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期內先後看了美國荷里活的《我的超豪男友》和印度電影《起跑線》,除了皆牽涉亞洲兩個地方的當今情況和文化,故事也有很大篇幅說到社會階級。
在《我的超豪男友》中,女主角是美國紐約的華裔移民二代,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紐約大學的經濟科教授,在第一次要見男方的家長,才知男方來自新加坡富甲一方的大家庭。女方在知識及地位上其實已不遜色,只是男方卻更顯赫,女方其實並不稀罕男方的家底,只是男方的家人、朋友及身邊的三姑六婆卻認定女方貪圖家財;此外,男方的親朋好友一直也活於上流社會中,吃最好、住最好、玩得最瘋狂,女方雖不至於沒見識,但仍對於投入男家的生活及圈子顯得格格不入。至於在《起跑線》中,已為人父母的男女主角為要幫女兒入讀印度五大學府之一,搬進了富豪區,跟富豪打關係,而事實上,他們已屬於中產階級,明顯比電影描述過的基層好了一大截,只是活在富豪階層或上流社會中,他們還是十分吃力。
有關那些略帶誇張的情節,相信部分是虛構,只是相信該些情節很多還是取材自實況,世上總有飛上枝頭變鳳凰的真人故事,亦有一心望子成龍的家長,千方百計也要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的一群。年輕時總覺得這些故事太動人和勵志,可以不被框框所限並成功打破命運安排,造就一段上流人生的感人故事,實在非鼓勵更多人有此心志不可;但長大了,見識多了,經歷多了,反而覺得自古以來要「門當戶對」真的有一定道理,不是甚麼實質框框形成不可穿越的界線,而是知識、眼界、教養、社交圈子做成的分歧才是最實在。
無論男女的婚姻愛情、或是大人小孩子投入不屬自己的圈子,即使朋友間,也牽涉很多關係上的互動和言行舉止,不同的知識和眼界影響話題、見解及內容,差異大的教養令旁人感到礙眼,而不同的社交圈子繼續影響各自不同的性情和為人。這些分歧已足以做成人與人交往的障礙,愛情和友情能否持久,也會看這些交往的元素和經歷。曾經於粉嶺工作時認識一位成長於沙頭角的同事,她一生踏出這一帶地區的次數屈指可數,家人仍迷信吃香爐灰可治病,走到市區如出國般的大事,同事其實很年輕,但跟所有同事幾乎也建立不到話題,而我亦覺得要建立友誼也實在困難。
也許我應該慶幸我的父母沒有強逼我走入上流或跟我格格不入的圈子中,令我一直可以活得舒服自在,亦間接令我身邊交往的朋友甚至太太也是背景比較相接近、可以有很多共同話題、並觀點相近的人,我從來不用死撐自己有甚麼雄厚家底,有多少個工人,父母從事甚麼行業。還記得曾有一個親戚,不知何解要死撐自己活在十分富裕的環境中,在我仍很年幼之時,若跟他們一起時他們會不容我在其他人面前多談自己住公屋等背景,另當乘座他們朋友的車子,他們會要求載我們到私人屋苑,落車後再靜靜轉乘巴士回家。如此一件事至今仍烙印我心裡,還好也只是發生寥寥幾次,沒有做成陰影。但藉此知道能夠活得真原來是相當舒服和幸福,但要活得真卻並非必然。
(26•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