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年尾開始大掃除,先執拾一下文件櫃,整理內裡的文件,其中包含了我自二○○九年開始參加過的馬拉松的證書,順便數算一下是否真的如粗略計算的二十七次。
說真的,我沒把握文件套中包含了全部二十七張證書,儘管完賽獎牌不是次次有,但在我的印象中完賽證書則必不會或缺,也許是我比賽後沒列印出來而已。最終發現共有四張沒有了,包括是香港的中國海岸、新西蘭的霍克海灣(Hawke's Bay)、中國的廣州和阿聯酋的杜拜馬拉松,從名單中可以知道我對這張證書的著緊程度幾隨意,大賽小賽、海外本地、跑得好跑得差……,通通有份。
有人說日本跑手重視這張完賽證書多於奬牌,所以就算某些較小規模的比賽沒有獎牌,但必定會有證書,北海道的洞爺湖馬拉松便是這樣的例子了,當日跑畢那場馬拉松,卻發現沒有完賽獎牌,也有點失落,回到香港後還再三聯絡大會是否真的沒有獎牌。那時候,應該還只是跑了十多個馬拉松而已,仍著緊每個得來不易而做形各具特色的奬牌,只是近年也許因為越拿越多,已經沒早兩年般重視是否一定得到奬牌,更遑論細察奬牌是甚麼做形,甚至間中在執拾行李時還會把獎牌棄置一邊好幾天,直到太太發現才放到陳列櫃。
這次突然去執拾文件夾及數算證書,其實也源自自己想了解埼玉馬拉松的成績是幾多年內最快,因為奬牌沒有刻上時間,證書卻有此記錄。在一定程度上,證書確實比完賽奬牌有用,可惜,一經執拾,才發現我原來兩者皆已經不太重視了。
可以說,隨著參加過的馬拉松比賽越多,對每一件紀念品的重視程度也越低,起初參加過的頭幾次馬拉松,無論是人生第一個的香港馬拉松,或是作為第一個海外賽的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甚至在日本富士山、奧地利維也納、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至鄰近的泰國清邁,每次完賽也對得來不易的完賽獎牌及證書珍而重之。記得跑畢奧地利維也納馬拉松,回到香港,還曾用不同顏色及紙質的紙張列印了幾張樣板,看看那一張的效果最好才收藏起來。甚至某一段時間還想到,若果家居不幸被祝融光顧,除了太太及大學畢業證書外,若仍有時間必要拿走那堆獎牌。只是恐怕跑了廿來個馬拉松後,這種重視程度已經逐漸減退。
或者馬拉松於我已非甚麼遙不可及的事情,人們會說越是得來不易,便越加珍惜,的確,現在就算去到天腳底跑馬拉松,因為有了經驗,亦知自己能力及狀態,大概也能夠穩陣完成,例如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休和台灣的太魯閣,前者是人生首次踏足陌生的非洲大地,還於一週前才跑了杜拜的馬拉松,後者則要上上落落跑在山脈峽谷中,由於預計挑戰不容易,便減慢節奏務求跑畢全程,最終反而更輕鬆地完成,過程全不驚險,那麼我又何用特別珍惜那兩塊獎牌呢。
若要回想二十七次馬拉松,的確各具特色、風格和難忘的地方,除了完賽奬牌及證書外,還好我仍有網誌及一些照片都記錄了部分過程,不過我知道很多東西也會過去及消失,就算留在腦海中也不一定是永恆,那就提醒自己好好珍惜當刻的滿足和美妙,其實這已經很不錯了。畢竟家居的空間有限、腦海又未必能盛載太多東西,能夠做的就惟有好好享受過程和一陣的滿足,不必太強求留住甚麼,就沒有太多遺憾了。
(07•0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