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大力推薦荷里活電影《小丑》,說到男主角如何花時間鍛鍊演繹一個笑容,並說他必然是今屆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必然人選。我也不甘示弱,表示這齣電影未上畫前已在歐洲的電影展中獲得獎項,美國片在歐洲得獎肯定不是泛泛之輩或純商業片,必定不簡單,藉此證明我也有留意影圈動態。只是我還是老實地跟同事說,我應該不會看這齣電影了。
從其他電影看過有關小丑這悲劇角色,以及影評簡述,也知主軸應該是講述一個人由好變壞的過程,當中包含主角遭遇了社會不公平及其不幸際遇,在某些電影也有似曾相識的橋段。或者由於這類涉及人性內心爭扎的內容,而且本來角色並非真實歷史人物,所以演員發揮的空間十分大,歷來演過這角色的多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對今次以小丑作核心的這套電影,我完全相信電影應該十分好看,只是知道故事內容是一個人因外在環境而由好變壞,那管故事是純粹虛構,但我仍會感到十分可惜及難過。我不會否認這樣的事存在於我們今日的世界,可能在我的身邊也不時會出現,但有時我寧願不知道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畢竟我實在不想知道或在散場之時還帶著悲哀。
同樣,面對一齣又一齣由同樣那幾位香港演員主演、題材總是涉及警匪爭持的港產片,也實在索然無味。本來很想支持港產片,只是當片商知道那樣的「卡士」及題材才可在內地市場大賣,便惟有一窩蜂去拍攝相關故事。只是,這樣的警匪大作戰打得誇張不實之餘,除了男女主角及相關角色外,視其他人命如草介,對我而言,也是看得甚為不快。既是這樣,也實在不會選擇這類的電影而入場。
當然,各人標準和想法不同,對娛樂的定義也不同,如何選擇見仁見智而沒有對錯。也許曾經也不怕看那些緊張刺激死傷無數的災難或英雄電影,但當發現看完這些電影後睡眠質素總是欠佳,我也實在不想再入場令自己受罪了。
還好,不看那些警匪電影和人性悲劇電影,我還有其他選擇,近日便先後看過兩齣日本電影也是說到親情,一套是有關女兒反叛期與單親母親的母女情,並以日式便當作故事賣點;另一齣同樣是親情卻又截然不同,是有關一個完整家庭中父子的關係,父親沉默寡言不善溝通,兒子藉一齊玩遊戲機重拾良好關係。就算再早一陣子另一套日本電影,說到作妻子的日日也扮一次被殺,從而表達出對丈夫的愛意。毫無疑問,縱然便當、遊戲機、扮鬼扮馬並非一定是我們生活的部分,只是親情及愛情卻就在大家身邊,這些題材是多麼能夠引起共鳴,總比起警匪槍戰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本很想支持香港電影多一點,只可惜港產片的題材頗局限,偶有如《淪落人》般說到家傭這類貼近香港特色的電影,才知背後還要演員不收片酬才能夠成事,做成近年惟有看其他國家的電影為主。
無論如何,慶幸香港仍屬國際城市,娛樂上的自由仍大,不同類型及題材的電影伸手可及,不一定局限荷里活A級大製作或主流港產片,還有其他選擇。到底,各人的喜好大不同。
(28•1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