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肯亞作客一個半月,總不能每餐都到外邊的餐廳吃飯,而事實上我們所到的小鎮,也沒有幾多間餐廳供我們選擇,若有需要外出吃飯,原來當地人大多數都是到酒店去。不過,那裏的酒店跟香港的酒店是有些分別,我們在香港一般除了甚麼喜慶節日或吃自助餐之外,其實甚少前往酒店用膳,因為在香港的食肆選擇多的是,既然那邊的餐館並非普遍,那麼酒店便肩負起同時作為食肆的作用,也許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酒店吃飯也不如我們前往酒店吃一餐那麼隆重其事。至於在那邊酒店吃一頓飯的價錢,大概就如在香港茶餐廳或快餐店吃一頓飯的價錢,對我們來說當然並非太昂貴,只不過對當地人來說,那個價錢已是他們一至兩日的人工了。
無論如何,雖然我們前往肯亞的教會團隊都能夠輕易負擔起到酒店吃飯的價錢,只不過我們礙於給當地人的見證和印象,加上每一餐也是大同小異的食物,我們其實一個星期只會有一至兩次前往酒店吃晚飯,主要還是星期日主日,避免長長的一天之後還要為着晚餐而費煞思量,兼且我們還可以輕鬆交流一下該星期的得著。
不能否認,活在香港是相當幸福,因為我們可以選擇的食物及款式數之不盡,就算在香港及中國大陸因地理或天氣不能種植到的,我們也能夠透過不算太昂貴的價錢買到進口食物,好像在任何一個季節我們都能夠品嚐到士多啤梨及藍莓一樣,只不過由於肯亞當地居民的收入及地理條件不同香港,他們主要都是吃來自自己國家甚至附近農村出產的食物,除非前往大城市才會見到比較多入口的食物,但價錢卻是自己出產食物的數倍以上。所以在肯亞的一個多月來,我們大部份時間也是購買當地農戶出產的食物,於是我們所能選擇的東西就相當有限了。
起初,比我們先到的教會弟兄姊妹還說他們每日只會吃蔬果,幾乎把我嚇到不敢踏上旅途,但後來發現他們只不過是按自己的飲食習慣而已,就算我們在小鎮的街市,也能夠買到肉類及蛋類這些東西,在當地的超級市場甚至還可以買到罐頭、蛋糕、意粉及即食麵,所以在那邊生活的人還不至於只能吃到素菜類食物。
儘管如此,在肯亞的市場能夠買得到的東西還是比香港巿場買得到的少,再加上有些東西實在不是我們亞洲人吃得慣的,選擇就更加有限,就好像當地出產的粟米,不知是不是因為當地比較少雨水的緣故,他們的粟米是非常乾及不容易進食,當看到當地市場的菜販都要特別把粟米磨成粉狀再製作成他們的一類特色食物,就可以知道其實當地人也不是人人吃得慣的。至於比較接近我們亞洲人口味的菜蔬,主要就是蕃茄、青瓜、椰菜和一種叫Sukuma wiki的蔬菜,有翻譯叫這種蔬菜為綠色蔬菜,質感介乎菠菜和大白菜之間,但偏向苦澀一點,另有一種就是現在香港非常普及的羽衣甘藍,但那一種羽衣甘藍又跟我們認知的略有分別,但同樣也是比較粗糙,並非人人喜歡進食,所以我們最常選擇的東西還是離不開蕃茄和那類似大白菜的蔬菜。
由於我們所居住的臨時短宣團隊屋的煮食工具有限,加上我們知道過來這邊並非旅遊渡假,所以我們對於一日三餐也並非太講究,早餐我們大多進食麥片或當地出產的蛋糕,午餐間中會有教會姊妹為我們預備蕃薯粥,我們只需要略為思考晚餐吃甚麼,不過為了省時並且由於選擇有限,我們很多時都是以蕃茄及大白菜,加上意大利粉作湯意粉成為我和太太的主要晚餐,而我們很感恩在初到肯亞不久,便有機會到一個大一點的城市,當地有一間比較大型的超級市場竟然有售賣越南製的米粉,還加上那個超級市場看來比較衛生,於是我便在那裏購買了一些牛肉碎,最後我和太太在個多月缺乏正式的湯水下,便多以肉碎伴以蕃茄和大白菜及湯意粉或湯米粉作為我們的主要晚餐,有時則以椰菜代替大白菜,又或自行製作蕃茄肉醬意粉,而間中亦有和我們同住的教會大姐姐主動說要給我和太太預備晚餐,她會製作蕃茄牛肉伴薯仔,另煲一些米飯,令我一週總有一兩天能臭到米氣。
我在肯亞一個半月的三餐,就是這樣的渡過,對於我這個比較在乎量多於質的人來說,其實這樣的食物也不算是太差,而一週一至兩次在酒店吃的晚餐,我多數會選擇羊肉和牛肉,另加上薯條、薯角或烤餅,這樣的食物其實多吃了也會厭倦,不過想起當地人不是容易吃到這些食物,就算羊肉或牛肉再硬,我們也都是帶着感恩的心去進食。
至於當地我最喜歡的食物就是在香港賣得比較貴的牛油果了,我們幾乎每兩餐就有一餐有牛油果吃,價錢也只不過是兩、三元一個大大的,菠蘿其實也不錯,但因為開菠蘿的工序較複雜,所以不是常吃到,所以也難怪有弟兄姊妹以蔬果作他們在肯亞的主要食糧。其實我們所居住的肯亞小鎮,由於附近也有全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所以也不乏淡水魚供應,不過曾聽過有位前往短宣的弟兄說過,當見到當地居民會在湖邊洗澡、洗衣服和洗電單車的時候,究竟我們還敢不敢吃當地的淡水魚呢?就由我們自己決定吧。
怎樣也好,在當地也總算認識過那邊的部分飲食文化,雖然一個半月也未能夠讓我完全的習慣,但最少也體驗過和見識過,也知道我真的居住在一個豐足的城市。
(09·09·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