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四年多前因「佔領運動」而出現的社會撕裂,已經很想知道有沒有甚麼因素令香港市民自動歸邊,並且會因為「顏色之分」吵得面紅耳赤,誰想到還未有多少結論,又發生另一次運動做成更深的裂痕。
儘管從兩次社會運動的觀察所見,支持學生的也不乏上年紀或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士,甚至他們也可以義無反顧地走得很前,但比例明顯不太高。同樣,滿以為年輕的思想較開放,但卻發現比我輕的朋友,也不乏不認同學生所為。不過就我從幾次不同場合所見及了解得知,以及用上一些邏輯去作分析,我覺得做成香港人想法上的重大分歧很大程度上還是源於年齡跟教育程度。
在這兩次的大型社會運動中,不少上一代的長輩批評學生們「唔知讀咩書」,
批評的人其實就正正不知道大學生在學校學的不是單單學一套知識,而是學習從不同角度看人事物,甚至批判及質問現存的一套,了解世界是否已經變了但我們卻仍然墨守成規。其實看看不少專業團體、學者及知識份子由這次起初對修改逃犯條例而引起質疑,到往後繼續支持一班學生,也說出學歷較高者的一些思想模式和睇法。
事實上,香港上兩代的專上教育仍未十分普及,就算有入學讀書,學習大多是一些基本知識、背誦和基本價值觀如尊師重道等,更別說愛國教育更是上一輩在內地學習的重要一環,由於上一代的學習十分局限,思維及視野便難免較淺和狹窄了。當然,這樣連繫也較籠統,未必夠科學性,而我亦不會忽視不同年代成長的人受當時環境影響亦深,如經歷過戰亂或在內地經過捱饑抵餓的日子,很自然會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穩定;經歷過文革的慘況或看到六四時中共政權用坦克及軍隊對付自己的人民,亦很自然不信任共產黨;而現在的學生能夠自由上網及集會,卻看到內地不容Facebook、Instagram及Whatsapp等社交媒體,難怪他們對中共政權的魔爪越伸越近充滿不安。雖然情況不能一概而論,但從中卻又可看到某代人跟對一個政權的反應如何。
另外我也想起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那有名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先是生理需要,然後順序是安全、社會、尊重需要,到最後是自我實現。其中一個例子是我一位親戚,她在六、七月間支持了好幾次遊行,但後來她中風入院,這刻她最需要的絕對是為生存而戰多於尋找理想和社會公義;而我們生於舊中國的父母和長輩,人生大部分時間也在為溫飽及一個安樂窩而爭扎,對他們而言,自己及家人獲得安穩比一切重要。那似乎,一班原先走出來示威的學生及市民,確在追求更高層次的事情,例如理想、公平、公義,對某些人而言,例如我的年長親戚及仍擔心溫飽會突然失去的一群,那些虛浮的東西確又實在很奢侈。這不是對錯問題,而是視野及牽涉個人背景等因素。
也許對學歷較高的人而言,不單視野及角度相對較高及較闊,而且他們將來的生活倒算是較有保障,所以他們還渴望追求更高。我想這倒算是做成歸邊的一些因素。不過,也不是個個有如斯背景的人也一定支持這次社會運動,例如成長模式、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朋友圈子、道德價值觀等,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容易說明。
形成分歧的成因也許有跡可尋,但亦不一定容易去分門別類,若果我們明白這道理,知道大家也是被成長、歷史、生活和背景等因素模成今日的模樣及思想,根本不值得去跟友好及家人撕裂,因為人人根本就不一樣。
(02•08•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