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但求平安上路


九巴兼職司機於新年前造成重大交通意外,做成大量人命傷亡;但補救的辦法卻是暫停分派工作予所有兼職的司機,那巴士公司似乎沒有看到問題的徵結所在,而是用最不用腦的方法達致政治正確的目的。

每日搭車上下班,也轉乘巴士、地鐵和小巴,連同閒時搭乘電車和輪船,惟獨的士是最少搭乘的一種。根據經驗,越是大公司,職員的質素越有保障,雖然有時不免流於機械,但亦總不會太差,也許員工較珍惜在大公司的一切福利和保障,培訓亦較全面吧。較少接觸到地鐵的司機,但在機械和自動化的操作模式中,司機的態度也未必能做成太大的影響,反而是巴士和小巴司機,的確會很容易看到良莠不齊的狀況,尤以小巴更甚,而聽說的士司機的服務更差。

坦白說,雖然十日前才發生巴士意外,但我對巴士司機的態度和服務還是滿意,間中雖有急剎車、不等候已經追到車旁邊的乘客,但感覺情況是比從前減少了,要怪責反而應該是越來越多只顧埋首打機而忘記下車的乘客。現在看到巴士司機穿著的制服光鮮企理,看到司機們臉上流露出自信,相信他們大部分亦尊重自己的專業。當然,在常常搭巴士的人生中,間中亦會遇上黑口黑面的怪司機,我亦只求路程平安便是了。

而要我最頻密地祈求平安的反而是乘搭小巴之時,可能礙於小巴較之輕盈,卻又比路面佔大部分的私家車體積大,所以司機左穿右插已是慣例;此外,超速、在路中間停車上落客、忘記和故意不停站等,亦非罕見。雖然部分小巴背後也屬於上市公司管理,但我估計政府對小巴的規管應該比對巴士的小,所以小巴公司對員工的管理也鬆散很多,例如小巴司機不會穿著制服之餘還會見到有司機穿著拖鞋駕車,有時把收音機開得大聲就連乘客喊叫下車也聽不到,更不用說幾時開車幾時到達完全沒譜可循。

在我來看,香港涉及公共交通意外的事故不算多,重大事情少有發生只不過是幸運或有制度保障;當年南丫島海難是船長嚴重失誤、工作態度欠佳,而這次則據稱是涉事司機與乘客鬥氣,有可能開快車作報復。有時想起這些人的工作態度只得搖頭,他們總高傲地認為自己的技術了得而莽顧路上環境變化莫測,又要把自己的情緒和衝動凌駕於自己的責任,別說這樣十分不尊重自己的工作,就連收了人工而應該付上對公司和對乘客的基本責任也欠奉;不期然也會聯想到日本人敬業樂業的專業態度,不單巴士和旅遊巴的司機,就是只對自己負責的的士司機,也會穿著整體,下車替乘客開門,而一個售貨員常常保持笑容,就是購買便宜的東西,也禮貌地收錢及找續。他們不看自己的工作是否基層,總之在崗位上就有應要有的態度。

不久前在日本沖繩,乘搭單軌列車時剛見到一個新手給導師指導,新手在每個站開出列車前也做出一套動作,似乎是開車的五步曲之類,其實在這些自動化的列車上,車長的工作十分有限,但新手在每個站也一絲不苟地做好一套動作。他們真的尊重工作,也尊重自己。這才是很多香港人及中國人工作時應該要擁有的態度。

200218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尤其珍惜這個農曆年


不知何解,尤其期待這個農曆新年的來臨。

自去年年尾知道自己會主責一個二月初的大任務時,心中便暗喜今年終於可以渡過一個開心和無憂的農曆年。仍記得過去三年有兩年不在香港渡歲,而再不久前的農曆新年,就是因為一個大型活動在農曆年假期兩週後舉行,令那個假期過得不太暢快;今次的大型活動則在假期前兩週舉行,不單不再需要憂心工作,甚至還加添有活動完成後如釋重負的良好感覺。

去年初因著太太剛結束六年多的工作,所以特別和她往中東和非洲來一次長途旅行,還記得農曆年初一是在非洲跟到當地旅行的中國人甚至歐洲旅客說「新年快樂」。我雖然不否定那是難忘的另一個新年,但失卻和親人共渡節日始終感到略有所失。

嫲嫲於去年八月離世,雖然她在生時也已經盡力多去探望她,但至今仍對於去年沒有在農曆新年跟她賀年而耿耿於懷,尤其爸爸前年病逝後,每當今日想起嫲嫲去年在老人院獨個兒渡過節日,而去到這個農曆年就已經再沒有機會去補償,心中那份悔疚和歉意就更大了。

相信一種失去了便不能再挽回的感覺令我今年尤其重視農曆年能夠和親人渡過,外婆已經九十多歲,媽媽年紀亦不少,特別是外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我也不敢說明年能否仍跟她一起過年。同樣,太太的父母近年亦先後取了長者咭,即使他們身在內地,過節平淡得彷似跟平日一樣,但我仍覺得值得花一些時間與他們一起共渡。

自農曆年前兩週的活動完結後,心中滿有期望的等候新年的來臨,我希望能夠逛逛花市,辦些年貨,年三十晚回家跟媽媽吃飯,然後大年初一一如過去前往媽媽和外婆家賀年。這些事情今年通通能夠得償所願;期間我甚至還思考往後若仍有機會,是否應該堅持繼續這樣作呢。

人生似乎踏進另一階段,曾經覺得新年時候香港的街上逼滿人,到處也排隊,有點難適應跟平常不同的生活習慣,而上一代親人間的瓜葛有時又令家人的相聚不太和諧,那倒不如趁最少三日公眾假期往外透透氣、避避年,不要為所有有關新年的安排而煩惱。其實,這些事情今日仍然存在,但卻覺得和家人一起是更加珍貴,值得叫我不再為那些小事避走他方。

不去行街也沒所謂,今年的四日假期除了大半和家人共渡,其餘便花時間做家務如把衣服放上天台晾曬,又在年初一破天荒打羽毛球及吃健康餐,然後跑了兩次步。這些「創舉」也不失為我做就一個同樣有意義和豐富的新年假期。

 200218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半紅不黑的爸爸




往貨倉整理爸爸的遺物,因為歷史博物館有興趣借用他生前的大作,包括相片、底片和雜誌。聽到這消息當然高興,因為除了給爸爸在歷史留名外,也局部替我解決如何處理爸爸遺物的問題,雖然博物館用得多少、存留得多久仍沒有定案,但到底仍是一件正面的消息。

爸爸生前也可算是上世紀中後期香港出版業界的半個名人,尤其在體育運動出版方面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尊稱,雖然他還未至於成為香港的傳媒巨子,但他的名聲在行內亦算不弱,就好像這次歷史博物館需要找材料,不少老行尊立即向館方推薦必要借用我爸的東西,證明他的江湖地位仍未因他離世而被淡忘。再說,在我這代人中,不少人曾經是我爸雜誌的讀者,包括這次跟我洽談的博物館館長,也因我爸的出版留下了一些集體回憶,所以有這樣一個尚算有名的爸爸,我亦感到與有榮焉。

當執拾東西時,看到他留下的傑作,由他最早期初出道摸索市場而不太成功的刊物,到打嚮招牌的代表作,甚至他在生時出版最後一本要向外界證明他仍是市場一份子的雜誌,當中包括無數相片底片,我也不得不驚訝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和記錄。心想,若要好好整理和善用這些東西,我需要花上多少時間和資源呢?

或者遺傳了他的基因,我長大後亦有製作書刊的興趣。先是大學時主修傳理系學科,然後第一份工作包含出版的任務,雖然往後也曾協助印製宣傳單張,但出版已不算是我事業的主要部分了;反而好幾年前曾以玩票性質出過一本有關自己信仰的書本,然後每次去旅行後也以相片及文字集成個人遊記供自己重溫和留念,再加上寫網誌這樣業餘興趣,已是我跟傳媒最個人性的關連了。而這樣製作自己小小「作品」時有時也叫我感到精神疲倦,何況爸爸以此成為他四十多年的事業養活一家,又成為香港一代人的精神食糧就更加厲害了。

面對爸爸留下的瑰寶,我的心情的確是矛盾和複雜。在一方面,我是愧疚不能承繼他的事業而好好善用他留下的東西,或是在商業上,或是在傳承歷史上,我確感到吃力和無助;只是在這個紙媒步入黃昏的年代,也許我同樣應該慶幸我爸只是個半紅不黑的出版人,所以我沒有一定要承繼他事業的巨大壓力,而就算去承繼,相信時勢也會告訴別人我未能在當今營商及傳媒生態下生存到也不過是非戰之罪。

在承續他的過去與走我今日要走的路中,我仍在摸索如何其得一個平衡。儘管我並非那個能夠把他的基業發揚光大的好兒子,卻亦沒有成為要把他的遺產賤賣出去以讓自己維生的不肖子。今日既然我爸留下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香港的歷史及文化遺產,我為爸爸感到自豪之餘,大概只需尋找珍惜和有力保存這些東西的人便是了。

 180218

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面對壓力


又到一年一度要主責的大型活動,在會展租了我工作機構歷來最大的攤位參展,今年還要面對新的高層,又要為機構新成立的附屬分支作宣傳和介紹;但與去年的開放日一樣,活動前一晚還是睡得甚安祥,差不多達到「一覺瞓天光」的境界。不是早幾晚因加班太多工作太操勞而令自己過分疲勞,亦絕不是自己對工作不上心而不介意成敗,但我相信除了有主的祝福,也因為過去累積的經驗逐漸叫我能夠駕馭壓力,當然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也是重要因素。

首先當然要感謝父母自小已讓我參與運動,而參與了運動又自然參加比賽。在那個年代,中小學生參加運動並不十分普遍,不會好似今日隨便找一個學生已懂四式泳術,又已經是甚麼運動校隊。那時我以游水最多和最好,自中一起便有很多機會參加比賽,最起初只是學界比賽學校接力隊的後備,到後來也參加十八區的公開比賽和泳總的分齡賽。由起初的「陪跑份子」也逐漸加入爭標行列,去到中六,甚至還成為過香港的學界代表到中國福州參賽。

起初要參加比賽,當然也有壓力,但當這種壓力變得頻密,也逐漸懂得從容面對;畢竟一年到晚如此多比賽,次次也有壓力下如何還能生存?何況,參加比賽也不過課餘活動,用不著太緊張的。當然,代表香港去到福州又是另一回事,但這時已累積了一些經驗,承受壓力的指數已由零升到二,即使大賽當前的壓力指數已達我歷來最高的三,也非叫我一下子就面對巨大挑戰。

期間面對兩次公開考試,然後入大學,在擔心考試不及格便要重讀的情況下,那些日子也可令人神經崩緊;但同樣因為這時已經經歷無數次大考小考,也不是一下子去到不能承受的地步。

後來踏足社會工作,上司絕不會一開始便把一個大項目交予新人,先是小項目,或是大項目的一小部分,經歷了多次的考驗,或者開始面對中型的項目,好像製作週年會慶的特刊,雖然也會緊張死線前不能交稿令特刊趕不及出版,但因為一直累積的經驗已叫自己能承受到一定的壓力,所以就算壓力指數去到六,也並非不能面對。

回到香港工作,要獨當一面處理大項目的機會更多,好像某份工作的第一單到會服務、好像有機農場的開放日、特首參觀等,去到今日要處理的工作如在一個大型博覽會的攤位,又或涉及三千人的開放日等,不單牽涉機構的支出更多,所受的注目亦更大,一切也直接帶來更大的壓力。但重要是過去已不斷累積經驗和增加了承重量,所以也非令我承受不來。

當然,大任務來臨前能否睡得好亦不能自誇自身駕馭壓力的能力,我會感恩神的看顧,亦感恩我的人生價值並沒過分投放在工作,所以就算因某次失誤而失去工作,也非世界末日,畢竟我還有家庭、教會事奉和自己的興趣和理想等等。

感謝神一路給我的挑戰是我所能承受的。

(14•02•18)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第二十次在廣州




二○一七年尾,終於完成人生第二十場馬拉松,這個人生的一個小小里程碑,在廣州完成。
相比身邊不少跑友,雖然二十場馬拉松或許是微不足道,但在我而言仍實屬難能可貴,尤其自己身形不是跑馬拉松的材料,又不能每週練習五次之多,所以每次跑完一個馬拉松也覺感恩;而去到第二十場馬拉松,當然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不過我有時卻會在想,對一個早已飛出香港頻頻在海外參加各地比賽的人來說,一個有點重要和意義的時刻,卻奉獻了給不遠處的廣州,是否太過普通和平淡呢?
二十個馬拉松中,雖然仍未有六大馬拉松的名字,亦沒有撒哈拉沙漠、南北極和有名高山的大賽,卻還是有音樂之都、聖城和文藝復興發緣地這些世界名城的賽事,若要說到風光怡人的,也有圍繞日本洞爺湖的綠葉河畔跑、台灣太魯閣的峽谷馬拉松跟韓國春川的紅葉賽道。世界名城那麼多,風景叫人難忘的也不少,我怎可高傲的說我可以跑得完呢?何況甚麼是「名」、甚麼是「美」實在相當主觀;世上可能有很多人視以色列耶路撒冷為聖城,但亦有不少人要對這個充滿衝突的地方避之則吉,不過對我而言,能夠踏足並跑過這些特別的地方,已經感到不枉這生了。
而事實上,完成一場馬拉松也只不過一個結果,還有參與其中的過程,不單是四十二點一九五公里這個實質距離,還包括報名及領取選手物資;而到海外參賽的,連訂購航班的時間、所租住的酒店的地點,亦要花一番心思,所以二十場馬拉松不單是八百多公里的考驗,也是人生不同色彩的經歷。
正因如此,在跑馬拉松的履歷裡,其實已用不著再追求甚麼,固然,我還想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各跑最少一次馬拉松,另外,若果能夠參加到六大馬拉松的其中兩、三個,也很不錯。但對於這些目標,我其實也並不太強求,既因我們的人生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不可忽視,亦因為我擁有的也不少,就順其自然,看看自己仍跑到多少年日才算。
因此,去年下半年天氣還熱之時,已選擇廣州並估計到這裡大有可能成就到我的第二十個馬拉松,我也沒刻意要改變或調整計劃;相反,心中反而覺得廣州是一個很親切的大城市,兒時常跟從母親作客這個地方,甚至昔日常帶我遊玩的朋友仍居於這裡,若果第二十個馬拉松是值得紀念的項目,選擇在廣州完成也絕不失禮。更何況,廣州這條賽道原來比我跑過的很多地方好,而第二十場馬拉松做出的時間亦是近七場中最好,這足夠令我高興和感恩好一陣了。
無論如何,九年完成二十場馬拉松,當中十九場是在近五年完成,而除了第一及第十一場是香港本地賽事,其餘十八場全是香港以外地方進行,當中只有四場在大中華地區,其餘也包含去到非洲、澳洲和歐洲,而其中以日本為跑過次數最多的國家;最快的成績在澳洲黃金海岸做出,最慢的則是在新加坡。沒有最難忘的,因為每一次也很獨特。
將來如何?一路跑著再看看。
(12.2.18)


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都是要噱頭






一個月內先後看了三齣舞台劇,一套有關幾個犯人和一個獄警流落荒島上,一套借昔日在內地拍電影的奇事牽連到人生際遇,另一套有關夫妻相處的點滴。從眾多舞台劇中選擇這三套,最大的原因都是被宣傳單張上的內容吸引,噱頭也許會吸引一下我眼球,但我更看重的是劇情,因為我每每最欣賞編劇在故事上的創意。

不過看畢三齣舞台劇,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並非故事和劇情,而是各自製造出來的「噱頭」,並以此鶴立雞群,突出自己,令票房得益。

第一齣舞台劇名叫《踏尋船》,故事其實挺簡單,但在宣傳品上卻故弄玄虛地留下伏線,讓人有興趣想知犯人和獄警的結局如何。說真的,結局其實是令人十分失望,還好這次入場的原因也是留意到這話劇還揉合了踢躂舞、現代舞和魔術,我更有興趣想知單憑兩種睇得又聽得的舞蹈如何能演活一套話劇來。是的,我是有期望。

第二齣舞台劇名叫《拼死為出位》,故事雖然設定在離我們不遠的中國大陸,但卻是一個翻譯自外國劇目的舞台劇。故事本身其實相當有趣,兩位臨時演員究竟如何藉一宗同鄉的自殺案,扭轉把自己成為主角;不過更特別卻是舞台劇是單憑兩個演員演活十五個角色,以往見過演員最多不過分演兩個起三個止的角色,但今次一個演員透過衣著、聲音、進出舞台等方式最少演出七、八個角色。起初不知底薀而感到一頭冒水,但漸漸地知道演員在飾演那個角色,便慨嘆這兩個演員的厲害,換著是我肯定精神分裂,難怪本劇目在香港也第三度公演,故事亦已經在全球二十個地方上演過。

至於最後一齣有關夫妻生活的舞台劇名叫《一夫一妻》,故事本來相當簡單,就是把夫妻生活的片段結合而成,當中當然不失諷刺一下社會和制度,亦想讓觀眾思考活在現今的一夫一妻制是否一個合乎男女特質的婚姻方法。若要反思婚姻和其制度,這類題材的話劇多不勝數,但要突出這話劇,就要找噱頭,這個劇團今次便提出和觀眾作互動,在開始前先從十八個片段中讓觀眾抽出十四個,並按抽出的次序去演。未看前,對這齣舞台劇真的有很大疑惑,演員怎樣可以把背誦好的劇本胡亂掉轉,而這樣抽籤安排豈不把甚麼伏線、故事舖排和結果掉到沒劇形,觀眾又怎會容易明白呢?但看過以後,才知設計亦合情又合理,驚歎劇團又想到用此方式創作出一齣話劇來,相信有部分觀眾真的被此噱頭吸引而來。

三齣話劇,分別由三個不同劇團並在三個不同地方上演,看的時間分別在週四、週六和週日。故事不同、包含元素亦風馬牛不相干;但除了皆可用到「跨界別」來形容,即是跨形式、跨身份和跨次序成就一齣舞台劇外,另一個共通點就是三齣舞台劇也有不少剩餘座位,而其中一齣座位還剩下超過一半。它們其實已用盡可用的噱頭,突出其獨特之處,只可惜即使只是三、四日演期仍未能高朋滿座。香港的藝術發展真的挺困難。這回以後,又要找另一些新噱頭,但不知又要跨甚麼了,而這樣步入跨元素而非專注本身範疇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08.2.18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惟有現在去珍惜


到嫲嫲生前居住的老人院取回東西,相信這次以後應該不會再到這裡來。過去雖然不是每日每週也到來,但這院舍、這個社區和週遭的環境也已經很熟略。我試過多次由這院舍跑步返回市區,亦知道這兒哪裡有便宜的水果、嫲嫲愛吃的蓮蓉包,和可省回腳骨力的電梯…….,雖然已經有三個月沒過來,但過去如何走過這個社區的片段仍然歷歷在目。
這天走在路上,再次勾起昔日跟嫲嫲相處的點滴,我不期然問問自己過去來得夠多嗎?若果我能夠來得更頻密,會否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嫲嫲其實已經有八十多歲,在這世代雖不是高齡,但亦算長壽。這幾年間她的精神及身體狀況雖然尚算穩定,但我亦知道要有心理準備隨時迎來她離開的一日。終於在她因一個小病痛入院,她的情況每下愈況,不久後便離開我們。相信嫲嫲應該沒有帶著幾多牽掛離開。
生老病死是大部分人人生必經的階段,究竟活得幾多歲才算好,活到甚麼境況才應該滿足,我們實在無從知曉,這一年多的時間經歷了三次身邊人離世,有親人也有合作無間的同事,令我多想到生死的課題。也許有一日回到天家,我第一個向神發問的題目是人的生死和時間表是否早有定案,無論自己或旁人,我們給他做得更好或不好,是否也改變不了時間。
面對親人或朋友的離去,我們固然可以搬出大部分也會經歷生老病死四階段而淡化我們的角色和影響,但只要稍微對離世者多一點感情,相信絕大部分人還是會進一步反思我們對離去者在生時是否已做得足夠,例如有否曾盡力去關心和愛,但我恐怕就算傾力盡了最大孝心和愛心的人,亦會覺得有遺憾,因為愛心和孝心這些量度不到的事情,只會有更好而沒有最好,就正如與我本來沒虧欠的同事,他因病而突然不辭而別,我仍會記得跟他前一日放工說再見時,還答應第二日跟他飲茶,只是我的承諾將永遠落空,我至今內心不時仍愧疚沒跟他多去飲茶;只是,他不過是一場同事而已,大家的合作建基於人工,即使是君子之交,亦不需付出更多的愛和感情。但去到永久分離的時候,仍不自覺想起會否做得不足,更何況曾付出於我身上的親人呢?
人的生死和時間表應該不在旁人的手裡,我們不用比較、不必計算,只能在仍存有生之年盡力去愛和表達。世上人那麼多,我們有幸在人生路上遇上的確不是偶然,還要合作過和彼此付出過,真的需要好好去珍惜。我不知別人的生死時間表如何,同樣亦不知自己會存活多久,我們確實要工作,也應該在短短人生追尋夢想,做有意義的事情,只是亦不可少要珍惜眼前人。說話說得多了,但我們實踐到又有幾多呢?
(01.12.17)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到我「阻住地球轉」


儘管覺得返學的日子還不算是很久遠前的事,昔日上大學以至上中學的情景仍會記得,甚至很多時仍想像童年時般流露一些童真和單純,但看見自己頭上生出越來越多斑白的頭髮,也得承認自己真的不再是年輕了。

過去返的任何一份工作,總會發現有一群年紀較大又資深的同事,他們或是頭上有不少白髮、或是皮膚較粗糙、或是帶著老土的粗框眼鏡,他們不一定講多過做,但必然是穩穩陣陣,我們必定不會以迅速來形容他們的行動,甚至有時還覺得他們慢條斯理,更不敬的會認為他們「阻住地球轉」。

而我當時作為年輕的新鮮人,不單能夠善用新科技和技術,並且顯得充滿活力和快速,又會渴求為這個工作地方帶來新思維和改變。只是見到這些「姨姨」和「伯伯」,卻感到很大的阻滯,雖然他們絕大部分也相當友善和有禮,但似乎他們比較偏向墨守成規,面對工作模式上的新建議,他們多不想去接受。而人們說他們經驗豐富,是一個公司或一個機構的重要資產,我似明非明、似懂非懂,難道經驗真的可以當飯食,世界不是不斷向前進嗎?

終於經過了一些歲月,單看我的樣子和待人處世,今日似乎我也被當作是那類「資深員工」了,雖然仍未至於被稱為「伯伯」,但這年間明顯地被歸類為資深的一邊;正當有些新入職同事快手快腳,又熟練現今社交媒體和潮流,我則顯得緩慢和跟潮流脫節。當年我心裡給那些資深同事的評價,今天我是否一樣地被他們如此評價呢?

不能不承認自己已在不知不覺間步入人生另一階段,由過去隨意往返、滿有衝勁和衝動的年輕人走進穩陣和憑經驗行事的中年人,我固然開始覺得行得快轉得急其實沒有必要,更加覺得憑經驗才是王道,例如見慣上司不到水浸眼眉也總不著緊事情,我太早作計劃又有何用?同樣,高層的喜好、習性和反應早已了了如指掌,就憑經驗便可把事情慢慢辦妥,那又何用作太多又作太急呢?

原來經驗在資深員工中確是瑰寶,我們經歷多了,既知道分辨眉頭眼額,又累積了經驗和人脈,便懂得用捷徑和更簡易方法辦妥事情,不用急著走冤枉路也可到達目標;同樣有些事情不用亂試,因為我們早看透世情、早預計到結果,改變最終必打回原形。

看到新同事似乎以輕視眼光看我這類資深員工「阻住地球轉」,但不久後便見到他們處處碰壁,傷得焦頭爛額,也許我可以欣慰我坐定定便可「擋住」他們,並且又一次料事如神;但我卻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想起昔日我可能也一樣如此看待別人,亦慨嘆我真的老了,不再可以還以為自己年輕了。畢竟,誰希望自己年老呢?

2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