信仰尤自可,因為這很大程度代表這些人會想想生死的議題,哪管所信的宗教是合理或不正確;但沒宗教信仰的人所想的又如何?也許世上太多宗教而花多眼亂,不知那門那派才是正確;但看到人又喜歡詢問別人哪間餐廳好或哪間學校好,卻甚少向別人請教那個宗教正確,連去探討也免卻,那麼與其說是未尋找到答案,倒不如承認自己沒將生死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

也許人會覺得死亡離我們甚遠,知道那間餐廳吃好東西醫肚或那間學校求學更解燃眉之急,只是人人大概都知死亡不在我們掌握,有運動健將會突然猝死、有人無辜被從上跳下的人壓死、亦有人被失控的車撞死,飛來橫禍在世界各地每個民族裡其實每日也在發生,只是剛沒給我們遇上,但誰敢保證我們不會是下一個。

但無論是遇上飛來橫禍還是含笑而終,人始終有一死確是事實,無人能逃避。縱然人不知死後的世界是否真實、又或不知怎樣、又或不知是否永遠,但完全忽略或拖延其實甚愚蠢,因為若果明天便是那一天,並且那個結局是永恆的話,人便未必可以得挽回。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更認真看待人的生死問題呢?
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