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想起在日本的馬拉松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逼使要長時間在家工作,友人早前送給我的小說便大派用場。

那是一本翻譯自日文的長篇小說,故事主要維繞一班年輕的宿舍舍友組隊衝擊日本大學學界有名的箱根長跑接力賽。據知故事並非真人真事,但那位原本並不好任何運動的作者花上好幾年時間做有關這個比賽及長跑的資料搜集,令故事除了充滿日本特色外,也有甚多有關長跑比賽和參賽者心路歷程描述,故事固然對有過長跑經驗的人來說一看就明,並且因為情節緊湊而不失吸引力和趣味性,但在一路看這本小說的同時,也越看越懷念在日本參加馬拉松的那些時光。

在參加過的二十七次馬拉松比賽中,其實參加在日本舉辦的馬拉松的次數比在香港舉辦的還多,在日本前後參加過富士山、沖繩的那霸、北海道的洞爺湖、大東京地區的松本和崎玉五個馬拉松,短短幾年間參加那麼多次,不單因為地理上距離香港不遠,並且喜歡當地的比賽氣氛和由主辦單位到觀眾的專業,所以參加再多也不會沉悶。

由於這場世紀及全球性的疫情,令多國封城封關,已經有超過兩年不能飛到外地參加任何馬拉松比賽,而最後一次便是一家人到埼玉,寓參賽於旅遊,還記得當日到達東京後搭乘火車往比賽的城市,又想起那次比賽的起點正正位於一個體育館,還有臨近衝線時見到圍在終點前的人群等,皆跟小說內的描述十分相似。

而這幾天看書的時候,正值香港遇上寒流,早上起床時氣溫還沒有十度,那跟當日在崎玉及富士山山腳下晨早準備出發去起跑處的氣溫及狀況有幾分相似,記得兩次也在掙扎要不要穿有䄂運動戰衣,而從旅館出發究竟要穿多少外套才能保暖⋯⋯,但相比這幾天在香港遇上寒流而老早決定休息三數天不跑步,當日為參賽而流著的熱血真是和今日無可相比。

看到小說內描述日本人對決定做一件事情後的認真,眾主角們返回宿舍吃燒肉、拉麵、壽喜燒和咖哩飯,又或他們往一個避暑勝地練習而見到一般商戶早早關門而只餘旅店的燈光,甚至在比賽終點附近的公園草地坐著一群又一群去支持家人比賽的家庭,這一切令我回想起在日本旅行及參賽時似曾相識的經歷。

儘管這本書的主角們都是大學生,而他們所要參加的比賽是我永遠不能參加的一個,但由於故事是說到長跑,而且是描述一班長跑門外漢如何經過訓練而得到進步,到最後通過努力成功參賽,那些訓練計劃、心理爭扎、如何提升比賽裝備、一路往前跑時的身體及心理變化等,也是我一路以來所擁有的經歷。日本,固然是我一個不會陌生的跑步勝地,而長跑比賽,亦是我一項喜歡又累積越來越多經驗的運動,雖然這兩樣東西暫時仍未能結合令我再次享受其中,但這本小說帶給我的親切感及感受,也許先讓我望梅止渴,也是給我兩年多未能再到日本及跑馬拉松的一份慰籍。

21·02·22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心理病也要發出來

 

先是因工作源故要去工作機構的另一個辦公室當值,到達前先在附近的餐廳吃個午餐,誰知道該餐廳後來便發現有顧客確診新冠肺炎,於是我被告知要做強制檢測,而按自己工作機構規定我也要被隔離在家工作一週。滿以為期滿可返回辦公室,誰知道完成強制檢測的同一天輪到我居住的大廈有人確診,而這情況下我更要被迫留在家中工作兩週之久,終於最少前後三週肯定不能返回自己的崗位工作,而隨著疫情往後爆發得更厲害,我返回辦公室正常的工作仍未有期。

有人或許因為居住地方遠或其他原因而喜歡在家工作,但那個人不是我,我反而對於在家工作的態度十分有保留,除了因為家中的文儀器材及不上辦公室外,亦因為不喜歡在家工作模糊了居所及辦公室的界線,令我有時未能抽出角色。

第五波疫情在一月初開始大爆發,起初給我最大影響是關閉了泳池及戲院,令我的兩大文娛項目也叫停;只是疫情未能壓止,農曆新年前的花市又取消,食肆繼續禁止晚市堂食,和家人慣常的新年節目也無法進行;但新春過後連實體的宗教聚會也暫停,甚至還破天荒地禁止兩個以上的家庭相聚。連同不能正常地上班,我的生活至此可算全盤受影響。

認識我過去的性情和背景會知道我是一個思想會走向負面的人,好事會想像成壞事,壞事會變成更壞的事。另外,我是一個有規律、喜歡定下計劃而行的人,但很明顯現在的環境不容我們定下計劃,別說下個月想怎樣怎樣,連明天會否突然被送進檢疫中心或居住的大樓被圍封也說不定,這樣的生活模式實在令我感到灰心和氣餒。

當看到新聞,報導每日幾千宗確診個案,甚至連專家也不確定數字往後會否上升到每日萬宗,但更令人擔心是政府應對這波爆發毫無彰法,政策混亂,叫市民不知道還要忍受多久。從疫情的發展、傳媒的報道、政府的政策,真的叫人看不到希望,而我由於性格使然,我還代入很多小老闆的心情要面對倒閉的壓力,我代入了很多居於狹窄單位的家長和孩子長時間的困獸鬥,我代入很多居住院舍的院友已經長時間不能得親人探望,還有不能上學的學生,準備開展人生另一階段的新人,分隔異地的家人,在醫院裡不能得到親朋來支持的病人等⋯⋯,我雖然不是以上任何一類人士,但為他們憂心多於為自己憂心。

我想,這疫情可會令我埋藏在心底的心理病發作。

我的確感恩我已認識及歸信主耶穌,否則我相信我會有幾大機會因為這樣的環境而抑鬰,正如昔日往美國東北部留學,當地冬天日短夜長,天氣寒冷,最喜歡戶外運動的我不能外出活動,每日四時多天色已全黑,生活受多多限制,身邊又沒有相熟朋友傾訴而感覺十分孤單,所以我不意外有研究指那樣的地方自殺率比較高,因為連我也覺得日子很難捱。還好信仰在當時同時開始萌芽,因信了主耶穌,思想及心態逐漸正面多了,也教我常常喜樂,凡事有盼望,才叫我沒有想歪。

事實上,今日的環境真的叫不少人感到絕望,兩年的抗疫叫人疲倦、疲倦、更疲倦,只是大家容忍了兩年、努力了兩年、等了兩年,卻仍未見到曙光,灰心確是人之常情,而對一些人來說確是更加困難。

當然,我還懂得感恩,因為我到底有份穩定的工作,叫我不用在這環境下還要憂慮三餐,而由於早已建立良好生活紀律,我還會穩定地做運動,又會將心情寫下以作宣洩,當然還有信仰,有主又有弟兄姊妹,縱然不能實體相聚及關心,仍能利用網絡去實踐。我仍相信我可以渡過這難關。

13·02·22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要理智地面對

 

開著電視看著每晚的新聞報道,都被一日高過一日的新冠肺炎確診數字嚇一嚇,在香港經歷頭四波疫情時,當日確診數字去到一百多已經覺得不得了,現在每日卻是百幾宗十多二十倍以上的千餘宗,豈非大災難?不錯,看到香港疫情的消息及種種抗疫工作面臨崩潰,以及在國際層面上烏克蘭跟俄羅斯的交戰一觸即發,世界真的好像正處於末日。

不過走在街上,其實香港人的生活還是跟平日分別不算大,學生因不可實體上學而不見影踪當然無話可說,不過在職成年人的數目、步伐和生活節奏,還是令這個社會不失熱閙,畢竟我們還得為生活而繼續努力。

經歷了兩年面對疫情的日子,我們對這個病毒應該沒有起初時的擔心,記得當時是害怕面對一種比當年非典型肺炎更厲害的病毒,但隨著兩年過去,全球四億人次感染,令我們獲得大量數據,讓我們知道這病毒做成的死亡率其實比非典型肺炎病毒稍弱,只不過傳播力更高,尤其去到Omicron變種病毒,情況更為明顯。

儘管香港近日的確診數字達千宗,甚至有專家說會去到每日上萬宗,但我們還得理智面對,我們要謹慎但不要過分害怕,先不要說病毒殺傷力如何,但自去年初已經有針對預防此病毒的疫描供接種,打了針後而引致重症或死亡率的數字其實已大大下降。也許是這個原因,走在街上的壯年人士仍不少,因為大家都心裡有數情況有幾壞,而接種疫苗率偏低的孩子及長者則要避開一下也是合理。當然,在職人士也有年幼和年長家人,避免自己被感染然後再感染他們也是重要,所以我覺得聽聽話話載口罩及避免聚集還是主流。

事實上,儘管疫情在香港好像已經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但要防範被感染始終還是做好基本事,那便是載好口罩、勤洗手、常用酒精搓手液及避免在洗手前用手接觸眼和口,畢竟我們不應忘記這始終是有關呼吸系統的病毒,而非走到街上被望一眼或被摸一下便被感染,所以只要做足功夫,走到街上還是安全。當然,疫情今日去到如此厲害,還不是因為農曆新年前後和其他人聚集,尤其除下口罩吃東西,所以暫時避免聚集吃東西,已大概保護到自己和其他人了。

不過,要發生的始終也會發生,因為就算足不出戶,終日載著口罩生活,又不和其他人相聚,亦仍有機會受感染,好像因居所的排氣或排水渠,這真是避無可避。但既然如此,我們反而應該要放鬆心情,原來有些事情是我們控制不到,過於憂慮和緊張令情緒不好,間接令抵抗力減弱便是得不償失。有位不用上班的朋友這段時間做足功夫,她不敢外出,擔心到過甚麼地方而要排隊幾小時做強制檢測,誰知道不是她做得不足,而是她居住的大廈有人受感染而令她終於也要去到大量人群集結的地方去做檢測。所以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盡了力便好。

何況,即管衛生處職員每日公佈數字、高官又提出甚麼針對性的新政策、新聞又以大半時間報導高處未算高的疫情,但我們要知道這只不過是他們的角色和工作,正如傳媒最要做的便是吸引眼球,尋找今日比過去不同的新聞賣點,然後又有甚麼破記錄的數字,疫情在這刻必定最能吸引人,所以傳媒便聚焦疫情。但我們不可忘記抗疫只是每一天內云云衆多事情中其中之一,雖然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仍得繼續,我們還應該想想及看看疫情以外的事,尋找我們可以做到的,我們已被疫情牽住這兩年的大部分人生及焦點,浪費了不少寶貴時間,我們應該要稍有改變,更聰明及理智去面對。

15·02·22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生活仍要繼續

 

幾日也超過一千宗新冠肺炎的確診個案,比香港過去四波疫情的最高峰都要高很多,只是專家仍未敢說這波疫情是否已見頂。

自己的工作機構相隔近一年再度實施在家工作的模式,並且實行最少員工返回辦公室的規定,也是兩年來的首次,更別說餐廳早已禁止晚市堂食,康樂及娛樂設施設施全面關閉,中小學及幼稚園已經停止面對面授課,連私人地方內也不可以有多過兩個家庭共存⋯⋯,沒有人會覺得這波疫情不會嚴峻。

只是走到街上,人流不少,少了遊客的街道固然不能跟三年前相比,但仍然能夠以熱鬧來形容,甚至某些商鋪仍擠得水洩不通。

一方面我被工作的機構限制我要在家工作,再加上兩週內我已被逼強制檢測多次,所以就算我沒確診感染亦已經被疫情逼到埋身。同時我因在家工作而多了機會看到電視的新聞報道,聽到每日盡是新記錄被打破,每日也有這個地方那個地方要封樓做強制檢測,聽到也是有關疫情的不利消息,再加上教會的聚會也逐漸由實體轉成網絡,教會中作帶領的弟兄姊妹亦都如臨大敵,避免有人因聚會「出事」,面對疫情根本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若果只看新聞、只收取工作機構行政總監每兩日便更新一次的防疫措施,或會以為外面的世界大亂,人人也不敢外出,只是當走到街上,公共交通工具上仍然擠逼,年輕人繼續鬆容買珍珠奶茶,年長伯伯繼續拉低口罩食煙,茶餐廳在午飯時如舊座無虛席,甚至緩跑徑上的跑友也沒有明顯減少到⋯⋯,便懷疑自己是活在兩個時空中。

在疫情裡,好像正處身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人們生活依舊,另一個世界則處處大受疫情影響,有時見到這種現象也不易分清哪個才是真實。不過歸根究底,大家確實仍要生活,能如我一樣從事非緊急性公營機構的人始終只佔有限比例,這類人生活就如工作一樣也是穩穩陣陣,同時也多不用為收入或銀行月結單擔心,所以有「本錢」去擔心疫情失控,但全香港還有很多勞苦大眾及小商戶還要為每日的生活掙扎。此外,抗疫了兩年大家對此再不習慣也習慣了,同時也真的很疲勞,知道實在沒有辦法每天繼續提心吊膽地過生活。還記得疫情爆發後的第一個半年後已有專家提出大家「抗疫疲勞」,那時可能只是叫大家常洗手和戴口罩,沒料到這四個字跟著還要多說最少兩年,半年當然已經疲勞,一年之後應該便是大疲勞,再之後是非常疲勞,現在也許是極度疲勞,跟著我們便辭窮再不知還可怎樣形容,既然努力地「疲勞」了兩年也看不到盡頭,也就豁出去好了,生死有時,再無力繼續遵行那越趨嚴緊但沒有收成的防疫措施。既然再好的辭措也未必能說出全世界人的感受及疲勞,那麼傳媒有他們日日嚇人的報導賣點,專家有他們的科學及理性但欠人性的分析,政府有他們離地又卻混亂又難以執行的政策,市民也惟有努力地活在現實裡。

看這波疫情是難以形容,我們若以面對頭幾波疫情的心態及行動,這次應該還要把抗疫力度倍增,只是情況卻又不是這樣,當然可能是我們已逐漸習慣了這樣無奈地過活,亦可能已經覺得無能為力,亦可能因為在半威逼半利誘下接種了疫苗而決定豁出去,亦可能已經太倦而無心戀戰⋯⋯,最終形成同一個城市的兩個世界。

也許,只不過是生活仍要繼續。

(12·02·22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紀念日

 

和太太的結婚十五週年紀念日,即是水晶婚,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陰霾下渡過。十二月尾找到一間心儀的酒店,急不及待立即預訂一個渡假套餐,心怕向隅,誰知道不過一個星期後香港的第五波疫情便大爆發,每日確診人數上百甚至上千,不少大樓被圍封做檢測,甚至有人被逼送到隔離中心。

自從疫情再度爆發,心情也變得不平安,畢竟對這次租住的酒店滿有期望,而且價錢實屬不便宜,若果因為疫情而有甚麼閃失,真的會很掃興。

懷著忐忑的心情渡過了整個一月,這波疫情只見變本加厲,早已沒期待可享用酒店的泳池及健身設施,只希望其他重要賣點能夠維持,我便已經心滿意足了。

真想不到為這個紀念日而睡不好好幾個晚,每次半夜扎醒便想到我會否被捉了去隔離營,無他,在最近兩三星期已因到訪過某有人確診的食肆及居住的大廈有人確診而做了七次強制檢測。

還好,自己原來想多了,當然更加可能是神背後的祝福吧。

十五週年的正日,一早便出發和太太吃個豐富的早餐,因為我們打算在前往酒店登記後先去一個大公園看花及拍照。想不到神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是容許我們在酒店早了足足三小時登記入住,這樣我們便可以把隨身行李放入房間再輕鬆出發,而今次都是我近年罕有的沒帶任何囊或手提袋去遊玩的時刻。我們先後去了香港公園及動植物公園拍照,令我們意外是中午過後雲層漸散,我們竟有近一個多星期難得一見的藍天及陽光。

我們拍了很多靚相留念,近三點便要趕返酒店,因為酒店住宿套餐所提供的貴賓廳下午茶及雞尾酒跟著便開始,我們不用食物選擇多,但卻希望高質及飽肚,而今次給我的發現是百利甜酒加牛奶原來十大適合我的胃口,當然我試了其他餐酒及小食。但吃了及飲了兩個多小時,便決定加插一個我們這天早上還沒有想過的節目,就是去看日落了。

這個突然安排自然源於今午我們遇上久違了的晴天,而且酒店的位置接近海邊,可以無遮掩看到日落,儘管最後還是有些雲層及遙遠的建築物遮擋而未能夠看到全日落,但那樣的美境和氣氛已超出我們預期。

晚上我們返回酒店,意想不到我們還是決定參加教會一星期一次的相聚,但因為疫情而變成網絡聚會,我和太太利用這次酒店住宿套餐送贈的紀念品,包括野餐墊鋪在火爐裝飾的地上,又開著投影機投射出夜空的效果,享受著一個彷似置身野外的環境中,在疫情下未能外遊的日子,這樣不一樣的體驗聊勝於無,已足夠令我們感到一個不一樣的紀念日了。

由於未能使用酒店的健身室及泳池,我便決定翌日吃過早餐後就在附近跑一轉,如先前所說,這區就近有名的海濱地標,而且有一段延伸幾公里的緩跑徑,過去由於不能儲物及更衣的問題,只曾在這裡跑過一次,但這次好了,我換了運動裝便跑吧,只是因為還想回來陪太太,所以未跑畢整段緩跑徑便回程,最後在沖多一次熱水涼後,我們再去貴賓室多吃一點小食及喝多兩杯甜酒,之後才結束我們這次以「宅渡假」形式渡過的十五週年紀念日慶祝。原來我們足足入住了這五星級大酒店共二十五小時。

週年紀念日的翌日,其實天氣已不及之前一日陽光普照,甚至往後一星期長時間天空也是灰灰蒙蒙,別說日落,連有些朝氣的陽光也欠奉,同時,香港的疫情更加嚴峻,令人的心情更加鬱悶,所以我想起縱然這個紀念日不能和太太遠遊慶祝,也有很多慶祝方式的限制,但神已保守我們的計劃,甚至有意外的驚喜。而我和太太也不忘最重要是我們仍然相親相愛、健健康康,在彼此的身邊,想起這幾年間身體有夫妻分離及面對喪偶,其實已不用期求有更精彩的紀念日慶祝節目了。

10·02·22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疫苗同路人

電視新聞報道塞爾維亞網球好手祖高域最終被澳洲法院裁定不能入境參加比賽,家中長輩立即加幾句責備那位網球手不打疫苗很不應該,我卻忍不住反駁這位長輩不要再簡單地認定打疫苗才是好人,不打疫苗便是壞人,儘管我經過這役對那位網球手的印象也大大變差,但我仍然堅持是否打疫苗是十分個人性的選擇。

認識不只一位長輩恨不得要全世界人類也要打疫苗,卻忽略有人真的未必適合打針,別說疫描對長期病患者有未知的影響,有人的皮膚對注射敏感,亦有不知何來的先天遺傳病而不能接種疫苗,正如有人對花生及蠶豆敏感一樣。有些疫苗已經過足夠的研發及臨床實驗,知道對不同人士不同的影響,所以才令人放心使用,但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的疫苗研發只有以月計算,成效不似預期已是人所共知,但對人的影響其實更加不清楚,那麼為甚麽卻一刀切勉強人人都得要接種仍存多多疑問的疫苗才是應該呢?

儘管我已經注射了疫苗,但我仍體諒身邊未打針的人,有人擔心本身隱疾,有人對如此短時間的研發不夠信心,當然亦有人是基於不信任這個政府,以上理由我全部認同,正如我有位同事,一年半前中風入院,死過翻生後一邊肢體變得不靈活,醫生做了很多檢查仍找不出哪條血管塞了或原因何在,同事因而遲遲不敢去打針,但政府的措施已把他逼到去牆角,即使他不難拿到醫生紙,但兩個星期做一次檢測還是令他的工作和生活大受影響,他亦惟有以「搏一搏」的心態去打針,我所能夠做的就是給他正面的鼓勵,讓他放鬆一點去面對。但我代入他的處境,也覺得他的壓力也不少,難怪他告訴我作了決定,也彷似在說遺言一樣。

剛巧這段時間和一位居住在美國紐約的教會姊妹傾談,她家中也有一位長輩是注射疫苗的忠實支持者,而比香港人有多一個原因要快快打疫苗是覺得身在美國做二等公民可以免費打一等疫苗是天大的福氣,所以在初打疫苗之時便快快預約免得執輸,那位長輩就連研發期短及參考數據不足也置諸不理,不過最令教會姊妹氣憤的卻是長輩不斷催促姊妹的女兒打針,完全忽略這個病毒對年輕人的殺傷力有限之餘,反而打了疫苗卻有不少例子做成年輕人出現心肌炎。於是姊妹便問那位長輩,若果打針後出現任何副作用,例如智力或身體殘障,是否以後由長輩照顧後生女的下半生。

這位教會姊妹一樣因為工作需要才打針,她同樣對疫苗效用存疑,同樣知道臨床實驗時間及科學數據仍未足夠,亦對政府不體諒少數人的困難心感不平,不過既然能降低重症、死亡率和病毒量,為自己為其他人也就不想太多了。

從這位姊妹的回應,欣慰世上也有知音人,我們既不是無知小民,政府說甚麼,我們便信甚麼,然後快快跟著做,我們也嘗試思考分析,多看一些資料作參考,但我們也非要跟政府對著幹,因為知道政府從宏觀方面看也許有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此外我們也不是鐵板一塊,或只顧自己,我們也顧念到自己的決定對其他人的影響。但無論如何,我們找到一個結論,就是中美兩個意識形態如此南轅北轍的國家,在催促自己國民打疫苗一事上,原來取態及手段也都是差不多,即是說沒有威權或民選政府之分,要控制人民的思想、監控人民或壓制人權和自由,中國和西方的取態最後也可以殊途同歸。所以我告訴同事,也別再添上政治因素,事到如今勿把情況再進一步複雜化,單單為了降低感染後引致重症或死亡,已足以抵消疫苗對長期病患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及風險了。
(05·02·22)

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重回校園?

 

教會姊妹為著是否重回校園三心兩意,其實她為此事已經煩惱多年,不久前下定決心遞交申請表格,很快便收到回覆已獲接納,還以為她會高興地等候入學,誰知道她一想到即將返回校園便忐忑不安,一時想到邊返工邊求學會十分吃力,一時又想有改變和突破,但轉頭又覺得身體健康才是人生最重要⋯⋯,只恐怕這位姊妹會一直反反覆覆,即使日後繳交了幾萬元的學費還是會繼續爭扎。

這位姊妹年紀只比我小一點,所以也算是過了最適合讀書的年紀,不過她跟我一樣,也是喜歡讀書,有書卷味,並且都覺得人應該要不斷充實及提升自己。

早幾年其實我也鼓勵過她有興趣讀書就即管去讀吧,不要三心兩意,只是當時她想先找到份比較穩定的工作才開始,終於尋尋覓覓好幾年才找到,可是由於年紀已比之前更大,又怕影響工作及生活,現在反而想打退堂鼓,的而且確,恐怕我今日亦沒有幾年前那樣支持她重回校園,不單是因為記憶力及體力精神沒有之前的好,更因為她對重回校園已經失左昔日的火熱,否則何用舉旗不定、三心兩意呢?

生活從來不易,在香港要追夢或達成夢想往往要付出更多,一邊工作一邊返工一定不容易,姊妹一開始便應該知道的,那樣的成本代價早應該計算好,不應該這刻才猶疑,猶疑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目的了。

我還記得在美國取得學士學位後,我沒有立即繼續升讀更高程度的課程,因為畢業的一刻有些厭倦繼續對著書本,所以我專心工作,但幾年後工作穏定了,工餘時間沒有太多節目,並且想起昔日曾有過向運動管理方面發展,才開始考慮重回校園,不過那都不是決定性因素,反而是因為很想在信仰上作見證。

當時身在美國紐約的教會,教會弟兄入大學的比率不算太高,其中一個原因是新移民較多,他們起步遲,尤其英文方面較弱,自己教會的弟兄姊妹似乎沒有太多是專業人士,連去到碩士程度的弟兄姊妹也沒有多少個,記憶中是有,但卻因只顧讀書而不太穏定聚會,所以我的教會讓初次認識我們的朋友或接觸對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基層,於是當時便有個心志,希望可以成為教會中既讀得好書,又能穩定聚會的虔誠基督徒,以擴闊我們給人的印象。我當然知道神不看人的學歷,但我卻知道能夠在學業上為神及教會作好見證也是祂給我的一種恩賜,那麼我就在這方面努力一下吧。在我來看,若有教會弟妹的父母投訴他們的子女只顧參加聚會而不顧學業,大可把我當作例子,這都是見證的一種,何況,有一段時間,我也曾在教會開英文班教弟弟妹妹英文文法,亦是吸引他們來參加聚會的一個途徑。

也許當時我重回校園有超過一半原因也是為神而作,所以過程絕不辛苦,我還記得某個學期逢星期二、四早上八點便有課,要六時多天未光就出發上學,一早返了學之後再趕十點返工,亦試過在另一學期放工後趕返學,一直上堂到晚上十時,不過由於主修科是我所喜愛,所以還能享受上學的樂趣,在沒期望一定完成整個碩士課程下,一科一科讀下去,經過差不多三年,也就終於畢業了。

因此,我相信重回校園的目的是關鍵,尤其我們年紀已經不小,付出的努力及代價往往要比年紀輕的更多,今日我們的生活既然已經安安定定,便更加要知道目的,此外,作為正常的基督徒,我們當知道地上的事情是虛空和短暫,我們得反問自己再讀書的意義為何,是為自己積存多一張意義不大的「廢紙」?想向人炫耀自己了不起?或有為主而作的異象?最好是先能搞清楚,否則重回校園只會是一件跟人生意義又矛盾又浪費時間的事情。

(27·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