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又再興起北上消費,雖然我對這「玩意」的意欲一直都不大,但對於北上消費這個名詞其實早已經不陌生。
在我人生中最早出現北上消費的應該是當年仍就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段時期開始流行起返中國大陸購買A貨,當時好像流行甚麼翻版CD、手袋和銀包等,於是有一次真的和一位死黨兼同學在某月某日帶着戰兢的心情過關到羅湖城逛逛看,由於當時還未懂得賺錢,卻又開始知道甚麼是「牌子」,並已經可以自己出境過關,於是我們便學人去趁熱鬧並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買,在我印象中我只記得當年買了一對籃球鞋,那當然是A貨,還很記得同學覺得藍色比較好看,我卻買了紅色,至於我們當時還有沒有買其他東西就真的沒有印象了。由於那時北上消費的人打正旗號是買翻版冒牌貨,所以當時政府及坊間也有不少軟性宣傳說冒牌貨不好,當然在那時年少無知及有點反叛的時候又怎會想到知識產權或質素的問題呢?最重要就是便宜及跟着潮流!慶幸在買了那一對我覺得幾便宜又好看的籃球鞋回來穿着了不太久,鞋底很快便脫落,這樣的經驗一定好過千言萬語或怎樣的教化。
不久後我便離開香港到海外留學及工作了,直到好些年後待我返回香港,當時好像已經有另一種北上的消費的模式,這可能在過了十年八載之後香港人對知識產權的認知已經提高了,並且因為冒牌及翻版貨的質素實在太差,所以那時候北上消費並非要去買冒牌或翻版的貨物,而過去一河之隔的深圳主要就是吃好東西、去揼骨和享受水療按摩了。還記得那潮流去到一個比較瘋狂的地步,就是連我在美國返來香港渡假的教會弟兄姊妹,也會找我安排一個北上去水療中心過一夜的行程,坦白說在那些裝修得相當誇張的水療中心消費真的是相當便宜,就是過一夜才一百元多的人民幣,便已經包含了一次按摩,然後在按摩後可以一直坐在休息室坐到天光,休息室又有不同的娛樂設施提供,例如看在香港要收費的足球賽事,又可以游水、使用按摩池、打機等,還有無限任取的飲品和水果等,這樣的「旅程」應該都試過五次以上,不過由於每次按摩都不太舒服,亦覺得每次來到就是為按摩而按摩實在太無聊,又不是有真正的腰酸骨痛而有這樣的需要,所以返去深圳作這樣消費的次數也不算太多。另外當時由於在香港的北區工作,到羅湖過關只不過是十分鐘的車程,於是真的有一次跟同事們在放工後到深圳吃一頓晚飯,那時候最有名的餐廳好像叫中森明菜和西湖春天,只不過當一班人山長水遠走去吃好東西,自不然不會叫一些經濟實惠的普通食物,要專登叫一些「貴夾唔飽」的東西,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從來不覺得到深圳吃一頓晚飯是很便宜。不過我知道這樣的消費模式至今仍然流行,就算是我亦仍然有家人間中返去深圳找相熟師傅揼骨,既然那邊的勞工比較便宜,亦沒有分香港那邊比較專業或這在香港這邊才是正貨,那麼間中返回深圳揼骨也不是甚麼道德問題。
後來應該是新冠肺炎疫情中斷了中港兩地的一些往來,但隨着去年關口重開,再加上不用使用甚麼健康碼,還有交通配套比舊日更方便,於是北上消費再一次成為「潮流」與熱話。而這一波的消費模式,還涉及牙齒保健及護理、配眼鏡及驗身等過去需要專業人士處理的項目,飲食及娛樂亦固然不在話下,甚至還增加了到深圳那些超大型超級市場的購物熱潮。我對於這種更新的北上消費模式沒有怎樣的意見,身邊有少數朋友加入這熱潮,間中會試試返回深圳過一夜,體驗一下比較便宜及性價比比較高的消費模式,而事實上我亦不會否認香港某些行業的服務質素真的不敢恭維,我自己對他們那種服務態度不滿意,又如何強迫別人繼續在香港接受那種服務及支持本地消費呢?
不過我亦十分肯定在深圳的消費的確比香港便宜一截,其中我最喜歡以珍珠奶茶為例子,就是在香港購買一杯手搖飲品動肆都要三十到四十多元才一杯,但在內地就是有信譽的連鎖店舖,幾元人民幣到最多二十元便可以買到同一樣的手搖飲品,於是每當我因某些原因經過深圳的時候,便會買一杯手搖飲品給自己。我告訴自己我並不是不支持本地的行業,因為平時在香港不會買手搖飲品,所以我並沒有因為買了內地的手搖飲品而不光顧香港的相關店舖,誰想到身邊竟然都有幾位朋友跟我有同一樣自我安慰的「良心」消費行為。
(18.06.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