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是《優獸大都會》。
那個以動物為主角的城市分開了捕獵者和被捕獵者兩類,他們基本上已能和平共存,只是某些特定工作還是由特定組群從事,後來藉一隻兔子打破一些局限;只是故事發展下去卻發現原來偏見和歧視處處,但藉主角和一隻狐狸跌跌碰碰,成功解決問題而令「世界」真正大融和。
簡單地看這故事,當然是要我們知道不應隨便對人有偏見,用人是唯才而不應只看膚色、宗教及民族背景;一個大同且沒待遇差異的世界正正是不少人追求的真正目標,難怪這齣動畫的英文名叫Zootopia,這跟烏托邦的英文Utopia十分相似。
這齣動畫其實十分好看和有意思,也許對小孩子的認知來說,不要對隔離拿綜援的鄰居有偏見、要跟學校的新移民一起玩耍,已是符合這故事的教育目的;只是這齣電影恐怕是被低估,不單是這個復活節假期的票房,甚至坊間的共鳴以至評論也是少之又少。起初單看那在港鐵站的海報,其實也興趣盎然,直到終於見到一個專欄作家的讚賞加一位朋友推介,才動身走入電影院看看。
也許電影帶有一些美國文化特色,除非曾身處當地,否則也不明所以;此外,更重要的應該是香港人和香港地沒有太明顯的種族偏見問題,我們對西方人顯得過份欣賞和尊敬、單看外表又不容易區分新移民、而南亞來的少數族裔始終不是主流,縱然我們本身在種族問題上也非無懈可擊,但拜金和赤化才是令我們關注,因此這套動畫的主要話題是種族偏見,也就引不起香港人的興趣,即使內中一些精警句子套用在今日社會撕裂上也巧合得令人發笑。不過,想起昔日在美國讀書和工作超過十年,膚色和種族偏見真的比其他議題更重要,不單非洲裔居民已經不是少數,連拉丁美裔及亞裔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接觸機會大,便做成磨擦機會,也容易做成「群體定形」,所以想深一層意義也殊不簡單。
說實話,製造族群差異和種族偏見的又怎會緣自小孩子,所以這齣電影我更覺得是拍給大人看,即使要達到烏托邦還不容易,最少也別向小孩子灌輸以貌取人、以膚色取人的態度。
抵死之處是電影其實也不斷暗諷一些社會現象,好像警局的接待總是懶洋洋、愛理不理,在政府工作的人多是慢條斯理,狐狸總被人認為是奸險,也許非在美國生活過,也未必對這些諷刺有所意會,因此令電影在香港得不到廣泛注意;不過編劇還是來了幾下神來之筆,相信電影中最意想不到的竟然是終極「大佬」是看似弱質纖纖的小羊。本來對這樣的編配起初也沒太大的感受,不過以為荷里活只在反傳統,正如凶神惡煞的狼和北極熊只不過是跟從「大佬」的隨從,誰知大陸的《解放軍報》又是煞有介事的批評這電影,一剎那終於明白原來我們的強國又對號入座,別忘記我們有套賣座的國產動畫《喜羊羊》,如此輕而易舉又刺中強國的神經。強國就是強國,何需扮豬食老虎呢?但如此複雜的問題,都說這是給大人看的卡通片。
(12•4•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