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留學生「捱」



獲邀在中學文憑試放榜日設置招募櫃臺,當日除了有不少公私營的大專院校和進修機構外,還有統籌前往中國大陸、台灣、美加的中介公司,今年還首次見到協助前往過往較少聽的愛爾蘭升學的顧問公司,難怪碰上一位成績不好的學生問他如何打算,他表示他已準備前往外地升學了;他不是第一個,去年在類似場合碰上學生,也正計劃前往海外升學。究竟是我如此幸運總是剛碰上準留學生,還是這個年代前往海外留學已是相當普遍呢?

有時我也會想,究竟今日前往外國留學,是否平常得好似去一趟長途旅行一樣,只需多帶一些衣物,最重要是一兩張附屬信用卡便成?在我二十多年前前往美國讀書的時候,我為了要節省金錢而轉搭三程航班,未出發前已想定有沒有機會「偷雞」從事兼職,前後四個行李箱內除了春夏秋冬的衣物外,還有厚厚的英漢字典、信紙和筆記簿數本。當日有二十多個親戚朋友去到舊啟德機場送行,有些還淚灑機場,因為知道這一別可能便好幾年了。

當時去留學,我覺得我仍有資格用上留學生「捱」來形容,儘管並非如民國初期搬要乘搭以月計算的大輪船,然後要受盡歧視,三個月後才收到家人的回信,不過我仍經歷過半工讀、思鄉、擔心不夠錢交學費、要為如何入讀那些必修科目而苦惱、要與父母分別長達兩三年而不可相見的時間……,在當時來說可是困難及有點難「捱」,不過卻藉此鍛鍊到我的獨立性、堅韌和信心;到現時我仍覺得這些經歷和收穫比起我在當地得到三個不同程度的學位更加長久受用。

近日看到一位專欄作家的文章,他提到今日到海外留學已經不同往日,一來留學這舉動在華人地區已經變得甚普遍,所以去到那裡都總會有一班同聲同氣的人在左近;另外隨著交通及資訊網絡發達,這個地球村的地域距離其實越來越近,坐飛機既普遍得好像去睇一場演唱會,家鄉的食物、資訊及日用品根本亦已垂手可得,絕不再需要「馬死落地行」,逼住要用不熟識的語言問陌生人、進入別的文化中及試試其他出路。

今日認識好幾個有子女留學的家庭,幾乎每年暑假也見他們的子女回香港渡假,甚至有時連農曆年也見到他們的蹤影,我想一來這個社會真的富裕了,有本錢讓那早已被寵壞的兒女常回到自己身旁,另外這一輩的年輕人未到外國留學前早已踏遍世界各地,不會像我輩一樣運用長假穿州過省看看新事物,當年第一次駕六七小時車前往維珍尼亞州看「天然橋」(Nature Bridge)令我有好一段時間對該旅程念念不忘,另一次駕二十小時車往返芝加哥還是至今的記錄,這些經歷為我的留學生涯添上更多色彩。

我不敢說今日去外國留學是否已經不用再「捱」,但相信留學路應該比昔日易走。當然,時代不同了,今日留學生帶一部手提電腦已可行走天下,難道還要背著字典及筆記簿捱世界?但我還是慶幸當日留學時仍有些獨特體會,即使捱過一下也還是甘甜。

157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