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從中學習品味


閒來無事想看電影,友人知道後匆匆揀了上映才兩天的韓國電影《複製人徐福》跟我看,電影在這個週末應該也算是重點推介,之前看其他電影時也看到這齣電影的預告,在戲院大堂還擺了特大宣傳品,驟眼看應該以兩位型男主角作賣點,不過看預告時卻感到不太吸引,誰知還是逃不掉。

上映兩日後坊間對這電影的分數開始反映出來,看到評分已從首天八分以上下跌到不夠七分,只是這時影評還不多,我亦無時間多了解一下,只向友人說評分下跌了要考慮清楚,但友人似乎信心十足,並補充說不是為了跟風看型男。既然友人本身也喜歡看電影,過往對電影的質素亦有一定要求,所以姑且也信她一次,我也就不再堅持了。

誰知我真是信錯了。

這套電影故事其實是不俗,既包含了友情、親情、科幻和懸疑,還有道德思考的空間,中間也有些高潮迭起的情節及緊張刺激的結局,只是這個好故事交在這位導演及製作團隊的手中,卻拍得進退失卻、冷場連編、劇中人性格捉摸不定、為說教而說教,最後只能搖頭我錯信了友人的選擇。

這晚終於看到大小影評出爐,我也決定花點時間細閱,好讓自己知道是我有眼不識泰山,不識欣賞如日方中的韓流文化,還是我的觀感跟坊間平民百姓及專業影評一樣,也是難以對這電影拍手讚好?還好我的感受仍貼近大地。

想起影評說到大部分內容以文藝腔及「畫公仔畫出腸」的方式說教我十分認同,浪費複製人男主角和她母親的親情線而母親只知在抽煙我十分認同,大奸角貫穿整齣電影卻只知刻意要扮奸我也十分認同,男主角最後以區區一句說話代表覺醒而沒說服力我也很認同……,但最令我認同且會心微笑的就是影評說到複製人在結尾變了異能人,性情突然變得凶殘而跟之前鋪排大相徑庭,是導演刻意要製作兩邊對恃的高潮位?還是製作人實質很想拍一齣他十分景仰的《變種特攻》系列?還有很多評論其實十分貼近我的想法。

看到這些影評,我反而對看了這齣電影減少了負面思想,因為我可從高水平的評論中了解我審視好壞電影的眼光如何,若果我很喜歡某電影並認為十分好看,但影評卻劣評如潮,我的水平似乎太低了;相反地,若我認為電影不好看但影評卻大加讚賞,也代表我不識貨及不懂欣賞了。

可幸,近年看過大部分電影,如有深度的得獎之作《浪跡天地》、動畫《靈魂奇遇記》及日本的《最後的情書》等,事後再參考影評了解有沒有忽略的細節時,了解到我的觀感大部分也十分正路,跟影評人的看法接近,再說,在我嘗試給電影評分,分數亦跟主流的接近。儘管我距離專業影評人的水平相去甚遠,亦自知電影知識貧乏而無意投稿作一個業餘或專業影評人,純粹希望以熱愛戲院文化的小市民的角度看一些雅俗共賞的電影,不過多看電影難免令自己在這方面的眼界擴闊,並自自然然地越來越懂得分辨一套電影的好壞和水平,若能夠跟那些讀過電影、在影藝行業打滾、或一星期看上三、四套電影的超級電影愛好者的意見接近,我也是高興的。

畢竟我也是傳理系出身,電影也是傳理系重要的一環,也難怪看電影也是我一個沒刻意裁培,卻自然而有的一個喜好。

190421

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一年多以後回看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已經肆虐超過一年,去年的這個時候,即春夏之間,香港正經歷第二波疫情嚴峻時期,普遍說法是歐美地區正開始爆發,留學生正趕緊返回情況相對較輕微的香港,只是他們的防疫意識不太好,而香港政府亦未嚴格執行防範外來人士將病毒帶來香港,於是令疫情反彈。

今日回看過去當然可以「馬後砲」,但一年前的今日尚算爆發疫情初期,大家對這場疫情有很多不確定,例如死亡率、傳播速度、傳播途徑、持續多久、會否成為全球性的大災難、對民生經濟及社會有甚麼影響等,皆是連串疑問。而除了擔心感染外,這個病毒於去年也曾引起市民搶購口罩、清潔劑、白米等東西,這種恐慌其實不亞於病毒本身的傷害。

儘管疫情仍未完全受控,但今年這個時候相比於去年,我們的心情始終有些分別,相信最大分別是我們少了憂慮而多了希望,因為一方面隨著我們對這病毒所知的更多,知道傳染力強但沒有非典型肺炎的厲害,另一方面也因為已經有疫苗可以接種,香港的接種率不高是一回事,但最少我們可以按情況作觀望或接種,有方法解決已經叫我們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了。

正如今年同期跟去年同期相比,感染的人數可能也差不多,不過去年的三月尾,國際奧委員已正式宣佈東京奧運會延期,但今年卻決定續辦,相信最大的分別便是我們已經逐漸懂得和這個病毒共存,明星戴上口罩表演、樂團成員戴著口罩演奏樂器、運動員在沒有觀眾的場館比賽……,原來世事沒有甚麼不可能,只是需要時間適應及預備合適的措施而已。所以,掌握情況並有時間作準備,已經足夠扭轉人們心態。

除了多了希望之外,我們能夠逐漸摸索到及適應這個新常態也很重要。適應新環境及新情況的初期往往最困難,去年很多打工仔首嘗在家工作,同時學校停課,部分人起初也許會歡喜不用逼車趕上班,又多了共聚天侖的時間,但逐漸便發現原來「困獸鬥」是結果之一。我和太太起初因農曆年返過內地而早早需要被安排在家工作,對於和太太人生首次「一起」工作而高興,但當發現上司原來不信任你在家沒有偷懶而一直默默耕耘地工作之時,那種壓力和無奈反而更不好受。後來,既然發現公共交通工具少了乘客,辦公室的工作器材又比家中的好,也不介意返回辦公室還是留在家工作了。但回看那段日子有過人生一次不一樣的經歷,也覺得難忘。

間歇在家工作的日子維持到四月尾,往後七月再有另一波疫情高峰期,但已經沒有再次在家工作了。其實七月的一波疫情比三、四月時的更嚴峻,七月正式實施口罩令,任何人士離開居所後基本上便必須戴上口罩,另外政府曾勒令食肆全日皆不可以堂食,又有段短時間連做運動也要戴上口罩,而主題公園、戲院、教會聚會處、圖書館及運動場所等需要暫時停業,那段時期應該是至今香港疫情最嚴峻的時期。

當有過不能在食肆內進食、需要戴上口罩跑步的日子,往後的日子已經不算最壞,何況我們適應了,已懂得在苦中作樂,例如不能往外國旅行便在香港發掘美景、沒有晚市堂食便到名店購買折扣可觀的外賣、不能到戲院便申請收看網上播放的電影。

我們便發現,原來這場疫情也不是想像的可怕,我們都懂得找方法變通和適應,然後一年很快便過,我們也等到可以見到隧道盡頭的一點光,只要見到希望,日子便不難過。

150421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當兩個人走在一起的時候

 

短時間內聽到兩宗身邊親戚朋友出現婚姻危機的消息,連同一對相熟的教會弟兄姊妹已經分開兩年多,婚姻問題在我身邊已經不是陌生或遙遠的名詞。可惜的是三對夫婦也是基督徒,部分原因當然是我的圈子大部分人也是基督徒,所以「中招」的是基督徒也不是意外,不過基督教教義不主張離婚,卻還接連出現在我身邊,始終感到無奈和可惜。

作為旁觀者,且見識過這個世界極其複雜,不容易有黑白之分,就知道不易作出判斷和建議。就好像作為基督徒,而且愛護我的親人朋友,自然覺得夫婦走在一起就不好分開,不過若果已經去到一個地步就是在一起的時候比獨自更不開心和有壓力,那是否分開更好呢?當然這又涉及當初為甚麼不老早對對方了解清楚才結合這樣的問題。

毫無疑問,兩個人走在一起,一起生活和共處從來不易,因為性格不同,成長背景、原生家庭、見識和生活習慣盡皆不同,卻要走在一起相處,遇上分歧和磨擦是理所當然,去到這地步便是如何包容、如何遷就、如何以愛去蓋過問題的考驗了。

我跟太太雖然並非兩個南轅北轍的人,但我們一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包括興趣、思想、家庭背景、學歷、習慣、人生經歷……,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太太喜歡吃沙津、刺身和朱古力等東西,我則較喜歡吃牛扒和湯麵,若在那些大時大節如聖誕、情人節和結婚週年,我們吃甚麼慶祝好呢?這個時候,因愛便能夠為對方犧牲自己的喜好。

愛確實需要或大或小的付出和犧牲,可能付出時間和金錢為對方預備禮物,令對方高興,犧牲的可能是個人的喜好和習慣,只因為覺得和對方一起很快樂和值得。此外,兩個人即使面對很多分歧和要作出犧牲,但若果能夠這樣做到便是因為看到兩個人走在一起的寶貴和好處。

聖經傳道書第四章一針見血便道出當中的精髓:「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所以在給一對新人送上的賀卡中,我常祝福他們能發揮「一加一大過二」的功效,兩個人在一起可以互相支持、互相補足,若真能夠活出真正婚姻的實質,其實令人得到的健康和快樂是單身人士所得到的更高,這點在一些科學研究及統計中也有說明的。當然,兩個人因愛而結合,而愛其實亦遠超科學和統計學,兩個人當中為何有愛、為何又失去愛,也恕我仍未能了解透徹。

可惜的是,社會的大趨勢是主張個人主義,當今很多媒體和社會生活模式也講求重視個人利益,於是人越趨向自私和自我中心,也愈少肯為他人犧牲和付出,這跟婚姻的精神背道而馳,難怪在主張自由戀愛的地方離婚率也更高,因為這些地方同樣追求個人主義和利益。

終歸而言,身邊有親戚好友遇上這樣的事固然不會令人快樂,但一句「不應該」及「盡量唔好」卻埋抹他們背後的問題和困難,這些事很多時惟有當事人最知道問題根源,只願他們重新看到一起的美麗和好處,也抹去內心的自私和自我而肯去為對方付出多一點。

10421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成功在乎頂住壓力

 

某區的每月校長例會竟然容許我的機構做一個十五分鐘的介紹,上司當然十分重視,因為既有實質的宣傳作用,日後在報告上有這樣的項目也十分耀眼,於是一早便指派我去預備。我當然不敢怠慢,老早預備講稿給上司過目,並由我同事聯繫其他部門作支援。上司在這次校長會舉行前一週便已給予這份講稿一點意見,但就是這「一點意見」卻叫我擔心,因為根據她的習慣,更多的意見會在演講前半小時才出現,到時都不知怎樣應對。

事實上,在百多位老師、或二、三十位校長前演說也試過,亦試過在不少中、小型活動中作過司儀,從事這樣的角色當然有壓力,但在一次又一次實踐過後,也逐漸有信心和能力面對,壓力當然不會沒有,但只要熟習講稿,到時按稿件去表達便好。不過最大的壓力往往卻來自上司,先是她會在我作演講前將講稿內容大改特改,就算之前已經熟習了次序及內容也無補於事,另外上司這次還坐在一旁作司儀,我的一舉一動一字也逃不出她雙眼,所以她表達了意見而沒有跟隨,想想也會知道之後有甚麼後果。這才是真正的壓力。

於是便找教會弟兄姊妹一起為我禱告。

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朋友及弟兄姊妹,一聽到我的處境便明白一個好上司絕不會在演講前才改講稿內容和次序,具同理心的甚至還懂得走到老遠不讓下屬見到,再不,上司在自己重視的活動親自出馬,這樣便不怕自己改講稿改到最後一分鐘,又可傳遞他認為真正重要的內容。

可惜我卻沒福氣遇上好上司了,那就惟有好好學習如何面對壓力了。

當人一直往上爬,便總會遇上或大或小的壓力,無論是考一場公開試、參加一場十分喜愛的工作的面試、要完成一項艱巨任務、考取執照、參加比賽決賽等,很多時每個參加者的實力也差不多,勝負卻基於是否承受到壓力。

無論我自己或其他人,也會經歷過因承受不了壓力而影響發揮和表現,有時源自失眠令精神欠佳、有時源自記憶突然消失,亦有的手腳腦筋臨場表現失靈。我最記得的一次便是中五參加一個美術設計比賽得到冠軍後,由我參加模考試到正式在公開考試中考美術科設計試卷之時,幾乎所有作品完全失準,甚至創作時腦袋完全空白一片,成大後才知自己對自己期望太遠,很想為自己的履歷及學校再下一城,做成自己承受不到的壓力。

還好,往後發現身邊其實從沒有人給我真正的壓力,壓力從來是自找的,所以只要我懂得調節,便可以逐漸處理到壓力。當然,我也感恩外在和上天給我的壓力也是循序漸進,也沒有一下子同時臨到,好像父母一直健在直到我踏足社會一段時間,考試壓力從學能測驗逐級而上,工作上的任務也是逐漸加大,並非第一天返工便要在三十位校長前演說,反而父母在我年輕時便讓我做運動及參加業餘比賽,令我已經有機會學習面對壓力。

也許還有一點,就是我在甚麼範疇也沒太多天份,能夠平衡發展,甚麼也試一下,既然也不是有甚麼過人之處,人家便不會對我有甚麼大期望,焦點也不用放我身上,所以在絕大部分境況下我可以從容面對,勇敢承受到不太大的壓力,逐漸地也學識一些技倆去面對,在這方面亦開始做得不錯。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發揮的機會,準備是否足夠是一個因素,能否頂住壓力而發揮最好是另一因素,若然人人的準備的材料及工夫也差不多,成功與否便在乎能否頂住壓力了。

300321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沒有更爛的洗腦歌

 

明白政府有時要作一些宣傳,或者有些甚麼歷史里程碑或慶典要歌頌一下,我印象最深便是香港回歸每五或十年便出現的回歸紀念歌。說實話,我是一個沒有太多音樂造詣、沒有學過太多音樂的平凡市民,所以我對這些歌典的感受也不過以普羅香港平民一樣的角度去看和聽。雖然那些音樂錄影的風格都是似曾相識,同樣是一眾歌星在錄音室錄音、有九七前後的景象、有香港運動員勝利的一刻……,但大體還算可以,最少沒有太大的反感。當然我也從不認為在媒體多播幾次這些歌曲便扭轉到整體香港人的愛國愛港意識,不過官員也始終要做一些具噱頭的「搞作」,以有限金錢做一首主題曲應該比建造另一件大白象工程更皆大歡喜吧。

自己身為半個建制中人也明白這些工作人員身不由己,所以過往甚少批評,只不過,這次為配合內地政策而要叫香港人擁抱大灣區的宣傳歌就真的令人不敢恭維,初聽這宣傳歌除了覺得旋律還正常之外,但當看看音樂片段及歌詞,便感慨為甚麼乘坐鐵路交通不可以寧靜片刻、為甚麼每列港鐵只有一卡靜音車卡?

聽說這首歌背後的目的是鼓勵香港年輕人走入大灣區,既然是以年輕人做對象,為何卻要找一個超過四十歲的三線歌手做主唱呢?縱使我們心知肚明香港今日具認受性、年輕又政治正確的本土明星絕無僅有,但找個年紀不輕、又並非真正唱歌唱得好的三線藝人,是否想反宣傳多於宣傳呢?

我對這位藝人其實沒有偏見,對他在體育上的成就亦甚欣賞,甚至幾年前還在一個運動比賽中因為得獎而和他合照,只不過原來他在我一班同事心目中的印象卻不太好,例如他家底挺好,所以同事覺得其體育及演藝事業的成就不算是真正成功的香港人的一類,另外四十歲而未婚,同事似乎暗示他應該是「玩玩下」的一類。少看娛樂新聞,也不知他在坊間的真正受歡迎程度,不過同事的看法似乎也代表不少香港人的心聲。不過他唱歌麻麻、演技麻麻應該是普遍香港人的共識,儘管我們仍承認他在運動上是有成就的,他在音樂短片中跑步是合理的,但站在海邊獨唱那幾段則真的會令人毛管戙。

選角既令人感到莫名奇妙,再看那段音樂錄影就更令人慘不忍睹。首先明眼觀眾一看便知道時而四位演員時而五位演員跑步的分別在於香港取景還是內地取景,不知是否新冠肺炎疫情所限,香港明星仔不易進入內地拍攝,但這樣做成的效果便十分之礙眼了,因為明明要香港人跑入大灣區,誰知卻跑不入,反而其他人卻又跑了進來。其實,要有好效果,五個跑步人在起步後全程齊上齊落、有些互動不就已經做到嗎?就算沒甚麼寓意或故事性,也不會突然少了一個人而令人感到疑惑及礙眼。再說,其實香港近年多講求政治正確,所以我們政府很多宣傳廣告也必包括外籍港人、傷健人士和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這次目標對象是年輕人便減去長者也就算了,但清一色華人雖然符合這個區的民族特色,但卻抹殺了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一大特點,就正如我想起美國西岸的灣區,我相信若果加州州政府要宣傳這個大都會地區,肯定會包含白人、非裔和亞太裔人士於宣傳品內。

我不是年輕人,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中央政府宣傳的目標對象,我不知道比我更年輕的年輕人會否聽了這首歌而感動流涕然後選擇進入美麗且前景光明的大灣區,對我,我只知以這樣的手法叫我走入大灣區,其實我會比之前更有保留、更擔心,因為批准及要求製作這宣傳片的官員根本不知民心,以名聲麻麻的三線演員擔綱主唱,另外片段製作悶蛋、沒創意,滿以為跑過不同地標便是自豪,卻不知幾個人以相同表情、相同動作走過,看第二次便已覺得沉悶,這樣沒多少心思的製作,令人想起這個地區日後的發展是否也大同小異呢?

政府要配合中央政策而作一些宣傳也是無可厚非,其實大灣區也是一種經濟及管治的集結方式,類似美國加州灣區、大紐約地區、日本東京和韓國首爾的首都圈等,集合人力及資源優勢,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但常覺得香港的官員反而幫倒忙,越做越令人卻步。就好像香港的建制派,本來香港並沒有太多人對中央反感,但怎麼這樣沒質素的官員議員地方組織走出來硬要以低水平的方式表忠於中央政府?這首歌不就起著一樣的作用嗎?

120421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要看看到希望的電影


友人去了看不少人期待的港產片《麥路人》然後把消息放上網,問他好看與否,他說由開場到結尾都很慘情。原本還在考慮會否在週末入場看看且支持一下港產片,只是想到我入戲院也不過想輕鬆一下,就算那些天災片令我神經崩緊兩小時,只要結尾有個大團員結局,那管不太現實、套路似曾相識,但已足把我帶入戲院了。既然不打算入戲院看,就看看影評,那管人家完全把劇情透露也不要緊,誰知卻意外發現抱我一樣心態的電影觀眾也不少,可憐戲院在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後重開,難得有套製作認真的港產大片,卻因題材之故令不少香港人卻步,真是可惜。

儘管我不過少數一個人,並不代表全部香港影迷,但香港的電影製作人倒要留意坊間評價怎麼會在上映後一下子下滑,是太過煽情、脫離現實?忽略不少人入戲院但求輕鬆一刻的目的?還是香港人已經歷一年多的困難,怎麼入戲院本來是尋找娛樂卻換來自討苦吃呢?聽說《麥路人》是說到這個社會抬不起頭的一群,個個身懷不幸,所以每晚躲在連鎖快餐店過夜,我故然相信社會總有因客觀環境做成悲慘的一群,但我相信心態更重要,而人生和際遇應該是更加立體,並且可以存留希望,怎麼一定需要悲劇收場呢?就好像《淪落人》般那位殘疾人和要寄人籬下的傭工不是在最後都各自找到目標和自我嗎?

但諷刺的是,週末不去看慘情的《麥路人》卻去了看涉及生死的日本電影《奇蹟車站》,說真的,若單計算題材是否沉重,《奇蹟車站》肯定比《麥路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我們不得不佩服《奇蹟車站》的製作人,想涉獵生死議題也不一定要悲情和遺憾,還可以探討死後去向和令人釋懷,所以就算電影找來小孩做主角,從小孩的視角出發,也一樣可以拍出味道和帶有意義來。

說真的,起初感覺《奇蹟車站》是有點沉悶,因為整整兩小時的電影就只有兩條主線,製片用了很大編幅拍攝小女孩與寵物小狗的互動,只是後來再想清楚製作人的用意,無非是減少人狗分離後那種傷感,反而主題返回聚焦小女孩及老伯伯突然失去至愛而不能接受的困擾裡。描述小女孩父母在她打算養寵物狗及小狗離世的編幅不多,卻足以說明成年人面對生離死別也手足無措。還好,電影最後帶出的訊息不是人說很多大道理,只不過伸出關懷之手、靜靜地陪伴著未忘人,已經是很好的支持了。

當然,電影以一些所謂奇蹟但實質詭異的方法令女孩及老伯伯重遇小狗及兒子而令他們釋懷,也許這樣的設計會令觀眾感受好得多,但想想如果人生發生這樣超現實的事,其實也不得不說幾恐怖。不過,我倒認同主題,死亡其實不是終結,我們的人生列車還會繼續去另一站,但另一站是哪裡,電影則容許觀眾自行去探討這問題。那麼,人生既然不是終結於肉身的死亡,我們又何用對此過份憂傷和沉重,不捨是理所當然,那我們就珍惜今日仍擁有的一切吧。

因此,縱然《奇蹟車站》是牽涉到生死,但離場時是不會感到太哀傷,反之,我們還應該看到了希望和正面的訊息。

280920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大佬歸位

 

同事居住的大樓有人確診新冠肺炎,按工作機構指引她立即要回家被隔離,她的工作立即要找同事頂替,偏偏這天原本可以幫手的兩位同事有一位放假,另一位則另有任務,主責的同事便作出一個無奈的安排,誰知卻惹來上級怒火,甚至還引伸到其他不相關的事情上,令整個辦公室的氣氛突然緊張起來。本來事不關己,但上級卻十分氣憤的打內線電話來告訴我她的立場,真的她不講我也不知道。其實同事也十分無辜,她根本不知上司想法,另外下屬突然被隔離是超出預期兼沒人想發生,卻無端端被大罵一頓,同事不單不開心,也立即方寸大亂,向我求救。儘管明白上司的確有點無理,但知道這刻指正她也不是辦法,於是先答應她幫手安排,令她不要再為這事煩躁,另外在其他事情上也主動請纓逐一去解決,順便藉著機會暗示她有些事情是誤會了,放假的同事不是請病假,而是早申請假期,沒有人臨時缺席令人手不足。一兩分鐘後,氣氛明顯緩和,她再打電話給我說話時已經不再氣急敗壞了。

現在每星期至少一兩次遇上同事跟上級「硬拼」,最後要出手相助,還未計算上司寫了個模稜兩可的電郵或錄了一段語音給同事,然後同事不明所以而向我求助,原本實在不想牽涉其中,免得錯誤解話,但見不同同事不時詮釋錯誤然後被責備,我也不忍心見死不夠,惟有盡力提供協助,不過在提供詮釋意見的時候也不忘說一句,我也是猜一下而已,未必一定成功詮釋。只不過粗略估計,我詮釋上司指示的成功率又真的超過九成。

這位上級來到剛剛三年,剛上任的頭兩年立即走了十多個同事,一下子令我們這個不到二十人的部門在全個機構中出名了,這年只因新冠肺炎疫情令市道不好,間接令人手穩定了。我跟這位上司爭論起初也是家常便飯,萌生的去意也有多次,不過我得承認除了上級的無理,合作上的默契也是重要,所以十分有趣的是只要能捱過磨合期,留下的機會便會稍為增加,不過新同事往往便在此吃虧了。

作為這部門同級的職員中,我資歷是最長久的一位,近年我一直被全機構上百人眼中認定是這個部門裡在上級以後坐著的第一把膠椅,尤其這是屬於執行的位置,有事便會找我。只不過我三、四年前十分抗拒這封號,因為這源自一位同事突然離世,我沒準備下接上這角色,那時我才在這崗位四、五年,總認為自己何得何能,所以每當上司介紹我為這部門最有經驗的一個,又要我管好部門其他人之時,我打從心底是十分反感的。

但一年又一年過去,累積多了三、四年的經驗,並且在人事上亦學到更多和體會更多,縱然新上級亦已經因為掌握了工作而少了把高帽笠在我頭上,我卻反而因減少了壓力而活得自在。我比從前更不介意指示新同事及給他們意見,特別是上司跟其他同事有磨擦之時,本著不想無辜的同事受罪,我反而夠膽主動作「和事佬」,背後除了對工作的熟練之外,還因為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已比從前更圓滑和有智慧。

儘管我仍認為高處是不勝寒,不過隨著昔日被迫走到這位置,然後加上幾年的磨練,我確實又從中賺到一些寶貴的人生經驗,而且這種位置對於作見證及影響他人也有幫助。昔日被迫要做「大佬」實在不心甘情願,可喜今日能夠順著個人成長和發展真正歸回這個可遇不可求的角色中,但願好好珍惜,繼續學習,作好見證及作正面的影響。

220321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移民


聽說一九九七年前香港有個移民潮,由於那時年紀尚輕,雖然不時聽到「太空人」、「移民監」及移民去加拿大還是澳洲這些字句,但最終帶給我離愁別緒的回憶絕無僅有,印象中只有一位較熟略且家境較富裕的初中同學要移民到加拿大,好像中三的學期完結便走了,只是由於我中三之後剛好也轉校,所以分道揚鑣也變得十分自然,但有趣的是近十年八載他已經回流,我們竟在香港重遇,他算不算移民我也不敢說。親戚當中其實也有人移民到美加,但他們的離開似乎又跟香港回歸沒太大關連,正如我九七年之前去美國留學,其實跟香港回歸中國的懷抱沒有必然關係。

只是二十年過去,突如其來的社會及政治環境轉變,一個在一年前還沒多少人預料到的移民潮突然出現,這次身邊已有四五個家庭離開了,而正在打算或籌劃的至少也有十個家庭,還未計算比較少聯絡且十分低調的家庭。要知道我還不算是相識滿天下的人,而且生活圈子也不是最有經濟實力去移民的一個,但走的人尚且不少,所以這一趟才是令我感觸良多、影響深遠的一個移民潮。

相比於已經或將要移民的家庭,其實我和太太比他們更有彈性和實力,況且我曾在美國生活超過十年,應該比其他人更有信心可以在外地生存及適應,相反地,我和太太即使有討論過移民,但正是只有一個「傾」字,完全沒有付諸任何行動,這反而說出我們並非逼切,無他,因為我們沒有小孩子,不用為下一代的將來著緊。

事實上,不必理會我們有甚麼政治取向,我們年紀已經不輕,那管香港進一步變差,失去更多自由,有更多限制,大概也不會過於影響我們,或者待情況去到最壞之時我們已經可以看破世情,加上到時我們沒有年輕人的衝動、體力、熱情和理想,我們到時已經對社會的光怪陸離不再介意,既是如此,還一定要擔心嗎?

再說,要移民去外地,也不是容易揀到一個合適的地方,美國太多自由太多暴力太多歧視,英國在脫歐後其實前景未明,澳洲跟中國交惡日子不容易,台灣的文化較接近香港但其實處境不比香港好得多,各國其實亦各有自身的大問題,離開且重新開始一定比留在香港更好嗎?

無論我和太太最終會否隨這波移民潮離開這個我們土生土長的地方,只想想和昔日一同成長的好友或弟兄姊妹要匆匆別離已感到傷感,特別是這樣一別可能是永別,有機會要在天家才再會。昔日的共同經歷只能成為追憶,偏偏還遇上疫情令我們來一個正式道別也不容易,更別說想重聚細說往日情,環境這樣催逼我們匆匆向前,叫我們不得再回望及緬懷,真的既殘忍又無奈。

有時再想想離開的一群還要跟大部分熟悉的親戚朋友分別,離開一個熟稔的環境,充滿回憶的地方,去一個陌生的角度從頭開始,賣屋、執拾、辭工、退學、道別、找學校、找住所、找工作、適應新生活……短時間內相繼發生,移民從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不單牽涉情感,還有數之不盡的事情要面對。

我不排除和太太也會有離開的一天,但我們雖然不用為我們的下一代擔心,卻還有我和太太的父母親,且仍有比生活環境及人生前途更重要的事情在面前,再加上對這地方的感情和不捨,所以移民暫不是首要的項目。儘管如此,當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在身邊,那種威力仍難以避免地深深影響我們,在疫情繼續籠罩大地,政治氣候正處於低氣壓,社會氣氛低迷之時,朋友移民真的令香港人的心情雪上加霜。

170321

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開展中的得著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各地封關之故不能為主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卻按教會呼召往香港一個大型屋邨開展,一樣為傳揚神的福音努力,只是對象卻由貧困國家的人民改為香港居民。

由正式開始踏足這屋邨的第一日到現在約莫五個半月,已經帶了三個孩子受浸,另外聽過福音的大概有二百多人,表示信主的超過一百個,以一個約莫只有十五人的團隊來說,成績已算不俗,尤其我們在這屋邨仍未有一個固定的聚會據點,而且因疫情令我們不能正常聚會。重重限制下有不俗收穫,也算經歷神一次奇妙的作為。

一如過去往內地探望弟兄姊妹,只要去,那管準備不足,又或狀態不好,但總會有收穫。昔日的操練不枉費,為我加添了不少勇氣和屬靈上的裝備,好像其中一位受浸的弟弟,喜歡發問,於是便用我一直累積的屬靈知識作解答,第一次傾談便談了一個半小時,當人人也詫異我的能耐,我倒感恩一切是神為我預備。

不過,這次事奉也許最深刻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經歷到要信任神的帶領。我是一個十分有計劃,喜歡按本子辦事的人,所以過往每次預算做甚麼、預計接觸甚麼人,全部會有計劃和安排,只不過這次事工卻不能這樣,或許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與否是一個變數,那十分影響小孩子和父母的生活模式,我們在附近沒有一個聚集點是另一個變數,那令我們不能固定開任何班組和聚會,因此我們每次行動也不似預期,當我們以為會出現的小孩子不會出現,以為不再來的街坊又跟我們重遇……,總之我們不能每次也按計劃行事,隨時面對超越我們預期的情況。

不過在一次又一次經歷這情況,卻有個有趣的發現,原來我們只要放鬆心情,抱著一個順服的心,並按著神為我們預備的情況去作,發現效果一樣會超出預期,令我們有出人意表的收穫。最深刻便是起初我們打算接觸一些父母和家長,甚至開始了網絡英文班,只是一次又一次卻發現他們反應冷淡,於是便惟有把注意力放回小孩子身上,誰知當我們以為要放棄家長之時,兩個月後竟透過我們相熟的小孩反過來接觸到家長並開始擴散出去。

還有一位小孩子,他常被邪靈騷擾,他又牙尖咀利、問題多多,當我們以為他的靈命會比較崎嶇,想不到他竟是最先受浸的其中一位,但受浸後我們還要繼續憂慮,因為他時常跳跳扎,近似過度活躍,我們還正在擔心他沒耐性參加星期日比較嚴肅的主日聚會,卻又意想不到他幾個主日聚會也能坐定定,沒有騷擾別人,甚至還懂抄寫聖經。

超出我們預期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時我都疑慮在疫情及種種限聚措施下我們沒仔細計劃好,會否令我們的事工事倍功半,甚至我這個喜歡按部就班的人一見自己及弟兄姊妹沒按章法行事,都不其然質疑是否可行。不過神卻讓我學習到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祂的道路真的高過我們的道路。

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