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看電影,無論是西片、港產片或日本電影,其畫頭預告也必是電影《梅艷芳》的宣傳片段。當時已覺得那些宣傳片十分精彩,估計上映後必會去看。電影十一月終於上映,卻沒有跟人一窩蜂趕著入場觀看,反而是千辛萬苦老遠走去看日本電影《淺田家》,因為最起初聽到已入場的朋友說電影很催淚,而我最怕就是看太多傷感情節的電影,畢竟我不想帶著傷感離開戲院。
兩星期後坊間已有大量有關《梅艷芳》的評價,已經不再是一面倒地歌頌這套電影怎樣好得天上有而地下無,但有一共通點都是讚賞電影內把一些舊香港景觀復原,包括彌敦道及利舞臺,我倒有興趣看看如何厲害。
年輕時最欣賞和最喜歡的歌影視藝人頭十位也沒有梅艷芳的一份,可能我比較正氣吧,偏偏她卻包含了壞女孩和妖女等形象,她的一首《壞女孩》更懷疑曾被禁播,還好當逐暫長大,開始明白藝人唱的歌曲及其形象往往只為市場,而看過《梅艷芳》這齣電影,就更加知道她真的是極具歌唱天份,她是屬於舞台更是毫無疑問的。透過電影我會對梅艷芳成為天皇巨星的路更加明白,不過這套電影亦多有提及她的公益及扶育新人的事情,當綜合起來,她為社會發聲的力度及勇氣真的難有幾多演藝界同濟可比擬。當然,把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民主歌聲獻中華》消失而留下水災震災及山區工作,以及重要女徒弟何韻詩連影都沒有,我們明白要這齣電影在中港兩地上映零風險,否則可能會枉費一整隊製作團隊的苦心,不過這會令我想到一齣有關過去的電影刻意把一些過去抹去,是否有點兒諷刺呢?
電影原來沒有我想像的催淚,也許我的年紀還是小了一點,所以我對她曾在荔園獻唱、參加新秀歌唱大賽及入行是在知識上知道但沒有印象,所以電影的片段是記錄片多於勾起我的回憶,但事實上,電影的頭半截是比較好看,也許是有關天份乍現、遇上伯樂、成名……,是典型的勵志故事,尤其那一代我們有很多香港人就是從基層中長大。不過也正如一些影評人或普通觀眾所說,電影是有點鬆散及零碎,我認為後半部份是比較明顯的。
起初我也說不出電影有甚麼問題,我不會說是不好看,但一齣聽說籌備十年的電影,並由那奪得很多電影獎項的《寒戰》的電影導演執導,我其實期望故事性較強及連貫,只是電影的後半段像是失去焦點,兩段感情線當中一段不實而另一段令人摸不著頭腦固然難以說服觀眾梅艷芳因感情空缺而把餘生獻給舞台,若說到梅艷芳因掌摑事件而看透世情而多作公益善事,除了時序有問題之外,她其實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役是支持中國的民主發展,也許兩件事情都有些原因而忌諱而作改動或避談,但作為香港的女兒,其緊貼香港人的脈搏,由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到九一年的華東水災,到九七年回歸再到二○○三年的非典型肺炎,四件令香港人關心的大事有兩件隻字不提,連她曾表明愛香港寧願留在香港而不移民也不敢提起,也令電影帶出她是香港女兒的說服力減弱。最終,要貢獻自己於舞台,還是貢獻社會,還是成為香港的女兒?三條線也觸及但顧此失彼。相反,她跟家姐的親情及和張國榮的友情是令人深刻,但看來又不似是電影的主脈,所以後半截在材料豐富下而未能好好善用才是真正的可惜。
香港人似乎仍很尊重梅艷芳,亦明白編導及大部分製作團隊的困難和苦心,所以批評也來得客氣及保守,不過,作為紀念我們所尊敬的香港女兒,後半段若因種種原因而令她最美麗的一面不能徹底流露出來,尤其難得找到一個神韻如此貼近梅艷芳的人拍攝,反而是一個很大的憒憾。
(3·1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