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帶著倚靠的心再出發

還有幾天便第二次出發往斐濟去,連續兩晚發了惡夢,其中一晚半夜醒來便不能再入睡,腦海中不斷浮現負面的意念和想法,由擔心當地逐漸變熱自己未能頂得住,到每晚膳食不知如何安排,甚至無端端憂慮當地會再發生政變令我們有生命危險等,似乎自己心底中的憂慮不能藏起來。

往大洋洲短宣的旅程快將踏入第三個月,感恩這兩個月的侍奉十分精彩和豐富,尤其是在斐濟及澳洲布里斯本這兩站,可以有很好的發揮,其中斐濟的弟兄姊妹形容他們的心靈全面地復興,而在布里斯本則由於人手缺乏,令我們可以參與不同崗位的侍奉。


只不過,我也心知肚明,全球教會在新冠肺炎期間也不能派出短宣團隊到各地支援,幾近兩年時間斐濟的弟兄姊妹需要自己努力支撐,所以當當地國境重開予外國人,我們又成為教會首批到達的支援團隊,我們的愛和行動已是他們很大的激勵。


另外,我們第一次行動的性質主要都是模索和試水溫,所以壓力不太大,能夠做到多少便多少,何況只有區區兩星期的日子,再不適應也不會太難捱過,相反,當時當地弟兄姊妹還爭著接待我們及給我們預備晚飯,我們的起居飲食完全不用擔心,所以日子過得很快且滿足。


第一次行動取得圓滿收穫的背後,我不是不知道當時的客觀條件跟稍後會是天淵之別,所以越臨近出發日,一份憂慮油然而生。首先是往後打算盡力留守三個月,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及精神照顧自己的三餐,情況跟早前受到殷勤接待不可以同日而語;其次是今次的工作再不是單為復興心靈如此簡單,我們應該要大大擴展福音工作及做好各群組的團契以堅固弟兄姊妹的心靈;而我自己最擔心還是天氣,第一次到訪正值當地冬天,氣候算是比較舒適,但當想到冬天的最低氣溫已經有二十度,可以想像夏天有多熱,聽說過連當地人也中暑,一想到每日大汗淋漓就氣餒了;而最近還有弟兄提起近二十年前當地發生的政變,今日越來越正面的我壓不住過去充滿悲觀情緒的我,負面思想全面浮現。


但感恩這天和在悉尼初相識的姊妹相聚,她們很有興趣想知道我和太太為何決定來到大洋洲短宣,並且準備了多久,我們便一五一十由二OO年年初幾乎辭工說起,到後來疫情爆發,到今年年初再度求問神,然後獲得多方引證,其中神在我一次禱告提示我一段聖經,而神又在去年年底為太太預備一份短期工作,到出發前告知家人而沒有遇到太大難阻等。回想這些經歷,所發生的事看似巧合,但我們卻知道並不是巧合而是有神的計劃在中間。我便想起第一次到斐濟前不是同樣憂這樣憂那樣,誰知道很快便適應到,這次是第二次,其實有了之前的經驗,不是應該會更好呢?卻為甚麼仍像杞人憂天,不相信神一樣會為我們預備最好嗎?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常常倚靠,正如首次出發前,我們知道自己很多不足而保持謙卑,且常常禱告,這次我們同樣知道不足而不要懼怕,只要虛心地繼續禱告,因為祂的恩典必夠我們用,祂的能力是要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29·07·22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脫去口罩的枷鎖

出發往大洋洲短宣已經近兩個月,先後踏足斐濟、澳洲的布里斯本及悉尼,日子過得十分充實和有意義,雖然生活上未必如在香港時的方便,又不可以隨時探望家人朋友,但還是覺得這次辭掉本來穩定的工作的決定沒有錯。

網頁間中會彈出香港的新聞來,兩個月裡的頭條大多還是報導每日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另外印象最深就要數那艘珍寶海鮮舫離開了香港卻又沉沒但之後又發現未沉,我都沒時間仔細看報導了解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還好,我仍愛的香港在這兩個月還沒有發生甚麼令人難過的大新聞。不過後來在布里斯本時認識了一個香港人,起初她是陪同女兒過來升學,但最後卻被「困」在澳洲好些時間,好奇地問她為甚麼不離開,最多不過在香港被隔離在酒店好幾天而已,說起才記得原來還有新特首上任及回歸廿五年,那位香港人期待兩件「大事」後會出現「皇恩浩蕩」豁免隔離,結果大家已經知道,不過卻又提醒我原來香港在這兩個月還發生了兩件不是只有警察、官員和利益團體關心的重大事情。


的而且確,作為香港人,對於很多仍身在香港的香港人是感到可悲及無奈,兩年半以來,一直戴著口罩過活,每日或多或少也被確診人數及是否需要做快速測試牽動著情緒,若果新冠肺炎還是起初的厲害或對此病毒毫無頭緒,高規格的防疫或注意絕對理所當然,只是人們被此折騰已久,並且在研發出疫苗及病毒變種之後其殺傷力已大幅降低,每日仍報導一種接近流感的疾病的確診人數是否已經太過?而對待的方式還要每日令幾萬人受影響是否太過擾民?沒有權力選擇自己政府的香港人留在香港就要無奈地繼續受到這樣折磨。


香港人為兩餐、為着妻兒父母而繼續留下來當然無可厚非,這不是我們小市民的錯,而我則能夠利用一個機會,能夠除下口罩往外跑跑看看確是一件幸福又感恩的事。


這次到大洋洲地區侍奉,主要的目的地是斐濟,因為教會已有兩年多的時間未能前往當地支援,就靠當地弟兄姊妹努力支撐,但受到兩年的疫情困擾,該國的主要經濟命脈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封城封區亦令信徒返聚會的習慣改變,更別說昔日的慈惠工作、兒童團契、課後班等,所以當斐濟重新開放予外國人,我和太太竟成為首批回去支援的團隊,我們成為當地教會很大的感動和鼓勵。


由於未知重臨當地有何反應,所以我們首階段只逗留了兩星期,但有誰會想到我們一行五人能在短時間內扭轉到當地教會的光境,聚會處人頭再現,小孩子的歡笑聲再次散佈每角落。此外,由於其他教會的牧者也因疫情未能重臨,我們獲邀前往支持其他教會,彼此支持期望靈命得以恢復。


這些為神作的事滿有祝福,就是我自己的眼界、性情和心靈,也有所提升,例如再度運用英語和當地人溝通、了解斐濟的民生、學習如何跟當地小孩子玩耍及分享聖經故事等,這些皆是我繼續留在香港時未能學習的。


最近一份工作已經從事超過十年,蒙神祝福讓我可以有那樣一份穩定而不算太辛勞的工作。來到今年面對沒有起色的疫情,加上政府要順從大國政策而不會按本身情況作更合適的決定,令香港這個小島繼續被口罩綁著和牽動著。但世界其實很大,還有更多事情比起每日確診數字及珍寶海鮮舫更重要。我感恩我能夠成功跳出框框和舒適圈,為神去作,擴闊自己的境界,並且繼續尋找不一樣的世界。

25·07·22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這樣遊布里斯本

布里斯本雖然貴為澳洲的第三大城市,但十二年前第一次來到澳洲東部,去了悉尼和墨爾本後便跨過這大城市直飛開恩茲,完全沒打算過來,直至第二次再來澳洲並在黃金海岸跑了人生第一場海外馬拉松後,才「順便」過來看一看,不為別的,只因為布里斯本距離黃金海岸還不足一小時車程。只是十年過去,印象中的布里斯本只留下一個位於城市內的人工沙灘在腦海中。

機緣巧合地以布里斯本作前往斐濟短宣的跳板,理由只因預計的出發時間剛巧在當地舉行我「久違了」的馬拉松,因著那「私人理由」便以布里斯本作為這次短宣的後勤基地。


離開斐濟後返回布里斯本短暫逗留,除了有些在當地的侍奉,也趁有日時間比較清閑而往市中心走走,當天還正正是太太的生日,就以「布里斯本市中心一日遊」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


當地居住的教會弟兄姊妹待我倆十分體貼及仁慈,叫我們隨便借用及駕駛他們的私家車到市區,方便我們走動,但我思前想後,還是擔心市區不易泊車,而且害怕迷路,與其帶著擔憂的心情遊玩,我寧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市中心便是了。而其實上,我們很快便知道這個決定正確,首先我們不足半小時便已經身處布里斯本的河濱公園,而踏足的一刻已覺得:「真好,可以慢慢行慢慢看,不用擔心時間要返去『入咪錶』。」


我們就是這樣慢慢行過當地有名的優閑及文化區,看到當地政府如何重視綠化和市民的生活質素,我們除了重臨那市中心內的沙灘外,還發現市中心內的熱帶森林,當然還有那摩天輪和BRISBANE 字樣地標。我們在摩天輪下吃過簡單午餐,看看手機上的定位系統,發現我當日跑馬拉松時經過的其中一段路原來只距離我們約半小時,我便告訴太太想和她重臨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並讓她認識當日我跑步的其中一個地段。


我們開始出發,期間行過一道有特色的橋樑,又經過比賽當日早上我們駕車前來卻迷路而令我徬徨的馬路,還經過市中心一個很出名的購物地方,不消半小時我們便到達目的地的附近,但這下已令我百感交集,因為這裏就是當日馬拉松比賽的起點,之所以令我深刻乃由於當時因泊車問題而遲了十五分鐘起步,那時絕大部份選手已經出發,只有我和寥寥幾個跑手在廣闊的馬路上默默向前。而在不消幾分鐘,我們便到達這趟市區遊的最終目的地了。


這個地方叫霍華德史密斯碼頭區域(Howard Smith Wharves),在Story Bridge(故事橋)大橋下,應該是一個近年翻新了的遊客區,這裏有酒店、酒吧、商店和特色餐廳,當日跑馬拉松時經過這區,跑在近似漁人碼頭的街道中,之後不遠處興建了一個在河上的步道,步道一邊是布里斯本河,另一邊卻是一道懸崖,這段約莫兩三公里的路程可說是全個馬拉松跑得最輕鬆暢快的一段,因為既是多次馬拉松中第一次跑在河上,並且沿途兩旁的風景實在太美了。


這個地方是否很美實在見仁見智,但因為包含了我跑馬拉松時的回憶,令我對這個地方份外親切。同樣,布里斯本市區的地標是否比得上悉尼歌劇院或墨爾本附近的十二門徒石?答案同樣因人而異。但不否認對一個地方的觀感亦往往來自主觀感覺,包括和這地方朋友的交往和遊覽時的心情等,好像是時刻擔心車子拿告票還是輕鬆漫活。縱然這天沒有藍天白雲,也沒有舉世公認的旅遊勝地,但這趟布里斯本一日遊還是足以改變存留我們腦海中多年平平無奇的印象。

22·07·22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住在親戚家中(下)

往大洋洲短宣,獲澳洲悉尼的教會安排我和太太住在某個教會哥哥姐姐的家中,為時大約一個月。他們的家中,同時段已經有兩位教會妹妹比我們稍早入住,她們都是來這裡留學,其中一位更和主人家有親戚關係,令我聯想到從前初到美國留學之初住在我一位親戚家中的日子。

那是人生一個十分深刻和難忘的階段,只是起初並非太會享受和珍惜,甚至我曾用寄人籬下那樣負面的形容詞去形容,到後來成長以後,才逐漸感受到這樣形容那時的日子對我的親戚實在很不好,畢竟他們其實對我付出很多,也沒有甚麼是對我不好。只不過當時的我還十分年輕,比較自我又不夠成熟,才感受到一些委屈。還好,和親戚的關係最終沒有變差,甚至往後越來越成熟之時和親戚的關係更昇華到另一層次,我至今還未忘記親戚在我人生一個重要階段中曾經幫我一把。


今日再次寄住在別人家中,似乎已經是當日在美國留學以後另一次相近的經歷,不過日子已經過了很多年,在我搬離親戚家中以後搬出去租住別的房子,後來開始在美國工作,妹妹過來留學並與她一起生活,我完成碩士,返回香港,買了房子,結婚,繼續工作⋯⋯,直到今天暫時放下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而為神踏上短宣之路。


今日再次寄住人家的地方除了再次憶起那難忘的歲月,我也看到自己在這些年間的改變。過去我十分自我,認為當時我去留學就只專顧學業,我縱使會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卻不會進一步理會親戚的需要,此外我認為做事實實際際及快手便是了,不用婆婆媽媽地溝通及解釋太多。但活了多年,經歷更多,我覺得自己其實可以主動多走幾步,令人舒暢之餘更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好像主動問問人家有甚麼可以幫手,間中買回一些東西和大家分享,甚至買些小禮物令大家開心,教會弟兄姊妹知道我們暫時沒有收入,所以不會期望我們可作甚麼大回饋,但小小心意已足以令別人感到溫暖和喜出望外。另外我也知道多表達和多溝通十分重要,那管我知道傍晚見到整個日間見不到的人肯定是放工歸來,我也不要怕羞問候一句「收工了嗎?」即使看來是「廢話」,但大部份人聽到還是會感到窩心。而每個人和每個家庭也有本身的生活模式和習慣,他們為主的緣故「樂意」稍為被打擾,成熟的人肯定預知必然會有些地方要磨合,間中也要學習改變一下,必要時也可以主動說句「不好意思打擾了」,人和人的距離就是這樣拉近,也令人感到舒服。


的確,多年人生經驗,多次在人際關係及相處上碰釘,更加知道只要在一些細節上著手,便可以令人和人的關係更好、更暢快,甚至扭轉人家給你的印象。時間及經歷的確可以磨練人,儘管我恨不得當日已有今日的成熟,但我亦承認有些階段是必須經過,有些功課是必須要先學習過才懂的,人生就是這樣。

17·07·22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住在親戚家中(上)

往大洋洲短宣,其中一站逗留在悉尼約一個月,當地教會安排我和太太住在某個教會哥哥姐姐的家中。

在我們入住前,他們家中除了自己的兒女外,另外已有兩位年輕住客,一位是內地來的留學生,另一是他們的親戚,那個女孩子從香港過來悉尼升讀大學。由於疫情而封關的緣故,其實她才來了半年,也正在適應中。當到埗時了解到這位留學生和接待我們弟兄姊妹的關係,便立即聯想到昔日往美國留學時的狀況,因為實在有點相似。


當日住在我阿姨和姨丈的家中,他們還有一個兒子,亦即是我表弟,當時他只有兩歲。當日我初到之時正正是入讀大學的階段,年少氣盛、乳臭未乾、血氣方剛、思想未夠成熟應該都是那個階段一般男孩子的特徵,卻寄住在一個其實已經多年不見的親戚家中,若是去一下旅遊暫住他們家中或偶爾見一下面,相信問題不大,只是前往留學,逗留時間以年來計算,朝見晚見,多了很多生活模式的磨合及相處上的瑣碎事情,關係便大受考驗。起初住在他們家中的確感到寄人籬下,不太暢快,感到不能按自己的節奏及習慣過活,當然心中亦同時知道他們讓我省下很多食宿開支,並且得到照顧和很多幫助,所以心底還是矛盾的。


今日見到那位女孩子一樣住在親戚家,即使她的親戚其實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我相信她的感覺也會跟我初到美國留學之時有幾分相似。事實上,我從不會認為活在基督徒家庭便沒有矛盾和問題,首先基督徒也是人,必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其次,即使同樣是基督徒,價值觀及人生選擇還可以相當不同,這些項目也足以製造出很多矛盾。


就以我在這個家庭中見到的情況,接待我們的教會弟兄姊妹十分虔誠及熱心,祈禱會、團契及主日聚會一樣不缺,就是說到他們無條件接待我們便略知一二。只是他們的親戚雖然名義上已決志歸向基督,但估計應該還在初信階段,她的經歷及對神的領受還未算多,所以對神的熱心肯定跟我們不能相題並論,何況我相信這女孩子還是想以學業為先。


可以聯想到當女孩子想專注在她的學業,甚至年輕人喜歡的事情,想無拘無束,會不明白親戚長輩為甚麼投放那麼多時間在教會,甚至要接待弟兄姊妹,在另一邊,她的親戚可能也會期望她在信仰上有更大的突破,他們期望她多參加更多聚會,她卻可能不太投入,但礙於現實,還是被迫參加,寄人籬下的感覺油然而生。


無論是昔日我的經歷,或今日女孩子和她親戚的經歷,也不是一件新鮮事,不外乎都是人和人相處的學習機會,年輕人固然要多學習尊重、忍耐、為人設想,但長輩亦需代入年輕人的感受中,甚至乎我們作基督徒要小心避免把自身價值觀加在他人身上,畢竟我們所信的神都是給予我們自由意志,我們還是要不斷學習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5·07·22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在布里斯本的意外收穫

和太太辭去工作,打算到大洋洲短宣及侍奉半年,終極的目的地是斐濟,不過我們卻以澳洲布里斯本作跳板,本來只因為時間上有個馬拉松比賽讓我參加,但這地方最後卻成為我們出擊往斐濟的基地,在這裡也有意外的收穫。

還記得我們初到布里斯本的那一天一連參加了三場聚會及一個接觸未信朋友的午餐,這樣密集的相聚在我們生活了一段長時間的香港當然不是甚麼一回事,但我們到達當天是早上七點落機,前一日在香港出發起飛後其實在機上沒有睡過,初到布里斯本連休息也沒有便一直參與聚會了。此外當日我們還跟弟兄姊妹的朋友吃午飯,開始為主作見證,這天似乎也預視到我們在布里斯本的日子將會不簡單。


在布里斯本五天後我們便出發去斐濟,但我們早已決定之後會先再返回布里斯本,所以把所有冬天的衣物留下。在我們這次再踏足布里斯本,精彩的戲玉便來了。


首先,原先已作最壞打算沒有小朋友參加的主日兒童興趣班竟有小朋友報名,於是我和太太便獲邀參與其中作協助,直到我們離開,由於我已忘記如何彈奏夏威爾小結他,又不精於用英文或普通話帶領團契,便自告奮勇協助唱遊環節,為兒童班預備良好氣氛。然後到第二個星期,輪到小朋友的寒假日營開始了,本來應該有悉尼教會弟兄姊妹過來協助開班,誰知道本來帶隊的姊妹身邊有人確診新冠肺炎,於是全隊人也就去不到布里斯本支緩,本來還有布里斯本少數不用返工的姊妹幫手,卻沒料到開班當日早上收到其中一位妹妹亦都確診的消息,那就連她的家人也不能支援了。原本只打算從旁拍幾張相片及為參加的小朋友預備茶點的我們,再一次臨危受命,但這次我和太太除了帶小朋友唱詩歌跳舞做動作講見證,還要去買食物材料及教授如何包水餃和三文治,之後還要陪他們玩遊戲,總之整段活動時間我們都要竭力協助。


儘管如此,這幾次支緩教會活動我們還是高興和感恩,即使布里斯本並非我們這一程的主要目標,但能夠為神去作及傳揚福音也是我們的光榮。此外,這段時間有一個香港教會的家庭移民到來,曾先後駕車載他們去買日用品,搬傢俬,又在他們家開始第一次相聚,帶動年輕人的團契,當然我們還一直接觸不同街坊朋友,支持這區的大小相聚,總之在布里斯本前後近三星期,我和太太日日有任務,天天也覺得能夠發揮所長。更不可以忘記的是我在這裡完成了我兩年半以來首個馬拉松,而太太也在這裡過了她一個難忘的生日。

10·07·22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突然這麼近

離開香港,生活上最大的轉變不是使用其他貨幣,不是天氣,更不是飲食,而是可以除下口罩。

離開當地機場後,無論是走入布里斯本的社區,或是斐濟的兩個最大城市,都沒有太多少人仍會戴著口罩,在布里斯本可能因為法例規定,商場內提供服務的員工例如售貨員和侍應,仍然必須戴著口罩工作,而商場亦偶然會遇到顧客戴著口罩購物,身在布里斯本的頭三日,臨進入商場前仍會有一刻想過應否把口罩戴上,只是當地的超市及商場實在太大,比起那些貼在當眼處提醒人們要保持一米半社交距離的距離還闊,理智地想其實真沒需要繼續戴上口罩。


在外出戴著口罩兩年的日子後,終於不用再戴上口罩,可以暢快及無阻隔地呼吸,那種感覺真的是離開香港後感到的最大不同。


儘管口罩並非必定要戴上,但當地新冠肺炎疫情如世界各地一樣,其實遠遠還未消失,間中還會聽到有人感染的消息,好像在悉尼的教會便有弟兄姊妹的緊密接觸者確診而決定延遲到布里斯本,同樣,香港每日仍報告有上千但不知低估了多少的確診數字。當香港人無奈地繼續被那些數字牽動情緒,外國多已經逐漸回復比較正常的生活,這就是「與病毒共存」跟努力「清零」的兩種態度了。


只不過,隨著除下了口罩,逐漸也以為新冠肺炎病毒已經離我越來越遠之際,想不到在布里斯本與我一同聚會的弟兄姊妹中,卻有人突然確診了。由於在布里斯本教會的聚會處人數不多,所以地方也不大,弟兄姊妹間在聚會時近距離的互動肯定不少,我和那位確診了的妹妹在聚會前後不知說了多少句,更甚當晚我們還一同吃飯,她就正正坐在我旁邊。想不到在香港爆發疫情以來兩年多,即使有家人、同事、朋友及弟兄姊妹感染,但從沒有一位確診者在潛伏期身處我旁邊,就算年初每日有多達五萬人確診亦然,卻想不來到這邊疫情一下子離我這麼近。


對於仍未曾確診的我,其實受感染的風險亦不少,本來面對這毒性不算大的變種病毒,感染了最多也不過病一場,只不過由於幾日後便需要飛往另一城市,若在這時候感染了其實也會影響行程。另外,收到那位教會妹妹確診的消息的當天,其實教會正要舉辦一個兒童班,本來正要和她一起拍檔和小朋友唱歌遊戲的部份,當知道那消息後我們便要立即作出應變,包括和即將協助這兒童班的弟兄姊妹快快做一個快速測試,在確定各人皆沒受感染後便立即改動人手安排,同時當然還要考慮是否需要通知其他曾一起聚會和即將會一起相聚的弟兄姊妹⋯⋯。想不到在香港曾遇上的情況今日在在這裏再一次給我遇上,只不過卻感受到在香港是為政策而做,這次則由衷覺得有實際需要。


還好,和那位教會妹妹同處過的人,包括我和太太也無恙,但這件事已足以成為這次行程一個插曲,包括我再次被提醒「人算真不如天算」,還有我和太太又一次在人手突然短缺下臨危受命發揮我們的潛能。

06·07·22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最好的暫別—家庭篇

為主到外地短宣,當教會及太太定必會全力支持,金錢又不缺乏,而只要我堅決辭工就沒有人難阻到,唯一令我擔心會出現的難阻就只餘下我母親的那一關。

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一般老人家的毛病在這幾年間已逐漸出現,還好各樣情況尚算輕微,也沒有發現甚麼重大的毛病,而重要是她自己也注意身體,即使香港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之時,她仍堅持每日外出到空曠的地方走走,認為精神健康跟身體健康一樣重要,這方面她跟我的想法其實十分相似。而事實上,她今年無論在精神或身體上,皆比去年好。


只是她卻仍未信主耶穌,即使去年下半年她頻密地跟我參與教會很多活動,與不少弟兄姊妹認識,但她仍然認為接受主耶穌的需要不大。正因如此,我們在疫情中為著福音緣故辭去工作,離開香港而到外地傳福音,對一個未信的人而言其實是百思不得其解,何況我們所去的最終目的地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難不讓她擔心從而作出阻攔。的確,我們就是擔心她的難阻,儘管我已經是成年人,她要阻攔其實也不易,但我們都不希望這個旅程會影響彼此的關係。


終於趁一次晚飯後向她表明意向,也許有主的提示,我也提到了工作的困局,表達想藉此同時作一次改變,沒料到母親的反應不大,那便足以表示她不打算反對,那麼代表我這次短宣之旅最擔心的一道攔阻亦已經消除了。


爸爸已經離世,外婆及嫲嫲亦先後於去年及幾年前返到天父愛懷,所以在地上最要關顧的近親就只有媽媽和妹妹。妹妹年初找到一份不俗的工作,她早已歸信主耶穌,所以亦支持我和太太去短宣,她們唯一擔心是我回來後未必容易找到工作而有生活困難,我便告訴她們其實我銀行的積蓄是夠我和太太生活好幾年的,她們也就沒再說甚麼了。


連最後的攔阻也掃去,便想想如何善用今年和她們渡過的最後兩個月。心中一直不忘媽媽曾提及的「宅渡假」(Staycation),的確,自從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而興起「宅渡假」,從未和媽媽有過這玩意,我多次問她的意向,但她總是不置可否的說在酒店住一晚好像沒有甚麼特別。想不到就在這時,發現一間傳統名牌大酒店提供買一送一優惠,時限剛好包含在妹妹生日的那天,由於知道媽媽素來很想到這些老牌酒店見識見識,於是在確定各人當日也沒有其他節目後,便快快預訂了該酒店的兩間大房,想不到最後還可以升級到能望到維多利亞港海景的房間。


另一件我訂機票前沒想到的事情,便是我還可跟母親慶祝了母親節才出發,那段時間既要辭工又要安排行程,竟然忘記了母親節,還好我訂機票出發的日子沒錯過母親節,我還可跟妹妹和她慶祝才走。


往後直到出發前,也比平時更多探望媽媽及跟她吃飯,她沒有反口或叫我們出發前感到難受,反而關心我們要不要給我們一些她用剩的美金,又為我們預備防蚊膏及防疫用品,處處顯出關心和愛,令我們無後顧之憂。而教會弟兄姊妹也表達對我們的支持,他們表示會在我們離開香港時多聯絡她,甚至會繼續嘗試邀請她參加教會活動和福音聚會。


從出發前最後兩個月的經歷,看到神確是為我和太太這次短宣鋪排了最平坦及有利的道路,我甚至覺得這次在集合眾多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若果仍沒勇氣踏上,更是枉費了神和弟兄姊妹眾多的期望。感恩神在我家庭方面叫我們減少很多牽掛,令我們更有信心我地踏上這一程。

0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