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一位熱愛跑山的朋友在社交媒體作一個回應。事源一次跑山賽有一位參賽者提著雨傘比賽,最起先在這群組貼上這穿著跑衣、掛上號碼布並提著雨傘作賽的有趣相片的網民應該覺得這件事很值得相榷,所以便把相片放出來,但他還算是有品地先把該參賽者的樣貌及號碼布打了格子,算是保護這次的「主角」。當然,從該貼文者的簡單幾句描述,大可看出這貼文者是不齒那參賽者所為,意思是既要參加這類戶外要出汗的比賽,卻又要提著傘子遮蔽陽光。各人各有想法,其實只要不妨礙或傷害到別人,即使對此也感覺有趣,就當趣聞一則看看便好,誰知當我看我朋友的回應時,原來前前後後已有百多則回應。有甚麼好說呢?就快速看看,誰知回應者的討論原來已發展成罵戰了!
網民對這事情的意見紛云,支持及反對的比率大致接近,但意外是貼文者反而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既有人認為他主觀,文筆帶輕蔑取笑別人的態度,又有人認為他不應附上相片,起初貼文者還嘗試力撐,但後來似為了息事寧人,已經認低威以求終止討論。
早前舉行的香港馬拉松,一位從未參加馬拉松的年輕人爆冷成為港人冠軍,還未來得及高興香港長跑界有了接班人,這位年輕人起步時一件稍具爭議性的行為曝光,於是跟提傘參加比賽一樣,又成為網民的爭論熱話,攻擊的當然不只那件有爭議性的事情,並且是主角的背景、回應及態度,甚至還引發網民互相攻擊。真想不到事情可以越說越遠,又是以情緒化的罵戰作結。難怪有網民也說這個群組變了質,本來好好的讓跑友分享跑步心得,卻變成一個夾雜了不少粗言穢語及人生攻擊的群組,恐怕這也不是創立這網站的人的原意。
這個世代的確越來越恐怖,本來資訊流通或以社交媒體拉近人的距離是好的,但人們卻可以隱姓埋名,不用成本不用代價不用露面便可隨便利用資訊流通的優勢在社交媒體裡糊言亂語及對別人肆意攻擊,這些媒體發展才十多年,慣用這種社交形式的人還未佔大多數,往後會如何呢?
不能否認,我也是受惠於資訊流通,例如近年往外地旅行訂酒店,除了考慮地點及價錢,更在乎旅客的評價;看電影也一樣,多了看影評,因為發現世上真有些高人可以提供想不到的見解和知識。同樣地,兩次貼文引發罵戰的事情中,從很多客觀的評論也令我想得更闊,例如,提著傘子跑步其實會阻礙其他參加者的視線,現今相片即使打了格子其實也可以容易從坊間流傳的原相對照找出真人,這些皆是我起初沒想起而透過網民分享而得知。
但客觀和主觀之間從來沒有一條清楚界線,正如如何做到言論自由跟壓制言論也一樣不易拿捏,若是要求人人自律,肯定是天方夜談;但要政權出手前,我們能知道檢點恐怕也沒有可能。只想到這世界真的會越來越危險,往後一代在表達及接收上如何做得合宜,我自己就不懂得回答了。
(09•4•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