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星期先後看不同國家的四齣電影,先是中國的《北京遇上西雅圖II之不二情書》,然後是美國的《魔幻森林》,跟著到日本的《麻煩家族》,最後是印度電影《把她帶回家》;雖然很難只以一套電影便道出不同國家的風格和電影文化,但綜合過往看這幾個地方的電影,這四齣電影確又真的跟過往看過同一地方的電影有些共通點。
好像這次看《北京遇上西雅圖II之不二情書》,以及之前的第一集跟《中國合伙人》一樣,總覺中國的電影很渴求跟世界接軌,成為一個國際化而非局限在本土的產業,所以除了大灑金錢在製作和聘請人才,又讓人感受到那鋪天蓋地的宣傳,電影還要走訪更多地方拍攝,這次的《不二情書》便包含了三藩市、拉斯維加斯、澳門、倫敦和四川,再加上不少外國演員,認真國際化。相信中國的製片公司真的很想打入國際市場,顯示中國的軟實力。
相反,日本的電影則幾近相反,近幾齣因在當地賣座而搬上香港大銀幕的電影也不約而同地以當地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作題材,不單《麻煩家族》是說一個普通不過的家庭,之前看的《小花的味噌湯》、《100円的愛》、《家路》、《甜味人間》、《奇蹟補習社》等,全都是本土故事,印象中唯一例外好像只有《廣告祭•唔制》是涉及國際元素。不過,就算是小人物也可以有本身的大故事,日本電影重視家庭和倫理關係,雖然電影多是淡淡然,少有高潮迭起及曲折離奇的情節,但日本電影的淡淡然卻又總見細緻,就如日本的食物和景緻一樣。
說到全球製作數目最多的美國電影,能夠獲青睞而在香港上映的,往往是比較商業化或有一兩個可以賣座的噱頭,這次《魔幻森林》,沒有大明星,沒有新鮮刺激的故事,最大賣點應該是使用更多的CG效果;只是,這齣電影除了目不暇給的影像外,故事其實十分的荷里活形式,充滿計算,看得多荷里活電影的影迷,大概知道劇情發展下去在哪裡會有個小高潮、哪些情節和事物為往後鋪排了伏線、哪個「好人」會犧牲而激起主角鬥志,而結局大概又會如何等。少看電影的觀眾當然未必一定留意到,但只要稍為多看過一些其他地方的電影,便會發現美國電影的套路其實很相似,就算比起西方國家如英國和法國也有分別。既因美國電影早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賺錢產業,背後有龐大的分析、數據和研究知道普羅觀眾的喜好和賣座元素,不能否認,荷里活電影是吸引人,商業計算十分好,能夠在全球賣座自有其原因,不過只要稍為看得多,便會感覺千篇一律。
至於在東方世界出產另一個巨大夢工場的印度Bollywood,似乎則沒有計算得那麼多,不單片長每每超過一般人所能有的專注力,並且有膽量把政治極不正確的元素成為題材,就像這次的《把她帶回家》,大量篇幅觸碰印度及巴基斯坦的雙邊關係,而與《來自星星的PK》一樣,也大玩宗教矛盾及官員離地的元素,相信以上題材在所謂民主及自由的國家也不敢在娛樂產業中多談,想不到印度電影卻能打破禁忌。當然,不可不提印度電影多加入群舞元素,電影動輒兩個半小時以上,題材新穎,勇於譏諷社會怪現象,難怪印度電影開始在全球獲注意,常給影迷喜出望外的感覺。
四個地方,四種不同的電影風格,雖很難單單以一齣電影解釋到一個國家的廣闊文化,但從電影中似乎又看到甚麼似的,好像中國想與世界接軌,向外顯示軟實力和民族的包容性;日本人重視細節及細微的地方;美國崇尚資本主義及商業味重;印度人的靈活變通以及民族及宗教的多樣性等。
當然,區區看幾套電影,絕不敢說已認識了其他地方的文化;但總慶幸在香港仍有片商及戲院,播放一些未必雅俗共賞、叫好又叫座的外國電影,而我們也仍有自由不用只看到雷鋒或抗戰的故事,最少讓我們的世界觀能闊一點,而非只知只有一個強國。
(08•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