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在香港發生的社會運動雖然令大部分香港人很不開心和無奈,但這一年亦確實令我們更認識自己、更認識這個地方和予以我們新的體會,最少對我而言是這樣。
這次風波由六月發展至今,我們可能會很想知道為何社會撕裂如此嚴重,做成藍黃陣營壁壘如此分明是甚麼因素,但漸漸我卻發現這樣的政治分歧原來從不罕見,世界上很多地方根本就是社會常態。不過直到看到在香港德高望重的米高嘉道理寫給香港人的信,才進一步明白就算這個社會有政見分歧,也有我們的特色。
也許我自小學也知道香港是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所以我知道我們過了新曆新年後很快便又過農曆年,那邊我們吃聖誕大餐,轉個頭又吃月餅又食糭,就算婚禮和葬禮也可以自由選擇以不同形式進行而不會引來旁人側目,更別說我們能夠認識中西文化、語言和制度。只是我原來卻一直忽略了殖入香港人及整個社會的管治模式和意識型態,過去所知也許只是表面,但睇得清楚的老前輩卻讓我知道這個地方還包含了兩樣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思想,難怪這個歷史不長又細小的地方,類似的社會運動一而再地出現。兩種想法各有市場又互相交融著,卻又誰都不易改變誰,因為因文化帶來的差異根本從來難分對錯。
既因如此,我們倒要慶幸帶著兩種不同意識型態和管治體系的人一同存在一個細小的地方,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能和平共處互相補足,甚至建構了一個充滿特色的香港。但在一些時候,我們或有分歧,但多元卻更豐富我們,亦注入更多朝氣和生命力,令這地方更有趣。
當然,也許在經歷這場風波後,香港已再不一樣,起先或見人不斷抱怨過去那拼搏以力爭上游的價值觀已不復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已不再可靠、連過去引以為傲的安全城市已經一去不返,看到政府或電視臺製作的宣傳片時也不禁黯然神傷。但正如一些專欄作家及評論所說,這些宣傳片其實已用了十多二十年,每逢要振奮香港人心便製作大同小異的片段,但究竟香港人的想法是否仍跟二十年一樣,獅子山下的精神是否一代復一代卻完全不變呢?想起昔日膾炙人口的港台劇集《獅子山下》因為說到草根階層掙扎求存而成為經典,今日再說這題目又有多少人有共鳴呢?
香港其實也不斷在轉變,這一波運動甚至或會令香港有大改變,可能從此週末示威成常態,可能我們從此十時前要匆匆回家,可能從此我們要小心選擇衣服的顏色……,但更可能是我們獅子山下的精神已經跟上世紀末不同,今日我們人人爬上獅子山亮起手機形成一條燈鏈更加成為我們的驕傲。
原來香港不單沒停留,更沒倒退,已經向前中,我們只是一時適應不來,但香港人的適應力從來不簡單,這次風波又一次次看到香港人的厲害,就好像一位教會弟兄在某個週末晚上兼一個高危區域舉行婚宴,既不能改地方和改時間,地鐵又要早收車,便安排旅遊巴士在散蓆後送賓客離開;同樣,現在知道你們在那邊「打」,我們就知到要去另一邊繼續和家人友好相聚,原來尚算正常的生活仍可繼續。
這一役,原來我們也有很多學習,我們也更認識自己的地方。
(25.1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