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這齣電影上映前,曾有一刻想到電影公司以這位香港巨星的名字及事跡拍電影,若果真是賺到錢,會否有發「死人財」的嫌疑呢?不過往後也沒有想太多,因為當時連疫情會否在社區再次爆發而令電影不能上畫也未知。
電影最終也成功在戲院上畫,甚至乎造出了亮麗的票房成績,不過果然也開始有人談論到收益應該歸到何處的問題,因為有心水清的人發現,除了一些慈善首映外,電影沒有提及電影收益會撥歸慈善團體,連部份也沒有,而有點諷刺的是,電影中有很大篇幅描述梅艷芳在生時投放很多金錢和時間在慈善工作,若果能夠在這齣紀念一位「香港的女兒」的電影的票房收益中撥出部份作慈善之用,不是更合情合理嗎?尤其這年我們跟她離世那年一樣,同樣受全球性肺炎病毒肆虐,對醫護人員或復康者的支持,正正可以承傳梅艷芳的精神。也許這說法表面有理,但我們亦應該知道捐錢和做善事是一件你情我願的事,觀眾可自行決定製作電影背後的公司是良心公司還是貪盡地發「死人財」,我們可以去杯葛或有其他行動。不過,我反而想起香港電影業這兩年受疫情嚴重影響,戲院關閉了好些時間,而直到現時為止,戲院內仍不能進食,變相以往售賣爆谷汽水的收入失去,票房當然也打了大折扣,電影公司這兩年有多大虧損不得而知,但以一套電影的收入幫補其他蝕錢電影的做法,也是中外電影業的生態。而姑勿論這齣電影的收支最終如何,但在這段時期令電影人有工作,其實也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方法。
電影《梅艷芳》其實並不完美,若以十分作標準,其實我也只能給予七分多一點而已,不過若有人問我是否值得入場看,我仍是會支持,畢竟港產片的題材已經變得有限,演員也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這齣《梅艷芳》既算是不小的製作,亦有新一輩演員參與,這趟能夠帶動一些話題其實已很難得。
事實上,這齣電影也不是容易製作,尤其是翻拍一個如此近代的人物,別說她的事情及片段容易在網絡上找到,甚至有一定年紀的人隨時可以對她說過的話、她的聲線、神髓清楚記得,這次出身自模特兒的女演員演得神似固然難能可貴,但繹演張國榮的男演員仍欠幾分神韻也屬非戰之罪。不過要欣賞的倒是製作公司把昔日的香港街景還原,令神似的演員活現似曾相識的舊社會內,已足令電影站於不敗之地了。
最後,也就是整個電影的劇情,其實每個觀眾也明白要把梅艷芳精彩的四十年人生濃縮在兩小時的電影內必有取捨,為政治源故把她一些重要的社會工作及與她關係密切的人物消失是令人無奈但理解的;而不提起她其他有損她聲譽的家人相信也是編導等人顧存先人的面子。同一道理,把梅艷芳港日戀情的男主角「漂白」,起初我亦都不以為然,但再想想若按坊間所流傳而設計那角色,豈非令梅艷芳無辜地成為被辜負及蒙羞的人物,這不是說要編改歷史令梅艷芳成為一個完美無瑕的名人,但感情事的真相惟有當事人知道,坊間所流傳的也未必是百分百真實,何況導演後來解釋的原因也是從梅艷芳的角度出發,相信他亦對這篇章如何描述有過研究,那麼就容坊間及觀眾自行決定是否合適吧。
終歸而言,這齣電影是難拍的,估計無論是電影公司、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也必承受巨大壓力,他們可能不單只是為兩餐,而有可能是為他們昔日敬佩的偶像製作一齣紀念到及代表到她的作品,他們肯定比我更想把電影拍得好。
(13·1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