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超級電視迷,但我承認自己亦算是飲TVB奶長大的,我未必看過全套《大時代》,不過都知道結局幾幕的震撼;同樣也記得劉德華在《神鵰俠侶》中飾演楊過時,我當時就讀的小學的一半男同學也把一隻手縮入校褸內扮他斷手;當然還有親切的《430穿梭機》、晚上半小時的小品劇集、星期日早上的卡通片等;另外也知道《歡樂今宵》,但每每未到播放已是母親催促我們熄電視上床的時間。在連串印象中,亞視真的沒留給我多少記憶,最多可能是某年的世界盃以不一樣的方式直播,但那時已不算孩提了。要說我們這一代60後至80後香港人成長時的電視臺,就真的只有TVB了。
雖然不是一個電視迷,但TVB的點點滴滴卻又帶給我成長不少回憶,今日遇到電視發牌風波,並且創辦TVB的邵逸夫離世,令我們不期然想起與這個昔日陪伴我們成長的電視臺的關係。
和TVB一起見證彼此的成長一直維持至去外國讀書的時候,可是,自從十多年後從外國返來,TVB彷似已經不再是昔日的TVB,但我會問究竟是人大了、知識又多了而突然叫我跟這個電視臺遠去,還是這個電視臺的質素根本江河日下,要離我們一班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越來越遠呢?
TVB受土生土長香港人唾棄其實已不是昨日的事,要回復水準或再得我們歡心根本一早可以發生,卻只恐怕這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也許TVB的目標群眾已不是我們這班香港人。其實,這間資源豐富的大公司又怎會不知我們今日可選擇的娛樂多不勝數,即使不必是大富大貴或住半山區,今日年輕力壯的一代都會有千萬選擇,除了有韓劇、日劇、台劇、甚至內地劇集的選擇,還有網上萬千花花世界的娛樂,再加上電影及遊戲機等,電視收視已沒能得到幾多保證。正如我身邊成長於同一個年代的朋輩,已甚少追看電視劇集,即使黃子華久別電視劇、或甚麼重口味話題之作,也不一定「俾面」收看,相反地更多的反應卻是「乜有套這樣的劇集嗎」?
當然,不否認TVB還有一班慣性捧場客,晚上望出對面一座,還見不少住戶開著的電視映著同一個畫面然後一同閃動。不過,恐怕這些觀眾大多來自上一兩代的長輩,他們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便是開著電視,其中一個原因只希望家中不太寧靜。除了已退休的長輩還是TVB的捧場客外,據知還有學識不高的家庭主婦和新移民,他們的共通點是對其他新媒體認知相對較少,所以閒時娛樂仍是局限在電視,還有不少基層市民收入有限,免費電視始終是主要娛樂。
儘管以上分析大概由觀察及身邊圈子得知,但相信亦離真實情況不會太遠。既然新移民越來越多,香港亦越來越面向神州大地的龐大市場,又何需理會那要求多多的一群,雖然曾志偉一再翻炒的遊戲節目得不到地道香港人垂青,劇集的笑料又被人嫌老土,但卻仍有觀眾慕香港明星品牌而看,因為在一些人眼中,香港品牌仍是名牌,那管國內電視製作的水平早已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樣的新觀眾群既容易服侍,又因眼界和學識相對較淺窄而不需花盡腦汁搞搞新意思但仍然吃力不討好,而他們在不久將來還分分鐘成為香港的主流,當然把目光對正這群觀眾。
如果觀察和分析沒錯,只可無可奈何地和陪伴我們成長的電視臺說再見;因為在我們的香港,就是永遠要利益和發展行先,將目光對焦更龐大的市場,並把我們的共同回憶和需要拋諸腦後。也許,TVB已不再是我們的電視台了。
(18•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