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二O二一年回顧——快樂精彩活這一年

仍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二O二一年差不多過去,起初我會以為今年應該難跟去年我們成功面對一場全球性瘟疫的挑戰相比,只是回想今年經歷過及參與過的事,這一年也絕不簡單,最少我可以說今年我能活出今年擁有的特色和意義。

去年開始要面對新常態,包括在家工作、不能遠遊、不能實體聚會而要網絡聚會等,我會為自己及其他人而自豪,因為大家總算能成功迎向轉變,努力適應也努力活過來。只是這一年情況卻又差不多,要適應也適應了,但生活卻仍舊受限制,令我們也難以跳出框框。儘管環境受限,我們的心仍可以一直擴闊,也許教會的侍奉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了。


由去年年底開始,教會拓展屋邨的工作,我亦於差不多時間開始某一屋邨的侍奉。仍記得由去年年尾到今年年初,香港受第四波疫情困擾,我們接觸街坊時不能多於四人,我們跟小朋友講聖經故事要利用網絡直播,那是一個似遊擊戰的形式多於傳統開大型佈道會或班組的形式,想不到收穫一樣豐富。往後我們從街頭走到新租的村屋,再因地方不足而從村屋走到一個可容納超過百人的地方。同時,我們春夏之間因香港疫情放緩而開始舉辦孩童及家長班,亦由起初甚麼也要「一腳踢」的小規模發展到往後有不同專業人手支援的模式,去到今年年尾,已經有當日第一、二期的家長及孩子受浸了。


在侍奉上,我們欣喜的不單結了實質的果子,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我們認識了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弟兄姊妹,百鳥歸巢,大家施展渾身解數,發揮神所賜予的恩賜,過程中的配搭及倚靠神也是極大的得著。我們珍貴我們在這禾場中相遇,也是在一個特別的時機一起作特別的事情。


今年,媽媽到教會參加聚會的次數也是歷年之冠,儘管我們仍未找出她不肯決志信主卻又肯持續返教會的原因,但她這個舉動一定比她堅決拒絕的好,我們眾人也覺得大有盼望。事實上,相比去年,今年沒有一位相熟而正處壯年的朋友離世,反而卻有外婆活到近百歲之齡離開我們這個大家庭,她是我自從二O一七年嫲嫲之後後離世的另一位近親,但由於家族較大,處理她的喪事及安息聚會有較多表兄弟姊妹同心合力去作,最後每位出席者也對我們統籌這件家族大事大加讚賞,也許媽媽亦因這次安詳而和平的儀式及外婆留下的見證改變了她對信仰的一些觀念。


能夠活在世上,我們真的要好好把握光陰,去到年尾,在最後兩個月要放十六天年假,這源自全年不能離港旅行而累積的假期,起初曾擔心不知可以怎樣渡過,只是當開始相約以往少見的朋友、舊同學,和媽媽去半島酒店吃個下午茶,和好友在平日不太忙碌的時段租場打乒乓波和壁球,同跑友行山,又跑上寶雲道和南生圍,甚至每週最少一次送太太返工兼一起吃早餐和看聖經,那確是不可多得的經驗,想起上次如此密集地聯繫親戚好友,已經是十年前沒有返工的日子了。可貴是今日一邊逗人工一邊和好友吃喝玩樂,那不是一件更加快樂的事情嗎?


今年年尾確是全年的高峰,很多精彩的事情和部份也是在最後兩三個月內發生,另兩件和工作有關的事情包括藉著參加員工週年活動及代表工作機構比賽,到過現在新一代的遊戲室及電競場所,有機會參與其中確是令我大開眼界。不過參與也是其次,令我感受良多反而是不經不覺地成為不少同事心目中的領袖,只要我一開口同事便一呼百應,這種感覺在這一年相當明顯,也令我想到我明年當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主作更美好的事情。


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逐漸緩和之際,一些運動比賽也回復,終於在距離上一個長跑比賽接近兩年後再度出賽,儘管那只是短短的十公里兼地方賽事,但我卻主動報名,因為實在希望有份見證生活逐步步向正常,誰知道在以為身體經兩年後已經退化,兼且兩年沒有比賽下成績必定大倒退,卻跑出自己在這項目的歷來最佳時間,我也立時士氣一振,原來疫情沒有把我打跨。


正當今年繼續不能往外地旅行兼參加馬拉松,今年卻是超過十年以來首次租住香港的酒店套餐去渡假,我對在這近一年多才興起的「玩意」起初的確嗤之以鼻,但沒料到住過兩次之後一試難忘,蠢蠢欲動期待繼我和太太的生日後住第三次。的確,這兩年生日不能飛到海外慶祝,我們就留下來以別的方式渡過,我相信某些年之後我們仍會記得我們曾住進有維多利亞港海景和傳統的老牌酒店。


另外,儘管公眾游泳池曾於年初關閉,但今年應該是我自從中學年代參加泳會及校隊以來游水次數最多的一年,這不是說我跑步的次數少了,相反我卻在今年成功創出每週最少一次在午飯時間跑步的習慣,即使工作再忙、天氣再熱、時間再趕、辦公大樓的更衣室設施仍在優化的過程中,仍阻不到我達成這個目標。


所以回望這一年,在我們適應了種種新常態後,我們在截然不同的環境及條件中作應對,我們在種種限制下尋求突破空間,那比在風調雨順的日子更加難能可貴,我感恩我曾經活在這一年。每一年都不同,每一年都可以學習和活得精彩。

27·12·21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誤會就是這樣來


午飯時間跑步返回辦公室,鄰組的同事剛剛也吃飯歸來,他們見我滿身大汗穿著運動衫,也一如大部份見到我的同事一樣,大讚我生活健康和有恆心云云。被人單向的稱讚令我有點不好意思,何況我的優點只是剛好被看到,我總相信各人自必有本身個人之處,既因如此,通常我會回應說:「不敢當,盡量保持健康吧,我還相信大家其實各有優點和長處。」只是這三句之後今次我還多說了一句:「我只不過看不到大家的優點吧。」誰知全場立即靜了兩秒鐘,兩位同事跟著捧腹大笑,並取笑我平日正正經經,但竟然會這樣「嘲笑」同事。

原來同事第一刻聽到的意思是我諷刺他們有著看不到的優點,意思即是沒有,不過由於他們和我平日的關係不錯,又沒有甚麼「牙齒印」,所以他們也立即想到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立時也意會過來並捧腹大笑,快快說句不好意思,並且補充說句我所說的看不到只是代表他們的優點並非顯露在辦公室,例如他們在家中十分愛錫兒女又有耐性,或是他們懂得玩幾樣樂器等。

還好認識了兩個同事也一段時間,平時碰到也會寒暄問暖一下,所以也逐點逐點建立了一些默契和信任,何況兩位男同事在我眼中也是理智和成熟,過往又沒有跟我有不愉快的交往及合作,所以沒有認為我的表達真的想挑起火種和衝突。我也慶幸他們很坦誠地立即表達出他們的第一個睇法,又讓我有機會澄清一下,否則隨時帶來牽連大波亦說不定。

曾經有舊同事分析我是那些嘴比腦袋走得快的人,另一類當然就是腦袋比口快的人,於是我的表達便出現一些不協調,例如表達不作修飾而顯得太直接,又或者表達有些混亂,兩樣的結果都是容易令人誤會。在語言學的角度上當然可以接受訓練,只是恐怕我要改正已經不容易,還好我的問題應該不算嚴重,也許人生中曾經因說話得罪人,但因為所遇上的人大部分包容性都較大,所以仍然有很多朋友。

不過,從這次經歷令我慨嘆人生際遇真的集合了很多天時地利人和,試想若讚賞我的是位認識不久的新同事,他又對別人的回應比較敏感,偏偏聽到我說看不到他的優點,他可以無限放大我的回應,認為我十分沒禮貌,把我的意思扭曲又牢牢記在心中,恐怕他對我的印象從此定形,日後在工作環境中多了一個敵人還是多了一個朋友,就從此定奪。不要以為這樣說太誇張,世上如此多誤會,往往便是由一兩句說話而起了。

說話真的是一門很不簡單的藝術,有些人朋友多,有些人朋友少,部分可能關鍵在於腦行先還是嘴行先,針對性的訓練固然有幫助,但懂得對症下藥也是辦法之一,例如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急於發言,又例如集中發展與人深交多於要交際滿天下,我最近的經歷便是因為和同事有較深厚的交往和默契,所以便能避免出現誤會。我其實亦感恩在同一個機構工作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所以便能夠透過累積的交往及時間表現出我真實的一面,當同事明白我有些說話會有無心之失,又或者表達意思不似我平日的行事為人,便會好像我兩位同事一樣多想一下我的意思,最後便成功避免了誤會。不過,這些例子一次又一次提醒我要記得聖經裡雅各書的教導,就是要多多勒住舌頭了。

22·11·21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令我困惑的舊同學

 

2021年立法會選舉結束了,無論是家中十分支持政府的長輩,或老早對政府諸多不滿的友人,即使在選舉階段轉入直路的重要時刻,也隻字沒提及本屆耗資龐大的選舉。認知中好似有這樣一回事,實際上又彷似沒有發生過這件事情,只有一位不識趣的教會姊妹對政府當日不許選民戴上黃色口罩去投票感到一點怒憤,因為她覺得怎麼連帶甚麼顏色的口罩也沒有自由,以為她是支持兩年前社會運動的嗎?錯了,她其實應該是偏向政府的,但又未至於事事「政治上身」的一種。但我心底暗笑她真的大擔,竟然不支持政府的政策,若有朝得罪我,我要向廉署舉報有人涉嫌不支持投票甚至違反國安法。

只是除了她之外,身邊甚麼顏色的人也沒說起過這屆立法會選舉。的確,隨處可見是政府密集的宣傳,候選人的旗幟及宣傳車不時見到,政府投入如此大人力物力的項目應該都跟我們大多數市民有關吧,但發覺卻又跟我們無關,我們只擔心這天那些免費的交通工具會否過於擠擁,這又是我們大多數人跟政府活在兩個平行時空又一例子了。

不過這次選舉又不是完全沒有甚麼好說,那就全靠我的好同學了。

某天獲告知我一位舊同學參選時,感到很詫異,莫非我聽錯?本來,我們也不是十七、八歲,亦非去到八十歲之高齡,做任何事也不是沒可能,只不過認識這位以往算是十分諗熟的同學,別說讀書時要選甚麽學生會或地理學會主席,連班長也不是這位同學所好,她比較專注讀書,但間中亦會參與一些課外活動,她絕不愛出風頭,偏向文靜及單純,明顯的是可歸納為低調的一類。昔日和她的熟略程度是她會和幾個同學到我家溫習,我前往外國留學時她有到機場送機,後來甚至和她另一位朋友一起去過美國探我,我不敢說我對她的認識比其家人更甚,但我認為我不算不認識她。

不過大家後來踏入社會,進入不同範疇工作,聯絡越來越少,到近年已經完全沒有聯絡,她沒有參加過我們的舊同學聚會,她也不在我們任何的社交聯誼群組之中,儘管要找她亦有途徑,但似乎各人也沒有這個意向,若非我在群組中提起我們有這樣一位舊同學參選而出現過十則左右的回應,恐怕大家遲早會把她完全忘記。

她過去的為人及作風,固然與今日成為一個立法會參選人的條件格格不入,據知她除了要經過審查,還要獲得足夠選舉委員提名,這些要拋頭露面的功夫絕不是她所喜愛,當然那是舊時的事。

不過,就算她這些年來經歷了很多,令她有一百八十度的脫變,終於覺得要為社會出一分力,但她又怎會不知這是一場甚麼選舉呢。翻查網上資料,這幾年她其實也沒有參加過甚麼政治團體或在仼何事情上作過意見領袖,所以在知名度不高,又沒有大政黨背景支持下,單憑所謂專業人士的背景,她不會不知她肯定只有「陪跑」的可能,既然如此,我很難相信她向傳媒或選民聲稱自己的選舉目的,不過不為這個原因又為甚麼原因?

當一直想下去及分析背後原因,坦白說,其實越想越無奈,也越想越憂心。其實對於這次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這樣低,大家都心知肚明發生甚麼事及背後的原因,這是一場公平及合理的選舉嗎?選出的議員有幾多民意基礎不用多言,我那位學歷程度不低的同學不會不知道的,她既不是那些「得閒無事搵事做」的人,參加有這樣認受的選舉似乎不是為了政治回報,就是十分認同當權者的做法了。

若是某些素未謀面或不認識的人參選,我不介意,只是我原來有一位這樣的舊同學,昔日還和她諗熟,但原來我卻被她本來的性情蒙蔽多年,我今日應該抱著甚麼的心情呢?即使選舉已結束,但事情仍然令我費解及困惑。

22·21·21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故事哥哥

 

「從前有一隻小烏龜, 他本來居住在河的上游,後來⋯⋯。」

教會開家長班,負責的弟兄想起我說過我是讀傳理系出生,想找我分享「如何向小孩子講故事」這題目,雖然我並非讀教育出身,自身亦沒有小孩子,於專業上及實行上也不是最有資格的人,但覺得這個題目十分好,而且認為這題目能夠真正幫助到現今的父母十分缺乏的一環,所以很快便答應由我負責這個訊息。

儘管我不是讀教育出身,亦沒有孩子讓我每晚練習講故事,但我也不算是完全沒資格。還記得就讀傳理系之時,無論是學寫一篇新聞稿,或是個人演說,也都要學識如何加插一段相關故事以吸引讀者或聽眾的目光。再說,後來學習其他有名及成功的演講辭之時,也發現原來包含了故事的演講是成功的元素之一,既然也學過,都不可把我算作沒資格。另外,在想起我這方面的經驗,其實我並非因沒有子女而留白,反而發現我在這方面的經驗也很豐富。

想起第一個「受惠」的人是我在美國的表弟,我初到寄居阿姨家中及留學讀書時他只有三歲,阿姨把講故事的任務交給我時我便照講,她的理由是希望表弟認識多一些中文,起初我講的都是一些經典或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但講了一輪之後我認識的故事便所剩無幾,於是便惟有自創,而由於我表弟喜歡烏龜,他又有那樣的毛公仔,於是便借他的毛公仔去借題發揮,想不到這樣拿著道具講故事也講了三年,直到後來我搬出去才停止,不過印象中之後再去探他及在我阿姨家中過夜,仍然會有給表弟的故事時間。

後來,教會在紐約開辦暑期夏令營,由於仍然是大學生的我有車又有時間,於是負責的哥哥姐姐便找我協助學生外出的活動,好像去動物園或公園等,在車上我一邊駕車一邊講故事給那些小學左右的學生聽,有趣是跟車的弟兄姊妹沒有把我介紹為司機哥哥,卻叫學生叫我「故事哥哥」,當年有份參與的弟兄姊妹竟然在相隔好些年日後仍記得我這個名字。

回到香港及開始工作,沒有一份工作跟兒童有關,但沒料到我仍多有機會用把口作介紹,其中一件經典之作便是我在有機農場創作了一個故事去介紹予參加者甚麼為有機耕作,故事內容雖然不是百分百正確,但看到每一個由老到嫩、從前對有機食物及耕作毫不認識的參加者聚精滙神地聽我介紹,並對這題目有初步的了解,我很感恩我用得著自己一個小小才能。

今日我在工作中間中需要作介紹,並且早幾年因為曾經客串協助「主日學」的服侍,亦一樣有講故事的機會。不過,教會在這方面的人才多的是,所以連我自己也沒有想起我可以在「講故事」方面有所發揮。

無論如何,也很高興和感恩昔日所學的能派上用場,而我沒有刻意去經營的一個恩賜也因為愛心和投入的工作態度而能夠發揮出來,真的沒料到我人生可以分享這樣有用又有意義的題目。

17·12·21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應當沉著應戰

 

闊別剛好兩年,同事終於再相約一起打羽毛球。受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令這個運動相聚暫停。同事來自不同部門,共通點都是一班羽毛球愛好者,而且實力相若,所以打得尤其痛快。

這天傍晚,特別請假一個半小時提早放工,因為放工的地方距離打波的場地也有一大段距離,不過既然是兩年以來的第一次,也就犧牲一下吧。經過舟車勞頓,終於到達體育館,心情也從頻撲的狀態中逐漸回復過來,並期望一會兒打過痛快。誰知道更換衣服的時候,眼鏡不小心被自己踫跌在地上,打算從地上拾起之時,始發現眼鏡竟然面目全非,好好的眼鏡斷開了三截,兩邊耳柄竟同時斷開,我的近視眼幾乎認不出跌在地上的這三截東西便是我的眼鏡。很明顯斷裂是那些眼鏡物料老化,畢竟這副眼鏡也用了超過四年,我主要是用來做運動之用,也許汗水令耳柄侵蝕較快,但無論是甚麼原因也好,最無奈及可惜的是打球前爛了眼鏡,並且是和一班兩年沒一起打球的同事打球前一刻發生,而且剛剛還請了假、坐了一個半小時車始到達的一次。

人生有時就是這樣不順暢,打球才跌爛眼鏡;終於約好朋友共聚卻病倒了;連續十幾日晴天,來到活動日才下雨,偏偏那次還要是戶外活動;很想看某套電影,打算等忙完那兩星期才去看,但忙完時才發現電影剛剛落畫⋯⋯,人生很多時真的人算不如天算。

以往對這些遭遇會感到很大的挫敗感和氣餒,真的會懷疑「是否連個天也唔鍾意自己」,不過人越大,歷練越多,越知道很多事情也不過巧合而已,正如我們會因連串巧合做就一件開心事,也可以是因幾個巧合變成難堪事,重要的是既然已發生了,就沉著應戰,盼望將結果略為改變,若果只知向天向地向人埋怨,又或向同事發脾氣或有失大方,便真的是輸人又輸陣了。

我覺得我在這方面的處理比昔日有進步,以往會向人埋怨,若跟別人無關,也會面露不悅,讓人家知道我幾「不幸」,當發現這樣做不單解決不到問題,甚至令旁人對自己的印象更差,便學習到要沉著應戰,嘗試喜樂面對。當心態改變,我甚至能夠在冷靜下來之後試試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問題,原來結果真的可以改變的!

說實話,當人生閱歷越多,也自會發現旅行遇上颱風、打波才來跌爛眼鏡等事情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有教會弟兄生日當日母親卻在同一天過身,朋友的初生嬰兒患上平均幾百萬人才有一宗的罕見病,其實我們不配向天向人埋怨。

人生漫漫長路,我們總不會走一條只有順境而沒有逆境的康莊大道,即使我們走的路程不過不失,但看到社會發生的怪人怪事和不公義,又足以令我們氣憤難平不易釋懷,所以心態最重要。無論如何,有人走得快樂,有人走得憂愁,甚至令精神及心理出現狀況,分別在於順境時能否保持謙卑和感恩,在逆境時能否沉著應戰,日子總不會一直困難,當時候過了,便可以雨過天青了。

所以我們便要訓練自己的心態,這樣的情緒智商和逆境智商,真的比甚麼知識和才華更加有用。

25·11·21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一套不知可以怎樣形容的電影II

 

<<梅艷芳>>這齣電影上映前,曾有一刻想到電影公司以這位香港巨星的名字及事跡拍電影,若果真是賺到錢,會否有發「死人財」的嫌疑呢?不過往後也沒有想太多,因為當時連疫情會否在社區再次爆發而令電影不能上畫也未知。

電影最終也成功在戲院上畫,甚至乎造出了亮麗的票房成績,不過果然也開始有人談論到收益應該歸到何處的問題,因為有心水清的人發現,除了一些慈善首映外,電影沒有提及電影收益會撥歸慈善團體,連部份也沒有,而有點諷刺的是,電影中有很大篇幅描述梅艷芳在生時投放很多金錢和時間在慈善工作,若果能夠在這齣紀念一位「香港的女兒」的電影的票房收益中撥出部份作慈善之用,不是更合情合理嗎?尤其這年我們跟她離世那年一樣,同樣受全球性肺炎病毒肆虐,對醫護人員或復康者的支持,正正可以承傳梅艷芳的精神。也許這說法表面有理,但我們亦應該知道捐錢和做善事是一件你情我願的事,觀眾可自行決定製作電影背後的公司是良心公司還是貪盡地發「死人財」,我們可以去杯葛或有其他行動。不過,我反而想起香港電影業這兩年受疫情嚴重影響,戲院關閉了好些時間,而直到現時為止,戲院內仍不能進食,變相以往售賣爆谷汽水的收入失去,票房當然也打了大折扣,電影公司這兩年有多大虧損不得而知,但以一套電影的收入幫補其他蝕錢電影的做法,也是中外電影業的生態。而姑勿論這齣電影的收支最終如何,但在這段時期令電影人有工作,其實也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方法。

電影《梅艷芳》其實並不完美,若以十分作標準,其實我也只能給予七分多一點而已,不過若有人問我是否值得入場看,我仍是會支持,畢竟港產片的題材已經變得有限,演員也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這齣《梅艷芳》既算是不小的製作,亦有新一輩演員參與,這趟能夠帶動一些話題其實已很難得。

事實上,這齣電影也不是容易製作,尤其是翻拍一個如此近代的人物,別說她的事情及片段容易在網絡上找到,甚至有一定年紀的人隨時可以對她說過的話、她的聲線、神髓清楚記得,這次出身自模特兒的女演員演得神似固然難能可貴,但繹演張國榮的男演員仍欠幾分神韻也屬非戰之罪。不過要欣賞的倒是製作公司把昔日的香港街景還原,令神似的演員活現似曾相識的舊社會內,已足令電影站於不敗之地了。

最後,也就是整個電影的劇情,其實每個觀眾也明白要把梅艷芳精彩的四十年人生濃縮在兩小時的電影內必有取捨,為政治源故把她一些重要的社會工作及與她關係密切的人物消失是令人無奈但理解的;而不提起她其他有損她聲譽的家人相信也是編導等人顧存先人的面子。同一道理,把梅艷芳港日戀情的男主角「漂白」,起初我亦都不以為然,但再想想若按坊間所流傳而設計那角色,豈非令梅艷芳無辜地成為被辜負及蒙羞的人物,這不是說要編改歷史令梅艷芳成為一個完美無瑕的名人,但感情事的真相惟有當事人知道,坊間所流傳的也未必是百分百真實,何況導演後來解釋的原因也是從梅艷芳的角度出發,相信他亦對這篇章如何描述有過研究,那麼就容坊間及觀眾自行決定是否合適吧。

終歸而言,這齣電影是難拍的,估計無論是電影公司、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也必承受巨大壓力,他們可能不單只是為兩餐,而有可能是為他們昔日敬佩的偶像製作一齣紀念到及代表到她的作品,他們肯定比我更想把電影拍得好。

13·12·21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成長之路

 

教會小弟兄第一次參加柔道比賽,邀請了我和幾位他比較熟略的弟兄姊妹到場觀戰,見他平日也聽話返聚會,且言行舉止也有進步,所以就算下午要返工,上午也去一趟表達支持。

誰想到比賽只不過三秒鐘他便被對手擊敗,他沒有出過招,看來也沒有機會出手,真是快得驚人。我心想還好比賽那刻我有全神貫注望向賽場,若果擰了轉頭跟身後的弟兄姊妹傾兩句,望回去場地便過了。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看柔道比賽,也許有電視直播的比賽雙方水平也會高一點,大概不會三秒鐘便打完。我其實原先估計小弟兄也會敗陣,只是卻料不到如此快速,畢竟他每星期也有去練習,應該也可以用到一招半式才敗陣,也許柔道世界就是這樣吧。

小弟兄還念小學高年班,初認識他時他的性格有點衝動和火爆,他沒有耐性,約他踩單車時他早了到達集合地點後便會不斷打電話給我催促,但經過近幾個月的教導,他已比之前多了點耐性及禮貌,只不過沒有耐性始終是他一個明顯弱點。知道打柔道也講求紀律和耐性,但他這次落場的最大缺乏我反而覺得是完全沒有經驗,所以一早已估計他很難贏到。

最終他也輸了,然後還喊了出來,足足有一個多小時對賽果忿忿不平,認為對方出術,也認為教練的過錯,明顯又是他的老無病「發作」,但已經是後話了。

在場所有認識他的人,無論是他的教練、親人或教會弟兄姊妹,其實也沒有覺得甚麼大不了,畢竟他才十一歲,且第一次參賽,我們都知道他正在累積經驗,不單是比賽經驗,也是人生經驗。

有些事情,都不是我們這些和他相熟的人可以教到,長大後的社會是很現實,常有意想不到的狀況,我們的對手不一定奸險,但肯定會遇到不同人和對手,我們除了鍛練好自己的身體質素,也要預備好強健的心理質素,一場出人意料的敗陣不是問題,但因一場敗陣從此一蹶不振才是大問題,另外我們如何懂得盡早「止血」、如何及早回復、如何勝不驕而保持謙遜……,也是能夠透過一些無關痛癢的比賽而累積的經驗。

我時常都感恩在我的年代我比很多同齡的朋友有更多的比賽經驗,其中絕大部份也是跟運動有關,好像中一時以為自己跳遠及短跑好犀利,誰知道連進入複賽也沒資格,同年剛剛學懂游水,報名參加一百米自由式只是志在參與,卻因同場兩個對手缺席而輕鬆奪冠,中二時因作為游泳隊成員而獲教練委任為新成立的排球隊隊長,卻在暑假因貪玩少練習而被其他人取代成隊長,還有中六的時候參加學界選拔賽,眼見一路比我優勝的泳隊隊友也參加而早打定輸數,誰知道我又爆冷勝出……,這些經歷令我在往後的人生旅途中少了很多驕傲卻又多了很多戰鬥到底的能耐,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東西也是透過比賽或年少時的經驗而獲得的。

因此,小弟兄三秒被人打敗我沒有替他擔心,反而高興他這次一定學到很多東西。我安慰他:「第一次和我踩單車時在下斜波的彎位反車,但往後四次再經同一位置,是否再沒有跌倒過?」他再次點頭。

6·12·21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一套不知可以怎樣形容的電影I

 

十月份看電影,無論是西片、港產片或日本電影,其畫頭預告也必是電影《梅艷芳》的宣傳片段。當時已覺得那些宣傳片十分精彩,估計上映後必會去看。電影十一月終於上映,卻沒有跟人一窩蜂趕著入場觀看,反而是千辛萬苦老遠走去看日本電影《淺田家》,因為最起初聽到已入場的朋友說電影很催淚,而我最怕就是看太多傷感情節的電影,畢竟我不想帶著傷感離開戲院

兩星期後坊間已有大量有關《梅艷芳》的評價,已經不再是一面倒地歌頌這套電影怎樣好得天上有而地下無,但有一共通點都是讚賞電影內把一些舊香港景觀復原,包括彌敦道及利舞臺,我倒有興趣看看如何厲害。

年輕時最欣賞和最喜歡的歌影視藝人頭十位也沒有梅艷芳的一份,可能我比較正氣吧,偏偏她卻包含了壞女孩和妖女等形象,她的一首《壞女孩》更懷疑曾被禁播,還好當逐暫長大,開始明白藝人唱的歌曲及其形象往往只為市場,而看過《梅艷芳》這齣電影,就更加知道她真的是極具歌唱天份,她是屬於舞台更是毫無疑問的。透過電影我會對梅艷芳成為天皇巨星的路更加明白,不過這套電影亦多有提及她的公益及扶育新人的事情,當綜合起來,她為社會發聲的力度及勇氣真的難有幾多演藝界同濟可比擬。當然,把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民主歌聲獻中華》消失而留下水災震災及山區工作,以及重要女徒弟何韻詩連影都沒有,我們明白要這齣電影在中港兩地上映零風險,否則可能會枉費一整隊製作團隊的苦心,不過這會令我想到一齣有關過去的電影刻意把一些過去抹去,是否有點兒諷刺呢?

電影原來沒有我想像的催淚,也許我的年紀還是小了一點,所以我對她曾在荔園獻唱、參加新秀歌唱大賽及入行是在知識上知道但沒有印象,所以電影的片段是記錄片多於勾起我的回憶,但事實上,電影的頭半截是比較好看,也許是有關天份乍現、遇上伯樂、成名……,是典型的勵志故事,尤其那一代我們有很多香港人就是從基層中長大。不過也正如一些影評人或普通觀眾所說,電影是有點鬆散及零碎,我認為後半部份是比較明顯的。

起初我也說不出電影有甚麼問題,我不會說是不好看,但一齣聽說籌備十年的電影,並由那奪得很多電影獎項的《寒戰》的電影導演執導,我其實期望故事性較強及連貫,只是電影的後半段像是失去焦點,兩段感情線當中一段不實而另一段令人摸不著頭腦固然難以說服觀眾梅艷芳因感情空缺而把餘生獻給舞台,若說到梅艷芳因掌摑事件而看透世情而多作公益善事,除了時序有問題之外,她其實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役是支持中國的民主發展,也許兩件事情都有些原因而忌諱而作改動或避談,但作為香港的女兒,其緊貼香港人的脈搏,由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到九一年的華東水災,到九七年回歸再到二○○三年的非典型肺炎,四件令香港人關心的大事有兩件隻字不提,連她曾表明愛香港寧願留在香港而不移民也不敢提起,也令電影帶出她是香港女兒的說服力減弱。最終,要貢獻自己於舞台,還是貢獻社會,還是成為香港的女兒?三條線也觸及但顧此失彼。相反,她跟家姐的親情及和張國榮的友情是令人深刻,但看來又不似是電影的主脈,所以後半截在材料豐富下而未能好好善用才是真正的可惜。

香港人似乎仍很尊重梅艷芳,亦明白編導及大部分製作團隊的困難和苦心,所以批評也來得客氣及保守,不過,作為紀念我們所尊敬的香港女兒,後半段若因種種原因而令她最美麗的一面不能徹底流露出來,尤其難得找到一個神韻如此貼近梅艷芳的人拍攝,反而是一個很大的憒憾。

3·12·21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我眼中的梅艷芳


成長於上世紀末的香港,不會不知道梅艷芳這位巨星。

也許年紀很小的時候已經聽過梅艷芳的名字,無線電視劇集的主題曲、《勁歌金曲》、新秀歌唱大賽、《千年女王》及《IQ博士》等,但聽過,不等於會聯繫上這位歌星,因為我當時年紀真的仍很小。印象中最先認識梅艷芳這名字應該是電台要禁播《壞女孩》這首歌,據說因為歌詞意識不良,令全城哄動,而因為開始知道有梅艷芳的這個人便連繫到意識不良,所以起初對她的印象真是麻麻地,而幾乎同一時期,補習班內好像有一位讀中學的大哥哥,他在導師不在時便戴上卡式機及耳筒聽著一首叫《夢伴》的歌曲並扭著腰唱出來,由於他不斷翻唱某部份,旋律又不錯,所以就算我不明白歌詞,但腦海一直存留這首歌。後來終於知道她原來是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以及我當時很喜歡的《千年女王》主題曲的原唱者,小孩子的我,才沒有原先那樣那麼不喜歡梅艷芳。

儘管如此,開始懂得聽廣東流行歌曲的時候我還是比較喜歡同期的陳慧嫻,一個的形象走純情路線,一個有時妖女有時壞女孩,恕我當時真的不懂欣賞,但我亦得承認,梅艷芳是百變的,並且很有台型,那是不懂音樂及娛樂圈的人也看到的。

若果我早些懂事,應該可以見證梅艷芳踏入娛樂圈到成名,再到成為天皇巨星的階段,正如她那唱得家傳戶曉的《心債》及《似水流年》,其實早已印在腦海裡,但還是成了大人以後才明白有這樣如此有意思及動聽的歌,後來也知道她拍了不少電影,還拿過獎項。到我更加懂事之時,她的娛樂事業好像沒有早期的精彩,印象較多反而是其公益工作,我會記得她參與《民主歌聲獻中華》多於華東水災震災活動,我一樣記得她曾當過藝人協會會長,但二○○三年香港發生非典型肺炎疫情時我則因為身在外國,所以那199音樂會我沒有太多回憶,但這件事據說奠定了梅艷芳作為香港女兒的地位。

最近上映的電影《梅艷芳》翻拍她傳奇的一生,其四十年人生濃縮成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肯定會顧此失彼,不過前半部份有關她在荔園唱歌、如何獲賞識並被推薦參加新秀歌唱大賽、到簽約華星遇到哪位伯樂、再到正式踏上舞台並開始其百變形象,這半部份令我對梅艷芳認識更深。

有影評人說到電影的上半部拍得比下半部好,也許越近代越難拍是一個原因,因為那些人事物離我們近亦有相當印象,不過我覺得上半部份焦點清徹,集中以其成名路為主題,令故事容易引來共鳴。此外,不能否認梅艷芳這個人和這個故事,也與香港在上世紀中後期一段走上頂峰的歷史相似,整社會在當時開始轉型,而香港娛樂圈也達到影響東南亞、甚至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梅艷芳肯定比當時很多名人和藝人更地道和典型的香港人,到後來參與一些慈善活動,亦代表了很多香港人當時很想作的事。

電影的後半部份也許拍得並不十分理想,不過卻提醒我梅艷芳在生時作過的慈惠工作又真的不少,而她那樣長時間身體力行,並不是一時三刻或為爭取曝光,卻純粹為了善心和因為她愛這個地方的本心。

不能否認,連我這非專業電影人也發覺這齣電影有相當多的不足及缺陷,坊間似乎對這電影過譽了,不過作為要簡介一位香港女兒的過去,連繫上香港精神和情懷,這齣電影亦肯定有可取之處。

30·11·21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不堪一擊的自制能力

 

才來了兩個月的兼職導師決定辭職,理由是覺得自己教不好學生,他說上他課的學生,有多達八成在玩手機,由於他的課堂不是那些實務科目,只是有關個人成長,它的實用性不明顯且容易被比下去。他以往另有教其他七大院校,可能由於學生質素較好,較多定力,所以會有八成學生留心上他的課。不過他坦然承認他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過去他覺得自己教得不錯,挺能藉內容及手法吸引到學生,只是隨着智能電話更普及,學生的專注力更低,更容易被手機吸了去,他相信往後十年被電子奶嘴養大的學童陸續踏入校園,老師的處境恐怕更困難。

智能手機令人感到懊惱也不是今日才出現,儘管成年人常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形容時下的手提電話,但成年人自己應該都心知肚明,手提電話的害處其實也有很多,不少成年人自己也敵擋不住誘惑,每時每刻也沉迷在手機裡,搭車拿著手機,吃飯拿著手機,和朋友聚舊拿著手機,睡覺時也一直拿著手機直至頂不住,靜止時拿著手機也就算了,但行路時一直望著手機我們早已變成見怪不怪,駕車時望著手機亦時有所聞,但踩著單車又玩手機的我也見到很多次,既然如此,成年人也惟有自圓其說多點說說手機的好話和重要性。其實連成年人也控制不到而機不離手,何況自制能力更弱的年輕人呢?只是,除了見到成年人常常拿著手機睇片、玩遊戲或「八卦」友人動態外,亦有不少是玩撲克或打麻將,有幾多真的用於看書或看片以增廣知識,又或用手機以用心去連繫朋友並作關懷呢?

導師說他曾有一次真的按捺不住,沒收了學生的手機,目的也不過令他短暫半小時專心上堂,誰知道學生立即狂性大發,一發不可收拾,導師便知道不幸碰上這樣的學生會很危險。諷刺的是,當小孩子或年輕人時刻被手機吸住,我們會用成年人的權力去阻止,但當成年人亦都一樣是機不離手而影響生活,我們則覺得自己所作是有理由而繼續大搖大擺玩手機,年輕人會被動地被認為不能自控,且容易被察覺到,但很多成年人一樣控制不了,但他們叫有了自主,只要有得吃有得喝,即使一週七日每日十八小時把自己困在家中上網打機玩電話煲劇,是名符其實的宅男宅女,亦未必會如那個狂性大發的學生一樣引起關注,因為他們已在社會隱形了。這些隱形人少嗎?看來不少,我身邊親戚朋友的家人加起來已兩三個。

美國社交媒體巨擘在今後十年還會把目標轉移到元宇宙——一種全方位的虛擬世界建構,儘管成年人一如既往的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最保險穩陣、「永不會死人」的結論,但看看現今區區一個通訊工具也叫不少大人小孩的自制能力不堪一擊,還能夠相信更加千變萬化、可以脫離現實的虛擬世界不會把人類支配得更徹底嗎?

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