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應予多一點尊重





<<應予多一點尊重>>

朋友知道我看過《伊朗的士笑看人生》,便問我這套電影好看與否,心中想了一會卻仍找不到一個最合適的答案,或許是我詞窮,又或認識的形容詞太少了。

對我而言,《伊朗的士笑看人生》十分有意思,但說不上是非常好看的電影,我不會如一些影評給予五星,甚至我還覺得有些少沉悶。這很難怪,全部拍攝只在一部的士內進行,又沒有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的故事,看電影一個半小時沒令我不耐煩已顯示導演的功力可不簡單。只是,礙於拍攝成本、題材及種種限制,其實電影又很難拍出劇力萬鈞兼兼具吸引力,尤其今日我們被拍得出神入化、用上很多特技和吸引人的商業元素拍成的荷里活電影寵壞,便覺得其他電影相形見絀,實在又很無奈。

只不過,又實在非常不想以「悶」和「不算太好看」這些簡單字來形容這套電影,因為當知道這齣電影今日能夠上映實在不易,就算是不算非常好看,但單單因為導演的勇氣和堅持,並且讓我們活在自由土壤的人認識另一個世界,仍足以叫我買票進場去看這齣電影。

沒料到電影主角其實便是那位被伊朗政府禁拍電影的導演本人,但他即使被禁,仍找方法拍下去,他當然不會認為電影不會讓伊朗政府知曉,所以他知道他在這極權國家中可能會再次被捕,甚至判處更高刑罰。縱然知道,他仍找方法去拍攝,甚至找人把毛片偷運出境然後在外地上映,可見他的堅持和勇氣。就是導演的這份魄力,若以「悶」、「不好看」來形容他的電影,又實在沒情沒理。

如何評論一個人和所做出的一件事,可以是兩碼子的事,一個人平常粗口爛舌,但他的畫可以畫得很好;另一個人十分孝順父母,但工作卻毫不起眼……,評論一個人跟他所作的事可以是剛好相反,這根本平常不過,可能在你我身上累見不鮮。

不過我們很多時還是把兩個本應分開的評價一拼處理,所以一個粗口爛舌的人的畫作我們會悄悄扣分,即使一個很孝順父母的人工作平平,我們還會覺順眼及加一點同情分。世上實在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除了這一套電影,我也想起帶領教會的那位弟兄,他的演講和說話組織力實在不敢恭維,只是他卻真的能夠常常保持正面、樂觀,享受同神的同在,憑著他的行為和生活見證,又不忍心批評他笨口笨舌,畢竟講話要講得動聽往往比做得出來容易。

無論如何,儘管《伊朗的士笑看人生》不算一齣非常好看的電影,但卻十分有意義,不只是給那位導演行動上的支持,並且能夠藉此窺探一個封閉國家的一點民生和社會概況,包括傳播媒介只可報導歌舞昇平、貧窮的小偷會被判處死刑、人們的迷信、婦女的地位等,而最重要還是我們今天擁有的言論自由,否則不用旨意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齣電影,也不用旨意我可以寫到這篇網誌了。感謝導演。

09•6•15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誰之過?


連續五年參加維多利亞公園的六四燭光晚會,本來因為歷來首次能夠坐在最接近看台的球場而高興,只是當看到學生代表在致辭後焚燒基本法,卻不知可以來個甚麼反應。其實有時大會司儀喊口號,我也不會句句跟著說,因為有些口號我十分認同,有些則有保留,但我對這樣能夠同心紀念二十多年前的民主運動,並且支持平反,不要讓歷史就此過去的精神還是十分支持,並要以行動表明自己的想望。

不過今年卻多了一個焚燒基本法的環節,不只讓那些親中及建制派人物口誅筆伐,相信亦令不少燭光晚會的參加者意想不到。事後看到很多評論,就是泛民主派的議員和學者,亦不完全認同學生的做法,尤其基本法的部分篇幅,已特別保障了香港人的言論及集會等自由,即使近日因為政改問題而看到基本法內的選舉制度未必能選出一個具香港人認受的特首,但我還是覺得我們不可輸打贏要,何況,我們又真的是中國的一個部分。

縱然我不是太認同學生代表焚燒全本基本法的行動,不過我卻嘗試去想他們行為如此激烈的原因。學生要出風頭還可以有其他做法,但要公開遷怒於香港的法律基礎,必有其原因,想起他們及往後的幾代,未出世便要爭床位,然後爭奶粉、爭學位,可以預見一踏入社會便要和不少內地人爭工作和爭住屋;政府為了中港融合、提升人口勞動力及促進經濟發展,容許超過我們能承受的內地人來到香港,北區水貨客遲遲不去解決、樓價飆升、跨境學童令香港學童要跨區上學,大學的學額及奬學金有內地學生爭奪,想有其他電視節目選擇卻否決最具誠意的申請而不作解釋……,更氣憤是面對這些錯誤的政策,那些親中議員、商賈、及所謂愛國團體,不是為香港人發聲而只為自己的利益發聲,不少人有怨無路訴,便只好歸咎於問題的最源頭。

一個只面向中國的特首從何而來,就是由利益集團小圈子選出的特首;為何是小圈子而非沒篩選的普選?不幸二十五年前制訂的基本法便是答案。今日焚燒基本法的大學生代表,以至今日仍在學的一群,絕大多數在簽定基本法時仍未出世,他們雖知道每日升旗,新聞前播國歌,但對中國卻沒有血濃於水的感覺。

身邊的確已湧現一些朋友,他們對中國的觀念比我弱,誓死不去中國旅行,認為香港和中國是完全兩個獨立體系,文化、制度、價值觀等完全不同。我不會只管一味責罵或批評他們不愛國、不知歷史和不飲水思源,但令他們越走越遠是誰人?聽到中國國內所發生的事是誰做成?去到國外的野蠻行為又是誰之過?

我不得不承認我對祖國的觀念已跟下一代人有分歧,但有分歧不代表對錯,卻是因為成長中經歷及學習所成。讓本來是白紙一張的耳聞目睹的是誰?向他們提供教育的是誰?令他們對身為中國人身份有保留的是誰?我還是比較體諒他們。

10•6•15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小眾電影



又去了看一齣在香港只有五間戲院上映的電影。這齣名叫《天才少年的奇妙旅程》的電影雖然也是來自美國,但相信因著導演來自法國、說的又是蒙坦拿這個沒有出名大城市的州份,再加上一個頗特別的題材及有點荒誕的拍攝手法,所以無論電影在美國或在香港上映,也沒有成為主流。

知道這齣電影只因閒來無事想看電影而又不想看《賤熊》和《未來戰士》,於是到網上找找才無意中找到。要在暑假這個熱門檔期脫穎而出獲青睞真的不容易,就是宣傳也欠奉,不過卻被故事簡介及不俗的影評吸引,所以即使走得遠一點,還是樂意去看看。

這年剛剛過了一半,印象中先後看過《數造之才》、《上帝的男高音》、《的士司機笑看人生》等幾套小眾電影,而每套也令我印象深刻、喜出望外,那種滿意程度往往大於那些荷里活商業大片如《復仇者聯盟II》和《加州大地震》等,而今年唯一令我感到興奮的大片就只有《侏羅紀世界》和《星際啟示錄》了。公平一點說,其實我所看過那些商業大片仍算不俗,尤其是那些特技效果和製作,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只不過,當一班漫畫英雄又再排除萬難聯合一起對付壞人,然後男女主角在重大的天災人禍中仍是一樣奮力生存為要一家團聚……,多看幾次相類似的情節,便估計到下一部分如何發展,甚至是結局,那樣驚喜必然少了,那便失去了那種喜出望外的感覺了。

看小眾電影雖然有時要走到九龍灣再轉接駁車輛,或是到油麻地,但由於題材多元化,間中帶有不同國家的風格,不墨守同一樣格局,每每能夠令人感到意外之餘,還可擴闊視野,增廣見聞,好像《的士司機笑看人生》便讓我們略知伊朗的實況,電影雖未有那些荷里活電影精彩,卻反而令我印象深刻,看了之後覺得有意思,不枉費那兩小時。同一情況放在大商業片上,只覺《復仇者聯盟II》帶出衝破恐懼的主題是勉強,《加州大地震》所講的親情是造作。

的而且確,那些小眾電影雖各有可取之處,但礙於題材及風格,劇情進展每每比較慢熱,未必容易吸引到早已被縱壞了的觀眾;之不過,若果能夠細味及思考當中情節,卻能夠發現不少意思,好像《數造之才》和《天才少年的奇妙旅程》也是說到人類如何聰明也好,還是需要有愛,這樣的題材其實十分正面,根本適合一家大小去看,但遺憾這樣的電影被逼歸於小眾之類,因為全港只得區區數間戲院上映。

不是要否定大製作大電影的價值,作為娛樂,也可以簡單直接,充滿官能刺激;每日生活和工作已夠複雜,若還要花太多思考,題材太沉重,也不是人人受落。人人對娛樂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可否定不同電影的意義,但只希望小眾電影在香港仍有市場,仍有五間戲院上映已足夠,但願不好再少。

22715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還要再去的地方


 
製作以色列的相片冊,再次想起這個去年難得一到的地方,並且不禁暗暗的對自己說,人生有機會一定要再來一次。

近年去過不少地方,但並非每個地方皆令我有重遊的意欲,有些是印象麻麻,好像新加坡,直頭沒想過要再去;有些即使給我感覺不錯,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市,但想到世界如此大,人生時日如此短少,若再花時間「翻炒」曾到過的地方,恐怕將錯過其他有趣的地方了。

不過對以色列這個地方,就真的可用念念不忘來形容,這不單在我重組照片時勾起我不少回憶,並且發覺自己對當地不少遊覽地方意猶未盡,很希望可重遊舊地,來過「深度行」。

事實上,上次前往以色列,已經感覺不錯,有至親的家人相伴,自己還十分感恩參加了旅行團,有好的團友,又有不俗的導遊及領隊帶隊,才可平安踏足這個常被戰火陰影籠罩的地土,進入種族問題極其嚴重的一個個旅遊點;只是,上次到以色列畢竟是參加旅行團,雖然由伯利恆到橄欖山、由戈蘭高地到加利利湖、再由大屠殺紀念館到死海也讓我們踏足過,但旅行團始終離不開走馬看花,踏足的地方多,但卻要付上代價,就是難以深入了。

去到以色列,不免會去到很多基督徒耳熟能詳又重要的歷史遺址,但礙於時間限制,以及其他團友對基督教的認知水平,往往未能好好細味便要離開,最典型的例子相信莫過於耶穌昔日釘十字架前所走過的苦路,除了只能夠踏足全段十四段中最後的五段外,該處遊人如鯽,早已被擠得水泄不通,令原先以為是重點的參觀點,變成最沒感受的一個。我真渴望若果再有機會,希望可以再次踏足這些地方,甚至可以默想兩千年前的景況。

除了一些地方意猶未盡外,亦有一些地方是在上次旅程中沒有踏足過的,好像南部有一個地方,據說展示了昔日會幕、聖所和至聖所真實大小的模型和介紹,又好像由橄欖山通往耶穌昔日受審的地方、和門徒吃最後晚餐的閣樓等,據稱也大有可能是歷史真跡而上次未曾到訪的。

不能否認,沒有熟悉當地環境及社會的導遊指引,一定不能如上次般輕鬆以短短一週時間遊歷眾多景點,並且去每處地方定必遇上較多困難;何況,以色列政治及民族衝突嚴重,令這個充滿爭論的國家常處於一個不穩定局面,上次從以色列返回香港不久,便發生了幾次重大衝突。所以相信要到以色列深度行,未必是短期內可發生的事,但我一定會牢牢記住這個地方,有機會必然重來,並且要更深感受當地風土人情,搭乘當地的公共交通工具,甚至還要學一兩句希伯來文!

21715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送上最後的關心

認識半年多的弟兄終於離開人世,他所患的是可怕的骨癌,聽說這癌症對人的折磨最大。

最後一次探望他時,已經再聽不到他一句完整的說話,他所能的反應只是隔著氧氣罩發出一下「嗯」、「吾」這樣的單字;他坐不是坐、躺不是躺,以一個側身半坐半躺的形式仰在病床上,他的姿勢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其實挺辛苦,但相信這才是他最舒適的姿勢了。

大半年前透過一位內地的教會姊妹在醫院認識他,他的癌症其實已經到了末期,只是他仍能說話、仍能躺坐,而且頭腦尚算清醒,間中拿起手提電話,看起來可說與一般年輕人無異。但往後在這大半年探望他,無論在醫院、或在他的家裡,他的情況明顯一次比一次差,說話亦比上一次困難,其實我們也深知他也差不多走到人生的盡頭。

這次與幾位弟兄姊妹過關後,我和太太便匆匆去吃午餐,其他弟兄姊妹則慢條斯理左揀右揀,我們也理不得他們太多了,反正他們對這位初信主的弟兄不太熟略。

和這個弟兄的認識其實還不過半年,半年內探訪他的次數亦只有四、五次,不過由第一次接觸,便對他有著一份莫名的親切感,他就像人人家中的「細佬」,需要被愛護和關懷。我和太太既向他傳講主耶穌帶來的救恩,亦教他如何祈禱,以求減輕痛楚,甚至求神醫治。在談話的中段,這位弟兄哭了;我想,主的愛感動了他,同樣,他亦感受到我們這本來不相識的人對他的關懷。

我們的情誼就此建立起來,除了約一個月一次的探訪外,我們還運用社交媒體與他聯繫,教他看聖經,唱詩歌,他的反應比我們預料的正面。只是,同時亦知他的情況每況愈下,間中痛苦難奈,亦頻頻進出醫院;而有好幾次,他亦婉拒我們探訪,只是我們知道能夠探到他的次數其實早已踏入倒數階段,若非令他反感,我們還是希望多探他一次。

來到最後一次探訪前,已聽聞他的狀況不是太好,所以我們一去到內地,便匆匆去找他,他這時已不能對我們有正常的對答,主要還是透過他爸爸和哥哥了解情況,而我只能作的,就是輕拍他的肩膊、握著他的手,我們甚至連鼓勵的說話也不知怎樣說。

為免令他太倦,所以我們沒坐太久,便決定離開。臨離開前,跟他有最後一次眼神的接觸,不知何解,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再見」不單是這次探訪,並且是在肉身上跟他的「再見」,再相見的可能便在天家了。

人生從未如此要跟一個即將離世的人說再見,這一別因為恐怕是永遠,所以令我覺得尤其沉重,究竟我會否有想跟他說的話未說,想跟他作的事未作呢?但就算想說、想作,亦已經不是這刻去做了。
返回香港三日後,便聽到這位弟兄離開的噩訊,我的預感沒錯,也欣慰自己盡了力、珍惜了機會去探望他。

相信沒有人希望他離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他的離開可能能減輕他的痛苦,回到天父的懷抱;想到這裡,我也但願大半年前給他所傳的福音,絲毫無誤,他自己亦有真誠悔改,決志歸向耶穌。因為將再沒機會了。

在最後一次探過弟兄後,跟他的爸爸在醫院門外談了一陣,才知他其實早於一個月入院之時,醫生已說他隨時會離開,但他還是「等」到我們來探望他多一次,並且讓他收到我多次想送他但每次也忘記了的心意卡,心中一陣酸痛,好像有些缺欠,眼淚亦不禁奪眶而出;不過,想起同行的其他人,縱是有心卻遲遲未有行動,我想我還是應該為自己盡了力、珍惜了機會而欣慰。

(03715)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沒有公平


一些西方國家有平權法案,以保障弱勢社群以至婦女在教育和就業等範疇獲得更公平的待遇,例如規定大學必須預留一定百份比的學額予非洲裔或拉丁美洲裔等學生,避免他們因整體家庭背景及資源較貧乏而失去入讀大學的機會。平權運動的原意是好的,因為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令不公平的世界公平一些。

不能否認,這個世界是不太公平,有人的父母比較富裕,可以聘請補習老師提供協助;相反,家境較清貧的家庭除了難有額外資源協助下一代之外,甚至下一代還有機會在求學時期便要半工讀,不能專注學業及考試,以美國為例,清貧學生多集中在非洲裔及拉丁美洲裔的家庭。本來那些平權法案便是要打破這不公平的局面,最少由下一代開始有較公平的教育機會,可打破一個個惡性循環。

誰知未達致更公平,卻又引來另一些不公平,因為輪到一些白人學生,本來在客觀公正的公開試中分數及排名也足以入到某些大學,卻又因為那些平權法案,而令成績及排名較差的學生取得最後的學額而非他們,要知道白人也有清貧學生,就算他們有家庭環境較好的條件,那也是上一輩的事,因上一輩的緣故而令下一輩失去進入大學的機會,亦實在說不通,這個情況,便叫做逆向歧視了。

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真的很難達到完全公平,即使某天可以做到所有家庭的客觀條件一樣,人人有電腦、沒有補習老師、也不用半工讀,但人的內在因素還是難以改變。正如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早熟及早開竅,所以在十五六歲考公開試時,正當女孩子已經認真備戰,不少同齡男孩還正邊流鼻涕邊打機,所以現時大學大部分學系,女孩子的人數比男孩子多,正當男孩子終於開竅,卻早已失去入讀大學的機會。過去,還因為社會重男輕女的情況而訂立保障婦孺的制度,但今日男女比過去更平等,卻還有早熟遲熟這些更抽象和難以量度的因素,相信真的沒有人懂得如何立法,保障遲熟的人也獲得公平的入大學機會。

就是連重視公平和人權的西方國家,也沒法做到公正平等,可知這個世界真的沒有公平,也永遠難以達致全面的公平。所以有人大喊「唔公平!唔公平!」,其實不過說出一個人所共知的情況,又有甚麼好申訴呢?既然這個世界難有真正的公平,那麼與其投訴制度「不公平」,不如努力地面對現實,逆來就順受,看看最後走哪一條路,然後心存正面的踏上。

今日有人或會因遲熟,或因父母請不起補習老師而失去入大學的機會,但識得感恩的人會知道生於沒有戰亂、不用一早輟學以養家的年代,最少也可完成中學階段;然後想想行行出狀元,擁有大學學歷並非是高薪厚職的唯一條件,亦有不少人因禍得福。成敗原來也可以由性格作決定,並非單單由不公平的條件控制。

儘管世上絕大多數東西是不公平,有時亦令我們氣憤和無奈,但卻因此可以讓每一個人編寫自己獨一無異的故事;而世上還有一件事是人人平等,就是終有死亡的一日,那管有錢無錢、早熟遲熟、男或女……,我們一日還必須向上主呈上我們自己的「故事」。

17•6•15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跑長跑的人


<<跑長跑的人>>

在機場跟一起參加長跑比賽的團友道別,告訴她們全因她們一同落場參賽,才對她們的印象徹底改觀,否則只會覺得她們是一班令人退避三舍而又嘈吵的港女。

也許我真是先入為主,又帶有一些主觀,並且是賣花讚花香,不過我對跑長跑的人,的確存有幾分好感。我十分相信跑長跑的人最少絕不會是壞蛋,甚至還必定有個人之處而值得欣賞。

相比於大部分運動,跑長跑更講求後天的努力,一個超過十公里的項目,絕不能不練習便落場參加,練習越多,作賽的時間便越短;有人可能平日不做運動,練習了一次然後便跑十公里,最終便要以一個多小時才完成,而參加半程及全程馬拉松則更甚。所以要麼勤練習,要麼便辛苦作賽,而無論是選擇前者或後者,也需付出努力以至血汗,只是選擇遲或早的分別;並且此項運動一定是在戶外作賽,沒有冷氣相伴,大部分時間又一個人孤獨苦悶作戰,沒有這樣心志的人大概不會「攞苦嚟辛」。相反以其他運動如打乒乓球為例,打得激烈的雖然也可以滿身被汗水濕透,但這些運動講求的天份比較多,而且作賽時間可以很短,又沒有跑步的苦悶,隨時落場也可玩過高興,所以這些運動不易看出一個人的能耐。

有能耐的人,往往有較強的意志、紀律性和忍耐力,他們的性情差極有限,不容易貪求一時之快,所以一個人能夠參加得上長跑,可以預計性情不會太差,而他們有些還能夠運用本身的耐性及堅毅在工作或其他範疇上,以達到成功。我自己到現時為止就沒有在任何一個馬拉松賽事中見到有跑手在賽事前或後食煙,亦未曾聽到被捕的黑社會人物是參加長跑運動,反而在其他運動則時有所聞。

本來單車運動也能鍛鍊人的意志和耐性,可惜近來常聽到新聞,報導一些單車手十分缺德,不只把單車上的音響開得大聲,甚至在路上刻意阻礙車輛前進。雖然這大概只是個別單車手的個人操守,卻可看到這項運動不一定能鍛鍊出好性情。

所以,今日我不單只喜愛長跑,也喜愛及欣賞每個參加長跑的人,他們絕大部分也能夠刻苦,會為目標而努力,甚至忍耐力驚人,有能耐抵抗一時的吸引力。

儘管如此,還得重申其他運動也是好的,會花時間做運動的人,大概也不會花得上時間做傷天害理的事,何況做運動釋放安多酚(Endorphin),令人有愉快感覺,一個人快樂就自然少想到作壞事,所以人家不跟我跑長跑也不緊要,只要做運動便好了。但要保證做運動時不會交上損友,或要找個好伴侶,我會鼓勵人家跑長跑。

18•6•15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適應力


 
教會一位年輕姊妹被裁,離開工作了多年的公司,離職後去完旅行及相約一些朋友聚首後,也要面對現實,思考自己的前路。本來她尚算年輕,又有工作經驗,以香港今時今日的就業狀況,她應該不愁找不到工作,但一個月過去、兩個月過去,才知她仍在猶疑,不清楚自己的前路。

我想,關鍵是她逗在同一間公司、同一個崗位太久了。

從好的一方面想,今日能逗在同一間公司三五七年,某程度上代表她的穩定性,不容易跳槽,相比今日年輕人上班幾個月後便動輒離職,這位姊妹應該頗受僱主歡迎;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逗在同一間公司好一段時間,亦大大降低了她的適應能力,每日返工同一條路線、回到同一張辦公桌、面對同一班同事、每月每日處理相近的任務……,年復年之後,便會成為牢不可破的習慣,除非一直做到退休,否則一要作出轉變,便覺得是世界末日。

有時多手在港鐵拿起一份免費招聘雜誌,隨意揭幾頁,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竟然也有一些不寒而慄的感受,一來發現市面上原來沒有完全適合自己的職位,二來想起要膽粗粗寄求職信然後或要去面試,既害怕自己不易轉職,又害怕求職失敗;但其實我在這份工作才逗上三年半,想到我姑且也有這份感受,那麼那位在同一公司工作多年的姊妹,感受必定更加深了。

想起昔日初到這機構工作,同事問起我的工作履歷,她們竟然羨慕我能夠試過在不同地方從事不同的職位,那時我完全不覺得是甚麼,亦不害怕很快便需要去另一站,後來才知詢問我的同事原來已逗在這機構超過十年,難怪她們只有羨慕的份兒,卻不會嘗試去闖一片新天地。

若逗在一個人工不俗、福利好、人事關係不錯、工作量合適又可準時放工的地方,當然沒有需要為保持適應力而另謀高就;不過人真的會生於憂患而死於安逸,我們不能以為今日的生活、工作和環境狀況會永恆不變,而不變亦未必是對我們最好。

沒有工作可以介紹給姊妹,惟有將累積的經驗向她分享,「船到橋頭自然直」,世界充滿了很多不可能和意料之外,她需要改變心態然後行出第一步,沒有人知道跟著會遇上甚麼結果,正如我第一日返工前也不知道這是一份我一直渴望尋找五日工作的一樣。

11615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印度航空

知道我們乘搭印度航空到大阪的朋友,也煞有介事的提醒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首先是揀位時不要揀就近厠所的,免得被臭氣所害;其次是機倉內咖哩味彌漫;最跨張的卻是空姐服務甚差,可以將飛機餐「飛」到小小的餐桌上。對朋友們好意的提點實在心領了,但知道他們的經驗都是本來自朋友的朋友,我最會提防那些以訛傳訛的搖言,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一分錢一分貨幾可是真理,有誰叫我與內子慳錢不搭國泰或日航呢?在復活節期間以如斯價錢找到機位及酒店房,已很感恩了。再者,這不過三個多小時的旅程,怎樣也不會難以熬過來。其實,我倒想見識一下印航空姐的「絕技」,怎樣可以準繩地將飛機餐「飛」到小小的餐桌上。

最終,在機上來回的旅程還沒有如朋友描述的可怖,回程時若非去了一次厠所,整整兩小時也不知厠所就在兩排座位以後;咖哩味倒是有一點點,但提供咖哩餐的航班有此味道又何足為怪呢?只是可惜的是沒有看到空姐「飛」餐,沒能拍下來與好友公諸同好。

出發前兩天,被幾篇剛放上Blog的文章所吸引,我倒認同該作者所說,印航的根據地畢竟仍是發展中國家,其航班自不應與歐美航空公司所比。不錯,飛機是殘舊了一點,並有誤點的情況,但服務還不算壞,前往大阪一程時看到空中服務員用了五分鐘,由機尾行到機頭,再在頭等倉的行李格給我找一份中文報紙。回程時在飛機起飛不久便立即派發小食,還以為就此罷了並慶幸事前買了蟹腳便當打底,原來還有正餐供應。其實那些小食免了也未必會引來話柄,但航空公司仍顧及乘客為趕這下午二時的航班而無暇午膳,所以先奉上小食以解燃眉之急。

當然,比起慣常乘搭的飛機仍有一定差距,但絕對沒有朋友的朋友般要被眨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