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眼前兩套口碑不俗的亞洲題材電影,一套是有關印度教育制度及社會窮富懸殊的《起跑線》,另一套是廿多年來第一齣荷里活製作但主要演員皆是亞裔面孔的《我的超豪男友》。若單單希望要看一套有深度又有意義的電影,原先估計《起跑線》應該明顯評先;但想起這晚收工下班身心已疲勞,而睇完電影不久便會去睡覺,為免被嚴肅又認真的話題困擾至徹夜難眠,最後還是揀了相信會較輕鬆的《我的超豪男友》。
未入戲院前對這套電影的認識只知是有關一個美國移民第二代的華裔女子原來有位超級富二代男友,原本以為只是有關交往產生的誤會而引發連篇趣事,並以此帶來連續三週雄據北美票房冠軍三週的佳績,誰知電影原來還言之有物,超過我的預期。
事實上,電影在頭半段實在有些胡鬧,我還曾想怎樣一班亞裔富二代如此揮霍及炫耀也可令北美洲的觀眾自掏腰包進場?難道是喜歡做假為面子的華裔老闆不斷包場和篤數,又或是非華裔觀眾也一時被騙?但被騙入場也頂多一週吧,現在消息傳遞迅速,是好是壞很快現形,誰知第二週仍穩坐首位,總應該有些原因吧。說時遲,那時快,電影中女主角跟男主角家人及出身的矛盾逐步浮現,中段也開始知道電影的主題及意義在哪裡了。
電影令我喜出望外的原因除了頭一部分設定的背景在紐約,令我這個曾在這裡升學及工作的人感到十分有親切感外,往後便是涉及一些文化差異的題目了。電影很容易令我回想起初到這個西方國家的大都會時所面對的文化衝擊,甚麼個人及英雄主義、推崇勇氣、相信制度和法律,跟我昔日所活及所經歷的有所不同;還好我還年輕,認識及適應那截然不同的文化也不難。但這樣的經歷或多或少也是對我的文化衝擊,仍記得我當時總喜歡以這些文化上的差別作功課的題材。
在初到美國的日子,雖然華人已經是一個不小的社群,但仍未至於成為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大的勢力。在康乃狄格州(Connecticut)的社區學校讀書時只有包括我在內的三個全職學生來自大中華地區,即使後來在紐約市繼續升學,學校亦有華裔老師,但溝通仍要用上英文,而當時的華人同學還是比較單純,聽說比較有錢的也不會去紐約,留在紐約的多是內地移民,而有錢的多來自香港的中產家庭,並且多是去了生活環境較好的美國西岸或加拿大的多倫多和溫哥華。
但不過數年後開始一邊讀碩士一邊工作,中國留學生的比例明顯提升,並且再不主要是當地移民的第二代;開始聽到土豪的名字,有華裔學生駕駛保時捷返NYU(紐約大學)。與此同時,韓裔的勢力亦不能少窺,三星電話竟然一時拍得上蘋果。只是這個時候,我也差不多返回香港生活了。
文化上的衝擊肯定是我在美國多年來一個主要課題,所以當日特別喜歡《喜福會》、《飲食男女》和《喜宴》這些涉及文化題目的電影。但日子過去,當離開大學校園和美國好一些時間,昔日那處處令我作文化比較的習慣亦已淡化,突然殺出了《我的超豪男友》這樣有趣的電影,令我不期然回想昔日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反思,甚至乎想想今日亞洲人的地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今日的非亞裔人士會怎樣看我們?若果我今日才到外國留學,我會否是另一個只甘於在校園用中文溝通、安於被強大祖國護廕包圍的小香港人呢?感謝電影給我新的文化衝擊。
(09•0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