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當不正常變成常態

想不到全個二○二○年都要與新冠肺炎疫情共渡。

年初疫情大爆發,還以為最惡劣的情況也只會好像十七年前的非典型肺炎那樣,在夏天到臨前便減退。二月頭,旅行社還照常向我們收取前往哈薩克旅行的訂金,看來四月中的馬拉松旅行團還有機會成行吧,儘管那刻都有心理準備大家或許太樂觀,最後結果也不用多說了。反而十一月的紐約市第五十屆馬拉松較有把握吧,心想去到年尾,不是已經研發出疫苗就是疫情應該受控吧。但這幾個月以來,隨著疫情在各地相繼爆發,甚至在年中過後不少地方的疫情更一下子大反彈,一些地方的情況更可用變本加厲來形容,也幾可說不等到疫苗在年尾或下年初可以生產,也不用期望生活可以回復正常了。

這一年,就是要與疫情共渡。

不能期望下半年回復正常返辦公室的工作模式,然後待忙碌的工作季度後放假去旅行,又或間中可以找朋友吃飯聚舊,一個月一次北上探望弟兄姊妹......,原來就是可以不用戴口罩外出已經很感恩了。

不要奢望這一年可以「正常」的渡過,原來這一年的「不正常」才是正常,人人都要去適應過往未曾有過的生活模式,包括自己或家人竟然可以受薪的在家工作,孩子們上半年六個月有近四個月的日子不能回校甚至外出,見到他們及與他們共處的時間大大提高,然後公園、泳池、戲院、圖書館等公共文娛康樂場所會全部關閉,圖書借了近半年仍不用歸還,甚至乎連食肆的堂食也要被禁止,看到人們要被逼在戶外進食的畫面真的又震撼又心酸。此外,這一年預計沒機會去外地旅行,亦預計不會跑到一個馬拉松比賽,這一切確實特別得連自己也不敢想像。

對一個喜歡規劃、事事傾向循規蹈矩的人,這樣的日子真的不易渡過,只不過當「不正常」變成常態,我又會懂得把生活行徑變成逆來順受、見招拆招,好像圖書館要關閉,就在兩次關門前一連氣借十本書回家慢慢看,不能外出用膳,就善用餐廳那折扣多多的優惠吃一些少光顧的貴餐廳,不能返內地探望弟兄姊妹,就多找朋友行山及說說聖經提到末世的預言,甚至不能往外地旅行,這一段時間我還多去看醫生治療身體的一些狀況。

活在這不一樣的模式中,有時都覺得日子過得挺新鮮和特別,過往未必會作的事會去作,例如和太太分別於早上和晚上到屋苑的平台看聖經及做伸展運動,過往嫌貴的餐廳今日會去買外賣,更別說今年行過很多未行過的山徑,又有說不完的抗疫題材。

既然全球人類也受影響,人人也在遷就疫情帶來的改變,受困擾的不單我一個,我甚至相對於不少人是幸福,既能保持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走動自如、身心尚算安康,且沒有任何人生大事在今年發生而受影響,就只需把生活態度變為「見招拆招」、不要規劃太長遠將來且隨時有變的模式,感恩過得一日便一日就好了,不要期望下週返工狀況一定跟這星期一樣,經過圖書館時不要以為可以入內借書,更不要以為下星期一定可以外出跑步,當抱有這樣心態,便可更放鬆的面對這不正常的一年了。

050820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在最好的時間留學去


香港的社會及政治環境情況大變,不少中產家庭未等到子女升大學便打算把他們速速送到外國讀書,剛巧一對教會弟兄姊妹便打算如此。我問他們打算送兒子到哪個國家,他們毫不猶豫便說去英國,我問他們不會選擇美國麼,畢竟最頂尖的大學學府還是在美國,他們說在中小學階段前往學習環境比較嚴謹及學生紀律性高一點的地方還是比較適合。這跟我的想法也一樣。

雖然我的留學生涯在美國,主觀上會喜歡美國多一點,但我得承認若要留學,大學才去美國罷,本來中小學留在香港應該會不錯,因為在一些硬知識上打好基礎,再接受一下頻密考試及公開試的洗禮,具備這些條件以後然後才去外國便可以從容應付大學課程,不過若果香港已經不宜久留,英國似乎也會是中小學階段的好選擇。

昔日在美國看到大部分公立教育系統紀律鬆散,學生縱有很多自由及創意,但卻不知自律,基礎打得不太好,所以我是慶幸大學階段才到美國留學,那一刻雖然我知道我在香港的成績不算標青,但基礎已比各科同班大部分同學好,所以幾年求學生涯完全不覺得太吃力。

再想想我阿姨及舅父一輩,他們出國留學時雖然已有飛機可坐,卻仍是有幾分遠渡重洋的味道,一別可能要三、五、七年才可以回來一趟,當日他們仍主要以寫信作通訊,但每每一個多月才收到,難怪家書會抵萬金,至於若有急事要打長途電話,只是當日的電話費實在嚇人,還未說更早期需要用上「電報」這個已經絕跡的通訊媒介。

只是近日因新冠肺炎及政治環境令移民及留學成為熱門議題,別說今日的留學生有足夠本錢可以兩邊輕鬆穿梭,利用現在的科技及社交媒體已叫通訊的成本及阻隔大大降低,但這樣是好是壞呢?留學的本質是體驗另一地方的生活和文化,在校園學習知識是一種體驗,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卻是另一層次的體驗,若果每逢稍為長一點的假期也飛回香港渡假,然後繼續去油尖旺、繼續相約識於微時的好友、繼續有父母出現關懷備至,甚至每日不用成本代價以社交媒體跟香港的親朋好友聯繫,實在是失卻很多體驗別國風土人情的機會。

另外,也許隨著生活條件更好,越來越多中港學生往外國留學,形成說華語的同學隨處可見,除非刻意避開,否則華裔的學生,甚至香港的學生自成一角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也許不同年代的留學生會有自己的獨特體會,但相比於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留學生,我覺得我去留學的年代是最好的年代,一方面成本已降低,不用乘坐大船航行超過三個月才到達彼岸,又有前人早已開路打下基礎,減少很多困難,另外當時身處的華人尚不算多,好像最早入讀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社區大學的中港台全職學生也各只有一個,逼我大部分時間只能說英文及跟其他國家的同學交往。此外,我不捨每年買機票回港、不捨花費太多於長途電話,於是令我花更多時間留在美國體驗當地生活,例如在冬夏兩個長假也試過駕車去旅行,又試過做暑期工等。那確是不太艱難卻恰到好處,又可體驗真正留學滋味的日子,只恐怕今日的留學生涯,已經是很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了。

040820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能持續下去才有用

 

同事為了身體減磅,估計也希望更健康,所以買了一大包燕麥片放在辦公室,希望每朝返到辦公室多吃麥片,誰知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去,該包麥片沒怎樣減少,雖然不可說原封不動放在同一位置,但看來最多只吃了兩三次。沒刻意留意同事每日吃甚麼早餐,但通常卻是見到杯麵及茶餐廳的外賣早餐,甚至見過咖喱魚旦及燒賣,惟獨沒見過麥片。的確,同事坐在我旁邊的座位每天吃色香味俱全的早餐,而我反而是持守吃麥片的一位,有時都被她的早餐吸引,不過對比我那包比她更大包的麥片兩個月便吃完然後開另一包,而她的麥片吃了三個月仍沒動,我是安慰的。

不用做研究,相信問十個人,九個人會回答杯麵和餐廳的早餐是比麥片吸引,但說到健康,不少人也知道答案,起初從一個一個有配料的麵包轉吃麥片也確實不容易,但我知道要長久做到而非一時火熱,一定要有些辦法,於是便跟從麥片食譜及其他人的建議加上少量豆漿或牛奶,甚至加上些果仁或水果,令本來十分清淡的麥片有多些味道,吃麥片做早餐的習慣至今已經超過五年,不刻意阻止自己吃餐廳的早餐,但吃麥片的習慣亦已經十分堅固了。

知道有些好習慣應該建立,壞習慣應該戒除,但既知不容易,便要找方法令自己能夠持久做落去,否則前功盡費也十分可惜。開始吃麥片的同一時間也想戒掉吃了很久的雞皮,過去面對這食物真的感到難以抗拒,但亦知十分不健康,我的方法就是先仍容許自己吃一部分,但盡量把每件雞一半以上的雞皮放棄,起先也會對拋棄這極味美的東西感可惜,但口中既有一口在咀嚼,也不會感到太難拋棄一部分,之後逐漸把放棄的部分擴大,用了約莫三年,已經可以完全不吃了,今日見到雞皮已經可以完全不為所動,這就是循序漸進的作用了。

同樣,沒有人可以一下子成功跑畢一場超過四十二公里的馬拉松,我當初也是由幾公里開始,然後十公里、半馬拉松,再到全馬,起初我也不敢說自己能否做到,但相信只要一次比一次進步,終於便會達到。

要成功,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和環境的限制,不用心急,循序漸進。記得教會有段時期推行弟兄姊妹多在平日相約相聚,或是一起祈禱,或是一起吃飯愛筵,發現有位弟兄同樣在我那偏遠的地區工作,便考慮應否一開始便提出每週相約,但大家既要在百忙中遷就時間,又不知效果如何,更重要是不知對方有沒有此同一意向,便建議先試行一個月一或兩次,不用太頻密,待後來發現大家也算幾投契,才改為一週一聚。

但有些事是自己沒有把握就別浪費時間,好像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高人提議不要出門,非不得已外出一回到家便立即更換所有衣服及洗澡,然後洗澡時要按特定次序清洗頭髮及身體……,對不起,太「離地」兼且不切實際,若果行動只需維持一星期也許能勉強應付,但從起初已肯定這疫情將段月計算,恐怕我未待感染至死便已被煩死或抑悶而死,還是採取其他較合理或持久做到的防疫方法吧,重點是不會令自己比大部分人早出現抗疫疲勞。

面對不同挑戰確要抱不同策略,要想想終極目標是甚麼,只能做到短暫或容易打回原形沒有用,要想想如何才可幫自己走得遠。

090820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克服困難跑下去


政府終於提出更嚴厲的措施,以求壓止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持續惡化,要擔心的事發生了,就是外出也需要戴上口罩,即是往後有段或長或短的時間需要戴上口罩跑步,除非我決定以身試法或不跑吧,但看來兩者都不是我的選項。
還好,這段時間早已有心理準備,隨時會全民被禁止外出或必定要戴上口罩才可外出,沒有心存僥倖,因為既然半年前沒想到可以打正旗號在家工作、沒想到所有戲院劇院會停業、全香港的食肆晚上沒有堂食……,已經聯想到沒有事情一定不會發生。
既然一早作了不能外出的心理準備,所以當知道最新措施不過是要戴上口罩外出,感覺也不是太差,更差的反而是所有食肆全日禁止堂食,令我想在家中及辦公室以外吃一餐的機會也沒有。商人一定比我反應快,觸角也更敏銳,所以當估計到香港人遲早做運動也必須戴上口罩,他們已經從世界各地搜羅可以在做運動時戴上的防疫用品了,因此當政府這天公佈新措施,跑友們已經分享到哪裡可以購買那些輔助產品甚至用後評價了,而我在新措施生效前跑了最後一次可直接呼吸新鮮空氣的緩跑後,還未預計下次幾時再踏上跑道,太太翌日已經買了一個經濟實惠的膠托讓我用,初步試過效果,也算不俗。
但願這次疫情不會有再嚴厲的措施,大家已經受夠了。
從跑步群組得知,外地不少在年尾舉辦的馬拉松也相繼取消,相信原訂在香港年尾舉辦的中小型賽事亦難以進行,看來絕大部分跑友今年也不能參加到任何賽事。但相比於其他群組,例如打麻雀群組、羽毛球群組、電影群組、戲劇群組……,我們還是幸運,因為我們倒是直到疫情爆發了半年始有措施真正影響我們,但其實除了沒有比賽可以參加外,我們平日還是可以如常四圍跑練習,而香港市民對跑步人士沒帶口罩去跑步似乎也沒太大反感,或者大家暗地裡亦知道做運動也是防疫良方,而先要責怪的倒還有那些參加宴會不戴口罩唱歌跳舞和食煙群組,更加要慶幸至今仍未聽到有受感染者是因跑步而惹上病毒。
跑步是一個十分獨立又健康的運動,所以就算歐洲國家及城市早陣子需要實施禁止外出的政策,做運動卻是可以獲得豁免。事實上,這次香港需要採取外出必須戴上口罩的嚴厲措施,還煞有介事地說明做運動不獲豁免,其實大家都知道新措施不是衝著做運動的人而來,只是若果不一視同仁,壓力反而落在做運動的人身上,何況香港人實在太醒目,只恐怕「甚麼是做運動」也可爭論一番,的確,一小時跑十公里是運動,誰說兩小時行五公里的速率不是運動呢?我的舊同學去年肯陪我到運動場步行已被我大讚特讚了!
政府要實施新措施,沒聽到幾多跑友有迴響,本來拿出專家說口罩濕了形同虛設已足夠用來抗爭,但我們明白抗疫要同心,不可計較太多,大家便默默支持就好了,若我們還在爭拗,恐怕必惹人反感,到時食煙群組又出聲爭取豁免就不好了。
我們就同心戴著口罩跑下去便好了。
300720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但願不在這一年


教會弟兄的新書剛剛七月出版,不知本來是否打算在今年的書展成勢推出,就跟我十一年前一樣,只可惜今年的書展最終取消了,有多少人會於網上看到他的書而感興趣甚至購買呢?大家心裡有數。本來這類有關個人靈性的書籍已經難以吸引當代讀者的眼球,現在連在書展這類大型場合推廣的機會也失去,縱然知道弟兄出書肯定不是為賺錢,但整個人生可能唯一一次的經歷也未能完美走過亦實在可惜。
若果人生有甚麼重大事情安排了在這一年內進行,恐怕只能大感無奈。有教會姊妹本來安排了在年初結婚擺酒,在疫情下只得改期,本以為年中情況會好轉而改到年中,誰知第三波疫情突然殺到令曙光難現。如此人生大事的日子一改再改,那不單涉及兩個人,還有雙方的親朋,一生人唯獨這一次也波折重重,他們的心裡一定很不好受。
社交媒體中看到有位老師朋友,原來教書生涯第一次做班主任,帶著學生三年,看著他們成長,沒料到第三波疫情沒有先兆下出現,教育局長急急宣佈學生三日後提早放暑假,學生考試不能完成也就算了,不少學生就此匆匆完成一個學期或整個小學階段,可憐老師遺憾地說未能為她及她的第一批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結業禮。同樣,中學文憑試放榜,不少學生被迫於家中的電腦或從手機上看成績,連回校跟老師校長說句道謝或再見的機會也沒有。
也許他們日後還有機會回校跟老師說再見,但另一位教會姊妹的媽媽卻因為這段時間身處內地療養,四月某天病情突然惡化,由於姊妹懷有身孕,未知內地疫情是否受控,加上中港兩地皆要守十四日隔離期,姊妹衡量過各種因素,最終不能返去見她媽媽的最後一面。
還有東京奧運延期,多少運動員窮多年的努力就是要參加奧運,但比賽延期了,訓練節奏被打亂,連比賽是否還能夠舉辦也不得而知,不少運動員的機會只此一次,過了黃金時期這樣的夢想便難再實現,最後可能便成永遠的遺憾。
一場新冠肺炎已經令世界大亂,每個人也難以眺望更遠的將來,而更不幸運是若果在這年安排了人生一件大事,將是更加可惜,那管終於達標可以參加殿堂級的波士頓馬拉松,或者已計劃了為母親慶祝七十大壽,又也或者是為自己和伴侶的結婚銀禧紀念而早預訂了機票酒店去挪威看北極光,甚至本來獲得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合約卻因經濟環境而失去……
二○二○年於我反而沒有甚麼人生大計,惟獨本來報了名參加人生第一個六大的馬拉松取消了,只是這次只需金錢而非抽籤或靠實力入圍的比賽,未能參加也沒太大可惜,而且工作尚算正常,有瓦遮頭,沒有非要往外地走一趟不可的情況,所以這次疫情縱然令很多很多人不好受,予我的影響確是少之又少。但不想為此高興,只想與哀哭的人同哭。
30.07.20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更加珍惜可以外出呼吸的機會


昨晚才到居所樓下的平台跳繩及拉筋伸展,今晚早了回家,思前想後是否今晚又落去跑步,但想到這炎夏晚上也超過三十度,而且疫情反彈,不知路上會否遇上超級帶菌者,出去跑步的意慾便打了折扣。不過想起專家在疫情回升之際開始建議要禁止全民外出和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即是我隨時不能再出外跑步或一定要戴著口罩跑步,想想不知明日如何,懶理雙腿仍有些疲倦,也決定珍惜今晚即使要在三十度的高溫下奔馳。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不單經濟、政治和生活模式,相信我們的心態及人生觀也有一定的轉變。
半年間經歷過被勸籲不要外出兩週,然後三個多月斷斷續續在家工作,甚至近來規定傍晚六時以後食肆沒有堂食,在交通工具及室內的公共場所一定要戴上口罩……,政府已蘊釀若果疫情持續惡化下,也有可能禁止市民外出,種種措施皆是這麼多年的人生前所未有。原來,可以自由外出、看一齣電影然後吃頓晚飯、正常地返工也不是必然。
由四月下旬起,當香港受感染的人數大大降低,然後工作也在五月份起逐漸回復正常,戲院重開,返聚會沒有人數限制,想到除了要和同事外出吃一餐慶祝,並且找方法跟七個星期沒真人見面的教會弟兄姊妹打個特別的招呼外,就是快快走入戲院看一齣輕鬆的電影。想起由戲院重開到七月中再次關閉這兩個半月內,前後共看了七齣電影和一齣舞台劇,另外吃了四次自助餐,包括兩頓是為慶祝生日,而其中六月尾那頓在九龍香格里拉酒店的自助午餐一直令我念念不忘,當時還有一些意味是慶祝疫情已過,誰知……
今日要外出好像已有點不容易,戲院、泳池、劇院開放也不是必然,戲院重開便快快去看電影,泳池重開便快快下水,但最幸運卻是最遲重開的劇院,我也有機會看一齣本地罕有的大製作,當日剛剛路經劇場發現一齣不能作到多少宣傳的舞台劇,然後還竟然有空位,便快快買票以慶祝太太的生日。
還好,太太的生日正在疫情稍為緩和之時,於是要吃的可吃、要去的可去、要看的可看,惟獨整天帶著口罩是有點兒不方便,但不必逗留家中而可以外出就好了。有美國的朋友要在家中逗留超過四個月,期間渡過了生日兼結婚週年這樣的雙重紀念日,還有香港朋友的婚禮一次又一欠延期,我能夠為太太作個小小的慶祝已經很不錯了。
當知道疫情反彈而且比之前更嚴峻,防疫措施更加多更加辣,只能慶幸在那兩個多月內有好好珍惜外出的時光,有時都難免想到疫情還有多久才完結,生活何時才回到正常。
240720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不跑不心息


香港疫情在緩和了超過兩個多月後,突然反彈到一個十分嚴峻的水平,坊間開始有意見說要禁止外出,不過因為香港人多擠逼,且大部分人居住在多層高的大樓,是否能夠執行真的具有爭議性。但工作的機構已經再度開始在家工作,這個大半年前還覺得是痴人說夢的工作模式,其實在上幾個月已經實行了並且相安無事,再加上外出進食實行過四人為上限,連晚市堂飯也可禁止,所以不敢斷言香港一定不會實施「禁足令」。
不介意在家工作、不介意幾星期不上戲院,也不介意只能在螢光幕見到弟兄姊妹兼參加網上的聚會,只是若果「禁足令」真的實行,恐怕最不習慣便是不能跑步了。
隨著疫情反彈,為己為人,其實這兩次外出跑步也加強了保護裝備,首先是必會戴上口罩才乘坐居住大樓的升降機,其次便是拿了別人送給太太的遮陰帽,這種帽子的設計是有一個特大面罩,幾可覆蓋由額頭到下巴的位置。據說這幾個月,跑友界別還真的找到專用來跑步的口罩,但別說放在臉上增加重量而不舒服,成效多大和會否影響呼吸也成疑,所以一直沒打算購買。既然口罩會因為身體開始出汗而效果盡失,我便惟有科學化地去處理,就是避免自己的飛沫飛到人家身上,並且防止人家的飛沬也飛到自己臉上,另外不許自己雙手跑步時觸碰自己的眼、口、鼻和其他東西,估計這大概便可防範到不被感染和不感染別人了。
當然,這樣是否便百分之百安全呢?我也相信不會,但正如專家所說,防疫的方法不單只是戴口罩和洗手,多做運動、有充足睡眠、多曬太陽也是有幫助。
多做運動可以防疫,也許容易令人聯想起運動增強人體抵抗力,這固然無可厚非,但我覺得更重要或者是運動令人身心舒暢及開朗。做運動排走體內毒物、釋放安多酚、加強心肺功能、減壓……,全部皆可令心情舒暢,尤其在這令人憂慮及沉重的形勢下,若果每時每刻也害怕自己患病,每日的生活空間只餘那幾百尺,喜歡的嗜好全部被一一抑制著,睡眠質素自然差,心情又不好,抵抗力也肯定不會好到那裡。
看見跑道上的跑友少了,相信疫情已經很嚴峻,甚至還不知某天會否真的不能再外出跑步,所以就更要珍惜仍可外出的日子,打好底子,保持心境正面和愉快,但也要顧己及人,最多配上多些裝備,打贏了這場仗日後再釋放地跑。這個夏天是不容易,我相信不單病毒會殺人,心境不正常及抑鬱也已經殺了很多人,只是沒有統計而已,鬥志和心態可能才是最終的致勝因素。
230720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疫情下的留學生


美國政府七月初曾發出一項針對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規定,若果身在美國的留學生所讀的學校只提供網上授課,他們便必須離境或轉到其他可以面對面授課的學校。
一看報紙及網絡新聞的標題便被吸引看下去,因為曾在美國留學,對當今美國留學生的遭遇相當敏感,必然容易代入他們的感受,看到後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美國政府不知又有甚麼理據和原因而作出這樣不近人情的規定,恐怕是逼令學校盡快回復正常卻不幸令留學生受苦的措施,第二個反應便是很同情今日的留學生,因著疫情而接二連三的打擊真不好受,先是疫情令他們進退兩難,然後又有被趕出門的感受,現在又會想八月底要開學,就算美國政府已暫緩執行該政策,回去又好嗎?這大半年就是不斷要作人生的大抉擇。
香港於三月迎來第二個疫情的高峰期,當時不少在外國留學的留學生因為外國疫情開始爆發而大中華地區情況舒緩而回流,當時的爭議並非他們把病毒帶回香港,而是返來之後沒有遵守規則自我隔離,反而外出四圍走。作過留學生,十分明白久在外地,回來後定必很想快快見見朋友及品嚐到車仔麵等特色本地小食,只是他們過分自信不守規則,令其他反感也令曾作為留學生的我感到蒙羞。
不過,三月正正是一個學期的中期,估計不少留學生也經過一輪爭扎,是留是走?相信絕不易抉擇,據說疫情開始在外地變得嚴峻並非決定性因素,而是西方國家人民普遍對戴口罩有不同的看法和文化,所以就算新冠肺炎傳染力高,不少人仍不願戴口罩,甚至歧視及針對戴口罩的人,那樣,就很難不走了。
若果我是留學生,我相信為了省回機票費用,我還是有可能留在美國,畢竟我家不是大富大貴,那個要三萬元才買到一張機票的日子,我覺得很不值得。但留在美國,我又可以做甚麼呢?只恐怕美國不少地方實施「禁足令」,找一份可容留學生合法去作的工作也不容易。
不過,我想要留下去的一個更重要原因是那樣的留學體驗。直到今天我仍覺得學得的知識只是整個留學旅程的一小收穫,最大的收穫卻是在彼方的生活和體驗,如何活在另一文化生活、如何被另一語言包圍、如何學懂獨立……,才是留學可貴之處。既是這樣,縱使不少外國學校在這疫情下容許網上遙距上課,但學得知識,取得學分,甚至日後仍足夠畢業,只是平日「放學」後走到街上,吃的仍是魚旦粉,見到的仍是廣東話粗口流利的朋友,然後茶餘飯後還是談論歐聯和阿嬌的婚姻,而不是自己嘗試煮意大利鮮茄意粉和了解美式足球或攬球是甚麼一回事,留學生之名始終有名無實。
若果這年我正值在外地留學生,肯定是有點無奈,浪費了時間也許還不要緊,最要緊是交了學費及租了地方住最後卻實踐不了留學生涯。不過,今時今日的留學生應該比我當日來得富裕,無論是花三萬元搭飛機回港避疫,或白交了十幾萬學費及住宿,應該不會如我般心痛。但無論如何,面對這疫情,大家也各有各的困難和挑戰,不少打工仔會擔心工作不保、年幼學生困在家中好幾個月肯定不好受、家庭煮婦要常常留意是否要搶奪糧食,留學生不過又有自己的獨特挑戰吧,回頭一看,原來也是學習的一種。
(20.07.20)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各有各難處


太太告訴我,教會姊妹和她禱告,希望把中國不要被美國欺壓的項目加入其中,相信太太懂得處理,所以也沒加上幾多評語或意見。在我來看,帶有政治立場的項目最好別加在禱告內,因為這題目不單不好惹,易引起爭拗,我們更不知道各國政府其實各懷甚麼鬼主義,我們這等小市民既然無從知曉,卻又要學自以為專家的人帶立場的表述及加在祈禱內容內,聽到後都不知應否回應一句「阿門」,所以面對這情況究竟應抱著甚麼心態去禱告或如何求,真的需要有很高智慧。我越來越發現耶穌活在地上的時候其言行舉止真的充滿智慧,要求就真的應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就正如這姊妹說得不是全錯,因為若果站在他們滿有愛國情操的人的角度中,中國這年間實在是被西方大國圍堵中,但究竟是其他國家眼紅中國掘起,還是中國政府那種意識型態及行為太差劣呢?我們其實不得知曉。又好像新冠肺炎一事上,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咬著說是中國做成這次災難實在令人反感,但稍有常識的都知道他其實正在轉移視線,推卸責任,嘗試從弱勢民調中反敗為勝爭取連任,他不理專家建議卻糊亂發言,其實全世界看在眼內也明白美國有這樣的總統及民族特性,受感染人數持續高企絕不希奇,只是中國人沒有受到教訓,人民常吃野味,有醫生揭露真相卻被打壓,專家叫中國人深切反省卻被媒體口誅筆伐,這個政府及這個民族被全世界鄙視也是咎由自取。所以若果要禱告,不單為中國被外國排斥而禱告,亦要為中外所有政權而禱告,叫政客不應為私利、不應被民族主義蒙蔽,要有智慧、敬畏神、愛人民……
這一年,大部分香港人就在兩種意識型態的狹縫中生存,好像那位盲目地愛國、完全沒想過自己民族的不足,以及相反地事事反中、認為中國一無可取的人,我們也遇到不少,但相比於大部分教會弟兄姊妹和朋友,這類走向兩端的還算少數。站在比較中間的我們,或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的人,不時會被批評為「騎牆」或不關心政治,但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不想關心,我們經過這年已漸感無力和無奈,又看到政府從未願意認清問題的根源所在,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一個民族、一個政府沒有絕對的好和不好,也沒有一個做法是令所有人高興,我們為何又要把自己的想法認定為絕對呢?
當身邊的環境不時有那樣盲不講理的人出現、公義公平不得彰顯、民生政策又常被政治左右,活在這地方真的又疲乏又沮喪。我間中也幻想,若果十多年前我沒有從美國回流,想想我仍在美國,心情又會否好過得多呢?
只是從美國相熟的朋友得知,原來他們被逼逗留在家中已經超過四個月,早陣子有超過一位教會弟兄姊妹的親戚受感染而去世,而這陣子甚至還有相熟的確診了。病毒不可怕,但政府的政策及人民的驕傲自大才可怕;另外,想想每日要留在家中,雖然美國朋友居住的面積較香港大,但不能外出、不能聚會、前景未明,日子也相當難過。更何況,感染數字高企,也不再單單是方便不方便的問題,而是涉及生死的問題。想想原來生處美國也有本身的困難。
人生不同時間也各有不同的難處和挑戰,若再比起非洲一些地方近日出現的蝗禍、飢荒,餓死的人數比新冠肺炎原來是過之而無不及,今日處身的地方雖然令我在精神及心理上窒息,但最少我們仍不用為生存太擔心,我該珍惜和感恩我還算是幸福的。
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