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西方國家有平權法案,以保障弱勢社群以至婦女在教育和就業等範疇獲得更公平的待遇,例如規定大學必須預留一定百份比的學額予非洲裔或拉丁美洲裔等學生,避免他們因整體家庭背景及資源較貧乏而失去入讀大學的機會。平權運動的原意是好的,因為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令不公平的世界公平一些。
不能否認,這個世界是不太公平,有人的父母比較富裕,可以聘請補習老師提供協助;相反,家境較清貧的家庭除了難有額外資源協助下一代之外,甚至下一代還有機會在求學時期便要半工讀,不能專注學業及考試,以美國為例,清貧學生多集中在非洲裔及拉丁美洲裔的家庭。本來那些平權法案便是要打破這不公平的局面,最少由下一代開始有較公平的教育機會,可打破一個個惡性循環。
誰知未達致更公平,卻又引來另一些不公平,因為輪到一些白人學生,本來在客觀公正的公開試中分數及排名也足以入到某些大學,卻又因為那些平權法案,而令成績及排名較差的學生取得最後的學額而非他們,要知道白人也有清貧學生,就算他們有家庭環境較好的條件,那也是上一輩的事,因上一輩的緣故而令下一輩失去進入大學的機會,亦實在說不通,這個情況,便叫做逆向歧視了。
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真的很難達到完全公平,即使某天可以做到所有家庭的客觀條件一樣,人人有電腦、沒有補習老師、也不用半工讀,但人的內在因素還是難以改變。正如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早熟及早開竅,所以在十五六歲考公開試時,正當女孩子已經認真備戰,不少同齡男孩還正邊流鼻涕邊打機,所以現時大學大部分學系,女孩子的人數比男孩子多,正當男孩子終於開竅,卻早已失去入讀大學的機會。過去,還因為社會重男輕女的情況而訂立保障婦孺的制度,但今日男女比過去更平等,卻還有早熟遲熟這些更抽象和難以量度的因素,相信真的沒有人懂得如何立法,保障遲熟的人也獲得公平的入大學機會。
就是連重視公平和人權的西方國家,也沒法做到公正平等,可知這個世界真的沒有公平,也永遠難以達致全面的公平。所以有人大喊「唔公平!唔公平!」,其實不過說出一個人所共知的情況,又有甚麼好申訴呢?既然這個世界難有真正的公平,那麼與其投訴制度「不公平」,不如努力地面對現實,逆來就順受,看看最後走哪一條路,然後心存正面的踏上。
今日有人或會因遲熟,或因父母請不起補習老師而失去入大學的機會,但識得感恩的人會知道生於沒有戰亂、不用一早輟學以養家的年代,最少也可完成中學階段;然後想想行行出狀元,擁有大學學歷並非是高薪厚職的唯一條件,亦有不少人因禍得福。成敗原來也可以由性格作決定,並非單單由不公平的條件控制。
儘管世上絕大多數東西是不公平,有時亦令我們氣憤和無奈,但卻因此可以讓每一個人編寫自己獨一無異的故事;而世上還有一件事是人人平等,就是終有死亡的一日,那管有錢無錢、早熟遲熟、男或女……,我們一日還必須向上主呈上我們自己的「故事」。
(17•6•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