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灣馬拉松後,便感到要在有生之年要在全程馬拉松中跑進四小時以內(Sub 4)成績的機會非常渺茫,因為這一次既有自己歷來最充足的準備,而當日的天氣陰涼,路線直又平坦,就算破不了記錄,應該不會離自己的最佳時間太遠,可惜成績偏偏差強人意,唯一可說的便是自己正從體能的高峰下滑。
事實上,在台灣馬拉松後回復慣常的緩跑和練習,竟然也感到體能大不如前,雙腿不同位置先後感到疼痛,另外亦感到沒有太多力氣;我倒希望是因為天氣漸熱而令自己狀態欠佳,不過天氣每年也如是,為何這情況今年才出現呢?
有跑友說跑了幾次馬拉松後,成績變化便不會太大,要跑畢一個全馬不會是難度,但要突破成績卻是異常困難,因為早已習慣了自己的速度和節奏,甚至會估計到自己在甚麼位置撞牆,然後在哪裡又會恢復,總之知道自己一定會在甚麼時間內跑完而缺乏鬥心。的確,我的情況看來已經如此了。
本來知道多跑快一點才有機會打破自己的記錄,但同時卻擔心多跑快一點可能很快便把能量耗盡,然後無以為繼,比本來成績更差;所以最後還是跟照自己有把握的速度去跑。同樣,經過比較多的訓練,體能應該是比較好而值得一試,只是站在跑道上,心理上的擔憂往往戰勝對身體的信任,即使有幾刻心理上覺得應該是時候「搏一次」,但四小時的漫長戰役,實在難以長久維持此戰鬥狀態。有人說跑馬拉松是意志的競技,我發現我越來越認同。
明白到完成了好幾次全程馬拉松已十分了不起,何況天資及客觀環境對成績的影響顯著,所以自己也盡量嘗試不作強求,儘管如此,近幾次跑馬拉松時,內心還是憧憬過可以跑進四小時之內,如上一次回到香港作賽,以及這次天氣陰涼路途又平坦,心內也不其然想過那是否就是做出記錄的好時機呢?但想還想,可惜這想法不能在連續四個多小時一直注給我動力。
不過近日卻看到一篇報導,介紹一位在體育範疇取得傑出成就的香港人,在報導的結尾,筆者問她的成功心得,她說不輕易放棄就是她的座右銘。其實那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成功格言,反而我們可能因為早已聽慣聽熟而不以為言;但在此一刻,我想到我以後何不帶著「不放棄」的精神,繼續以四小時為目標?就算跑到七十歲仍未做到也不要緊。何況,近來看到一個一直在商界打滾、在參加首次馬拉松時已有四十多歲、而過去又少做運動的老闆,略經幾次長課練習便成功做到四小時以內的成績;我何必這樣早便下定論?即使六、七十歲仍未達到自己目標又如何,重要是每次也可向目標進發,單是找到一個目標,然後努力去嘗試,已經是一件高興和感恩的事了。
(03•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