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仍然是《朋友》



 



一星期的暑期夏令營去到尾聲,學生們要在結業禮中安排一段為時五分鐘的表演環節,以表達對這次夏令營的感受或對導師們的謝意,兩組中學生竟分別選擇唱譚詠麟及Beyond的首本名曲《朋友》和《海闊天空》。但別誤會這個不是一九九七年夏令營的回顧,而是二O一七年發生的事。

讀中學時期和媽媽參加旅行團到長江三峽旅行,當時還流行在旅遊巴士上要每個團友高歌一曲,那個年代唱《朋友》幾乎是每個旅程的指定項目;完成高中和預科,舉辦謝師宴,餘興節目例必捉人上台唱歌,那管多少愁離別緒,也必定有《朋友》。那個年代,《朋友》幾乎沒有華人不識,沒有中國人不曉唱,但凡友好慶祝生日、公司週年宴會、去任何地方旅行的旅遊巴士上,只要一班人要唱歌,《朋友》總不會缺席。然後去到九十年代,樂隊Beyond推出《海闊天空》,一樣成為坊間熱門歌曲,只是歌曲來自當時不少成年人眼中的反叛樂隊,且題材沒有如友誼般能跨越三歲到八十歲,《海闊天空》才沒有《朋友》般被唱得街知巷聞,但這首歌在我那代年輕人心目中,比起甚麼場合也千篇一律要唱《朋友》,自然感到有多幾分型格。

只是那已經是廿多年前的事,想不到今天原來仍然是《朋友》和《海闊天空》。聽到下一代仍唱我們那一代的首本名曲當然高興,除了耳熟能詳及一份共鳴,尤其憶起那完全代表香港的譚詠麟及Beyond在樂壇的努力及成功外,並且自豪於我們那一代的產物能夠跨越到下一代的香港人;的而且確,除了跨年代,也跨地域,當時香港輸出不少膾炙人口的流行曲到海外,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懂得《朋友》和《海闊天空》等歌曲,對於香港人當日那份成就,實在與有榮焉。

只是廿年後,想不到學生要唱一首認同友誼或是尋找理想天空的歌曲,仍只有父母級的《朋友》和《海闊天空》,感慨在這二十多年,原來香港已沒有另一首經典歌曲,在說到友誼或理想中,可以得到新一代年輕人的垂青和共鳴,那是香港樂壇的失敗,還是時代及潮流轉變做成的結果呢?說真的,高興之餘亦有不無感慨。

好的音樂當然能超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好的歌詞也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再聽到《朋友》和《海闊天空》,一切其實不顯得過時,套用在一班本來互不相識到建立了友誼,並且或會陸續找到自己理想的年輕人身上,實在再好不過。只是,還是希望我們的香港能夠有新作、有創意、有新的產物,可以讓我們不再留戀昔日的成就,而自豪於作出新的影響力,才令我們最滿足和高興。

23•7•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