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再現追星潮


略知香港娛樂圈的事,但不算太緊貼,所以即使有不少傳媒人、專欄作者及娛樂圈中人說香港娛樂圈突然熱鬧起來,我也只能略略說出一些近日我聽聞過又好像大受歡迎的樂隊和歌星的名字,只是若跟昔日譚詠麟、張國榮及四大天王時代相比,當時不單能夠說得出他們的名字,並且總會從廣告、電視、電台聽到他們的歌曲,是我的腦袋今日已容納不到新歌曲?還是我太忙而無暇留意一些不太重要的事物?抑或是我不太習慣現時新一代的播歌方式呢?歐瑞強將開演唱會,他近日出來接受訪問,被記者問起超級新人如昔日般再現有何看法,貴為樂壇長春樹,且仍在電台主持節目及每年開演唱會,自必有代表性及屬於大半個娛樂圈中人,他大概的回應是慶幸香港娛樂圈再次蓬勃起來,並且也說得出現時聲勢一時無兩的樂隊及歌手的名字,包括炙手可熱的姜濤,但想不到他原來跟我一樣也是沒聽過姜濤的歌曲。

想起早前影星吳孟達離世,其中有專欄提到他跟周星馳拍檔拍電影帶來香港電影史的一段黃金時代,該專欄作者分析那時是九七前後,不少人對香港政治環境不樂觀,於是便變得政治冷感,把心思及精神投放在娛樂上,便讓時勢造就了周星馳、吳孟達及香港娛樂圈的另一段光輝日子。這刻,亦是後社會運動的灰暗日子,香港娛樂圈突然又再熱鬧起來,大台的娛樂節目大改革、為爭奪收視把節目調動、再次出現競爭性、並且重現失落十多二十年的追星潮……,究竟這是可喜還是可悲?

儘管今日我留意娛樂新聞的程度只是瞟一眼標題,多年沒去看演唱會,多年沒追看港劇,最多是間中看一套港產電影,不過我仍然希望香港有娛樂圈,並且比過去十多年熱鬧,因為忙碌的香港人實在需要娛樂鬆弛一下,在今日的政治及社會環境下更需要娛樂去讓我們分心、去讓我們開懷地歡笑,所以我雖然估計那樂隊那小明星唱歌演戲未成氣候,但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存活下來,然後正正式式在香港娛樂圈站穩一席位,跟著還有更多具認受性的歌星和明星誕生,不會由一班四、五十歲、已經站在舞臺二、三十年的明星繼續站在臺前,昔日一班巨星的成就我們不會忘記,但時間巨輪一直向前走,香港的閃光燈向著他們二、三十年仍不變,其實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我也希望一班新人不單站在香港的舞臺前,還可以代表香港,表演出本地文化及特色,例如唱唱廣東歌等,讓他們屬於香港,令我們有認同感。也但願他們這刻不會向錢看,不會迎合另一個大市場,那麼我們便滿足了。

曾經活在香港娛樂事業一個最頂峰的日子,有令人回味的電視劇及天王巨星的歌聲伴我成長,也自豪香港的電影影響東南亞,明白那時確是集合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做就香港娛樂圈這個品牌風光一時,今日很難再複製那樣的條件令香港光芒再現,我慶幸活於及成長於那年代,雖然明知可一不可再,也但願能夠散發另一種光芒,也許未必是文化上的影響,但只要令人家知道我們的特色及風格,再度在世上佔有屬於香港的一席位便已經很不錯了。

210621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仍是有遺憾


爸爸及嫲嫲在我懂事後離世,讓我一次又一次明白若不好好把握可以相處的時間,只會帶來永遠的遺憾。

我其實覺得我已經做得不俗,爸爸離世前九個月,曾帶他到新加坡旅行,和他的關係也不算差。而在他離開後,我更珍惜和嫲嫲的關係,不單只她的年紀不輕,我還肩負代爸爸探望嫲嫲的使命,所以一有時間便去探望她,但嫲嫲在爸爸離世後未夠一年也離開,只是覺得比之前更密集的探訪仍不足,同樣感到遺憾。

最近,輪到外婆離世了,其實相比以前去探望爸爸與嫲嫲,次數只有過之而無不及,若論最親,爸爸肯定比她們親,只是嫲嫲及外婆也各有特殊地位,我對她們的回應不會比對爸爸少。

收到親戚及外婆教會弟兄姊妹對外婆的留言,尤其是外婆對信仰的熱誠和堅持,並且他們多懷念昔日在外婆家作客及相聚的時光,我會慨嘆與外婆一樣作為基督徒的我,為何不進一步了解外婆的屬靈生命,例如五十多年前,為何外婆會決志歸向主,而且信主五十年仍如此堅定實屬難能可貴,也許當日發生過十分震撼又影響外婆的事情,又例如不少弟兄姊妹感激外婆開放居所讓他們一起相聚,其中還有些婦女和新移民就在她家中作了改變人生的重大決定,這樣感動的事為何我沒有敏銳地察覺而多了解一下呢?

這幾年間,看到外婆身心狀況每況愈下,由五、六年前見她仍然思路清晰,走動自如,還能夠坐飛機到美國紐約去,到三、四年前她開始要用拐仗走動,雖然言語中已夾雜我聽不懂的潮州話,但她心智仍十分清醒,到兩年多前她開始要用輪椅,不過我們仍然能夠一起去維園看花,我們買了蘭花給她她不知多麼高興,但到這一年她應該患上不能逆轉的大病,大部分時間睡覺,沒表情、不說話……。其實她的情況一如不少老人家一樣,慢慢的轉差,若我懂得珍惜機會,一年多以前、兩年前或三年前,機會多的是,怎會不了解多一點呢?

可惜的是,縱有密密地探訪外婆,給她關心,與她寒暄問暖,卻不知把握時機跟她的屬靈生活接軌,再不,了解一下她如何帶著五個仔女從距離香港近三百公里的潮州來到,或是初到香港後從事甚麼工作等,也是更立體地認識外婆及這個家族的機會。今日這些一手歷史有部分已經長留埋泥土,讓我進一步了解的機會已經不復再,是否一個很大的遺憾呢?

有人說人總會對失去了而又心愛的人事物感到遺憾,越大越感受到這說話是不錯,因為那管我們用盡方法去珍惜和挽救,人都是做得不夠多和不夠好,正如我起初覺得帶了爸爸去新加坡旅行已很不錯,但我後來還是怪自己為何不再豪氣一點讓他住進五星級酒店,甚至更多的去了解他,包括他是否一如叔伯所傳言,他是帶著好成績輟學去創業;同樣,以為昔日常探望外婆已經足夠,但原來她還有很多精彩故事待我們去發掘。

也許我們總是太年輕,也太忙了,追不上應有的心智和成長步伐,令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錯過應當珍貴的事和人。現實是殘酷,因為機會一去不復再,我們只能盡快從經驗中學習。

180521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香港的月光仍是美


三日內兩個認識的家庭離開香港移民到英國,其中一個家庭已作媽媽的教會姊妹昔日曾邀請我在他們教堂的婚禮中為他們作主席,到後來又曾一起去歐洲旅行,跟他們的關係其實挺深厚。除了他們外,密鑼緊鼓準備移民而又漏了風聲的還有四、五個家庭,不知正在肖肖地進行移民大計的還有幾多個。

儘管以我和太太的自由度、財力及我昔日在西方國家生活超過十年的經驗,移民對我們更加不是一件天方夜談的事,但似乎這個重大舉動離我還有點距離,雖然我不會排除這個可能,但最少這刻我仍未有任何行動。

仍有年老親人在身邊是一大原因,另外我們沒有孩子,所以用不著為下一代作為藉口,加上香港這一年雖然轉變很大,很多核心價值正逐漸失去,但我覺得香港好的東西仍有很多,正因為外國也不是事事完美,其實權衡之後便會發現移民也非一個只是有利而無弊的決定,既然仍未看清前景,主亦未給我們明確指示,也許按兵不動比較適合自己。

毫無疑問,移民與否的一個重大關鍵是個人的政治取向和人生價值觀,例如若果子女是人生的大部分,又對香港的前景不抱希望,自然會較傾向移民,至於政治上,雖然眼看香港的民主、自由正嚴重被蠶食,司法、教育、選舉及其他體系也陸續崩潰,不過這些政治議題卻非我十分重視的範疇,所以雖然見到香港已非幾年前的香港,我還是能夠把焦點放在其他地方而沒有完全的沮喪,到底,政治不是我的全部,甚至只屬於很小部分。

不能否認,政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從不認為我們可以完全不理會政治,但我們又知政治其實是十分黑暗,很多政客表裡不一、國與國關係在乎利益卻又千絲萬縷,中外其實皆一樣,既然如此,怎麼我們還會把專注力過份集中政治上,我們怎麼不多放時間在個人健康、家人、朋友、嗜好,甚至信仰上,要知道時間有限,我們這些小人物平民百姓就顧好個人及家庭吧,那些複雜的政治就留待那些喜歡玩政治的大人物去理會吧。這樣,我們便知道是否值得因為政治而離開一個好地方了。

縱然身邊有很多朋友離開,但大部分親戚朋友始終仍留在香港這個地方,大家有個照應,並且同聲同氣,肯定是其他地方沒有,另外香港交通四通八達,生活十分方便,無論是去購物、游水、郊遊、跑步、戲院、聚會,全部半小時內可到達,還記得當日在美國生活時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個泳池,並且還要付不少會費才可游水,更別說找個在美國很冷門的羽毛球場。另外很欣賞香港公共機構的服務,其效率、禮貌及廉潔程度,相信是世界首屈一指,我們可能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昔日在美國所領教過的,不單是效率欠佳問題,你還不肯定背後是否有歧視。事實上,也許西方鼓吹人人平等、不分種族,但其實大家也深知當中存在透明天花版及透明壁壘,實質可望不可及,一定不會如留在自己「主場」般充滿機會。更不要說不能同聲同氣,以慣性語言溝通自如,還有文化差異、飲食上的限制等,其實移民於我來看,其實好處未必比留下來多。不過正如先前所說,是否值得也視乎本身價值觀和政治取向,若單為所愛錫的子女的將來,對某些人而言其實已經壓倒一切了。

100621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為外婆作的最後一件事

 

為外婆作的最後一件事終於完成了,這晚和家族中現在年紀最大、輩分最高的大舅父吃飯,未到我問他對外婆的安息聚會的反應,他已經對這次聚會的安排、形式和程序讚不絕口。其實他的讚賞在當日的安慰宴會已經聽過,只是相隔了近一星期再次相見,他仍帶點激動的繼續讚賞。也許對這位已近八十歲的老人家而言,最後的願望就是為他九十七歲的媽媽,即是我外婆,籌備一個有體面的安息聚會,畢竟他們老一代也講面子,而外婆的名聲在我們這家族,以致在教會及鄉間也非常好,一個有體面的安息聚會也是肯定她多年做人處事的努力和成功。

這次安息聚會的籌備其實也有點不簡單,先是我們這輩的孫兒及孫女獲其中一位近年比較多話語權的親戚授權統籌這次安息聚會,儘管我們也不知道這是否外婆七個子女的一致共識,不過在這班舅父阿姨當中,最小的一位已年過六十,最年長的一位亦近八十,其實他們的體能已經不宜頻頻撲撲,更何況,他們七兄弟姊妹,三位在香港,三位在美加,另一位在內地,其實協調也不容易。

我們在外婆離世後迅速地建立溝通群組,有表兄弟很快便領取了死亡證,然後便正式為外婆的安息聚會作準備。外婆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而因為我跟她的信仰一樣,並且幾年前我也曾為家父統籌過一次基督教形式的安息聚會,所以我便自薦在尋找場地、聯絡教會及製作聚會場刊方面多出一分力,其他人則有其他任務。

這個月,眾表兄弟姊妹逢星期六必定會透過網絡開會一次,有時甚至加開,所以我們聚在一起的次數平均一週高於一次,還未計算我們到教堂視察場地,及給我們的父母提供一次解說。

相比於上一代之間的溝通,其實我們這一代更見和諧,或者我們這一代所接受的教育較多,思考可以更全面和廣泛,所以遇到困難也不會大吵大鬧或隨便發洩情緒,反而相信總有辦法解決。

而事實上,整個過程也不是完全沒有波折,其中外婆的教會突然拒絕提供教堂內的支援、我們的上一代對於在殯儀館還是教堂舉辦儀式出現分歧等,到最後還要擔心在內地印刷的場刊趕不及送到香港。還好我們深信沒有事情是解決不到,最後有妹妹的教會給這次安息聚會作主持、精美的場刊在儀式前一日的下午已送抵香港,而出席的眾人也對這次在教堂舉行儀式感到舒服和適合。

外婆生前給我作了一位恰如其份的好外婆,並且間接帶我認識主耶穌,由於她兒孫滿堂,生活尚算富足,所以地在生時我沒有太多機會給她回報,最多只是常去探望她,帶她去花展和飲茶,當她去到紐約時便帶她返教會。直至這次,終於有機會為外婆作一點兒的事情。她活了九十七年,從昔日生活艱難一手養大七個孩子,令他們獨當一面,開支散葉,再有我們富足及幸福的這一代,而她五十多年來一直敬虔愛神,深得弟兄姊妹及眾人尊敬,她是配得有一個有體面、帶給人有平安和盼望的安息聚會,感恩我可以有份兒去作這次籌備。

020621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已承傳了她的性情和精神

 

親愛的外婆離世,由於相隔了一整代,沒有跟她同住,她亦沒有給我長時間直接的照顧,所以難以述說她對我人生的影響,但絕不否定沒有她也就沒有我媽媽,她對我媽媽的影響也間接成就今日的我。

那天在外婆的安息聚會中,當預備站在台上表達對外婆的謝意,我想起兩個親身經歷及一個婦人。

第一個經歷發生在上個月的十八日,零晨二時多醫院打電話來,著我們叫齊所有家人到醫院,因為外婆情況不妙,我們需要作一個決定甚至見她的最後一面。親人陸續到達,我們也告訴了醫生我們的決定,接近六時多,我們也做不了甚麼,由於我還要準備返主日聚會,所以我向眾人表示先行告退,沒料到我的其中一位舅父跟我說了一聲「多謝」,意思是辛苦我半夜來到探望外婆。但我心想,有甚麼需要說多謝,外婆是你的親人也是我的親人,來看外婆多一次也是我的責任和心願,用不著跟我說多謝吧。不過,很快便想起,外婆其實一直對人彬彬有禮,我從未見她對人無禮或動怒,舅父一句出自內心的「多謝」正是傳承了外婆其中一樣美麗的性情。

另一個經歷同樣發生在十八號當日清晨,表弟著我一起到深切治療室為外婆禱告,卻見同場的阿姨禱告後又要打電話找那位外婆教會的弟兄、又要找這位遠方的親戚,卻不想起病房外還有很多親戚,每個都可能有很多說話仍然未跟外婆講,甚至乎翌日晚我本來還想到醫院探望外婆多一次,卻被醫院出了逐客令,理由是太多人當日去了探外婆。起初,心中也有些無奈及難過,但後來想起,外婆在生時除了顧念家人,也十分好客及真誠對待朋友,包括弟兄姊妹及鄉里,所以深得其他人喜愛,我相信知道外婆快要回天家,不單親人不捨,其他人也不捨,每個也想珍惜機會跟外婆說句再見,阿姨正正承傳了對外婆的好客及用心對待朋友的性情。

還有一位婦人,她已經七十多歲,同樣是一位行動已經不能和昔日相比的老人家,這兩三年來,她一有空便不辭勞苦去探望外婆,大部分日子最多只會相隔一天,有時卻一日去兩次,有時她的兒子說要回家吃飯,她還是放棄機會寧願陪她的媽媽多一刻,但有時她卻不太高興,因為她覺得外婆感受不到她的愛和付出,似乎得不到認同。這位婦人同樣彰顯了外婆美麗的性情,我太年輕而不知外婆年輕時的故事,但透過一些年長親戚整理資料,讓我知道外婆一段默默耕耘、忍辱負重的過去,這位婦人一樣承傳了外婆美麗的性情。而更重要是,這位婦人默默耕耘所作的一如外婆所作的,其他人是看到,也會欣賞,甚至會將一樣的孝心延續成為榜樣。

我們每個都不捨外婆離開,但同時知道她只是釋去地上的勞苦,回到她敬畏及所愛的天父的愛懷,外婆軀殼雖然已離開我們,但她美麗的性情及她的精神,已經承傳予第二代,就是我的三位親人,甚至已融入我們第三代裡面。

200521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在疫情中但求反撲歸真


華裔導演拍攝的美國電影《浪跡天地》於各大電影頒獎禮中獲得殊榮,甚至連殿堂級的奧斯卡頒獎禮中也奪得最高榮譽的最佳電影,一個華裔且尚算新晉的導演能夠擊敗其他出名的對手獲獎,作為華人也感到與有榮焉。

在今屆奧斯卡頒獎禮仍未舉行之時,已快快和太太走入戲院先睹為快,畢竟這電影在其他地方獲獎,水平已經得到肯定,何況也實在想支持一下華裔導演。

未入戲院以先已看過這齣電影的少許介紹,主要是有關一位喪夫的女子以車為家,浪跡於美國內陸一些荒蕪的地方。她不是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也不是精神或心理有甚麼問題,更不是沒有機會住進有瓦遮頭的地方,但她還是選擇浪跡於天地,以天地為家,嘗試歸到原始。

不用多說,這樣的故事一看便知是文藝片一齣,那天晚上看電影前,剛巧在巴士上便聽到別人提及這電影,那觀眾便是以「拍攝得唯美的文藝片」來形容,該觀眾似乎不想用上沉悶,但又用不上精彩、峰迴路轉或有深度的劇情,看來已足夠說明要享受及了解這電影未必是一件容易事。而看完這電影起初給我的感覺的確也大致如此,甚至乎覺得過份地平實,接近紀錄片的形式,究竟為何得到不少頒獎禮垂青以至得獎,其實離開戲院的一刻也是令我莫名其妙。

一如既往地在事後看影評,尋找其他「專家」及影評人的意見,才發現這齣電影其實真的十分不簡單,不過有趣的是同時發現香港的影評人對這電影的欣賞及體會是十分廣泛,那一方面代表這齣電影實在沒有一個明顯的優勝之處,但同時也可說出這齣電影隱藏的含意可能十分之闊,超乎一般人所想。

首先我特別留意到有影評讚賞趙婷這位華裔導演拍出比美國導演更美國化的電影,不是嗎?以車為家流浪於廣大的美國,似乎也是一個十分美國的獨有文化,趙婷除了以此為故事,並且提到一個行業的衰落、美國的房地產業、社會福利制度的崩壞及網上零售業的興旺等,這與一般亞裔導演一般喜歡涉獵中西文化差異及移民題材大相逕庭,這屆同樣獲不少奬項提名並由美籍韓裔導演拍的《農情家園》便是有關移民了。

《浪跡天地》探討了以車為家的流浪一族,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文化和生活,並透過幾個同路人牽連到人生和家的定義。當然這齣電影背後其實想說人生也是顯而易見的,包括女主角喪夫,需要放下一切重新上路,另一位以車為家的流浪者則拒絕住進醫院靜候死亡,還有在電影的尾聲引用流浪一族常說的「不會說再見,只會說日後在某地再相見」等,其實正正反映出人在這躺大的天地中都不過如此。

對我而言,《浪跡天地》是有啟發,但沒有說教,整齣電影沒高潮迭起的情節,大部分時間是淡淡然,但亦不會沉悶,雖然我們總不能把這齣最佳電影跟昔日史詩式電影如《鐵達尼號》、《舒特拉的名單》,或經典的《阿甘正傳》相比,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當今社會超過一年,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能一種以反撲歸真的心情去面對捉摸不定的世界,可能才是這世界的需要,也許我們特別喜歡今年的最佳動畫《靈魂奇遇記》也是這個原因。

140521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打針不打針


香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比率不算高,估計政府早前訂購的數量比需求多,站在政府立場,一早可以訂購時,當然有幾多訂幾多,免得巿民沒有針可打而怨這個民望已經低無可低的政府,只是政府的估算從來只是一廂情願,尤其這次是百年一遇的瘟疫,所以對坊間的反應如何實在沒有太多往績或經驗,錯判形勢算是非戰之罪,此外,去年年尾訂購疫苗時全球疫情仍風頭火勢,肯定不用懷疑市民的打針意欲,誰知疫苗運抵香港以後疫情開始在本地受控,令市民對打針的逼切性大打折扣,也許真的人算不如天算。

我至今仍未打針,因為身體有毛病而未必太適宜,知道我情況的朋友亦認同我的決定。但若果去除我身體的問題,我也問自己,我會否打針呢?也許我的答案會是:暫時多觀望一下而盡量不打針,但亦不排除在某刻會接受打針的現實。

面對這全球性的災難,不少人一早已預言惟有疫苗才能解決這場災難,所以我欣賞張竹君醫生早前在記者會中說,既然我們曾經希望快快有疫苗面世,怎麼現在疫苗已經面世我們卻不知在等甚麼呢?她確實提醒了我們的初心及一個邏輯問題。

儘管一直對這位守在前線、回答中肯及專業的醫生尊敬萬分,對她的善意呼籲也沒有一點保留,但我還是一樣有自己的初心。首先,面對疫苗,我們應當要很小心,別忘記一般疫苗所需要的研發時間及臨床實驗數據可要比這次多很多,這次只因情況危急而縮短了部分嚴謹的臨床試驗,然後急急獲各地政府批准使用,但明顯地,臨床實驗及數據是不夠,例如誰敢說接種了疫苗之後不會在一年過後才出現副作用?甚至有人已經估計今年接種了疫苗,可能以後每年都要再接種,而因為藥物失效了而再感染的機會亦隨時比未接種的人更高,藥廠有這些數據嗎?其次,我總相信身體有一定的自我復原能力及抵抗力,這是神的創造,所以我更相信健康飲食、運動、良好心態及充足睡眠才是致勝良方,所以我還是希望盡量以傳統方法抗疫。

事實上,當政府不斷使用威嚇的手段,商家又拋出一些甜頭,有時都擔心從此會衍生出另類歧視,到時成為社會小眾便可能會有麻煩,相反冒個險打了疫苗便可以令生活方便一些,甚至預計到日後若要往其他地方,看來打針是在所難免,以上原因都令自己對是否打針也有所動搖,所以我也不敢把門百分之百關上。身邊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同事及家人打針了,我沒給他們警告或將我的想法告訴他們,畢竟人人體質及想法不同,只不過,看到政府時不時以嚇人的方式逼市民打針,一時說九月以後只餘一款疫苗供接種、一時強迫外傭一定要打針、一時又說下一波疫情爆發便禁止未打針人士進入圖書館及體育館等,還未跟政府計較起初隱瞞六十歲以上不應接種其中一款疫苗,還有這政府近一年半載一次又一次在跟香港人作對,又自說自話的為香港推出很多德政,這個政府的作為真的令人反感,所以若不是為自己、為家人及為社會著想,相信很多人真的不想理會這個政府的甚麼呼籲。

至於政府鼓勵市民打針的方法離地,在我來看已經不是新鮮事,其實只需看看一些學者或傳媒中人出謀獻策,例如以統計學數字解釋打針成效,或以溫情牌提出保護家人為目的,甚至以年輕偶像作軟攻,效果可能早已比一味靠威嚇的好。只不過這政府只知獨沽一味的敵對管治手法,沒法子,因為這始終不是一個向香港人負責的政府,所以沒需要了解市民心裡的顧慮而對症下藥。

010621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持平地看這內地電影

 

起初,還以為《你好,李煥英》是韓國電影,因為好像有個很出名的韓國女明星叫李英愛,而不久前又有另一套韓國電影叫《82年生的金智英》,但即使如此聯繫起來,卻仍沒有多大興趣走入戲院去看,何況一直也沒有幾多影迷或影評提起這電影。直至過了些時候我還以為電影早已落畫,卻原來在香港已上映一段時間,再看看其他資料,才知這是一部內地製作的電影,而令人談論最多的是這電影爆冷擊敗其他賀歲大製作,成為今年農曆年內地票房的冠軍,甚至後來更成為中國電影史票房的第二位。

當香港的影評人開始多作關注,並且嘗試探討電影在中港兩地有著天淵之別的待遇,我也開始留意這齣電影,而且不抗拒入場觀看的可能性。

說實話,我從不抗拒看內地電影,昔日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活著》也令我念念不忘,較近期的《我不是藥神》也令我有興趣一看,毫無疑問,那皆不是甚麼大製作,或是要對國家歌功頌德或製造歌舞昇平一面的宣傳電影,而是透過歷史、文化和生活說故事,包括對人性或社會問題的批判,看了之後不會只感到「得啖笑」,而是會有所領會。

簡單的說,《你好,李煥英》沒有大條道理,故事核心基本上就是透過時空穿越說親情,尤其是母愛。在我來看,那段時空穿越的橋段及解釋比較難明和不合理,但厲害在於這仍不阻礙這齣電影的整體可觀性及趣味,所以不單不會令我後悔買票入場,甚至還想鼓勵其他人進場看,縱然身邊不少朋友也因近幾年的政治社會事件和官員的管治對中國越來越反感,但我們始終不能自我縮窄自己的視野,對國情完全不掌握和自我封閉。

事實上,喜歡《你好,李煥英》不單因為說到親情這個重大的普世價值,而且這齣電影也有諷刺中國本身的一些社會弊病,好似文件造假、裙帶關係、奉承長官意思等,看得懂的人其實會對那些「擦邊」的橋段拍案叫絕。所以不要說中國內地只活著唯唯諾諾只知奉承的人,其實不少中國人也在充滿局限的環境下以智慧奮力求存,嘗試突破框框。另一有趣之處是電影內也提及過香港昔日風光一時的「古惑仔」,看來昔日香港電影也深深影響今日內地新一輩的製作人,故此這齣電影也不難嗅到香港電影的味道。

儘管這是一齣令我喜出望外的電影,但似乎成為了中國電影史票房的第二位及殺入全球電影史第一百位卻又有點名過其實,因為這齣電影極其量是一齣小品,離開無懈可擊、精彩絕倫等形容詞又有點距離,卻只因集合天時地利人和而成就一些記錄,但相比一些視為經典如《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阿凡達》、《鐵達尼號》、《星球大戰》系列等,仍不夠普及性和全球性。不過,若以這類講求親情又帶點懷舊的電影讓世人認識中國,而非那些戰狼系列,其實應該可以大大改善中國人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不過,再好的電影也會給人說三道四,影評人也總可找到破綻,畢竟無論是藝術或娛樂作品也是十分主觀性的,《你好,李煥英》也不例外,但我沒必要找尋這齣電影的問題,反而慶幸決定入場一看,除了有一個可以開懷大笑及舒暢的下午,也讓我欣慰仍有內地電影是值得一看的。

270521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見證真的不好

 

外婆生前返教會返了大半生,在信仰上十分敬虔與忠心,她離世後以基督教方式舉行喪禮是一致公認的事,不過由於她的信徒形象太深入人心,我們出現了一個小爭論,就是應否在教堂舉辦而非使用在殯儀館內的禮堂。

先問過外婆生前所返的教會的牧者,他們清楚表達他們對兩處地方舉辦也沒有意見,只知定實日期及地點後快快通知他們好作其他支援,反而是家族中人出現少許分歧,較年長的幾位傾向傳統的殯儀館,他們似乎需要較傳統及穩妥的做法令他們安心,但由於教堂能給參加者一個比較莊嚴及平安的氣氛,比較切合外婆給我們的印象,於是大部分成員也支持在教堂進行,我們便嘗試游說剩餘的成員,還好略花唇舌他們也通情達理。

在翌日早上正式跟教堂租訂場地前的傍晚,我還禮貌地再跟外婆的教會知會一聲,跟我們一家開過會的弟兄還說沒問題,誰知之後便出了狀況,外婆的教會另一位弟兄突然打來查問在教堂有沒有因防疫而作出的人數限制,我們回應說早已查過沒影響,誰知他們跟著便回答不會支援殯儀館以外的安息聚會,卻又沒有道明原因,我們眾人也十分愕然。

還好,妹妹和我也穩定返教會,我們的教會也能提供協助,只是外婆在那邊返教會超過五十年,他們應該樂意出一分力及分享外婆在信仰上的點滴,儘管他們未能一起籌備安息聚會,我們仍希望跟外婆稔熟的弟兄姊妹也能參加,於是便禮貌地告訴他們日期,誰知卻又跟他們的恆常團契相聚碰上了,但由於我們預訂的日期也經過挑選及家人意向,所以實在不容易更改,我便愚昧地提議他們可否把團契的日期或形式改變,畢竟團契的最終目的也是為弟兄姊妹走在一起一同經歷神。但十分意想不到,一位負責帶領的牧者嚴嚴地回應說我們若想他們的弟兄姊妹參加,就不應該選擇在那天舉行。這位弟兄的說話在社交媒體一出,我那負責統籌今次項目的親戚立即氣憤得退出這群組,我亦只能回應說既然是這樣,我也沒甚麼好再說。

事實上,當看到這位年長弟兄的回應,我亦一樣憤怒,只是我得按捺住,以免在這事上鬧得不愉快,畢竟他們部分弟兄姊妹陪伴我外婆超過幾十年,他們相見隨時比我多。我不怪親戚的憤怒,因為那位弟兄的表達實在自我中心,不體諒到我們在痛失親人之時還要作多方統籌,實在不容易。

短短四日,不過還在籌備階段的初期,外婆的教會已經讓人感到前言不對後語、不可靠、萌塞和自我中心,不幸地,這個團體掛著教會的名義,向外顯示了教會的一面和形象,還未述說到福音和神的大愛,便已經讓未信的人對基督教大打了折扣。

我常常也會提醒自己基督徒是神在地上的代言人,我們一舉一動,即我們的見證其實十分影響人對我們所信的神的印象,所以說笑話也不應過火,對人應該有禮,談吐衣著需要合宜,不應該心目中只有一位神而完全不理俗世眼光。不過公平一句,基督徒也是人,我們不是完全人倒是十分現實,這也是我們仍在地上不段操練和學習的目的。

事情既然已經不能回轉,亦只能引以為戒,提醒自己日後即使成為一位領袖,不要自恃身份比人高而成為一個自我中心及固執的人。同時,也努力學習作一個懂得「修補」及能夠原諒人的人。

0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