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家的感受

在越來越商業化及規範化的社會,甚麼大節慶和大節日也一年年的倒模出來,農曆新年就最為明顯,年三十晚是吃團年飯兼行花市,初一拜年後則是賀歲波加花車巡遊,打開電視一定聽到某某明星師傅在說十二生肖之運程,初二是在黃大仙寺上香加放煙花,期間加插鄉議局主席不請自來替香港和沙田求籤,初三是車公誕兼賀歲賽馬,現在還加插了到林村許願,只是不知將定在哪一天。現在已進化到不用看電視新聞,便可預測九乘的新春內容。

的確,縱然社會要堆砌這些節目才可令農曆新年多幾分過節氣氛,但年復年千篇一律的流程,卻也令這個華人最重要的節日逐漸變得沉悶和項目化。

還好,農曆年不可少的始終還有到親戚朋友家中賀年的節目。在這個資訊方便卻令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的年代,一年一次能按傳統及習慣探望一下親戚朋友始終是一件好事,親戚不會暗地裡質疑「無事不登三寶殿」,而朋友亦不用找其他噱頭便可聚一聚,一年還有這最少的一次見見面機會,而非靠社交網絡的一個表情、一個符號、或一個字,便代表了知道對方近況。

在我而言,一年間見到朋友的機會還多,但和親戚聚會的機會卻明顯比昔日少,可能人大了,各自建立了家庭,社交核心亦不知不覺的轉變,想起年幼時在外祖父母家中賀年後,便由二舅父贊助眾人一起到海洋公園或睇一場電影,相信今日就算有人贊助去旅行,也難以集齊原班人馬有這樣的家庭節目。

所以,這一年如舊到太太的家鄉,即使知道將清閒得有點悶,還是帶著樂意的心情出發,因為尊重她一家的賀年傳統,親戚間惟有靠這樣的一次說說彼此近況,看看去年還要手抱的嬰孩,今年跌跌碰碰也走了幾步,而這些機會,相信只會遞減而不會增加。

還有到伯娘家,十年來第一次見到那不生性的堂弟,是他終於鳥倦知還,還是大家要十年才碰上一次,我都不知道,但看到伯娘滿心歡喜為兒子預備開年飯,即使不知甚麼時候到達仍在所不辭,又一次籍新年感受母愛的偉大和無條件,家的價值就是這樣。

這一年,外婆去了美國過年,所以新年前後陪同母親渡過更顯重要,我和妹妹年三十晚打破傳統和媽媽再吃多一頓團年飯,但我們這餐不吃中菜而去傳統餐廳吃份黑椒鐵板牛排餐,然後便到旺角花墟行花市;大年初一,早上才吃了素菜不久便又吃午飯,雖然安排十分不合理,但每年總按傳統有雞、有魚、有豬手吃,就算吃得飽過食自助餐,仍樂得有此開年習慣;不過,最深刻還是母親過年前給我們的壓歲錢,我們都不小了,卻還是像年少時按傳統給予壓歲錢。在她眼中,我們永遠是她的孩子。

農曆新年,我不會跟人家去林村或大球場,到寺廟上香求福就更加不會,亦不會煞有介事打開電視看花車巡遊或賀年煙花,但我卻定要更加珍惜每年一次名正言順探望親人的活動,因為這些賀年活動提醒我人與人的關係,尤其是當人的距離更疏離而變得更加自我之時,惟有在家人中讓我看到母愛、也讓我知道跟我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原來在過去的一年過得怎樣怎樣。
4•2•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