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也是一種鼓勵


好友從美國回流香港,因為學歷不錯,很快便找到一份文職工作;但由於她過往在美國工作的年資多是幾個月到一年左右,我力勸她若想日後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又跟她主科有關連的工作,必須先「做靚」自己的履歷,最少有些工作能做夠一年甚至兩三年。可惜這次還是欠兩個月才夠一年。

近兩個月其實已不時聽到她對現時的工作抱埋怨,但我提議她也多忍一會兒,不要忘記這是她回來香港後的第一塊踏腳石,何況在那裡打工可能也差不多,總是「有辣有唔辣」,但最終她還是不聽意見。

從她辭工想起我現有的工作卻是我至今在同一機構最長的一份工作,雖然四年半的時間對上一代的人而言不算很長,但在我身邊的朋友及弟兄姊妹中,卻已不是短,十個人中大概只有兩三個能在同一個機構中熬上三年以上。

在這四年半的工作中,當然也經歷過甜酸苦辣,間中上司心情不好而被無理責罵、管理層不斷去減人手卻仍要服務保持質素、同事間有一段時間出現小圈子而令人不暢快等,也是令我曾經萌生去意的原因。

不過,人越大,也越少會因為一時之氣而作決定,在困難時,我也會想到在大部分地方工作都總會「有辣有唔辣」,好像在大機構工作,制度大概會較健全,但同時卻會較為官僚;有時工作量多但與同事夾得來;上司情緒化卻不奸險、不會暗箭傷人……,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幹下去,也還有很多因素去影響。

在云云眾多因素中,也還有太太的「鼓勵」。其實我也不知那是鼓勵還是勉強,因為好一兩次腦海閃過離職的意圖而跟太太商量時,她也提議我繼續做下去,一來可能因為她的工作不夠我穩定、福利沒有我份工作好,二來也可能覺得我今日的工作倒算適合我的性格及興趣,所以不太建議我辭去工作。

說實話,在我又一次因困難萌生去意的時候,我有時會因太太的意見而不快,認為是她「勉強」我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要捱下去,不會關心我難受;只是不消一兩天當困難退卻,卻想起還是有太太的「鼓勵」而沒有輕舉莽動,原來我大部分的工作困難和壓力也不過十分短暫,雨過便天清,最終一步一步便走了下去,不單繼續有工作,並且讓將來自己的履歷更好看。

現今社會工作環境轉變迅速,很多公司及機構不斷精簡人手,不少舊有行業式微,新興行業又難以觸摸,全球經濟大氣候大不如前,身邊其實有朋友找了多年工作也找不到,尤其是男性,一到三、四十歲便是樽頸位,失去工作後隨時一蹶不振,雖然作為基督徒不應專注地上的工作而應重視作天上的工作,但我們還是希望有份正式的工作以維生。

所以我還是感激有太太的「鼓勵」,她也是我的動力,叫我讓她不要失望從而繼續向前。
27716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不是投資人



相約舊同學做運動,出一身汗後一起吃飯,大家說到投資的問題,因為其中一位舊同學從事很多投資工作,對這方面的知識相當豐富,所以其他人若有有關投資的問題,就必向這個同學請教及聽取意見。

在我對投資所了解的層次中,這位舊同學真的無所不知,無論是英國脫歐對環球經濟的影響、人民幣貶值問題、在內地置業的時機、債券市場動向、如何成立基金等,她也必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本來,我也只是對強積金的組合成份有些興趣,最多也可聽聽英國脫歐後遺症這等社會議題的見解,但有些同學應該還有其他樣的投資,所以有些話題也遠超我的認知;作為增進知識,其實一聽也無妨,不過在這範疇的傾談中我卻逐漸地聽不入耳,逐漸地也開始打哈欠,相反其他人仍是說得眉飛色舞,只有證明不是我的同學說得乏味,而是我對這方面真的沒天份並且零興趣。

投資涉及很多數字,也包括很多概念,甚至乎牽涉的層面可以十分廣闊,又受各國政治和社會大環境影響,很多人在這方面甚具天份,只要知道某地方出現甚麼風吹草動,便知道跟著如何牽連到能源供應、貨幣、物價、進出口、政權的反應,然後便是對投資的影響和成敗;有時經某些所謂專家解釋,我會似明非明,似懂非懂,不過很多時亦真的不明所以。我不會對此感到介懷,只知各人天份、興趣及對不同事情的理解力不同;何況,我總會安慰自己我不重視地上的財產也是好事。

最近我的投資代理因需要我繳交年費及轉變強積金投資組合而跟我見面,過去幾年她還會花半小時介紹其他投資產品給我,而我也還會花十多二十分鐘時間考慮更改投資組合,但這年我就讓這位代理給我決定的同時,這次在我簽署所有文件後,竟然只再談了兩分鐘便離開,前後五分鐘也沒有;跟著我去了跑步,她則繼續向我太太介紹其他東西,恐怕她知道再向我銷售投資產品也是徒勞,而我則寧願出一身汗更覺得比投入在這些玩意更加有趣。

在我來看,越來越覺得這些投資不過製造了一個龐大且有利可圖的行業出來,在這行業的人靠千變萬化的財技生存,製造一隻又一隻投資產品出來以維持收入;我不會說這行業是騙人的,因為某些投資產品也確有其作用,如人籌和醫療保險等。不過去到保本的層面,很多經紀總是說到錢用來投資總比放在銀行收息好,只是一作投資,絕大部分也有風險的,那就如何一定達到保本的功用呢?另外,我們這些不善靠投資生存的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拿出來的投資的資金根本十分有限,且大多會選擇大路及分散的投資,即使幸運或不幸地看中一項產品,對整體的影響其實不會很大,而影響最大反而是世界經濟大趨勢,那我們何用太費神選擇那些細項目呢?有時我也會想像即是我有位在投資市場百戰百勝的好友找我投資某一個他認為必賺的項目,我會否夠膽傾盡家產去搏一鋪,答案一定不會,因為有這樣百戰百勝的人,何用繼續在這世上生存,即使我相信有這樣甚具投資眼光的人,我最多只會用有限比例的資產投資,但投資額不大,利潤亦不會明顯。

正如這位認識我超過廿年的老同學也說,我都是偏向保守及踏實,她說得對,我主動的投資除了危疾保險外,便只購買政府發行的債券,且那每年才一千元小利潤的投資還要由太太替我打理。壞處是我大概不會大富大貴,但好處是我不易一窮如洗。這位好同學飯後一個人送我到巴士站時,她坦然告訴我她其實壓力也不少,她會求神拜佛去,又會走去教堂;我發現原來我沒這方面天份及興趣的也還多一個好處。

22716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留學生「捱」



獲邀在中學文憑試放榜日設置招募櫃臺,當日除了有不少公私營的大專院校和進修機構外,還有統籌前往中國大陸、台灣、美加的中介公司,今年還首次見到協助前往過往較少聽的愛爾蘭升學的顧問公司,難怪碰上一位成績不好的學生問他如何打算,他表示他已準備前往外地升學了;他不是第一個,去年在類似場合碰上學生,也正計劃前往海外升學。究竟是我如此幸運總是剛碰上準留學生,還是這個年代前往海外留學已是相當普遍呢?

有時我也會想,究竟今日前往外國留學,是否平常得好似去一趟長途旅行一樣,只需多帶一些衣物,最重要是一兩張附屬信用卡便成?在我二十多年前前往美國讀書的時候,我為了要節省金錢而轉搭三程航班,未出發前已想定有沒有機會「偷雞」從事兼職,前後四個行李箱內除了春夏秋冬的衣物外,還有厚厚的英漢字典、信紙和筆記簿數本。當日有二十多個親戚朋友去到舊啟德機場送行,有些還淚灑機場,因為知道這一別可能便好幾年了。

當時去留學,我覺得我仍有資格用上留學生「捱」來形容,儘管並非如民國初期搬要乘搭以月計算的大輪船,然後要受盡歧視,三個月後才收到家人的回信,不過我仍經歷過半工讀、思鄉、擔心不夠錢交學費、要為如何入讀那些必修科目而苦惱、要與父母分別長達兩三年而不可相見的時間……,在當時來說可是困難及有點難「捱」,不過卻藉此鍛鍊到我的獨立性、堅韌和信心;到現時我仍覺得這些經歷和收穫比起我在當地得到三個不同程度的學位更加長久受用。

近日看到一位專欄作家的文章,他提到今日到海外留學已經不同往日,一來留學這舉動在華人地區已經變得甚普遍,所以去到那裡都總會有一班同聲同氣的人在左近;另外隨著交通及資訊網絡發達,這個地球村的地域距離其實越來越近,坐飛機既普遍得好像去睇一場演唱會,家鄉的食物、資訊及日用品根本亦已垂手可得,絕不再需要「馬死落地行」,逼住要用不熟識的語言問陌生人、進入別的文化中及試試其他出路。

今日認識好幾個有子女留學的家庭,幾乎每年暑假也見他們的子女回香港渡假,甚至有時連農曆年也見到他們的蹤影,我想一來這個社會真的富裕了,有本錢讓那早已被寵壞的兒女常回到自己身旁,另外這一輩的年輕人未到外國留學前早已踏遍世界各地,不會像我輩一樣運用長假穿州過省看看新事物,當年第一次駕六七小時車前往維珍尼亞州看「天然橋」(Nature Bridge)令我有好一段時間對該旅程念念不忘,另一次駕二十小時車往返芝加哥還是至今的記錄,這些經歷為我的留學生涯添上更多色彩。

我不敢說今日去外國留學是否已經不用再「捱」,但相信留學路應該比昔日易走。當然,時代不同了,今日留學生帶一部手提電腦已可行走天下,難道還要背著字典及筆記簿捱世界?但我還是慶幸當日留學時仍有些獨特體會,即使捱過一下也還是甘甜。

15716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也不過是Model Answers


 
工作跟中學文憑試放榜有些關連,所以也留意一下放榜的消息。看了幾年相關報導,除了狀元的人數略有分別外,發現這幾年狀元打算入讀的院校和主修的科目都千篇一律,幾乎不用記者採訪和報導我們也早知到答案。心裡除了感到納悶外,也對這個城市的將來感到悲觀。

悲觀並非因為狀元的數目少了又或質素下滑,而是在這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一班尖子還不過局限在這城市的困窘中。

別為我們仍有這麼多勤奮好學又拿高分的學生高興,因為從傳媒的報導手法及社會的取態,說了這麼多年「求學不應求分數」的口號,我們每年放榜日的焦點還不過是回到「求分數」這個慣例中,那其實不值得怎麼高興。

傳媒重視這些高材生因應市場口味,但想清楚,大家應該知道這些有點「離地」的學生,在我們的圈子或朋友中其實沒有幾多個,身邊更多反而是在公開試中取到零分到二十多分的平民百姓,我們這等平民百姓曾付出的努力可能不比所謂的狀元們少,只不過我們的天份不在背書及考試而已;傳媒若能「貼地」地報導更多只取到零分到二十多分的學生的情況,大眾亦能更明白各人天分、條件和努力各有不同,是否才是一個正常及我們期望的社會的現象呢?

讀了十多二十年書,發現有些人真的有「考試命」,好聽一點是有考試的天份,更好聽的是老早掌握考試的竅門,這其實關乎早熟及遲熟的問題,亦關乎一個人的天份在那一個範疇。很記得當日考公開試,就是捱更抵夜,也不能考得滿意的成績,當期時只知死讀爛背;但隨著前往外國留學,好似突然開竅似的,懂得如何面對考試,去到最後的兩個學期,已達到不是拿取A,便是A-了。但在香港考試麻麻地的我,絕不感到那是甚麼的成功,因為我不過比大部分同學懂考試而已,更何況,西方國家已逐漸離開「求學等於求分數」的境地,我在潛移默化之下,當時也越來越不在乎分數了。

能夠在公開試中「摘星」及獲取佳績,他們的努力及付出絕對得到肯定;但在很大程度上,他們不過是在一個固有制度上的成功者,不單考試制度、形式及題目離不開他們預計得來的模擬試題,甚至連傳媒在放榜日的題目也彷似他們預定得到,於是他們便用做慣做熟的模擬答案,來回應社會。雖然千篇一律地選擇日後要做醫生是叫人有些沉悶,但這個選擇大致不會被政治化,也不會引來質疑和批評,畢竟今日醫生還是給我們濟世為懷的感覺,醫生的專業性不會被朋輩及社會批評有恥狀元之名,而醫生的收入不會愧對多年供書教學的父母。

只是,我們也不是常批評這個社會缺乏創意,文化產業總被人忽視,而且事事只向功利及實際看嗎?看到歷來大部分狀元不是打算入讀醫科就是法律系,只能證明這個教育制度的失敗,所謂的狀元還是不能避免地人云亦云,跟著潮流和現實走;多麼希望有狀元能夠說希望從事文學研究、或成為博物館館長、或研究海洋生物、或成為比朱克佰格更有創意的人,即使是職業足球員,甚至乎如某專欄作者所說,在傳媒及校長面前當眾撕毀公開試成績單,然後表達對這個填鴨制度的不滿,那才是讓我們看到將來的未來主人翁。

根據模擬答案回答記者問題的狀元其實不值一晒,只願他們不過是答一套,做就懂得另一套,可以超越背誦得出來的官式答案,正如某昔日的狀元也勇敢去選美,嘗試走另一條路一樣。

18716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仍算是留學


知名作者在其專欄提到他昔日在外國留學跟今日的留學有著天淵之別,立即引起我很大共鳴。
與知名作者相比,我距離他當日前往外國留學的時間,應該也晚了二十多年,當日他所到的地方,沒有幾多華人,更遑論有甚麼華人圈子或同鄉會;到我往外國讀書的時候,中港台的移民已經與日俱增,還幸我是前往美國東北一個小州份,相距紐約市及波士頓這兩個大城市也有三、四小時車程,所以華人仍然不算多,就在這裡修讀副學士的兩年半,記憶中只遇過兩個說廣東話及兩個說國語的華裔同學,而真真正正是香港來的同學應該只有一位,且只是兼讀生,所以一直也沒有怎樣熟略。反而比較諗熟的有來自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的同學,儘管他們也懂少許國語,又識得哼出劉德華幾首歌的歌詞,但大家溝通主要還是用英文,再加上當地及其他國籍的同學,我英文的聽和講,以及了解不同的文化,也就由這裡開廣了。
外國留學讓我經歷很多在香港不能獲得的經歷,好像為返學而買二手車、用英文跟人吵架、在大學部門兼職掃黃葉、膽粗粗駕車穿州過省、為居住問題而煩惱等,更別說融入當地生活和文化中,至今我仍可想起昔日大學一位老師帶我去吃第一餐地道美式餐,而另一位老師則教我第一次揮動哥爾夫球桿,這一切經驗既新鮮又特別,大大擴闊了我的視野和眼界,對培養我的自信及獨立幫助不少。
不過正如名作家所說,今日的所謂留學已逐漸變質,當代香港人的子女幸福得可以每年週遊列國,學校辦的遊學團不是前往東莞而是紐西蘭,年輕一代前往外國已不是甚麼大事和新鮮事;就算去了留學,因為父母有無限金錢提供而不再需要從事兼職,每年兩個長假又可飛回香港接受親朋好友呵護而沒機會接觸校園以外的文化,讀書背後那些熬煉及文化體驗實在已經大打了折扣。更何況今日中國人已遍佈天下,即使非洲小國或再小的美國省份,也不難發現中國人的影蹤,在外國生活用不上一句當地語言絕非天方夜談,留學生整日跟同聲同氣的同鄉聚集絕非不可能,留學的意義確已經今非昔比。
相比該作家往外國留學的年代,我的留學生捱已比他輕鬆容易,留學的意義其實已逐漸褪色,還幸仍有些體驗是令我難忘及獲益良多;當然當中仍有缺欠和遺憾,就是在我留學期間不曾住過宿舍。雖然某些時間曾拿起過大學宿舍的資料看,但一比較其他選擇的開支,便立即把資料放低,以當年財政有點緊絀來說,我的決定無可厚非,只是後來畢業之時卻發現我「慳慳埋埋」原來還有足夠彈藥多捱最少一年,便後悔沒試試住一兩個學期宿舍,誰知我可能會與宿友建立莫逆之交、又或在宿舍打人生第一場架呢?
時代正變遷,我們不應用不同年代的情況相比,昔日的留學生需要坐半年貨輪才到留學的目的地,且一去幾乎十多年不返,這亦非那位作者所能體會。但在留學還有當中意義的時候,慶幸我也曾試過,即使仍有些缺欠,但我仍可自豪的說我從留學過程中成長了。


08•7•16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也不過人生一次經歷而已



一日內先後經過九龍灣的中旅社及灣仔入境處,想起幾年也不用去的地方在半年前的十二月卻需要急急地一一「拜訪」。沒辦法,我的銀包在意大利的旅途中被盜去,回香港後必須要盡快補領證件。雖然大半年後的今天,已補領了回鄉卡及身份證明文件,生活亦早已回復得正常不過,但對人生有過這遭遇仍沒有忘卻。

自問不是疏忽及對賊人輕敵,只可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自己不好彩又好,或是上天給我考驗也好,被賊人選中了,始終難以逃避。當日面對失去絕大部分的行裝繼續最後三天意大利之旅,也惟有勉強笑住的頂硬上。

事發後,當然對自己的失誤耿耿於懷,腦海也不住的「倒帶」,想想在哪裡失手,又責怪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然後回到香港,還要忙於補領證件,向保險公司申報,又要向銀行查詢我的信用卡真的沒有不正常交易,那份折騰真的熬人。

我和太太在整件事情上其實非常感恩,因為行程當時已去到最後一站,失去一些東西還不至於影響巨大,而我們所失去的主要是衣物、部分現金、信用卡及一些證件,但不包括旅行證件在內,所以我們還可按時離開傷心之地;此外,在申辦保險賠償的事宜上,亦十分順利,我們最後取回的金額,竟然比我預期多一截,若真的計算所失去財物的現金價值,我們幾可說得上沒有損失。當然,每一件東西也不應該只有現金價值,有些東西是不能單以金錢衡量,更何況,就是過程中經歷一番憂慮、折騰及自責,已不是容易計算。還好,在負面思緒籠罩下,我和太太也沒有互相埋怨和責備,反而能彼此支持一起面對,也許都是一次難忘的共同回憶。

半年已過,生活回復得正常了,雖然還是喜歡上一張身份證的相片多一點兒,間中也會憶起失去某些較具紀念價值的甚麼甚麼,但回頭看看,原來也不過是人生一次經歷而已,也許藉此催迫我旅行更小心、或是決定不再去意大利、或是甚麼也沒變過。

每個人的人生其實可能都有很多這樣的遭遇,第一刻或感到天要跌下來,將徹底影響人生,但某天回頭看,始發現不過一件事,未必如自己所認為的影響深遠,好似昔日大學入學試的英文成績不及格、或是輸掉一場比賽、或錯失一份以為最好的工作一樣,在一次經歷後可能轉了個彎,揀了另一條路,我們永不知原來的路是否更好,或誤打誤撞的一條才更好;但當人生鋪滿很多古古怪怪的經歷後,便會覺得,原來也非影響大得不能想像的,生活還不就是一樣向前走。

(5.7.16)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當代基督徒



昔日諗熟的教會姊妹從日本過來香港幾天,和她有三個下午的短聚。大家無所不談,包括曾居住過的地方的文化差異,以至工作、人生觀和宗教。了解她的屬靈狀況,原來她已少有禱告和看聖經,更遑論說返教會了。

儘管她仍會向人表明她是基督徒,人家到廟宇拜神她會站在門口等候,但從與她傾談中,明顯感到她與我共同相信的神已有了距離,例如說到她也曾和日本籍的丈夫講到信仰問題,也會說到信與不信日後將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但卻已無力嘗試再向他那未信的丈夫傳福音,甚至連天堂和地獄的字眼也不敢用。從涉及信仰題目的討論中,從她的字裡行間可看出她對基督教的信仰已沒有昔日的堅定,恐怕她也會疑問那個我們相信的神是否唯一,十字架的教恩是否百分百真實也說不定。

原來魔鬼真的不用把災難或難處加到我們身上,便足以令我們逐步離開基督,對那位真神有懷疑,只消令我們少返聚會、少看聖經和祈禱,便足以「致命」。

有傳道人說過今日當基督徒不會比昔日容易,縱使我們少有要殉道,又容易獲取屬靈上的知識,甚至還有很多十分具系統的研究和學說去分析聖經,可是今日五光十色的生活、泛濫的資訊及相對安逸的環境,已是一重又一重攔阻人與神建立關係的屏障。莫說別人,在我工作了好幾年後,隨著人生資歷及資產增加,令我擔驚受怕的困難比過去少,我往往靠自己的經驗及知識便能勝過很多困難和感受,那我還需倚靠神嗎?還好,我一個優點在於堅持每週也返聚會,常被提醒多禱告、感恩和倚靠,所以不時仍會記得將每日的生活與神連繫;只是,基督徒也是人,有的會軟弱,有的不能堅持,有的有困難便放棄,亦有的好似身處日本的姊妹一樣,不容易找到適合的教會又處於比較安舒的生活,便逐漸遠離神,信仰開始出現問題也就不出奇了。

想起近日看到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的分享,他在遇襲後休養期間反思自己的信仰,才發現自己自工作安穩以後便在不知不覺中遠離神,因為覺得自己成熟了,又有經驗和學識,便覺得生活上的瑣事不用再麻煩神,靠自己便好,留待星期日才返下聚會唱下詩歌,以證自己是基督徒。

他的例子相信是不少當代基督徒的寫照,安穩的生活、豐富的人生經驗、優良的學歷及不貧乏的財產,皆容易驅使我們靠自己而減少倚靠神,少與神交流的結果,便是與神的關係逐漸疏離,最後是回轉、信仰動搖還是徹底離開本來相信的神,就看日後的經歷及往日紮根得實淨與否了。

日本姊妹的屬靈境況絕不令人詫異,她不過是當代在發達國家基督徒的一個例子,我們身邊隨時有很多這樣的基督徒,可能連自己也不經意地成為一份子。只不過,只要勿忘當日歸信主的初衷,仍重視人生活下來的意義,且記得人終有一死、死後會有個去向,並且人生路是如何的捉摸不住,就知道我們真的要有信仰,而且還必須認真看待。

(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