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教會弟兄祈禱,他的禱告事項是代為記念他的父母,因為其年長父母的身體狀態在近月明顯轉差,縱然我們知道老人家身體狀態下滑未必跟特定的客觀環境有一定牽連,但我們也不敢排除要兩老長時間困在家中可能就是關鍵成因。不要說老人家,其實要我兩三天困在家中,甚至兩三星期、兩三個月足不出戶,即使可以外出亦處處受到限制,恐怕我也會是首先患上抑鬱的一個。
外婆已經九十多歲,與女傭住在一起,媽媽和最年長的舅父現在每週三晚去探望外婆和跟她們吃飯,這行動已經持續半年,即是自從疫情開始,四個年齡加起來超過三百歲的人便常常走在一起。起初,因為無論政府或專家也建議減少聚集,所以對他們的行徑也不表認同,只是細心再想,若果一直持續多星期、多月也堅持零探訪,其實對缺乏關心的長者也不會易過。對我而言,既對防疫及關顧想盡量取得平衡,所以也只是平均一個月才探望外婆一次,但自覺也實在太少了,不過媽媽及舅父的探訪次數又好像太多,究竟平衡點在哪裡呢?尤其他們年紀亦不輕,時常到訪街市,防疫意識又偏低,真擔心他們會被感染,然後再感染年老的外婆,到時若有甚麼情況他們就真的責無旁貸了。
只是隨著疫情持續,政府實施的防疫工作亦越發嚴厲,但卻不知一切會在甚麼時候回復正常,也明白若要繼續長時間限制老人家的活動,可能他們最終未必因肺炎而患病,卻因為心情抑鬱令身體情況每況愈下,若給一位老人家選擇,可能他們寧願死得開心也不要發悶的生存,即或明知他們真的寧願這樣選擇,我們會怎樣做?帶著一定的風險繼續常常探訪,還是保證零感染而一次也不探望他們呢?這真是兩難。
所以當弟兄告訴我,有研究指出長者每日懶得起床,全日沒精打彩,其實是他們真正步入衰老的象徵,往後日子會更加難過,我對此深信不疑,而巧合地他的父母在甚麼限聚令實行前還好好的,照樣每日到樓下飲茶、晨運和買餸,但自從政府對食肆實行諸多限制,他們也少了外出,避免犯法,亦擔心自己感染再惹到家人,從此他們少外出,當終日無所事事,缺乏目標和方向,一早起床幹甚麼好呢?我也不知這個是否就是當中的關連了。
所以我常說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顧著心靈和精神健康,這個政府只著重抗疫,訂立種種限制,但不少卻是矯枉過正、不近人情,好像為減少人群聚集,就連小孩的禧戲設施及長者的二人象棋台也封了,更別說禁止食肆全日堂食,因為在政府眼中,因病毒而死的人會有數字,但因疫情而間接令心理及精神受創的卻不會有數字紀錄。
在這人類百年一遇的困難中,真的要有智慧及正面的心態面對,病毒固然可怕,我們要提高警覺,做好基本防疫措施,但亦不可以太恐懼,令我們產生不必要的憂慮和抑鬱,又或因自己的過分擔心影響其他人的身心靈,身體健康要緊,心理及精神健康也重要。這次疫情已經變成一場持久戰,惟有有全面的身心健康才可以打到真正的勝仗。
(07•08•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